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例生物模型智慧財產權保護案:「有孔蟲」變形記

2020-12-03 澎湃新聞

全國首例生物模型智慧財產權保護案:「有孔蟲」變形記

2020-08-18 17: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有孔蟲」侵害著作權糾紛案

郭靜 青島智慧財產權法庭法官

該案被評為

「中國法院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十大創新性案件」。

二審法院審判人員: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法官劉曉梅(承辦人)、法官張亮、法官張金柱,書記員石青。

二審裁判結果: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一審法院審判人員: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郭靜(承辦人)、法官紀曉昕、法官閻春光,書記員陳文娟、書記員魏威。

一審裁判結果:一、被告煙臺環境辦於本判決生效後三十日內將諾凡笑口蟲、普羅特斯馬刀蟲、皺褶小三行蟲、雅致貨幣蟲、布萊迪弗林特蟲、似恩格麵包蟲、細紋穹背蟲、馬麗倫篩形幼體蟲、雷氏企蟲等九座侵權雕塑底座上的相關介紹移除,並在顯著位置註明「根據海洋研究所、鄭守儀的有孔蟲模型、對局部進行變形處理製作而成」,同時指明有孔蟲的具體名稱(依次為葉編織蟲、馬來亞坑壁蟲、皺小三行蟲、紋樹口蟲、布雷迪弗林特蟲、中裡假穹背蟲、日本轉輪蟲、庫魯克杉斯基飾異形蟲、柳條企蟲),具體形式須經本院審核,逾期不履行,本院將依法強制清除,所需費用由被告煙臺環境辦承擔;二、被告煙臺環境辦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原告海洋研究所支付作品使用費5萬元;三、被告劉某某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在《煙臺日報》或《煙臺晚報》向原告海洋研究所、鄭守儀公開賠禮道歉,內容須經本院審查,如被告劉某某拒不履行,本院將在《煙臺日報》或《煙臺晚報》上刊登判決的主要內容,費用由被告劉某某承擔;四、被告萬利達公司、煙臺環境辦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在《煙臺日報》或《煙臺晚報》向原告海洋研究所、鄭守儀刊登聲明消除影響,聲明內容須經本院審查,如兩被告拒不履行,本院將在《煙臺日報》或《煙臺晚報》上刊登判決的主要內容,費用由兩被告承擔;五、被告劉某某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經濟損失及合理費用共計6萬元;六、駁回原告海洋研究所、鄭守儀的其他訴訟請求。

■ ■ ■ ■ ■

原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簡稱海洋研究所)、鄭守儀(中國科學院院士)

被告:劉某某、萊州市萬利達石業有限公司(簡稱萬利達公司)、煙臺環境藝術管理辦公室(簡稱煙臺環境辦)

案情摘要:鄭守儀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其先後製作了多個有孔蟲模型,這些模型的著作權屬於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鄭守儀享有署名權。2008年,鄭守儀發現煙臺市濱海中路新落成的雕塑中有10個「有孔蟲」雕塑與其「有孔蟲」模型極其相似。上述雕塑是劉某某與萬利達公司合作製造、煙臺環境辦購買放置的。海洋研究所、鄭守儀認為三被告的行為侵害其著作權,請求法院判令三被告停止侵權、賠禮道歉並賠償經濟損失。

法院經審理認為,涉案有孔蟲模型是鄭守儀獨立創作完成,是對有孔蟲進行藝術抽象和美學修飾的創作成果,體現了其對有孔蟲特定生長階段、色彩及表達方法的個性化選擇,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被控侵權雕塑根據藝術表現的需要,在「有孔蟲」模型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增添了新的創作成份,但這種加工並沒有脫離模型作品的「基本表達」,是對模型作品的演繹,三被告的行為侵害了權利人對模型作品享有的著作權。據此,判決三被告停止侵權、賠禮道歉並賠償經濟損失。

典型意義:本案是全國首例對生物模型界定作品屬性並進行產權保護的案件,入選2012年度「中國法院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10大創新性案件」,並作為典型案例被《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13年第4期)收錄。本案明確提出認定作品的裁判思路,即著作權保護的對象是對思想及事實的獨創性表達,具體認定作品時應當把握以下幾點:1.是否具有一定表現形式,不屬於客觀事實或者抽象的思想本身;2.是否由創作者獨立創作完成,體現了創作者的個性化選擇、判斷及技巧等因素;3.是否屬於智力勞動成果。

