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導電聚合物做成牙膏狀,MIT 用3D列印製作腦機界面電極

2020-12-01 科技GO資訊

3D 列印技術日益發達,已不再只能做出塑膠小玩具,3D 列印技術不僅能幫助重工業、電子產業大量設計、製造消費品材料,近期技術更進一步突破。

麻省理工學院團隊成功研發一款3D 列印材料,讓本身具有導電性質的材料可以被保留在列印物上,未來可能被運用在腦機界面(brain-machine interface)技術,取代現有的金屬制植入式電極探頭,也證明了3D 列印材料上的更多可能性。

導電聚合物做3D 列印材料,牙膏狀保留導電性質

麻省理工學院上個月底於科學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發表最新研究,成功使用了具有可塑性的導電聚合物研發出一款牙膏狀的3D 列印材料,可以讓透過3D 列印產出的物品保留原本聚合物的導電性質。

研究團隊原使用的3D 列印導電聚合物材料為聚苯乙烯磺酸鹽(Polystyrene sulfonate),是一種漆黑、深藍色的液體狀物質,該材料因成分內含奈米纖維而具有導電性,但經3D 列印後液狀型態導致導電性流失,研究團隊發現讓奈米纖維的含量介於5 – 8% 時,材料會呈現牙膏狀型態,這也因此讓3D 列印出來的物品保留了原本導電的性能。

性質柔軟又可導電,更適合腦機界面金屬電極探頭

以往的腦機界面技術中,為讓人的腦神經能夠透過機器人為下達指令,常需要使用金屬的植入式電極探頭接受、傳遞訊號,不過因大腦是人類最脆弱的器官之一,以往金屬制材料,長久使用容易造成損傷或發炎等反應。

而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使用3D 列印產出的導電聚合物,製作成膠狀電極探頭,質地更為柔軟,可以更加貼合大腦的形狀,更適合長時間與大腦連結,也減少了金屬剛性材質對腦組織帶來的傷害,被視為有可能取代腦機界面電極探頭金屬原件的最佳材料。目前該團隊已將此技術用於老鼠的大腦進行實驗,初步驗證了其可行性。

突破現有技術限制,3D 列印材料將有更多可能

領導這項研究團隊的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趙選賀透露,在製造腦機界面的植入式金屬電極探頭的技術中,3D 列印是最適合製造導電聚合物元件的技術,比起2D主流的絲網印刷或噴墨印刷的產出局限於2D 元件上,3D 列印技術比上述兩者工法更精密;而目前常見於來製造電極探頭的電子束蝕刻法,需花費上千至上萬美元,3D 列印技術相較之下將能有效低製造成本。

3D 列印的導電聚合物方面實現了從0 到1 的突破,腦機界面只是其中一個能證明材料性能的應用情景,體現了既具有柔性又有導電性的優勢。這項技術的研發也為許多材料的應用,提供了更多從2D 變成3D 的可能性。

