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根神經節巨噬細胞參與神經病理性疼痛的發生和持續

2020-12-05 澎湃新聞

原創 王沛 山中麻署

前言

脊髓背角神經元與中樞神經系統(CNS)小膠質細胞間的相互作用,是誘發和維持周圍神經損傷後神經病理性疼痛的重要因素。最新研究表明,外周神經損傷在激活背角小膠質細胞的同時,同側背根神經節(DRG)中的巨噬細胞數量也會顯著增加,提示DRG中也存在前痛覺神經元和非神經元細胞間的相互作用。然而,目前尚不清楚DRG中巨噬細胞的增加在神經損傷所誘導的疼痛表型中的作用。

巨噬細胞Fas誘導凋亡(MAFIA)轉基因小鼠在CSF1R啟動子的調控下表達一個自殺基因(Fas),該基因在巨噬細胞和小膠質細胞中特異表達,用FK結合蛋白二聚體AP20187(AP)可以激發巨噬細胞的凋亡。AP在MAFIA小鼠中不能透過血腦屏障,因而這種方法可以選擇性地殺傷巨噬細胞。並且由於該品系小鼠在同一啟動子的調控下共同表達綠色螢光蛋白(GFP),因此可以檢測表達Fas的細胞的分布及其消耗程度。

Shepherd等人用MAFIA小鼠證明,清除神經損傷部位來自循環血中的單核/巨噬細胞後,可以減少神經病理性疼痛的發生。但由於該研究中DRG中的巨噬細胞並沒有被清除,所以研究者認為,是外周巨噬細胞而不是DRG中的巨噬細胞在神經損傷引起的神經病理性疼痛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既往已有研究證明在保留DRG巨噬細胞的同時,外周血單核/巨噬細胞的選擇性耗竭對神經性疼痛的發展影響有限。鑑於此矛盾結果,作者再次使用MAFIA小鼠探究該問題,通過在外周神經損傷前或損傷後給予AP,觀察DRG巨噬細胞對機械性超敏反應的發生和持續的作用。

1、神經損傷導致DRG中巨噬細胞擴增

作者標記了CX3CR1(外周單核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的特異性標記),利用FACS分析保留性神經損傷(SNI)模型小鼠DRG內巨噬細胞。結果顯示,在神經損傷後第4天(POD4),L4和L5損傷同側的DRG中CX3CR1+細胞數量較對側增加了2.9±0.4倍,且該現象至少持續了4周(POD28)(圖1A)。

作者進一步追溯擴增的巨噬細胞來源。FACS分析顯示,POD1時同側DRG中Ki67+/CX3CR1+巨噬細胞的百分比與對側沒有差異。然而在POD4,損傷同側DRG中Ki67+/CX3CR1+巨噬細胞的百分比增加了一倍以上(圖1B和圖2A,B)。FACS分析顯示小膠質細胞(Ki67+CX3CR1+)在POD4腰段上較同側神經損傷比對側增殖增加了2倍多(圖2C)。故軸突損傷誘導的DRG巨噬細胞擴增機制涉及局部增殖,儘管不能排除浸潤的可能性,但作者更傾向於認為這種擴增以常駐巨噬細胞的增殖為主。

圖1

圖2

2、AP全身給藥可使DRG巨噬細胞耗竭

使用MAFIA轉基因小鼠,連續3天腹腔注射AP(1.0 mg/kg)。使用GFP和PU.1(骨髓單核細胞及其未成熟細胞中表達的轉錄因子)共同標記DRG中的巨噬細胞。三次注射後,GFP+/PU.1+細胞和GFP+/Iba1+細胞顯著減少(圖1C)。在另一組小鼠中,在3天AP方案後的第1天,FACS分析顯示,L4和L5 DRG中的常駐(GFP+)巨噬細胞減少約80%(圖1D)。同時,FACS分析顯示,循環成熟單核細胞減少近90%(圖2C)。在D6血液中單核細胞的百分比基本恢復基線值,儘管體重持續下降(圖3F)。綜上所述,MAFIA小鼠經AP處理後,DRG內的常駐巨噬細胞以及外周單核細胞(儘管是短暫)顯著降低,但並不改變疼痛閾值。

建立神經損傷模型。通過qPCR檢測DRG中Cx3cr1的表達以了解巨噬細胞的早期反應。實驗記錄到,與未受傷側DRG相比,造模側L4/L5 DRG中的Cx3cr1表達增加了2.1±0.4倍。在SNI之前,AP處理不僅降低了未受傷側DRG中的基線Cx3cr1表達,而且還阻止了造模側DRG中Cx3cr1表達的增加(圖1G)。到POD4(最後一次AP治療後第5天),巨噬細胞數量恢復到未受傷、對照組小鼠中記錄的水平(圖1E)。到POD9時,同側DRG中巨噬細胞擴增再次出現,與未用AP的對照組沒有差異(圖1F)。

圖1

圖2

圖3

圖4

3、AP方案不改變脊髓內小膠質細胞數量

這部分研究是為了確認AP不能通過BBB。與未受傷的對照組小鼠相比,作者通過FACS發現AP處理的小鼠脊髓中小膠質細胞數量沒有差異,小膠質細胞的免疫染色結果也沒有差異。該結果明確了AP的外周選擇性作用。作者還討論了神經損傷後BBB受損可能導致AP漏入脊髓的可能性。神經損傷導致的Cx3cr1基因表達上調、小膠質細胞激活、SNI後1天和4天小膠質細胞增生的現象在AP組和對照組的脊髓中均沒有不同。總之,AP給藥對脊髓小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都沒有影響。

