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學霸:7篇一作影響因子篇均過10,博士期間總影響因子230!

2021-01-10 中國校園在線

博士期間,以第一作者發表7篇文章,篇均影響因子超過10;以二作和共同作者身份在16篇雜誌上發表SCI總影響因子230;獲得2016-2017年度「北京科技大學三好學生」、2017-2018年度「材料學院十佳學術之星」等榮譽稱號。

認真學習是不變的堅持

在專業知識學習方面,張凱一直保持著積極認真的學習態度,勤奮刻苦,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始終保持著對學術求知若渴又孜孜不倦的態度。

自博士研究生入校以來,在導師的關懷與指導下,張凱很快地轉換角色,迅速客服轉專業的困難,刻苦學習,積極進取,認真工作,時刻以一個優秀博士研究生的標準要求自己,熱愛所學專業,勤奮學習,積極向上,不斷進取。

「學術研究浩如煙海,作為一名普通的博士生研究工作者,對此最形象的比喻莫過於畫圓:如果說一個人所擁有的知識位於一個圓周內,那當他的知識越多,圓周也就越大,同時也就意味著其知識儲備也就越多。因此對於一個科研工作者來說,越是深入則越是感覺到自己的無知,越是對科研的神奇和浩瀚而感到謙卑。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同樣,高深的學問,也是建立在對最基本概念理解和基本知識的掌握之上。」

他認真學習了專業核心課程和部分選修課程,利用圖書館及學校期刊文獻資源庫,閱讀與科研相關的其他學科的書籍、報刊、期刊、文獻,經常參加各類科技、社科等方面的講座,拓展知識面,並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在博士研究生期間,經班級選舉獲得了2016-2017年度北京科技大學三好研究生榮譽稱號。

學術科研是不懈的追求

在教授們的專業指導下,張凱廣泛地、認真地閱讀課題相關的國內外期刊文獻,認真鑽研擬定實驗方案,積極開展實驗,不畏困難,反覆嘗試。經過他的勤奮努力,刻苦鑽研,在博士期間,在楊洲教授,董海峰教授兩位老師指導下以第一作者發表Adv. Funct. Mater(1區), Biomaterials(1區), Anal. Chem(1區), J. Electroanal, Chem(2區). Mater. Chem. Front,以共同作者在ACS Nano, Chem. Sci等發表SCI十餘篇。還參與了楊洲教授和董海峰教授指導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博士學習期間,在老師的支持與資助下,張凱還參加了數項大型的學術交流會議,以睹諸多學者的風採,聆聽優秀報告和論文。

他曾表示:「科研的目的就是為解決一個個未知問題,而人類的科技進步本身就來源於對自然的好奇,因此,作為一名研究工作者要對科研工作中的微細環節時刻關注,對實驗現象耐心細緻地觀察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新思路。」

「科研中,踏實嚴謹,對研究課題有深入的理解,展現了良好的學術潛質。在研究領域中,發表了高水平論文。」張凱的導師在「十佳學術之星」推薦語中如此評價。

前進的路上不忘初心

在刻苦鑽研學術的同時,張凱也牢記身為大學生的集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他積極參與學校學院和班級各項活動,如學院舉辦的拔河比賽,以實際行動為同學服務。

「為儘快適應工作的要求,本人通過學習、實踐來提高自己,不斷總結工作中的缺點和不足,工作中多思考多想辦法。」

對於自己在學習、科研、社會實踐等方面取得的進步,張凱虛心表示:「『成功屬於過去』,面對未來,我會不斷地提升自己,全面發展,爭取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不斷取得進步和成功,為社會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做一名有益於人民、有益於社會的人!」

最後寄語

「經過兩年的博士研究生的學習與生活,在北科這個美麗的校園裡,身邊有一群知識淵博的老師和可愛的師弟師妹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同時也有一些體會一是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要做一個正直且具有正能量的人,相互影響相互進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藏私。二是要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子,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碰撞才能激發出無限的創意,三是我們要在科研之餘加強自身的鍛鍊,身體是革命的的本錢,身體好,一切才有可能,四是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要實現了呢!為青春喝彩,為自己加油!」