相關焦點

  • MIT華人教授發明神奇墨水,在小鼠大腦中植入3D列印柔軟電極
    發明導電聚合物墨水,首次實現導電聚合物的高精度3D列印趙選賀教授團隊列印出的這些設備由一種導電的聚合物墨水製成。研究小組將這種類似於液體的導電聚合物溶液轉化成一種更像粘性牙膏的物質,然後放入3D印表機中,列印出穩定的導電圖案。
  • 麻省理工使用導電聚合物3D列印軟而靈活的腦植入物
    3D列印的柔性聚合物電子設備的使用可以潛在地提供一種更軟,更安全,更快速的替代方法,以替代旨在監測大腦活動的現有金屬基電極。因此,這項研究對於開發可刺激神經區域緩解癲癇,帕金森氏病和嚴重抑鬱症狀的大腦植入物也可能有用。柔性神經電極,帶有3D列印的軟電子活性聚合物。圖片來自麻省理工學院。
  • 導電聚合物「升維」製造3D列印迎來新突破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趙選賀團隊發明了一種導電聚合物墨水,首次實現了導電聚合物的高精度3D列印,為導電聚合物的加工製造提供了一個簡單快速、成本低廉的技術。該墨水列印性優異,實現導電聚合物微結構的高解析度3D列印;並可與現有列印材料集成,實現多材料3D列印。趙選賀團隊展示了高密度電極、柔性微電路等生物電子器件的快速、高通量製造。
  • MIT趙選賀團隊研發高性能純導電聚合物水凝膠
    導電聚合物水凝膠是實現人體和生物電子設備完美兼容的理想界面材料之一,然而現有導電水凝膠很難兼顧滿足應用需求的電學、力學、生物兼容性及穩定性。近日,MIT趙選賀團隊提出形成穩定的導電聚合物納米纖維網際網路是獲得高性能導電聚合物水凝膠的關鍵。
  • MIT研發導電聚合物墨水,實現高解析度的直接3D列印
    ,實現了導電聚合物微結構的高分辨、高通量、快速直接3D列印,成功監測單個神經元活動信號!此外,該墨水也易與其他可3D列印材料(例如絕緣彈性體)集成實現多材料列印,可用於高密度電極、柔性微電子電路等生物電子器件的快速、高通量製造。 可3D列印PEDOT:PSS墨水的合理設計是該技術的關鍵。通常情況下,導電聚合物以其單體或聚合物溶液形式加工使用,流動性強、不能直接用於3D列印。
  • 3D列印導電聚合物
    3D列印導電聚合物3D Printing of Conducting Polymers導電聚合物在儲能、柔性電子、生物電子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然而,導電聚合物的製備主要依靠傳統方法,如噴墨印刷、絲網印刷和電子束光刻,其局限性阻礙了導電聚合物的快速創新和廣泛應用。
  • 紋身電極:一種新型的可以進行腦信號測量的電極
    Greco與EsmaIsmailova等研究人員在《Conductingpolymer tattoo electrodes in clinical electro- and magneto-encephalography》介紹了臨床腦電圖中噴墨列印的導電聚合物紋身電極的性能及其與磁腦圖的兼容性。
  • 麻省理工趙選賀等人Nature子刊:高性能3D列印導電聚合物!
    (a,b)可以通過冷凍乾燥並使用溶劑重新分散,將原始PEDOT:PSS溶液(a)轉換為3D印刷導電聚合物墨水(b);(c)通過退火和隨後在潮溼環境中的溶脹,可以將3D列印的導電聚合物分別在乾燥和水凝膠態轉化為純PEDOT:PSS;(d)原始PEDOT:PSS溶液的Cryo-TEM圖像;(e)3D可列印的導電聚合物墨水的Cryo-TEM圖像;(f)乾燥退火的3D列印的導電聚合物的TEM圖像;(g-j)
  • 《Science》重新揭示導電聚合物電極的工作原理
    它們的運行依賴於聚合物的氧化 (電子損耗) 或還原 (電子增益), 通常被看作是為法拉第電荷轉移過程【3】。然而, 基於多種3,4-氧亞乙基氧噻吩-苯乙烯磺酸鹽(PEEDOT:PSS)的設備,研究者得出:上述過程是電荷儲存是純電容性的【4】。
  • 新工藝:高解析度3D列印石墨烯三維結構!
    石墨烯是由單層碳原子組成的蜂窩狀結構,它是世界上已知的最薄、最輕、最強的材料,具有「新材料之王「的美譽,並將對整個產業產生顛覆性的影響。以前,研究人員只能以二維薄片或基本結構的形式列印石墨烯材料。正是因為這個問題,石墨烯材料很難被製作成三維物體,應用於電池、航空、分選、熱量管理、傳感器與催化劑等工業領域。
  • 3D列印石墨泡沫革新電極材料
