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思想,達爾文認為:生物是通過不斷的競爭、變異和選擇,最終形成了多樣而又勃勃生機的生命。進化是沒有方向和目的的,有的走向呆滯,有的走向智能。不管走向哪個方向,都是大自然通過最簡單的「試錯法」選中的倖存者,不能適應環境的物種將會被大自然淘汰,沒有同情更沒有憐憫。
大自然的基本法則是:適者生存而不是強者生存。例如蟑螂和恐龍比較,恐龍無疑是強者,但是在面臨地球環境的變遷,恐龍走向了滅絕,而蟑螂卻能夠很好的適應惡劣環境。據蜚蠊目化石顯示,在距今約3.2億年前蟑螂就出現了,而恐龍直到2億4500萬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才出現,所以恐龍比蟑螂出現的晚,滅絕的早。
為什麼弱者蟑螂比強者具備更大的生存力?因為蟑螂適應環境的能力極強,從城市到農村,從廢墟到沙漠,甚至不適合人類生存的核輻射區,都有蟑螂的身影。蟑螂是雜食動物,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會吃任何有機物,它們會吃毛髮、樹的汁液、木材、粘郵票的膠水和膠裝書的黏膠,因為傳統的膠水含有動物性蛋白質。蟑螂大多時候是吃死的或不動的東西,不會去捕食活物,因為捕殺活物需要更高的狩獵技能,不僅消耗能量還面臨巨大的風險。蟑螂只要吃上一餐,就能生存數月之久。因為蟑螂屬於變溫動物,不需要消耗能量來維持體溫。蟑螂具備極強的免疫系統和自愈能力,具備應對外界傷害的復原力,即使把蟑螂的頭部砍掉,在實驗室條件下,傷口如果沒有被細菌或病毒感染,它們甚至可以繼續存活一個月,直到餓死。甚至有科學家認為:蟑螂是上帝最寵幸的物種,可見其超強生存力。
適者生存不僅適用於生物系統,同樣適用於社會系統和經濟系統,複雜經濟學奠基人布萊恩.阿瑟在《技術的本質》一書中提到,技術的發展推動著經濟的發展,他們都遵循進化論,企業就是創造技術的載體,只有適應新市場新環境的企業才能夠生存下去。例如:蘋果手機、微信、今日頭條、抖音都適應了移動網際網路的生存環境,才能夠取得成功。而柯達、諾基亞在市場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不能夠快速的適應環境,最終走向了衰敗。
在一個非線性的複雜經濟系統中,企業如何才能快速的感知變化,並調整自我適應環境?是每一個企業家或者創業者首要考慮的問題。經濟學家蒂姆·哈福德提出的適應性創新,或許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創新思路。
一、什麼是適應性創新?
適應性創新就是組織通過去中心化的管理方式,採用試錯法,對外界環境進行感知和探測,不斷的調整和優化自己目標、管理、產品或服務,以更強大的生存力去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適應性創新包含三大元素:去中心化、變異和選擇。
1、去中心化——打造快速適應的機構
所謂去中心化,就是把中心去掉,使原來屬於中心化角色的權力分散,賦予各節點一定的主動權。例如:公司管理中的授權、社會管理中的分權等。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節點來自由選擇中心、自由決定中心。簡單地說,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決定節點。節點必須依賴中心,節點離開了中心就無法生存。在去中心化系統中,任何人都是一個節點,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一個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階段性的,任何中心對節點都不具有強制性。
在一個中心化的組織裡,有著集權的領導和等級森嚴的官僚體制,組織末端的指揮官或者士兵沒有獨立自主決策的權利,一切指令必須得到上級的命令才可以行動。
這種中心化組織的決策結構包含三個要素,第一是通過對所有可能的信息進行細緻和全局化分析,第二是向同一方向努力的團結團隊,第三是嚴格的指揮鏈。
這種理想化的決策結構有三個前提條件,第一必須保證外界信息完整、快速的傳遞到決策者,第二決策者必須能夠做出英明的決定,第三指揮鏈條必須清晰準確的傳遞到組織末端。
而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實現,事實證明,最高決策層獲得信息不會那麼快,也不可能獲得完整的信息,因為有些壞消息可能會被過濾掉,這種報喜不報憂的思維,會嚴重影響決策者的客觀性。其次決策者不可能每次都能做出英明決策,因為決策者會受到信息不對稱和決策陷阱的影響。即使決策者做出了正確的決策,在傳遞命令的時候,也會受到部分人的抵制,因為忠心耿耿、團結一致的簡單團隊極難打造,大部分團隊都是動機和多利益交互的複雜性群落。
這種中心化的組織在狩獵時代、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外界環境的變化相對穩定,弊端還不會表現的非常明顯,但在數字經濟時代,中心化組織就顯得拙劣和不合時宜。
