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小說中經常聽見鶴頂紅這種毒藥,經常皇帝賜死誰的時候就是用這個,或者是武功高強的人被毒死也是這個毒藥,感覺鶴頂紅威力巨大,就沒有它毒不死的人,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真正的鶴頂紅到底是一種什麼東西。
古人所說的「丹毒」或「鶴頂紅」到底是什麼物質呢?其實這些東西就是砒霜,即不純的三氧化二砷,呈紅色,又叫紅礬,有劇毒,「鶴頂紅」不過是古時候對砒霜的一個隱晦的說法而已。
砒霜學名三氧化二砷(As2O3),白色無味,僅需口服60-200毫克即可致死。在古代,它廉價易得,急性中毒後又沒法搶救,因而被廣泛使用,可以說是跨越了階層、地域與時空的「經典毒藥」。
《水滸》中的武大郎、現實中的光緒皇帝都死於砒霜。更重要的是,古代對它並無有效的檢測方法,所謂 「銀針試毒」並不可靠 ;直到1806年,才由德國科學家瓦倫丁羅絲實現了對人體組織中的砒霜的檢測。此外,砒霜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好,反而會沉積下來,因此用它在酒水中下毒是有難度的,估計古代多是混在飯菜等半固體食物中下毒。
南唐後主李煜,因首《虞美人》被賜死,而所用毒物「牽機藥」也令他死後身體嚴重變形:「前頭足相就,如牽機狀」(王銍《默記》),從症狀看,這「牽機藥」很可能就是馬錢子。馬錢子又名番木鱉,是馬錢科植物馬錢,或雲南馬錢的種子。它的毒性也很劇烈,致死量只需約10克(2錢)。馬錢子中的士的寧以及馬錢子鹼是極強的中樞興奮劑,大劑量攝入會引起強烈的脊髓衝動。中毒後人體會出現全身強直性痙攣,還會有雙目凝視、牙關緊閉等症狀,面部帶著一種詭異的獰笑——直至死亡。
在古代人樸素的世界觀中,豔麗的東西都不太安全,而丹頂鶴頭上那一抹鮮紅,很可能成為了人們恐懼的根源。實際上,成年的丹頂鶴在體內激素的作用下成了「禿頂」,頭頂的鮮紅不過是皮膚的特殊顏色而已,類似於公雞的雞冠,並無特殊的毒性。
那麼,這種傳說又從何而來呢?一種解釋是,中國的語言文化中有種獨特的「避諱」現象,將一些不好的詞彙替代為較委婉的說法,比如把「去世」說成「駕鶴西歸」,把「廁所」稱為「五穀輪迴之所」。而「鶴頂紅」很可能就是紅信石的代稱,這是一味中藥,是由砷華、雄黃、毒砂等含砷礦物煅燒加工得到的含有砒霜的混合物,因為含有硫的雜質而呈紅色,俗稱「紅砒」,其毒性要比純淨的砒霜小,更不可能有「鶴頂紅」那麼神奇的效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