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連發三篇Report類型文章和1篇Letter類型文章,指出α4β7...

2020-11-25 生物谷

2019年9月12日訊/

生物谷

BIOON/---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愛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HIV通過破壞人體的T淋巴細胞,進而阻斷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過程,導致免疫系統癱瘓,從而致使各種疾病在人體內蔓延,最終導致愛滋病。由於HIV的變異極其迅速,難以生產特異性疫苗,至今無有效治療方法,對人類健康造成極大威脅。

關於受HIV感染的T細胞的掃描電鏡圖,圖片來自NIAID。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愛滋病的流行已經奪去超過3400萬人的生命。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據估計,2017年,全世界有3690萬人感染上HIV,其中僅59%的HIV感染者接受抗逆轉錄病毒藥物(ART)治療。目前為止HIV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因此急需深入研究HIV的功能,以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可以有效對抗這種疾病的新療法。為阻止病毒大量複製對免疫系統造成損害,HIV感染者需要每天甚至終身服用ART。雖然服用ART已被證明能有效抑制愛滋病發作,但這類藥物價格昂貴、耗時耗力且副作用嚴重。人們急需找到治癒HIV感染的方法。

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是猴免疫缺陷綜合症的病原體,可引起實驗用猴發生AIDS樣的症狀。此外,科學家為了研究SIV與HIV,創造了一種結合部分HIV和SIV基因組的病毒---人猴嵌合免疫缺陷病毒(SHIV)。感染SIV/SHIV的恆河猴常用來作為HIV研究的動物模型,應用於HIV的

基礎研究

和疫苗評價中。

2016年,來自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及埃默裡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通過研究發現在ART治療期間及之後,將一種抗體添加到ART治療之中就能夠持續控制恆河猴體內SIV病毒的感染狀態。這種抗體能夠靶向結合α4β7整聯蛋白。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當年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ustained virologic control in SIV+ macaques after antiretroviral and α4β7 antibody therapy」。

α4β7整聯蛋白能夠幫助T細胞尋找到進入腸道淋巴組織的路徑,而且早在2008年,人們就已發現α4β7整聯蛋白能夠作為一種細胞表面分子參與到SIV病毒外膜和CD4+ T細胞的結合。此外,人們還已發現SIV/HIV利用這種整聯蛋白躲避中和抗體的攻擊。

持續的病毒感染控制就意味著,當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停止後,病毒並不會重新反彈並且引發疾病,文章中研究者發現,SIV始終存在於接受α4β7抗體治療的恆河猴中,然而其在血液中的水平低於檢測下限,而且這種狀態能夠維持到ART治療停止9個月後。他們利用的這種抗體能夠有效阻斷敏感的免疫細胞進入到腸道組織中,畢竟在急性HIV和SIV感染期間,腸道組織往往是遭受損傷的熱點區域。看來,他們似乎發現了一種治療SIV/HIV感染的方法。因此,這些研究結果可能將成為HIV替代療法的一個藍圖,同時也將幫助人們開發出有效的新型疫苗。

這種潛在治療SIV/HIV感染的新聞迅速傳播到生物科學界,導致其他人試圖複製2016年那項研究的成果,但是沒有人能夠成功做到這一點。隨後,有報導表明參與2016年那項研究的一個研究成員在研究期間沒有告訴任何人就替換了不同類型的SIV病毒。經曝光後,他解釋道,他已經更換了這種病毒,這是因為他認為更換後的SIV病毒類型更類似於HIV。這足以讓Science期刊編輯發布它的「letter類型文章以表達對2016年那項研究的關切。

當這一消息傳出後,兩個研究小組試圖用相同的SIV變體重現2016年那項研究的結果。如今,這這兩個研究小組都報導,他們試圖重現這些結果的努力沒有取得成功,並且都將他們的研究工作都發表Science期刊上。與此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也試圖用SIV的另一種變體來重現2016年那項研究的結果。他們在同樣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文章中稱,他們無法重現這一結果。