在網際網路時代,外界環境變化的速度非常之快,去中心化已經成為組織管理的核心思想。例如:美軍的機動小組、日本京瓷公司的阿米巴經營、維基百科的眾包模式等。
維基百科短短幾年就成為了全球網絡上最大且最受歡迎的參考工具書,名列全球十大最受歡迎的網站。它的特點就是去中心化,它沒有專職的編輯,全世界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自由編輯、自由修改,並且是自願和免費的。維基百科用一張全球性的網絡把全世界在不同學科擁有知識的學者連接在一起,相互編輯、相互補充,共同編織出全球最大的百科全書。如果不是採用這種去中心的組織模式,是不可能做出如此全面而又巨大的百科全書的。
任何大型機構都會面臨是集中還是去中心化的困境,1974諾貝爾經濟學獎哈耶克認為,不管是政治、社會、經濟和企業組織,只有去除集中化管理,採用扁平化結構,才能激活自由和創新的力量。在信息技術高速發達的21世紀,企業應該在必要時大膽顛覆自己,不能尋求一片祥和,而要傾聽不同的聲音,不要依賴一個從上至下的策略,而是將權力下放,激活下屬的智慧,互相學習,不斷迭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
2、變異——探測創新的多種可能性
沒有變異就沒有進化,這是從古到今所有進化論者毋庸置疑的共識。變異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來源。變異分為遺傳變異和非遺傳變異。可遺傳的變異有三種來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基因突變是由於DNA分子中發生鹼基對增添、缺失或改變,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例如,小麥從高稈變成矮稈,水稻從低產變成高產,普通羊群中出現了短腿的安康羊等,都是基因突變的結果。
基因突變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無論是低等生物,還是高等生物以及人,都會發生基因突變。突變分為自然突變和誘發突變,自然條件下發生的基因突變叫做自然突變,人為條件下誘發產生的基因突變叫做誘發突變。例如轉基因食品就是誘發突變的結果。
引起基因突變的因素可以歸納為三類:一類是物理因素,如X射線、雷射等;另一類是化學因素,是指能夠與DNA分子起作用而改變DNA分子性質的物質,如亞硝酸、鹼基類似物等;第三類是生物因素,包括病毒和某些細菌等。誘發突變一般採用物理誘變、化學誘變、基因剪輯或者航天誘變(利用宇宙射線、微重力、弱地磁等因素對生物進行誘變的一種手段)等。
基因突變對生物進化非常重要。它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料。
企業也是一個生命系統,創新就是一種企業變異,是企業為了適應外部環境必須進行的基因突變,企業家通過引入跨界人才和先進工具對企業進行突變誘發,對組織結構、管理、營銷、產品或服務進行重構,不斷的變異、不斷的分形、不斷的試錯,去尋找成功的多種可能。
例如:Google的20%時間就是鼓勵員工去試錯去創新。在2004年Google發布的IPO letter中,創始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在信中寫道:除了各組的常規項目之外,我們鼓勵員工每周花20%的時間開發自己感興趣、可以促進谷歌發展的個人項目。也就是如果一周工作5天,其中有一天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正因為這種自由的工作環境,很多優秀的工程師可以抽出時間去研究一些古怪的項目,讓Google變異和分形出許多「計劃之外」的神級產品。
比如全球月活用戶超過1.5億的Google Maps, email服務界霸主Gmail, 和Chrome完美契合的新聞搜索Google News, 最受歡迎的流量變現工具Adsense等,都是Google員工利用這20%的時間開發出來的。
3、選擇——從多樣性中做出正確的選擇
複雜世界中永遠存在「選擇」問題,找到適應環境的有效路徑或最優策略是任何一個物種必須具備的技能。
在自然界,螞蟻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義大利學者Dorigo、Maniezzo等人在研究螞蟻覓食的過程中,發現單個螞蟻的行為比較簡單,但是蟻群整體卻可以體現一些智能的行為。比如蟻群能夠在不同的環境下,以最短的時間沿著最短的路逕到達食物源。它們是如何做到的呢?它們依靠什麼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生物學家進一步研究發現,螞蟻會在其經過的路徑上釋放一種稱之為「信息素」的物質,蟻群內的螞蟻對「信息素」具有感知能力,它們會沿著「信息素」濃度較高路逕行走,而每隻路過的螞蟻都會在路上留下「信息素」, 隨著時間的推進,較短的路徑上累積的信息素濃度逐漸增高,選擇該路徑的螞蟻個數也愈來愈多。最終,整個螞蟻會在正反饋的作用下集中到最佳的路徑上,這樣經過一段時間後,整個蟻群就會沿著最短路逕到達食物源了。
