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夢魘成真!北極附近大地震,加劇比CO2強幾十倍的溫室氣體釋放

2021-01-08 TOM資訊

 

全球變暖是人類文明面臨的緊迫問題之一。目前的主流觀點是,人類活動增加了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繼而導致氣溫上升。然而,這種觀點並不能解釋,為什麼溫度有時會突然升高。

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地球科學》上的論文提出了一個新解釋,氣溫驟升可能是由大地震引發的。

自從研究人員開始監測北極地區的溫度以來,該地區經歷了2次突然變暖的時期:首先是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然後是從1980年開始,一直持續到今天。

在論文中,研究人員假設,這種過去無法解釋的溫度突變可能是由地球動力學因素引起的。文章特別指出,阿留申弧是距離北極最近的地震活躍區,常常發生大地震。

要驗證這個假設,研究人員必須回答3個問題。首先,大地震發生的日期是否與氣溫驟升一致?第2,是什麼機制使巖石圈擾動從阿留申群島傳播到北極大陸架地區超過2000公裡?第3,這些幹擾如何加劇甲烷的排放?

第1個問題的答案來自歷史數據分析。事實證明,阿留申弧地帶在20世紀發生的2次大地震,都出現在氣溫驟升前15-20年。

第2個問題要靠巖石圈激發動力學模型來回答。研究人員使用的模型描述構造波的傳播,預測其傳播速度應該在每年100公裡左右。這與每次大地震和隨後的氣溫升高之間的延遲是一致的。

對於第3個問題,研究人員提出了以下解釋:到達大陸架的構造波在巖石圈中引起微小的附加應力,這些應力足以破壞亞穩天然氣水合物和儲存捕獲甲烷的永久凍土的內部結構。

隨後甲烷釋放到大陸架和大氣中,由於溫室效應,導致該地區氣候變暖。

事實上,北極凍土是天然的瓦斯儲藏庫,永久凍土中含有大量的甲烷,水底的晶籠化合物也含有甲烷。甲烷也透過河流被輸送到北極地區。北極甲烷逸出一直存在而且是一個值得警惕的問題。

甲烷的溫室效應是等量CO2的28倍(1g CH4 =28g CO2),在複雜的大氣中,甲烷的溫室效應是等量CO2的34倍。

在2006年,《自然》的一篇文章將「北極甲烷大爆發」拉進了人們的視野。文章警告,隨著西伯利亞永久凍結帶的融化,甲烷釋放量的增長可能會加速氣候的變化。

今年初,《地球物理研究快報》發表了NASA的研究。他們從2017年7月和8月進行的飛行中,收集了400多個數據,覆蓋了約30000平方公裡的北極土地,總計是收集了大約10億次有關甲烷排放的結果,揭示了以水為中心的清晰擴散模式。

結果顯示,在覆蓋的北極地區土地上,總計有200萬個甲烷「熱點」。

與此同時,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1月全球平均氣溫破紀錄,成為自188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熱1月。

此前關於北極甲烷釋放的解釋,主要是「冰川消融-北極吸熱能力提高-區域溫度變高-甲烷排放增加」這樣一條線。

新研究提出的「大地震」假設,為原來的研究提供了有效補充。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責任編輯: 3976DBC