具體而言,在這三個研究小組中,第一個研究小組對2016年那項研究中使用的SIV病毒進行了測序,發現它並不是野生型SIVmac239,而且是一種nef基因出現終止密碼子的SIV變體(SIVmac239-nef-stop),並利用α4β7抗體治療感染上這種SIV變體的恆河猴。第二個研究小組也使用了SIVmac239-nef-stop,但聯合使用α4β7抗體和一種針對SIV膜糖蛋白的也阻斷SIV病毒結合α4β7整聯蛋白的抗體治療受感染的恆河猴。第三個研究小組使用了一種更常用的致病性SIV病毒,並利用α4β7抗體治療受感染的恆河猴。然而,這三個研究小組均未發現在停用ART治療之後,α4β7抗體對受感染的恆河猴體內的病毒控制有任何影響。

圖片來自Science (2019). DOI: 10.1126/science.aav6695。

鑑於這三個研究小組都未能重現2016年那項研究的成果,Science期刊主編Jeremy Berg在該期刊上發表了一篇letter類型的文章來描述了他堅持發表編輯關切而不是撤回那項研究的原因。Berg指出發表編輯關切旨在提醒讀者當前的證據表明2016年那項研究報導的結果並不可靠,因此無法為指導HIV治療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礎。

Science期刊之所以堅持發表編輯關切是因為不論是2016年那項研究的作者、這些試圖複製2016年那項研究結果的作者,還是Science期刊編輯都不能解釋結果上的差異。此外,有一個重要的科學依據支持這一觀點,即靶向α4β7整聯蛋白可能對感染過程產生積極影響。(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M. Di Mascio et al. Evaluation of an antibody to α4β7 in the control of SIVmac239-nef-stop infection, Science (2019). DOI: 10.1126/science.aav6695.

2.Peter Abbink et al. Lack of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an antibody to α4β7 in SIVmac251-infected rhesus macaques, Science (2019). DOI: 10.1126/science.aaw8562.

3.Nami Iwamoto et al. Blocking α4β7 integrin binding to SIV does not improve virologic control, Science (2019). DOI: 10.1126/science.aaw7765.

4.Jennifer Sills et al. 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 Science (2019). DOI: 10.1126/science.aaz2722.

5.Siddappa N. Byrareddy et al. Sustained virologic control in SIV+ macaques after antiretroviral and α4β7 antibody therapy. Science, 2016, doi:10.1126/science.aag1276.

6.Three teams fail to replicate results of 2016 HIV study that claimed 'cure' in monkeys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19-09-teams-replicate-results-hiv-monkeys.html