假設螞蟻有兩條路可從蟻窩通向食物,開始時兩條路上的螞蟻數量差不多:當螞蟻到達終點之後會立即返回,距離短的路上的螞蟻往返一次時間短,重複頻率快,在單位時間裡往返螞蟻的數目就多,留下的信息素也多,會吸引更多螞蟻過來,會留下更多信息素。而距離長的路正相反,這種正反饋機制會讓越來越多的螞蟻聚集在最短路徑上來。
螞蟻具有的智能行為得益於其簡單行為規則,該規則讓其具有多樣性和正反饋。在覓食時,蟻后會派出大量的螞蟻去尋找食物,螞蟻通過不斷的試錯,終有一隻螞蟻會發現食物,一旦發現食物,所有的螞蟻都會聚集到一條道路上,快速的把食物搬回洞穴。生物學家把這種高度智能化的螞蟻覓食行為稱之為蟻群算法,一種用來尋找優化路徑的概率型算法,這種算法具有分布計算、信息正反饋和啟發式搜索的特徵,本質上是進化算法中的一種啟發式全局優化算法。
通過蟻群算法,我們可以獲得以下啟示:
第一、未來是不確定性的,不可預測,企業必須通過大量的試錯、創新和變異尋找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僅僅靠領導者去預測市場和下達指令。就像蟻群一樣,如果所有螞蟻都等著蟻后去預測未來並下達指令,這群螞蟻一定會走向滅亡。
第二、一旦發現最優路徑,就要投入全部資源去實現目標。企業的資源有限,一旦發現了新的機會,就要敢於調動所有的資源去快速佔領市場,不然就會被競爭對手超越。就像蟻群一樣,一旦發現食物,就會調用各路螞蟻快速的搬運食物,如果稍有遲疑,辛苦發現的食物就會被其它獵食者奪取。這就是蟻群算法給予我們的啟示。
二、企業創新與複雜適應性系統(CAS)
複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s,簡稱CAS),是Holland教授在複雜系統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大類系統都是由一系列具有適應性的個體組成的,他把這類系統叫做複雜適應系統。
複雜適應系統認為適應性造就了複雜性,是適應性主體之間的相互適應讓系統變得複雜。所有個體都處於一個共同的大環境中.但各自又根據它周圍的局部小環境.並行地、獨立地進行著適應性學習和演化。個體的這種適應性和學習能力是智能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把這種個體稱為智能體。
在環境中演化著的個體,為了生存的需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行為,修改自身的規則,以求更好地適應環境選擇的需要,大量適應性個體在環境中的各種行為反過來不斷地影響和改變著環境,每個智能體根據學到的經驗改變自身的結構和行為方式,通過相互間的交互、交流,湧現出新的結構、現象和更複雜性行為,如此反覆,個體和環境就處於一種永不停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進化過程之中,形成一個新的複雜適應系統中,如此不斷的演化。
CAS系統有四大特徵(聚集、非線性、流、多樣性)和三大機制(標識、內部模型、積木塊),社會經濟系統是典型的複雜適應性系統 ,企業的各種經營行為和創新行為,必然會呈現出CAS適應性主體所共有的特性和機制。企業在社會經濟系統中,既是創新主體也是適應性主體,同時個人在企業內部即是適應性主體也是創新主體,所以企業和個人必須通過不斷的創新來調整自己才能適應環境。
通過以上七大要素的描述發現,複雜適應系統可以看做是以內部模型為積木, 通過標識進行聚集且相互作用並層層湧現出來的動態系統。企業創新不是機械的設計,而是眾多智能個體為了適應環境湧現的過程。企業通過多樣性的人才聚集,思想碰撞,不斷試錯和調整內部模型,當達到一定的臨界閾值,便會湧現出的新的產品或服務。
三、適應性創新路線圖
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有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技術環境和競爭環境,環境的複雜性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需要具備強大的環境變化感知力,才能清晰而又準確的感知市場的變化,企業可以成立專門的小組去研究市場,也可以請教學術領域的專家,或者市場一線的感知者,保證企業的領導者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得市場情報。
當企業的決策層獲得了有價值的市場信息,就需要對信息進行分析並帶領企業做出快速反應,一般情況下,往往是外部環境的變化速度會高於企業內部變化速度,在競爭激烈的市場誰能夠快速的適應市場變化,誰就更容易在競爭中獲勝。為了更快的適應環境,企業只有通過創新去迭代原有的內部模型,才有可能擁有新的市場機會。
創新包括了戰略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等。作為企業領導者要對企業內外部環境進行評估,通過創新尋找正確的競爭策略來適應複雜的環境。
如何進行創新呢?