來源:北京科技大學 出品:新媒體中心 來源:學生工作部 文案編輯:張嵐 編輯:田寧姍 責編:高龑

相關焦點

  • 博士申請要幾篇論文才算穩?附最新期刊影響因子(IF>5)
    「我碩士期間沒有論文發表,申博是不是沒希望了?」「我只有一篇IF3點多的文章,可以申博嗎?」「我想申XX博士,但是文章還沒見刊,會不會有影響?」但凡想要從事學術研究的,Paper總是繞不過去的坎。許多諮詢小曼的同學都很糾結,到底要幾篇論文,我的博士申請之路才夠穩?
  • 本科生一作發表10篇SCI,累計影響因子90+
    南科大本科生胡啟錕,在就讀本科不到四年的時間裡,先後在國際著名期刊發表論文17篇,其中在Adv. Energy Mater.、ACS Appl. Mater.Interfaces、Solar RRL等SCI一區期刊上作為一作或共同一作的論文有10篇,累計影響因子90以上,有6篇被選為封面論文。論文總被引100餘次,H因子6。
  • 92年的小哥,985的特聘教授:3年博士期間發表40篇SCI
    新智元報導來源:知乎、個人主頁等編輯:肖琴【新智元導讀】最近,中南大學一名90後特聘教授火了:本科畢業後3年讀完博士,博士期間發表40餘篇SCI (一作/通訊31篇),畢業即獲聘成為985高校特聘教授。
  • 兩年13篇SCI論文,女學霸高考失利,憑藉數學思維逆風「翻盤」!
    讀研兩年,共計發表13篇SCI論文,其中5篇一作論文,申請3項中國發明專利,3項國際發明專利,參加化為中央硬體工程院實習,獲評優秀實習生,今年斬獲竺可楨獎學金。是不是感到難以置信?這位主角就是來自於浙大2017級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的——連小梅。
  • 「送」5篇SCI論文,意味著什麼?
    不過,相比男主的送房、送車,大家更關心的是他「送」了5篇SCI論文給女主。對於頭懸梁錐刺股、只為發表一篇SCI論文的博士們來說,5篇SCI論文真的太有震撼力了,其中還包括一篇發在《自然》子刊的論文。5篇SCI論文對於博士意味著什麼?到底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這引發了人們的熱議。送了哪5篇論文?
  • SCI影響因子即將出爐 | 2019年最新最全的影響因子預測
    , 15.771(短短幾年,影響因子變化非常大); Molecular Plant,10.670(估計首次突破10分這個檔);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4.576;Protein & Cell,6.823;【5】對於這335個雜誌而言,發表的Artticle
  • 85後博士不到一年發10篇頂刊!共發SCI50多篇
    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Carbon、2D Materials等國際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了50多篇SCI論文,總影響因子達240,影響因子5以上的論文20篇。
  • 宏基因組/微生物組雜誌簡介及2020最新影響因子
    其它自然子刊自然子刊的成員非常之多,但定位均高於Nature Communications,雖然有些子刊影響因子低於NC,但也是有被拒後轉稿至NC的機會。下方再簡介幾個我們報導過微生物、菌群相關文章的子刊:Nature Medicine:IF(2019): 36.130(↑6); 中科院一區;月刊,年文章數190篇。
  • 期刊影響因子的影響因素
    例如,A刊2017-2018年所發表的研究論文和綜述總數為1000篇,2019年這1000篇論文及同期發表的其他各類文章的被引總次數為3000次,則2019年度A刊的影響因子為:3000/1000=3.000。
  • 讀博期間,他以第一作者發表7篇文章
    來源:北京科技大學 博士期間,以第一作者發表7篇文章,篇均影響因子超過10;以二作和共同作者身份在16篇雜誌上發表SCI總影響因子230;獲得2016-2017年度「北京科技大學三好學生」、2017-2018年度「材料學院十佳學術之星
  • 宏基因組 微生物組 微生態雜誌簡介及2019最新影響因子