相關焦點

  • 最新Science期刊連發三篇Report類型文章和1篇Letter類型文章...
    α4β7整聯蛋白能夠幫助T細胞尋找到進入腸道淋巴組織的路徑,而且早在2008年,人們就已發現α4β7整聯蛋白能夠作為一種細胞表面分子參與到SIV病毒外膜和CD4+ T細胞的結合。此外,人們還已發現SIV/HIV利用這種整聯蛋白躲避中和抗體的攻擊。
  • ...和1篇Letter類型文章,指出α4β7抗體並不能維持控制SIV/HIV感染
    α4β7整聯蛋白能夠幫助T細胞尋找到進入腸道淋巴組織的路徑,而且早在2008年,人們就已發現α4β7整聯蛋白能夠作為一種細胞表面分子參與到SIV病毒外膜和CD4+ T細胞的結合。此外,人們還已發現SIV/HIV利用這種整聯蛋白躲避中和抗體的攻擊。
  • SCI 期刊接受文章的五大類型
    我們要投SCI期刊,首先當然先要了解SCI期刊接受SCI論文的類型了,由於我國SCI論文的現狀使得很多作者不是很清楚SCI期刊接受文章的類型,那麼接下來給大家說說期刊接受的五大類型。
  • 這篇文章給你科普!
    按文章內涵要求,可以分為學位論文、標準研究論文、快報、綜述論文等。 這裡按內涵給出18種文章的類型。針對每一種類型簡要介紹一般性要求。 綜述論文主要有三種類型:文獻綜述(literature reviews)、系統綜述(systematic reviews)和薈萃分析(meta-analyses)。 這類論文一般介紹某一領域的進展、對所涉及的科學分支給予批判性評價和建設性分析,並指出尚有哪些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
  • 江蘇這所「雙一流」高校在3大國際學術期刊連發4篇論文
    近日,南京師範大學在三大國際學術期刊上連發4篇論文。分別為生命科學學院鍾伯堅教授研究組在生物學領域頂級期刊Current Biology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李曉教授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生科院胡志剛-郭志剛課題組在知名腫瘤專業期刊Oncogene發表的兩篇研究論文。
  • 平均每天3.1篇文章:中國科學界「戰疫」 | 南方周末
    自1月15日至2月5日,中國學者參與發表的新冠肺炎學術文章共66篇,平均每天發表3.1篇,參與研究人員總計590位。內容上,對傳染病流行預測的研究最集中,共有26篇文章;病毒分析的20篇;臨床數據分析9篇;藥物研發6篇。非研究論文的專家觀點和信息資訊共有5篇。
  • 創新的醫學研究文章類型
    隨著學術界開放科學的浪潮到來,期刊對文章開放獲取、開放數據、開放實踐、開放合作和開放獎勵等都推出了新的要求,以促進更快更有效的科學發現和提高研究成果的透明度及可重複性。期刊病例報告欄目名稱和形式多樣,包括√ Brief Reports:通過介紹1-3例患者或1個家系,突出創新性;√ Clinical Problem Solving:通過1例患者的診斷、鑑別診斷和治療過程以及醫生思路,突出患者症狀和相關信息、醫師思路和採取的措施等;√ Correspondence/Letter
  • 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2019屆畢業生發表46篇SCI文章?
    對於三年46篇SCI的事情,不想吹也不想黑,這樣宣傳只是在服從遊戲規則罷了。認為這是灌水也沒有錯,但不能否認這一數量可以反映出這位同學的科研能力,起碼是努力程度的事實。考慮到現行國內研究生畢業評價體系的導向,這一做法可以理解,我與他易地而處,可能也不會做的比他高尚。當然從科學價值來看,這些大量的低分文章大部分時候產生不了任何科學價值(其實對於分數稍高的期刊這一事實也沒有太多的改變)。
  • 中國少年連發兩篇Nature震驚世界,為什麼中國論文要發英文期刊?
    我國24歲天才少年曹原與其導師一天之內連發兩篇《Nature》,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曹原是第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以及和導師共同為文章通訊作者。在第二篇論文中曹原和其他兩位作者並列為第一作者。
  • 「3年發46篇SCI」的華西博士,已發82篇!1篇入選ESI前1%
    據鄧博士的ResearchGate(一個科研社交網絡服務網站)顯示,鄧博士目前已經發表文章82篇。其中一篇發表在EJSO上的文章入選了ESI前1%高被引論文(谷歌學術顯示該論文已被引25次)。匿名用戶評價,圖片來源:知乎46篇文章多為 2-3 分左右的期刊或者雜誌,其中一篇 11 分左右的高分文章是 letter to editor,SCI 論文中一些 comments,letter 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算科研論文。SCI雜誌的文章的幾種類型Original Artical 論著:這個是最為常見的一類,分為基礎性和臨床性文章。