第一步:多點試錯——獲取多樣性紅利
從生物學的角度,任何一個物種或者個體都保存著大量的遺傳基因,是一個移動的基因庫。一個物種所包含的基因越豐富,它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越強。基因通過遺傳變異獲得代代相傳,而遺傳多樣性是生命進化和物種分化的基礎。對於一個物種而言,其遺傳多樣性越高,可提供環境選擇的基因愈多,環境適應能力就愈強,也愈容易保障物種的生存及演化。
企業也是一個生命系統,要想永續經營,多樣性試錯是必經之路。當環境的複雜性達到一定水平時,速度驚人的系統試錯過程遠比正兒八經的理論更為有效。
例如:網際網路公司Google的20%時間,每一工程師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開發新產品,這種系統性的試錯機制,幫助Google公司孵化出數以萬計的新產品,這樣可供市場選擇的產品就越多,越容易生存下去,當市場發生劇烈變化時,即使公司主業遭受了系統性衰敗,新業務也能夠帶領公司走向生機勃勃。
中國的華為、騰訊、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等網際網路公司,不僅在公司內部成立孵化器,還成立投資公司,對市場上的優秀企業進行投資。甚至把自己的平臺進行開放,建立一個網際網路生態系統,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去創業,獲取多樣性紅利。
例如:騰訊的新目標是「做中國最大的孵化器」。馬化騰將騰訊未來的發展模式定位成一個眾創的聚合——建立由平臺、創業者、用戶相互伴生的,開放共享的網際網路生態系統。從育苗—培育—發展—成熟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騰訊提供場地、管理、資金、平臺等多種服務,幫助更多創業者實現夢想。這種策略本質上是蟻群算法,通過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管理模式,通過分形創新和多點試錯,找到適應新環境的最短路徑,獲取多樣性紅利。
第二步:允許失敗——留足安全空間
任何一個進化生物學家都知道,自然界中的成功是從失敗中湧現出來的,大自然不停地在有機體內產生隨機變異,拋棄更差的多數變異,保留更優秀的少許變異。這一過程不斷反覆,最終出現了生命的奇蹟。現存的所有物種和生命都是大自然優勝劣汰的結果,其中包括我們人類。
公司的本質應該是允許失敗存在的安全空間。有限責任公司就是要鼓勵人們進行試驗、創新,即使冒險失敗,企業也可以通過申請破產來保護創業者,這樣創業者還可以繼續試驗和創新。企業的領導者要有冒險和敢於失敗的精神,同時要營造包容失敗的企業文化,要為失敗者創造安全空間,要鼓勵和保護創新者,因為他們代表著未來。優秀的領導者還要把握好試錯的「度」,合理的進行試錯,而不能像賭博那樣一著不慎、全盤皆輸,給企業帶來毀滅性打擊。
第三步:學習調整——加速認知迭代
在自然界,任何一個智能個體,都是通過不斷的與環境進行交互,對自己的經驗和內部模型進行不斷優化,升級自己的競爭策略,佔領和維持個體的生態位。所有的失敗都是外界環境對你釋放的信號,都是在提醒你要重新選擇新的路徑或方法。如果你不能覺察到失敗,你就永遠無法吸取教訓,在錯誤的道理上越走越遠,直至崩潰。
企業的領導者一定要善於總結經驗,批判和自我批判,針對每一次失敗都要進行復盤和深度分析,發現問題背後的底層規律,才能指導下一步行動,才能在下一步試錯時,增加一絲成功的概率。例如:華為公司成立的藍軍部門,就是要對紅軍進行無情的批判,找尋紅軍在戰略、管理、營銷等方面的漏洞,不斷的給予反饋,讓紅軍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時刻對自己進行反思,不斷的調整和優化競爭策略,以更好的適應外部環境。
總結
創新的本質是適應,適應性創新的底層思想是進化論,適應性創新的核心方法是試錯法。因為企業是一個生命系統,是一個複雜適應性系統。企業是有生命周期的,不可能長生不老,作為企業家要對這一點有深刻的認知。生物能夠生生不息,核心秘訣在於遺傳變異,自然選擇。企業要想做到生生不息,永續經營,也應該向生命學習。企業家最重要的任務不是維持現有業務的不敗,不是追求最高的企業利潤,而是要建立一個去中心化的生態系統,激發各個節點的智慧,塑造容忍失敗的企業文化,在最輝煌的時刻通過遺傳變異孕育出多樣化的新生命,終有一天你會死去,而新生命會帶著你的基因繼續生存下去,如此反覆,以致無窮,這何嘗不是一種永生。生命是一次性的,基因是永恆的。這個基因就是企業的模因。
參考資料:(平臺不允許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