相關焦點

  • 地震導致海底甲烷釋放 成溫室氣體自然源頭
    ,而由此造成的這種溫室氣體排放應該被添加到全球氣候系統中碳排放列表之中。溫室氣體分自然和人為兩種來源。能夠確定的自然來源包括火山爆發噴出吸熱的二氧化碳、冷卻的二氧化硫顆粒,以及陸地和解凍的凍土層中的甲烷。由人為造成最大的來源是二氧化碳,如燃燒煤炭、天然氣和石油,以及採伐森林和農業造成的甲烷排放。甲烷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已日益受到關注,雖然它在大氣中存留的時間相對較短,但它在捕獲太陽熱量方面比二氧化碳更強烈,超過25倍。
  • 科學家發現北極大量甲烷氣體在釋放,這預示著什麼?
    近些年來,由於人類工業活動,向大氣層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得溫室效應加劇,全球溫度正在升高,由此引發的自然災害也已顯現,這不得不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可是,近幾十年來,人們發現北極的平均氣溫上升了4攝氏度,海水升溫,那麼海水就會反過來融化冰川,並且海底的永凍土也會隨之融化。
  • 地震可能是北極迅速變暖的主要原因
    人們普遍認為這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人類活動增加了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但是,這種觀點並不能解釋為什麼有時溫度會突然突然升高。 而甲烷是一種溫室氣體,其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1倍。自研究人員開始監測北極的溫度以來,該地區經歷了兩個突然的變暖時期:首先是1920年代和30年代,然後是1980年開始,一直持續到今天。 利奧波德·洛布科夫斯基(Leopold Lobkovsky)是這篇報導的作者,他也是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也是MIPT世界海洋北極和大陸邊緣地球物理研究實驗室的負責人。
  • 霍金的預言要成真了?加拿大兩冰蓋3年就消失,北極圈可能要大變
    隨著地球溫室氣體排放的加劇,我們地球持續「發燒」似乎已經成為了定局,變得是越來越熱了,而地球的變化也在按照科學家們預測的那樣持續發展之中。另外,隨著氣候變暖,需要警惕的是北極系統的崩潰,不然未來並非是系統崩潰這麼簡單,而是可能帶來更強的氣候連鎖效應。
  • 大地震導致北極地區氣溫突然升高
    普遍認為人類應擔主要責任——人類活動增加了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但是,這種觀點並不能解釋為什麼溫度有時會急速升高。在北極,導致氣候變暖的因素之一是陸棚帶多年凍土和亞穩的天然氣水合物釋放出甲烷。自研究人員開始監測北極的溫度以來,該地區經歷了兩個突然的高溫期:1920年代和30年代;然後是1980年開始,一直持續到今天。
  • 德國和瑞士發現:地震可撕裂海底儲層釋放甲烷
    地震可撕裂海底儲層釋放甲烷  全球溫室氣體碳排放列表或應添加新成員  科技日報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28日報導,德國和瑞士一個科學家團隊的研究揭示,地震可以撕裂海底沉積物使儲藏的甲烷洩露,而由此造成的這種溫室氣體排放應該被添加到全球氣候系統中碳排放列表之中。該研究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地球科學》上。
  • 科技|當心,你手中的塑膠袋在釋放溫室氣體
    甲烷是影響最大的一種溫室氣體,而乙烯則會導致大氣中一氧化碳的形成,繼而一氧化碳會轉變為二氧化碳。陽光會觸發塑料的分解並且釋放溫室氣體,一旦塑料開始分解溫室氣體,那麼陽光可能就不是必需的反應條件,也就是說塑料一旦開始釋放溫室氣體,那麼它將「夜以繼日」的釋放溫室氣體。
  • 44000年前遠古生物重現地球,北極升溫,最擔心的是什麼?
    important}作者:文/虞子期隨著全球變暖的持續加劇,氣候變化對地球的影響也是越來越明顯,無論是高溫,乾旱,還是強降雨等等,相對於往年來說已經強了不少,所以如今我們看到世界各地的極端性氣候現象對人類的威脅也加大了。
  • 研究發現月球居然「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
    溫室氣體包括水蒸氣、臭氧、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甲烷等,能使地球表面變得更暖,類似於溫室截留太陽輻射,並加熱溫室內空氣的作用。2018年,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首次直接證明了甲烷導致地球表面溫室效應不斷增加。
  • 全球變暖導致北極海底釋放大量甲烷
    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8月14日發布新聞公報說,中心的研究人員及其同行利用聲吶等手段探測到北極海洋中存在大量甲烷氣泡,證實了全球變暖會使海底釋放大量甲烷的說法。