  • 讀了這篇文章,你也能無代碼生信分析發四分SCI
    感覺生信的文章看著都挺簡單,可是一動手卻困難重重…」為此我們趕緊特意安排了幾篇文章來分享給大家其實前段時間小編已經給大家分享了單基因泛癌分析,拿著自己研究的基因,通過Sangger box雲平臺就可以得到了屬於自己的單基因分析報告(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翻一下那篇文章)強調:代碼編程和網頁小工具只是數據分析方法
  • 這本SCI期刊一口氣撤回17篇文章,原因是把關不嚴
    ACTA MEDICA MEDITERRANEA一口氣撤回了17篇文章,這些文章涉嫌嚴重的不相關的自我引用,同時該雜誌社開除了三名編輯委員會成員。該雜誌稱,該公司還以「不當行為」解僱了三名編輯委員會成員。Acta Medica Mediterranea 文章的撤回發生在2017年和2018年,14位研究人員大致上是同一批神經科學家,而其中的3位作者來自相同機構的不同作者。
  • 清華唐葉峰組實現不同取代類型α-亞甲基-γ-丁內酯多樣性合成
    作為一種Michael反應受體,α-亞甲基-γ-丁內酯可與生物大分子通過1,4-共軛加成反應形成共價鍵,進而影響其生理功能,被視為一類重要的具有共價結合模式的「藥效團」,以較高的化學選擇性和立體專一性實現了不同取代類型α-亞甲基-γ-丁內酯的多樣性合成,相關成果發表於Angew.
  • 這本期刊影響因子縮水60%,還發了篇奇葩文章
    官網上並沒有編委會成員的相關信息,但在期刊封面上可以看到,負責該刊的編輯為英國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巴特和倫敦醫學院的Dhavendra Kumar教授。有的同學可能會疑惑,這本期刊的中科院分區怎麼會比JCR分區還高?這是因為中科院分區要到年底才會對應今年6月的JCR報告進行更新,那個時候,大概會落到遺傳學4區。
  • 8篇CNS文章齊發,此信號通路或是下一個國自然熱點
    前段時間,筆者給大家給大家分享了一篇稿件——《連發Science與Nature,美女副教授用了和顏寧相同的技術》。在文中,筆者給大家介紹了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Andrea Ablasser副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
  • Cover Letter(投稿信)怎麼寫?聽聽專業建議吧!
    內容為王Cover Letter的開頭應該簡潔地解釋某一領域之前已知的內容,然後陳述自己希望發表這篇文章的動機。接下來,立即闡述概念的先進性、及時性和新穎性。以及是什麼讓這項科研成果與眾不同?這項工作的意義是什麼,文章又將我們引向何方?這會引起廣大讀者的興趣嗎?2.切中要害迅速傳達關鍵信息,切忌長篇大論。一般來說,一頁紙足矣。3.
  • 多篇文章聚焦澱粉樣蛋白研究新進展!
    在這些遺傳風險因素中,載脂蛋白E(APOE)ε4等位基因(APOE4)是導致遲發性阿爾茨海默病的最強遺傳危險因素,主要是通過驅動澱粉樣β病理引起的。最近,人們還發現APOE4是路易體痴呆(Lewy body dementia, LBD)的一種遺傳風險因素。APOE4如何驅動路易體痴呆發病風險以及它是否對α-突觸核蛋白病理學有直接影響尚不清楚。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研究進展
    相關研究論文於1月4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發表,通訊作者為研究員吳蓓麗和趙強。GPCR是人體內最大的膜受體蛋白家族,在細胞信號轉導中發揮重要作用。GPCR與人體疾病關係密切,目前有40%以上的上市藥物以GPCR為靶點。根據其相似性,GPCR可分為A、B、C和F等四種類型。
  • 中科院1區SCI雜誌,版面費低,年刊文近千篇
    當前,JCR分區:腫瘤學1區;中科院分區:大類醫學1區,小類腫瘤學1區。在230本腫瘤學領域SCI期刊中,Clinical Cancer Research雜誌的影響因子分數排名第16。
  • 手握5500萬經費,8篇文章造假,臺灣中研院所長陳慶士辭職,8篇文章全部被撤
    8篇論文中存在學術不端行為(違反圖像處理和圖片生成規則,並故意偽造數據),從而被俄亥俄州立大學勒令辭職。但直到該報告發布一年多後,其他四篇論文 - 其中兩篇來自Cancer Research,一篇來自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一篇來自Molecular Cellular Therapeutics--被撤回,所有這些文章都是都在2019年4月1日至5月1日之間撤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