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是人類文明面臨的緊迫問題之一。目前的主流觀點是,人類活動增加了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繼而導致氣溫上升。然而,這種觀點並不能解釋,為什麼溫度有時會突然升高。
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地球科學》上的論文提出了一個新解釋,氣溫驟升可能是由大地震引發的。
自從研究人員開始監測北極地區的溫度以來,該地區經歷了2次突然變暖的時期:首先是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然後是從1980年開始,一直持續到今天。
在論文中,研究人員假設,這種過去無法解釋的溫度突變可能是由地球動力學因素引起的。文章特別指出,阿留申弧是距離北極最近的地震活躍區,常常發生大地震。
要驗證這個假設,研究人員必須回答3個問題。首先,大地震發生的日期是否與氣溫驟升一致?第2,是什麼機制使巖石圈擾動從阿留申群島傳播到北極大陸架地區超過2000公裡?第3,這些幹擾如何加劇甲烷的排放?
第1個問題的答案來自歷史數據分析。事實證明,阿留申弧地帶在20世紀發生的2次大地震,都出現在氣溫驟升前15-20年。
第2個問題要靠巖石圈激發動力學模型來回答。研究人員使用的模型描述構造波的傳播,預測其傳播速度應該在每年100公裡左右。這與每次大地震和隨後的氣溫升高之間的延遲是一致的。
對於第3個問題,研究人員提出了以下解釋:到達大陸架的構造波在巖石圈中引起微小的附加應力,這些應力足以破壞亞穩天然氣水合物和儲存捕獲甲烷的永久凍土的內部結構。
隨後甲烷釋放到大陸架和大氣中,由於溫室效應,導致該地區氣候變暖。
事實上,北極凍土是天然的瓦斯儲藏庫,永久凍土中含有大量的甲烷,水底的晶籠化合物也含有甲烷。甲烷也透過河流被輸送到北極地區。北極甲烷逸出一直存在而且是一個值得警惕的問題。
甲烷的溫室效應是等量CO2的28倍(1g CH4 =28g CO2),在複雜的大氣中,甲烷的溫室效應是等量CO2的34倍。
在2006年,《自然》的一篇文章將「北極甲烷大爆發」拉進了人們的視野。文章警告,隨著西伯利亞永久凍結帶的融化,甲烷釋放量的增長可能會加速氣候的變化。
今年初,《地球物理研究快報》發表了NASA的研究。他們從2017年7月和8月進行的飛行中,收集了400多個數據,覆蓋了約30000平方公裡的北極土地,總計是收集了大約10億次有關甲烷排放的結果,揭示了以水為中心的清晰擴散模式。
結果顯示,在覆蓋的北極地區土地上,總計有200萬個甲烷「熱點」。
與此同時,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1月全球平均氣溫破紀錄,成為自188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熱1月。
此前關於北極甲烷釋放的解釋,主要是「冰川消融-北極吸熱能力提高-區域溫度變高-甲烷排放增加」這樣一條線。
新研究提出的「大地震」假設,為原來的研究提供了有效補充。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責任編輯: 3976D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