  • 西媒:全球變暖加劇北極凍土解凍 對生態環境影響巨大
    參考消息網4月6日報導西媒稱,科學家對北極永久凍土的分析證明,永久凍土很容易受到氣候變暖的影響。未來應儘可能控制氣溫升高,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據埃菲社4月2日報導,渥太華大學地理學教授安東尼·萊夫科維奇利用谷歌地圖的一組衛星圖片證實了全球變暖如何對北極產生影響,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上。研究人員發現,目前加拿大北極群島當中較大的班克斯島上永久凍土發生滑坡的次數是30年前的60倍。
  • 北極現38度高溫!大規模甲烷釋放中,地球會變成金星一樣的火球?
    ,在進行對北極地區超過360萬個湖泊監測發現,大量的湖泊已經出現了異常情況,沉積物正在被古細菌微生物所分解,同時它們釋放了大量的甲烷氣體,這在加速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因為甲烷是地球的第二大溫室氣體,並且甲烷的吸熱能力比二氧化碳強30倍,所以這還會間接的加速了北極地區氣溫的偏高模式。
  • 北極大火轉入地下,殭屍火無法撲滅,科學家警告:遠古病毒或釋放
    而僅6月這一個月,北極大火就釋放出5300萬噸二氧化碳,超過2010年-2018年曆年6月北極大災的排放總和,相當於瑞典整個國家一年的排放量。而今年整個情況變得更加糟糕,2020年整個6月,北極大火向大氣中釋放出5900萬噸二氧化碳。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是因為北極野火會從地面轉入地下,而在夏天的時候,這些「休眠」在北極圈地下的殭屍大火,會重新變成明火,回到地面,擴大火勢。
  • 北極大火轉入地下,殭屍火無法撲滅,科學家警告:遠古病毒或釋放
    早在2016年6月,科學家就發現了北極的異常情況,2016年6月,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機構就發現北極地區火災異常增多,發生了100多場大火。而僅6月這一個月,北極大火就釋放出5300萬噸二氧化碳,超過2010年-2018年曆年6月北極大災的排放總和,相當於瑞典整個國家一年的排放量。
  • 北極溫度再創新高,甲烷正大規模釋放,地球或成為一顆火球!
    北極溫度再創新高,甲烷正大規模釋放,地球或成為一顆火球!自從進入工業化時代,人類活動愈加頻繁,地球的生態系統遭到前所未有的大改變,如今仍在持續加劇中。人類絲毫不以為然,繼續無止境的活動,無論排放汙氣還是亂扔垃圾,都給地球造成極大的負擔。
  • 永久凍土融化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對氣候的影響可以減弱嗎?
    受此影響,這將導致溫室氣體釋放量比之前估計的高30%~50%。永凍層(permafrost)又稱永久凍土或多年凍土層,是指持續多年凍結的土石層。可分為兩層,上層是冰融層,下層是永凍層。凍土層的厚度從高緯到低緯逐漸減薄,以至完全消失。
  • 什麼是溫室氣體?為什麼我們要擔心它們?
    釋放到大氣中後,約有40%在100年內保持,而20%在1000年後保持,10%在10000年後保持。同時,甲烷(CH4)停留在大氣中的時間比二氧化碳少,但在溫室氣體效應方面更為強烈。在100年的時間裡,全球變暖的影響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5倍。它佔人造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6%。
  • 北極的潘多拉魔盒被打開了?
    圖片來源:Markus Rex/Alfred-Wegener-Institut甲烷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溫室氣體在過去幾十年中,北極表面氣溫的升高幅度超過全球平均氣溫的2倍左右,這種北極增溫明顯快於地球其他地方的現象即「北極放大」效應(Arctic Amplification)。該效應的存在,使得科學家們尤為關心北極溫室氣體含量的變化,充滿不確定性的甲烷水合物自然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科研目光。
  • 北極進入緊急狀態!柴油洩漏、致命病毒、溫室氣體,對人類的復仇...
    不少學者預測,如若人類繼續揮霍無度,終將會遭受到自然環境的復仇,而北極就是最好的例子。在2016年,俄北部西伯利亞的一名兒童死於一場炭 疽熱爆發,從永久凍土中釋放出來的炭 疽病毒似乎已經轉移到了食草動物身上。
  • 北極釋放甲烷對我們普通人有影響嗎?
    2020年2月有資料顯示,美國航天局NASA的研究人員在北極地區發現了冰川大約出現了200萬個冒泡點,而裡面釋放出的氣體正是甲烷。北極釋放的甲烷地點眾多聽到這個消息不禁讓人倒吸一口涼氣,因為這意味著全球變暖的趨勢已經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