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中到處充滿了各種物理現象,一般只需要用中學物理知識、物理原理或者物理公式就可以比較簡單的解答這些物理現象。
生活中大部分的物理現象主要包括力、熱、聲、光、電等物理知識。
今天我們來說一下南方人很少吃的北方主食——饅頭中的物理秘密!
大部分北方人,都喜歡吃又白又胖的大饅頭,因為這樣的大饅頭口感好,讓人充滿食慾。
北方的家庭主婦們都有這樣的經驗,那就是:想做出又白又胖的大饅頭,在蒸饅頭的過程中絕不可以隨便把鍋蓋掀開!否則做出的饅頭就成了下面這樣的悲慘情況了:

那麼,作為絕大部分北方人都知道的這個秘密,卻有很少人知道其中的物理原理。
到底什麼原因讓「掀鍋蓋」這樣一個普通的動作導致了失敗的饅頭呢?
其實,我們可以用中學物理知識解答出原因。
這個物理原理就是——
在封閉鍋中,饅頭蒸熟的過程中,饅頭中的液態水受熱「汽化」形成水蒸氣,這些水蒸氣是無色透明的氣體,會在饅頭中佔據一定的空間,從而形成很多很多的小氣泡,使得不太大的饅頭均勻膨脹變大,此時,如果突然掀開鍋蓋,由於饅頭突然遇冷,饅頭中熱的水蒸氣快速「液化」形成水,並且多數氣泡在這一脹一縮過程中破裂,液化形成的水大部分從饅頭中流出,隨後氣泡收縮封閉,導致整個饅頭體積收縮變小,即便此後再蓋上鍋蓋,等饅頭熟了,也無法恢復又白又胖的狀態,因為饅頭中的水分大部分在剛才掀鍋蓋那一個動作後就流失了。
也就是說,其實做饅頭的過程中蘊含了中學物理中豐富的熱學知識,主要涉及到「蒸發」、「沸騰」、「液化」現象,如果再考慮多一些,還可以思考一下,人們最後從鍋裡面拿出燙手的熱饅頭時,總是用手先沾一下涼水,然後再拿饅頭,就不會把手燙傷,這其中利用的物理原理如下:「沾著水的手遇到熱的饅頭會蒸發,而在蒸發過程中,會吸熱,吸的正是饅頭的熱,導致手感覺饅頭並不太熱」!
我們如果再考慮一下蒸饅頭過程中的中學物理知識,還有很多,比如:掀開鍋蓋後,水蒸氣很容易燙傷人的皮膚,而且水蒸氣造成的燙傷比開水還嚴重,這主要是因為,在水和水蒸氣都是100攝氏度時,除了「熱傳遞」導致的燙傷之外,水蒸氣遇到冷的皮膚還會「液化」放熱,這液化放出的熱是比開水多出來的熱!所以,水蒸氣的燙傷更嚴重!
另外,水沸騰時,沸點會隨著內部氣壓的升高而變高!
由於熱量散失,做饅頭的過程中燒水存在效率問題,於是涉及到燃料的熱值以及水的比熱容問題。等等很多相關的中學物理熱學知識。
中學生朋友們,多聯繫實際生活,多從生活中發現物理知識,養成用物理知識解答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的習慣吧。
中學生朋友們,為了美好的未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