該案的創新意義在於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1.正確認定作品獨創性表達。科學工作者根據自然生物研製的模型體現了其個性化選擇和表達方法,屬於獨創性勞動成果,應受著作權法保護。2.正確界定複製與演繹行為。在原作基礎上創作出派生作品,不屬於複製行為,因這種派生作品沒有改變原作創作思想的基本表達方式,構成演繹作品。3.對「停止侵權」予以變通處理。為避免社會財富浪費,在充分考慮權利人利益與社會公眾利益的前提下,在「停止侵權」責任承擔上,可不判令拆除侵權雕塑,而是採取了支付合理使用費這種替代性經濟補償措施。既保護了創作者的合法權益,又兼顧了社會公共利益不受侵害,實現了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效統一。

【法官說法】

我國著作權法的保護對象是文學、藝術、科學領域內的各種作品,大到建築作品、電影、計算機軟體,小到文章、照片、示意圖,只要具有獨創性,是獨立創作而非複製、抄襲他人作品或者是對他人作品稍加修改獲得,並且具有某種最低程度的創造性,創作者對其成果即享有著作權並受法律保護。歪曲、篡改他人作品,剽竊他人作品,以及除法律規定的情形,不經著作權人的許可使用他人作品均構成著作權侵權。使用作品不僅包括對作品的直接使用如複製、展覽、表演,沒有經過作者同意,在原作品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的行為也構成侵權。侵權人須根據具體案件情況承擔停止侵權、賠償損失、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通常情況下,著作權人停止侵權的訴訟請求符合法律規定應當予以支持,但在有些案件中,比如侵權行為涉及大型雕塑、社會公眾利益,停止侵權會造成社會財富的浪費,這種情況下法院也會對「停止侵權」進行變通處理,不判令侵權人停止侵權進行拆除,採取由侵權人支付合理使用費這種替代性經濟補償措施以及賠禮道歉、消除影響等方式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利益,從而達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效統一。總之,我們要提高智慧財產權意識,尊重他人的著作權,不能侵犯他人著作權。

【法官寄語】

著作權法關於作品的「獨創性」包含兩層含義,「獨創性」中的「獨」指「獨立創作、源於本人」;「獨創性」中的「創」指具有一定程度的「智力創造性」,達到一定的創作高度。著作權與我們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照片、文章、歌曲、計算機軟體均受著作權保護,因此,我們應當提高智慧財產權意識,在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著作權,不能侵犯他人著作權。