    2018年904篇文章,有略微增長的趨勢,但限於紙質版周刊,文章量上升空間有限,版面極稀缺,此雜誌絕對是讓博士瞬間變博導的第一神器。自然子刊(Nature XXX)。XXX代表專業領域頂級期刊,影響因子範圍一般10 - 40,只是學科不同,但不影響其作為各領域頂級期刊的地位。
  • 2019年SCI期刊影響因子預測
    現在,主要關注2018年影響因子大於9的雜誌,同時加上一些常見的生物醫學領域的期刊,共281本,我們發現:【1】2019年各雜誌IF大體上與2018年持平;【2】影響因子變化最大的,一般都是綜述性的雜誌;【3】巨無霸CA估計還是IF最高,沒有雜誌可以超越,其達到了222;Cell 35.795;Nature 42.382;Science 40.150
  • 這本期刊影響因子縮水60%,還發了篇奇葩文章
    的影響因子變動,算是相當大的了。降到了2019年的10篇。發文量這麼低,又幾乎都是綜述論文,談到影響因子變動較大,也就不覺得奇怪了。該刊沒有藉此操控抬高影響因子,這相比國內的個別黑馬期刊,還是值得稱讚一下的。當然了,無論是影響因子還是發文量,今年能大降,日後也不難升回來,現在是不是有種股票抄底的感覺了?說不定兩年後又回到四五分了。
  • 「3年發46篇SCI」的華西博士,已發82篇!1篇入選ESI前1%
    3個榮譽畢業生發表的文章分別為:榮譽畢業生A:SCI論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響因子大於120分。榮譽畢業生B:SCI論文30多篇。榮譽畢業生C:發表SCI論文31篇,影響因子95.56分,其中第一/並列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20篇。
  • 川大華西醫學院博士畢業生一作發46篇SCI引熱議,你怎麼看?
    事情起因是,公眾號萬事編輯發布了一篇文章,裡面提到:華西臨床醫學院2019屆榮譽畢業生:榮譽畢業生A:SCI論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響因子大於120分。榮譽畢業生B:SCI論文30多篇。榮譽畢業生C:發表SCI論文31篇,影響因子95.56分,其中第一/並列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20篇。
  • 北京硬核博士:研究成果助力癌症治療,以第一作者發表9篇SCI
    "山再高,往上攀,總能攀頂;路再遠,走下去,定能到達"。北京科技大學2016級博士生張凱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難,獲得了成功。高分學霸、獎學金收割機、科研達人……這一個個讓人羨慕的頭銜都是他心中"科學"的種子結出的碩果。
  • 影響因子從2暴漲到50,這篇「神文」是怎麼做到的?
    在深究之後,人們發現該期刊「暴發」的直接原因只有一個——2008年發表於該期刊的文章《SHELX 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SHELX),被引次數高達5624次,貢獻了2008年72篇文章總被引次數的 94.3%。
  • 天大博士12篇一作SCI,從本科到博士一直保持專業第一
    他曾發表論文22篇,其中一作SCI論文12篇,一區論文8篇,Top期刊論文9篇,獲授權專利2項,申請專利3項。他從本科到博士一直都是專業第一,他用奮鬥書寫人生,用汗水為青春做註腳,他就是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工程熱物理專業2014級博士生,蘇文。
  • 迷妹與博士學長的對話:一年3篇SCI影響因子20+,怎麼做到的?
    同師門博士學長今年一舉斬獲3篇SCI,影響引子20+,並獲得了國家獎學金、校長獎學金、學術之星等各項榮譽,名利雙豐收,真可謂博士中的佼佼者,稱他為學霸一點都不為過。
  • 學術論文影響因子(IF)的前世今生
    如今SCI上發表論文累計的影響因子數已經成為大多數學校博士畢業的硬性要求。不過IF怎樣計算,SCI又是由哪個機構創建並且維護的,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發表過SCI論文的人都不了解。在多數人認知裡,這樣一個權威的論文收錄評價機構,應當是一個非盈利的學術組織。然而,事實是,SCI以及IF的運營機構卻是一家徹頭徹尾的商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