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編 | 林卓瑋
智東西11月10日消息,德國研究團隊在IEEE上發布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仿人機械臂在結合了SNN脈衝神經網絡之後,能夠抓、握、捏不同形狀、大小、硬度的東西,如塑料瓶、軟球、網球、海綿、玩具鴨等。
目前的機械臂大多是二指、三指夾持器,這種夾持器多適用於大規模機械生產,但不大能滿足抓取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
此外,以往的機械臂通常基於預設參數運行,前期運算工作相當龐雜,且無法進行自主判斷和智能抓取,動作笨拙、機械。
這項研究通過對人類生理機制的模仿,巧妙地將脈衝神經網絡融入五指機械臂,賦予了機械臂自主判斷反應的能力,打開了仿人機械臂靈活應用於生活場景的可能性。
今年10月26日,這項研究成果被發表在IEEE上,名為《使用融合脈衝神經的仿人機械臂實現軟抓取(Soft-grasping with an anthropomorphic robotic hand using spiking neurons)》。
《使用融合脈衝神經的仿人機械臂實現軟抓取(Soft-grasping with an anthropomorphic robotic hand using spiking neurons)》一文發布在IEEE官網
他們將SNN(Spiking Neural Network,即脈衝神經網絡)嵌入全球最大夾具廠商Schunk的SVH五指靈巧臂中,Schunk SVH五指靈巧臂在不知道物品形狀、大小和硬度的情況下,成功自主抓、握、捏住各類物品,如塑料瓶、軟球、網球、海綿、玩具鴨、氣球、筆、包裝紙巾等。
在人類看來極其簡單的手指動作,其實涉及一套相當複雜的神經網絡,這套系統經過幾百萬年的時間才最終演變成型。
脈衝神經網絡,正是人類精巧雙手背後的關鍵所在。十億個神經元網絡通過數萬億個突觸相互連接,通過脈衝交換和傳遞信息。
科學家們奮力研究脈衝神經網絡,不僅是為了改善機械臂功能,更是想通過模擬試驗破解大腦運作的奧秘。
研究人員將若干個子網絡組成的SNN植入五指靈巧臂,其中一個子網絡負責控制單根手指的屈伸,另一個子網絡則負責整體的抓握動作,決定機械臂何時應該執行捏、抓、握的動作。
每根手指都內置有神經迴路。通過判斷馬達電流大小和關節移動快慢,神經迴路可以有效檢測接觸物體,並激活控制器調節手指施力的大小。這樣一來,在物體移動、形變的情況下,該系統也能靈活作出相應調整。
基於SNN系統開發的仿人機械臂成功抓起了氣球
「這樣一來,機械臂便可根據物體形狀、硬度、大小靈活應變,作出合適的抓握動作。」研究員Tieck表示,他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
Tieck還透露了下一步的研究計劃,「我們接下來要做的便是將手臂動作融入SNN,同時錄入實景攝像頭攜帶的視覺信息,此外我們還打算在手部加入觸覺傳感器。」
同時,Tieck談到,這項研究的最終目的是開發出「一個可以像人類一樣做出抓取動作的系統,這個系統無需提前規劃接觸點,也不用進行繁雜的穩定性分析,便可通過視覺和觸覺反饋實現對不同物體的抓取。」
文章來源:IEEE Spectrum
《使用融合脈衝神經的仿人機械臂實現軟抓取(Soft-grasping with an anthropomorphic robotic hand using spiking neurons)》原文連結:
https://ieeexplore.ieee.org/stamp/stamp.jsp?tp=&arnumber=924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