來源:青島中院

原標題:《全國首例生物模型智慧財產權保護案:「有孔蟲」變形記》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全國首例「暗刷訪問流量」案完結:花錢買點擊,法律不保護
    15天刷出2700萬遊戲點擊量,刷完量卻未收到款,並由此引發全國首例「暗刷流量」案。5月23日下午,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判決雙方合同無效,並決定收繳雙方非法獲利。6月3日,記者從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獲悉,法院已分別收到了雙方當事人主動繳納的非法獲利款16130元和30743元,此案已順利履行完畢。
  • 央視直訪全國首例「候鳥班車」,呼籲保護生物多樣性
    央視直訪全國首例「候鳥班車」,呼籲保護生物多樣性 2020-12-14 16: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海洋之心」有孔蟲
    本期介紹的藏品,也被稱作「海洋之心」,是來自深海的有孔蟲模型。這個模型是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鄭守儀院士向國家海洋博物館捐贈的,是原生動物有孔蟲「乳小滴蟲」放大110倍的水晶模型,其原型採集於東海水下130米處。這個精心製作的模型,寬6.2釐米,長8.2釐米,被譽為昭示海洋秘密的文化符號。
  • 鄭守儀:帶你看看有孔蟲的世界
    回國後,鄭守儀被分配到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前身),按照她的興趣和專長,從事中國海現代有孔蟲分類學和生態學的研究工作。    有孔蟲是一種有著5億多年歷史的帶殼海洋單細胞生物,平均約有1毫米大小,已知的古代種類多達4萬種,現今也有6千餘種,是海洋環境的優越指示生物。彼時,國外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已歷時百餘年,但在國內,現代有孔蟲尚屬研究空白。
  • 微信發布2020智慧財產權保護報告
    11月25日,微信智慧財產權保護大會在成都舉行,微信法務團隊發布《2020微信品牌保護報告》和《2020微信版權保護報告》,全面披露微信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實踐舉措和成果。近年來,微信構建了一套「三位一體,兩大重點,全場景覆蓋」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集微信品牌維權平臺、微信版權保護計劃、全電子化侵權投訴系統為一體,以商標權、版權保護為保護重點,覆蓋微信個人帳號、公眾號 、小程序等全部場景。
  • 北青報:首例「暗刷訪問流量」案的警示意義
    原標題:首例「暗刷訪問流量」案的警示意義 6月3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向「暗刷訪問流量」案當事人雙方送達判決書,同時,北京網際網路法院也收到了雙方當事人主動繳納的非法獲利款,案件順利履行完畢。
  • 「仿真木紋」為何難獲版權保護?
    原標題:「仿真木紋」為何難獲版權保護? 如果對客觀事物的仿真、還原的空間不足,則難以構成相應類型的作品,如前案;另一方面,如果對客觀事物的仿真、還原、歸納、抽象有足夠大的創作空間,則仍然可以構成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例如2014年第3期《最高人民法院公報》發布的「有孔蟲模型作品案」。該案同樣涉及到復原自然界存在的「有孔蟲」是否可以產生著作權的問題。
  • 有孔蟲
    有孔蟲是一類長有偽足的微小的單細胞原生動物,它們當中的大多數都有礦物質形成的硬殼,殼上多有開口,殼壁上還有許多小孔。有孔蟲的身體由一團細胞質構成,細胞質分化為兩層,外層又薄又透明,叫做外質;內層顏色較深,叫做內質。
  • 有孔蟲科普展山東開展 呈現人類肉眼不可見的微觀世界
    中新網濟南2月12日電 (孫宏瑗)「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12日在山東博物館正式開展。該展覽旨在展示世界頂級科研團隊學術成果,向公眾展示肉眼不可見的微觀海洋生物世界、普及科學知識,助力山東海洋強省建設。有孔蟲有「大海裡的小巨人」之稱。圖為有孔蟲模型。 孫宏瑗 攝  記者在現場看到,有孔蟲模型呈貝殼、陶罐、哨子、花環等形狀。
  • 五億年前有孔蟲亮相市博物館 濱州市民可憑身份證免費參觀
    11月26日,《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將在市博物館開展。25日上午,市博物館一樓展廳內已經布展完成,一個個展櫃內擺放著精緻細小的展品,這些小展品肉眼無法看清其形態,每一個小展品都配有一個放大鏡,而放大百倍之後也僅僅有豆粒大小,這些小展品就是來自五億年前的有孔蟲。
  • 西海岸新區自由行 | 揭秘世界上最大的有孔蟲雕塑園
    」這些深海裡的「小巨人」(浮遊生物)栩栩如生地立在公園的一角從5億多年的歷史長河裡徜徉至今西海岸新區有孔蟲雕塑園世界上最大的有孔蟲雕塑園西海岸新區城市陽臺景區的有孔蟲雕塑園,集科學、藝術、海洋文化於一體,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有孔蟲雕塑園。
