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上的動物通過不斷進化多數都有腳,為啥沒有動物進化成輪子?

2020-12-06 探索未來科學

一,進化是連續的

是不是看到這個問題會有小夥伴要噴我,連續跟腳有個毛關係,其實還真有。要知道,現在動物,都是從簡單到複雜、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水生到陸生逐漸演化而來。之前就沒有輪子,如何能進化(其實說成是演化要更適合)出來輪子呢?剛開始,腳不過是一個小的凸起慢慢變化來的,當然就是無法進化出輪子的。

二、腳比輪子適應性更強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各國開發的仿生機器狗,也是四足行走的。為什麼人類開發出來的機器狗不用輪子要用腿呢?估計小夥伴看到這裡都明白了吧,對的,腳的地形適應能力比輪子強。要知道,我們今天的生物是經歷了幾十億年的緩慢演變,才形成了今天這樣的物種結構。大面積修路也只是在最近100年時間裡才在人類的手裡出現的情況。這些動物當年,包括今天,它們要面對的是複雜地貌。有山地、沙土、澡澤、水裡、草地、樹梢,面對這樣複雜的運動環境,很顯然輪子是無法勝任的,腳或者說是爪子其實更適合,而且更容易。

三、進化過程不能無中生有

我們今天很難在身邊直接看到動物的進化,這難免讓很多非生物學專業的人對進化論產生疑慮。其實,進化的過程真的沒那麼容易,非常艱難,一個新物種的產生到消亡差不多需要500萬年的時間。這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呢?我們就以狼為例子,它的壽命跟狗差不多,大概是12~14年(最長的有說能活18年的),咱們就按狗的平均壽命15年去計算。一般來說狼生下來1年後就可以繁殖。大家想想,1對狼的基因在500萬年裡將經過多少次組合變化,這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了。而這個過程,新的基因變化還要經過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才能保留下來。這些變化不能從方突然進化到圓,必須是建立在以前的基礎上,進行適應性的修補改造的結果。

總結一下

我們前面只是很粗淺的對陸地動物腳是怎麼來的進行了一下分析,並沒有列舉古生物學的相關證據,其實關於腳是怎麼來的,科學家有幾乎完整的古生物學化石證據的支持,同時,現代分子生物學也從基因的角度找到了相關的證據。毫無疑問,腳更先進。