    多年來,作為導電介質中輸入或導出電流的組件,科學家不斷調整組成電極,以期獲得更好的電池性能。目前,常用的電極材料包括金屬、金屬氧化物、金屬碳化物、金屬硫化物、碳基材料、導電聚合物、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及其複合材料等。  其中碳基材料,如石墨烯和碳納米管是柔性透明導電電極最常用的電極材料之一,擁有優異的電學、光學和機械性能。
  • 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開發超柔性電極,可與大腦神經相兼容
    這是一個「智能」風靡的時代,人工智慧、智能穿戴、腦機接口等新興科技給大眾帶來衝擊的同時,對技術和材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例如,想要實現真正產品化、大眾化的智能穿戴,那就不能讓其笨重、僵硬的電路束縛穿戴者。另一方面,神經科學家需要將電極植入大腦,從而監測大腦活動或者傳送微弱電刺激以緩解病人疼痛等。
  • 研究人員3D列印石墨烯電極,可以檢測食物中的毒素
    來自南洋理工大學、布拉格化學科技大學和沙特國王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製作了3D列印的石墨烯電極,能夠檢測食物中的真菌毒素zearalenone(又名ZEA,有毒的次生代謝物)。科學家們相信,他們的研究可以為食品安全保障的新方法鋪平道路。
  • 《Science Advances》多種紫外固化聚合物用於3D列印高拉伸水凝膠
    為了進一步證明這種多材料3D列印方法的多功能性,列印了一種Kelvin泡沫,其中三個單元格分別用剛性聚合物,AP水凝膠和彈性體列印(圖1F)。同樣,水凝膠與其他兩種聚合物形成牢固的共價鍵,可以通過較大的變形來拉伸混合開爾文泡沫結構,而不會發現用不同材料印刷的晶胞之間發生脫膠(圖1G)。圖1具有其他聚合物的多材料3D列印水凝膠。
  • 面向陣列和3D光電和生物傳感的導電纖維3D列印技術
    面向陣列和3D光電和傳感架構的導電纖維3D列印技術小直徑導電纖維具有獨特的形態,機械和光學性能如高縱橫比,低的彎曲剛度,方向性,和透明度它們不同於其他類基於膜的微米/納米結構。將細的導電纖維有序地組裝成陣列或三維(3D)結構可提高其用於設備耦合的功能性能。
  • 柔性電子皮膚貼片會用到哪些電極?
    表面電極測量的心電圖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電極皮膚界面阻抗和運動引起的噪聲。雖然帶電解凝膠的電極通常用於表面心電圖記錄,但由於其刺激性,不受歡迎。剛性乾電極可長期佩戴和重複使用,但存在較大的電極-皮膚阻抗和運動偽影。當皮膚形變時,電極皮膚滑動和固有皮膚阻抗的變化會產生運動偽影。
  • 流淌著的血液 3D列印材料有哪些(二)
    【中關村在線3D列印頻道原創】上期,筆者系統闡述基於不同3D列印技術下所使用的3D列印材料,並結合實際情況敘述FDM機型所需要的線材。FDM機型需要將3D列印材料製作成線狀的材料,我們通常稱為線材。時下,線材的種類有很多,如常見的PLA、ABS線材,另外還有各種性能的線材,如具有磁性的線材、可導電的線材等等。
  • 使用印刷紋身電極測量腦信號
    2015年,格拉茨理工大學固體物理研究所的印刷和軟電子應用材料實驗室(LAMPSe)負責人Francesco Greco與義大利科學家一起開發出了所謂的 "紋身電極"。這是一種導電聚合物,使用噴墨印表機將其列印在標準的紋身紙上,然後貼在皮膚上,用於測量心臟或肌肉活動。
  • 電極材料新突破 藉助3D列印製備石墨泡沫獲成功
    電極作為導電介質中輸入或導出電流的組件,多年來科學家們不斷調整其組成及其產生的化學反應,以追求更好的電池性能。而常用的電極材料包括金屬、金屬氧化物、金屬碳化物、金屬硫化物、碳基材料、導電聚合物、金屬有機框架材料 (MOFs) 及其複合材料等。
  • 南科大/浙大《Science》子刊:3D列印包含多種可紫外固化聚合物的...
    當列印一層水凝膠部件時,將黃色水凝膠前體溶液置於列印階段的下方,並將相應的UV圖案照射到水凝膠前體溶液中。應用空氣噴射方法以去除列印部件上的前體溶液殘留物,並在材料交換期間將材料汙染降至最低。通過交替切換每一層的彈性體和水凝膠前體溶液,最終列印出對角對稱的Kelvin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