  • 山東公布2012年智慧財產權10大案件 鱷魚商標案被駁回
    2、「CROCODILE」鱷魚商標侵權案  法院經審理認為,根據智慧財產權的地域性原則,鱷魚恤公司在中國申請註冊的涉案商標,只能在中國境內受到保護。  4、「有孔蟲」模型著作權案  法院經審理認為,涉案有孔蟲模型是鄭守儀獨立創作完成,是對有孔蟲進行藝術抽象和美學修飾的創作成果,體現了其對有孔蟲特定生長階段、色彩及表達方法的個性化選擇,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
  • 有孔蟲(Foraminifera)
    下面有一張現生的浮遊有孔蟲照片,可以看到活體有孔蟲身體表面沒有小孔,反而有很多透明的細刺。            現生有孔蟲      這些刺狀、絲狀物是它的偽足,是細胞質延伸出的,稱之為「足」是強調其運動功能。一些海底表面生活的有孔蟲,利用偽足,每小時可移動數釐米。
  • 《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展
    鄭守儀長期從事海洋生物學研究,開展我國現代有孔蟲研究已有60餘年,是我國這一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2003 年獲國際有孔蟲研究最高獎——「庫什曼獎」。鄭守儀院士致力於科普教育和科研應用,開發出國內首創、國際罕見的有孔蟲模型,將一個個原本只在顯微鏡下才看得清的有孔蟲,雕刻成如今有的像貝殼、有的像陶罐、有的像哨子、有的像花環的模型,栩栩如生地呈現在大眾眼前,成為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科研教具、科普展品、旅遊紀念品和大型雕塑。
  • 參觀山東省博物館「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活動
    「有孔蟲是有殼或無殼的單細胞動物,由一團原生質構成,隸屬於原生生物界粒網蟲門有孔蟲綱……」。如果將這段文字講述給一年級的小學生聽,他們或許會對很多名稱有疑惑。但是當他們走進省博物館體驗區,通過放大鏡和顯微鏡的鏡頭,親眼觀察有孔蟲標本,再對比放大後的圖片介紹時,便能明白什麼是有孔蟲,並能感受「大海裡的小巨人」的美麗。於是,4月7日,一年級六班雛鷹小隊的成員們走進山東省博物館參觀了「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
  • 全國首例大熊貓傷人案判決:咬人大熊貓被判"無罪"
    昨(15)日,全國首例大熊貓傷人賠償案復庭並一審判決。成華區法院判決第一被告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不承擔責任;第二被告新都四中承擔主要責任,賠償原告林林(化名)30286.8元;原告承擔次要責任。  面對判決結果,除熊貓基地表示「公正合理」外,第二被告和原告均表示強烈不滿,要求上訴。  據悉,案件的焦點在於熊貓基地究竟有無責任?
  • 有孔蟲:「蟲」丁興旺的大家族,真正的地球歷史見證者!
    有孔蟲,是原生生物中的翹楚。原生生物嘛,大部分是單細胞生物,有孔蟲們也是靠著一個孤單單的細胞在大洋裡闖蕩。(圖為原生生物) 細胞膜裡包裹著細胞質和細胞核,真是孤獨又勢單力薄的生命。江湖兇險,有孔蟲也心有戚戚焉,於是它們進化出外殼來保護自己。
  • 海南高院:加大對自貿港深空深海、醫療科技等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
    新京報快訊(記者 王俊)保障海南自貿港建設離不開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在今天(1月15日)的最高法發布會上,海南高院副院長陳文平表示,將加大對海南自由貿易港南繁育種、深空深海、醫療科技、數字創意重點產業的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力度,積極主動為規範智慧財產權證券化提供司法服務,加快探索完善重點領域專利保護規則
  • 世界最大海洋科普公園——青島有孔蟲雕塑園開園!
    而有孔蟲卻有著5億多年的歷史——這些大海裡的小精靈,見證了生物的進化、氣候的演變、地球的變遷。雄霸地球的恐龍,只是他們生命的過客;讓地球翻天覆地的人類,在他們面前,也只如剛出生的孩子一樣年輕。已知的有孔蟲古代種類多達4萬種,6千餘種尚存於世。別看它們身材小,作用可大著哩!
  • 科學小記者 | Wow,海洋中古氣候變化的見證者——浮遊有孔蟲
    整篇文章處處滲透著小記者們對課程的熱情、對知識的渴望和對世界的探索欲。‍    說起浮遊有孔蟲,首先必須知道它是什麼,長什麼樣?有孔蟲是無組織無器官的單細胞生物,它們的個頭很小,只有幾毫米到幾十微米大,能夠分泌鈣質或矽質,形成外殼,而且殼上有一個大孔或多個細孔,以便伸出偽足,故得名有孔蟲,分浮遊和底棲兩個類群。浮遊有孔蟲是生活在上層海洋水體中的一類原生動物,當其死亡後,其碳酸鈣殼體會逐漸下沉,最終保存在海底,成為沉積物的一個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