相關焦點

  • 「鯨魚」是如何從陸地四肢動物「下海」進化而來的?
    現存的所有物種都有著漫長的進化史,甚至大多數現存物種的形態已經與祖先截然不同,比如我們人類的祖先就是四足行走的古猿、貓科動物的祖先是一種僅有老鼠大小的小型動物等等。當然,鯨魚作為一種古老的海洋哺乳動物,它們與祖先的形態也已經大相逕庭。
  • 鯨魚為了生存,從陸地動物進化成海洋動物,鯨魚:我容易嗎
    例如藍鯨或者灰鯨等都是屬於鬚鯨,而齒鯨是體型比較大的一類鯨魚,例如抹香鯨就是其中一種。鯨魚的表皮下有一層非常厚的脂肪層,它可以供給鯨魚熱量,鯨魚的身體構造也很特殊,它們的體內可以儲存大量的氧氣,以便它們可以在水中長時間的遊來遊去。在眾多的鯨魚中,就屬虎鯨這種海洋生物比較強悍,它們還有個霸氣的外號叫做殺人鯨,其性情非常兇猛。
  • 《生物的演化:進化》第三章 攻佔陸海空—動物的進化
    2.首次登陸  當歷史發展到距今約3.5億年前的泥盆紀晚期,硬骨魚類中的一支,在不斷改造自身的過程中,逐步適應陸地生活,於是支撐上陸,成為了最早的陸生脊椎動物—兩棲類。這是動物進化歷程中又一次重大的飛躍,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正因為兩棲動物的成功登陸,才有後來的脊椎動物在陸地上的大發展,而這也最後導致了我們人類的誕生,無怪乎有人把脊椎動物的進化史簡化為「從魚到人」。
  • 最原始的陸地動物,人類的祖先,海納螈進化的不歸路
    它們選擇了陸地,當時陸地生活的動物尚少,競爭壓力也小。作為首批登上陸地的脊椎動物,海納螈的這一步,有著改變地球的意義。海納螈是一種兩棲動物,他是首個能夠離開水域在陸地生活的脊椎動物。陸地上所有脊椎動物都是海納螈的後裔,包括恐龍這種大型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以及我們人類。
  • 為何新生代開始後,陸生動物體型不斷縮小?聊聊陸地巨獸興衰史
    今天我們就來思考一個這樣的問題,從人類不斷挖掘的化石來看,地球上有無數的生物滅絕,因為年代相差很遠,我們只能通過這些生物的遺骸來想像曾經這些生物生活在地球上的樣子。「恐龍」「巨齒鯊」又或者是石碳紀的巨大昆蟲,似乎在人類沒有出現的時候,陸地上生活生物都十分巨大,為什麼到了現在各種生物都趨於小型化了呢?
  • 為何新生代開始後,陸生動物體型不斷縮小?聊聊陸地巨獸興衰史
    今天我們就來思考一個這樣的問題,從人類不斷挖掘的化石來看,地球上有無數的生物滅絕,因為年代相差很遠,我們只能通過這些生物的遺骸來想像曾經這些生物生活在地球上的樣子。「恐龍」「巨齒鯊」又或者是石碳紀的巨大昆蟲,似乎在人類沒有出現的時候,陸地上生活生物都十分巨大,為什麼到了現在各種生物都趨於小型化了呢?
  • 新知問答|為什麼陸地上再也沒有出現像恐龍那麼大的動物?
    相信大家都看過《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雖說情節內容很多都是虛構的,但電影中的恐龍形象都是受到真實化石啟發的。你可能很難想像恐龍有多大,與之相比,如今最大的陸地動物,非洲叢林象,最重也不過13噸。恐龍為啥能長這麼大?
  • 食草動物為什麼始終沒有進化出擺脫食肉動物捕殺的能力?
    為了生存,食草動物們在不斷的進化和努力在自然界中,除了大象、犀牛等大型的食草動物外,其他的食草動物幾乎都有天敵,它們存在的意義之一就是給食肉動物們提供食物。第二,防禦雖然食草動物沒有食肉動物那樣鋒利的牙齒和爪子,但是它們也有很強的防禦性,比如大多數大型的食草動物都有角,角的出現讓一大部分食草動物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它們堅硬且鋒利的角都長在食肉動物最喜歡攻擊的頭部。
  • 自然界中有哪些「進化跑偏」的動物?
    有小夥伴私信問:有沒有進化跑偏的動物?其實,我認為「進化跑偏」有著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從廣義上看,進化的目的是為了適應環境,而適應環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生存。因此,只要是現存的動物沒有進化「跑偏」這一說,畢竟它們能在不斷的物種滅絕中的生存下來就足以證明它們的進化方向是成功的。
  • 地球上面,誕生了上百萬種生物,為什麼沒有進化出三棲動物?
    地球上面,誕生了上百萬種生物,為什麼沒有進化出三棲動物?目前,全世界的除了植物之外,動物其實只有兩個主要的分類,那就是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當然,無脊椎動物佔據了絕不大部分的數量,達到了130多萬種,而我們人類這樣的脊椎動物,其實不到5萬種,所以就種類的多少來說,脊椎動物是遠遠無法和無脊椎動物相提並論的,但是,脊椎動物卻代表了進化的反向,世界上的主要掠食動物,基本上都是脊椎動物,而且脊椎動物的種類雖然少,但是數量卻極其龐大。
