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體運動學和剛體動力學,我以前也搞不清楚,但是最近全權老師的實驗課,給了我很棒的解釋。
剛體運動學模型研究的是與力無關的過程,只研究位置、速度、姿態、角速度等參量,常以質點為模型。
例如路程的計算公式:x=vt
剛體動力學模型就是要研究物理的受力,物體受力後會有什麼變化:
例如:F=ma
所以,之前的歐拉方程描述的是機體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關係,屬於動力學模型。
運動學模型,對於多旋翼來說主要關心的就是機體角速度與姿態變化率的關係。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傳感器只能測量機體角速度,但是我們控制需要知道姿態變化率。
如果有了機體角速度與姿態變化率的關係,我們就可以通過傳感器數據得到姿態。
我們之前反覆提過,姿態有很多種表達,所以你在全權老師的書上也會看到不同形式的剛體運動學模型。今天就簡單介紹一下基於歐拉角的運動學模型:
顯然第一個公式非常位置的微分=速度
第二個公式,讓我們考慮飛機從A狀態轉動到C狀態的過程:
這個過程如果用機體角速度描述:
但是這個過程,如果用姿態變化率描述是什麼結果呢?
假設從地理坐標繫到機體坐標系三次轉動順序為
第一次旋轉是yaw,繞z軸旋轉,這個過程的歐拉角速度為:
然後進行第二次旋轉是pitch,繞y軸旋轉,這個過程的歐拉角速度為:
最後,第三次旋轉是roll,繞x軸旋轉,這個過程的歐拉角速度為:
仔細回想一下這個過程,你站在C的角度上看,yaw的歐拉角速度是經過了兩次旋轉後你才看見的,而pitch的歐拉角速度是經過一次旋轉才被你看見的,只有roll 的歐拉角速度是被你直接觀察到的。
所以,機體坐標系相對於地理坐標系的角速率向量可以表示為:
其中:
所以,姿態變化率與機體角速度:
對矩陣求逆,可得:
令:
姿態為:
姿態變化率為:
即:
一階差分方法進行近似離散化:
其中:
為機載 MEMS 陀螺儀實時輸出的機體坐標系下的三軸角速率,Ts 為採樣周期。只需給定三個姿態角初值,就可通過式遞推計算得到 k 時刻的姿態角。
(ps:可以看到剛體的運動學模型通常用在迭代更新上,是不是突然想到卡爾曼裡通常也會有模型更新的概念。)
是不是,我不說你都沒發現,全老師課程的知識量其實非常大,沒關係我會把不同形式的運動學模型全都推導一遍,美滋滋。ok,我是zing,今天就講這麼多,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