國家的人口調查,可以了解人口成份,明白如何進行各項政策制定,更有利於社會發展。到了免疫系統,同樣存在這種情況,不了解免疫細胞的精細組成,就無法找出疾病相關群體,無法研究針對性方法。
以B細胞為例,外周血B細胞可通過免疫球蛋白M(IgM)、IgD、CD10、CD19、CD24、CD27和CD38的表達量不同區分為8個連續分化的亞群,依次為Immature B、T1 Transitional B、T2 Transitional B、T3 Transitional B、Naive B、Unswitched Memory B、Switched Memory B、Plasmablast,詳見下圖:
圖中的R123是羅丹明染料,用於鑑定B細胞功能,因為該染料可被表達在初始B表面的ABCB1轉運蛋白排出,所以初始B的R123染色呈陰性,T3過渡B則部分排出,所以R123染色偏弱。
至此肯定會有FLOWER說少了一些亞群,咱們在注釋區閒聊。
1、有些FLOWER在研究B1細胞,B1細胞通常表型為CD20+CD27+CD43+CD70−,但其在分化中的地位還不是十分明確(Griffin DO, Holodick NE, Rothstein TL. Human B1 cells are CD3-: A reply to 「A human equivalent of mouse B-1 cells?」 and 「The nature of circulating CD27+CD43+ B cells」. J Exp Med 2011;208(13):2566–9)。因此,前面所述的8個亞群,主要是針對B2細胞。
2、上面的8個亞群是集中在外周血的,而在組織中,還會存在其它B細胞亞群,例如:
(1)在脾臟和淋巴結中,存在生發中心B細胞,其特徵為IgD-CD38 ++ CD10 + CD27 +/-;
(2)邊緣區(MZ)B細胞通常是CD27 + CD21 ++ CD23 +/- CD1c + IgD-;
(3)在骨髓、脾臟和扁桃體中發現的long-lived plasma cells是CD138 + CD20-CD38 ++。
3、IgG、IgM、IgA、IgE,大家可能稍微了解一點,但關於IgD,可能都不是很了解,那麼順便科普一下。IgD的H鏈也可以進行可變區剪切,變成分泌形式,但在人類血清中IgD非常罕見,合成速度大約是0.4mg/kg/天。IgD在小鼠和靈長類動物的血清中不存在。IgD通常與成熟淋巴細胞表面上的IgM共表達。 IgD的出現,意味著B細胞從原先耐受抗原的細胞,開始逐漸轉變為可對抗原產生反應的B細胞了,所以從T1、T2、T3開始IgD逐漸增高,到Naive達到高峰。當Naive剛變成Memory B時,IgD仍保留著,所以此時叫Unswitched(未轉換),只有Memory B的表面Ig從IgD轉變為IgG、IgA或IgE時,才叫Switched Memory B,就可以進一步向Plasmablast(漿母細胞)轉換,開始大量分泌抗體。
參考文獻:Clinical Immun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5th Edition
本文來自流式中文網(flowcyto.cn)歡迎轉發到朋友圈,但謝絕複製粘貼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繫mail@flowcyt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