  • 棍子和輪子的作用居然有這麼大,在人類進化史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人類進化史上,棍子和輪子哪個最重要?、的進化過程,而人類作為高級動物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善於利用工具,那麼從這一點來講由於所處的階段不同,不同的工具對人類的作用也就不相同,因此可以說棍子和輪子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都重要。
  • 植物進化成對人不可見的形態?植物有可能變成動物嗎?
    由於貝母在中藥上的廣泛需求,幾千年來,它們表現出了非常直接和戲劇性的著色變化。植物學家通過對其偽裝水平和當地人收穫水平做比較,發現兩者間有很強相關性。偽裝水平越高的,收集難度越大,採伐量越小。5億年前的寒武紀之後,藻類中進化出維管,使得它們堅硬起來,登上了陸地。3億年前的泥盆紀,植物中的裸蕨和苔蘚往不同方向進化,到今天不難看出,裸蕨的後代明顯站在比苔蘚更高級的位置。裸蕨隨著時間大批滅絕,而它們中的一支進化成的蕨類成為地球長時間的主角,這時的它們有著發達的根系,莖幹高大,朝上朝下都攫取大量養分。
  • 鯊魚進化上岸?這不是科幻故事,確實有鯊魚進化,成淺灘頂級獵手
    但是你們可曾想過,有一天鯊魚如果進化上岸的話,會有多麼可怕?這不是科幻故事,科學家確實已經發現有九種肩章鯊已經進化,並且隨著退潮可以到達淺灘進行捕獵,成為淺灘中小型動物的終極夢魘。,世界上的所有動物在遠古時期都是從海洋中的生物進化而來的,我們人類也是如此。
  • 人類進化史上,棍子和輪子哪個最重要?
    先表達個人觀點: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輪子要比棍子更重要。以下是我說明輪子更重要的理由:一、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勞動起了重要的作用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單純的自然選擇並不能完成人類的進化。這也是為什麼恐龍存在了差不多1.6億年也沒有誕生靈智,最後產生滅絕的根本性原因。我們知道,其實單從使用工具的角度來說,並不是人類的專利。有很多動物也是會使用工具的,比如:1、黑猩猩;2、烏鴉;3、白兀鷲;4、紅尾伯勞;5、盤腹蟻等等。而棍子這種不需要加工,隨手就能撿到的工具,對人類的促進作用並不大。
  • 多數動物都有尾巴,為何人類卻沒有?看走路姿勢就知道了!
    多數動物都有尾巴,為何人類卻沒有?看走路姿勢就知道了!自然界中的動物多種多樣,有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裡遊的,它們在地球上或多或少有了悠久的歷史,算得上地球上的元老級生物,往往分辨它們都是根據這些動物的生理特徵,例如鳥類擁有翅膀,才能在天空中翱翔,哺乳動物生活在陸地,以便更好的覓食。
  • 蜥腳類動物進化的終極產物,曾經漫步在大地上的最大型動物之一
    阿根廷龍毫無疑問是蜥腳類動物進化的終極產物, 在侏羅紀和白堊紀交替的時候, 地殼的活動非常劇烈, 大部分曾經在侏羅紀名噪一時的蜥腳類動物, 最後都不能適應地殼導致的氣候變化而滅絕。
  • 動物會反向進化嗎?因為人類的出現,這種動物開始「反向進化」
    大象的反向進化大象的遠古祖先只是一個像狗那麼大的一種生物,在不斷的演化過程中,大象的體型變得越來越大,現如今已經成為了當今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當然,這其實並不是大象的「反向進化」,而是沒有象牙的個體能夠適應環境,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一種進化。
  • 動物體積大小與恆溫進化之間的關係
    獸腳亞目恐龍曾是海邊的捕食者和清道夫。 恆溫動物的進化是脊椎動物進化歷史上的重大轉折之一。它為群體間的趨同進化提供了範例。然而,鳥類和哺乳類動物的恆溫性進化時間及其過程仍然存在爭議。該分析為長羽毛會飛的溫血小型恐龍的進化轉變提供了一個初步的時間鏈。雖然有幾類無脊椎和脊椎動物體溫能夠升高到高於環境溫度,但是只有鳥和哺乳動物能夠通過體內產生的熱量來維持較高且恆定的體溫,這是它們廣泛適應各類環境的關鍵。但這種生存策略的能量代價很高,且在化石記錄中沒有任何實質的證據。
  • 根的進化:植物徵服陸地的武器
    很多學者把海洋稱為「生命的搖籃」,認為海洋孕育了最初的生命,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誕生於海洋。動物從無脊椎進化成有脊椎,再發展出具有腿的兩棲動物登上了陸地。那麼,沒有腿的植物是如何登上陸地並適應陸地環境的呢?
  • 連達爾文都沒有意識到,因為人類的幹預,許多動物開始反向進化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最初就源於達爾文先生的進化論。進化論指的是大自然的各種生命趨利避害,朝著適應生存環境的方向進化,優勝劣汰讓許多動物最終滅絕,讓人類更加強大,最終主宰了這個世界。但是連達爾文都沒有意識到,因為人類的幹預,許多動物開始反向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