4、DRG巨噬細胞是神經損傷誘導的機械性痛覺超敏的必要條件

使用SNI模型,對照組小鼠在造模後24小時內發生機械性超敏反應,3天AP治療方案顯著延遲了超敏反應的發生,至少延遲至神經損傷後的第7天(圖1)。如果維持巨噬細胞的量,則小鼠表現出機械痛超敏。此外,SNI後持續使用AP並不能進一步加強其抗超敏效應(圖2)。研究結果表明,AP治療的抗痛覺超敏作用與預防DRG巨噬細胞擴增有關,且這種影響與體重減輕無關(圖3)。

在另一個實驗中,作者將從MAFIA小鼠中分離的骨髓祖細胞(GFP+)移植到經輻射的WT小鼠中,脊髓中的小膠質細胞主要來源於宿主。SNI模型證實了AP對脊髓小膠質細胞沒有作用,且DRG中AP介導的巨噬細胞耗竭顯著延遲了神經損傷引起的機械性超敏反應的發展(圖4)。

圖1

圖2

圖3

圖4

5、神經性疼痛表型的發生需要DRG中巨噬細胞擴增,

並且與神經損傷部位的巨噬細胞浸潤無關

作者設計實驗以選擇性地耗竭損傷部位的巨噬細胞,使DRG巨噬細胞保持完整。作者在神經損傷部位植入套管,通過套管給予低劑量AP,從而選擇性地針對損傷部位周圍的巨噬細胞而沒有全身作用。在神經損傷之前,作者通過套管給予小劑量AP(0.8μg/20μl,連續3天給藥)。在給藥後第1天,通過量化GFP+細胞密度,作者發現AP處理的小鼠神經損傷部位的巨噬細胞(GFP+)與對照組相比減少了近90%。這種給藥途徑並不能阻止受損DRG中巨噬細胞的擴增,對機械性超敏反應的發生也沒有影響。我們的發現不同於先前的報導,巨噬細胞在DRG而不是損傷部位的擴增,是引起神經損傷的機械性超敏反應所必需的。

6、DRG中的巨噬細胞促進神經損傷所致機械性痛覺異常的維持

SNI誘導的機械性痛覺異常持續時間長,這種行為表型與同側背角小膠質細胞的長時間激活有關。周圍神經損傷後,小膠質細胞的激活至少持續4周。在這個時間點,我們還記錄到同側DRG和神經損傷部位的巨噬細胞數量持續增加(圖1)。

圖1

為了研究外周巨噬細胞對維持機械性超敏反應的作用,作者在神經損傷後28天(POD28)重複了三天AP方案。使用量化GFP+/PU.1+巨噬細胞密度(單位面積細胞數),以及Cx3cr1的qPCR的方法進行研究,與對照組相比,DRG巨噬細胞減少了近50%(圖2a,b)。在另一組接受類似治療的小鼠中,研究發現機械性痛覺過敏短暫性的緩解了80%(圖2c)。在最後一次注射AP後6天內,痛覺過敏再次出現。為了研究損傷部位的巨噬細胞是否有助於維持持續性機械性超敏反應,作者在SNI4周後植入套管,並連續3天每天給藥0.8ug AP。圖4d顯示神經損傷部位巨噬細胞的選擇性耗竭對持續性機械性超敏反應沒有影響。故DRG中的巨噬細胞,而不是周圍神經損傷部位的巨噬細胞,是維持周圍神經損傷引起的超敏反應的關鍵因素。

圖2

7、神經損傷引起DRG巨噬細胞與感覺神經元間的相互作用

在AP處理的小鼠中,巨噬細胞的耗竭並不能阻止CSF1在感覺神經元中的表達。由於DRG巨噬細胞表達CSF1R,損傷誘導的CSF1表達是否有助於DRG巨噬細胞的擴增。

使用Adv-Cre;Csf1fl/f1小鼠中進行了研究(選擇性地從感覺神經元中敲除Csf1基因,防止了神經損傷引起的Csf1表達和機械性超敏反應的發生)。與預期一樣, POD4時轉基因小時腰椎背角的小膠質細胞的激活和增殖基本被消除(圖1a)。有趣的是,Csf1的條件性缺失也阻止了DRG中巨噬細胞的損傷性擴增(圖1b)。在整體缺乏CCL2(一種有效的CCR2配體)的動物中,這種擴增沒有受到影響(圖1b)。故神經損傷通過表達csf1的感覺神經元與DRG巨噬細胞的相互作用而使後者擴增,這種效應不依賴於CCL2。

接著作者研究了神經損傷導致的DRG巨噬細胞的擴增或激活是否會反過來影響感覺神經元。結果顯示SNI小鼠的L4和L5DRG區BDNF mRNA增加4倍,AP預處理則完全抑制了這種增長(圖1c)。由於qPCR不能確定BDNF的增加是來自感覺神經元還是來自周圍的非神經元細胞,故進一步使用原位雜交技術(ISH)。圖1d,e顯示,在POD1,感覺神經元而不是周圍的非神經元細胞中BDNF mRNA上調。且ISH與qPCR分析結果一致。故雖然巨噬細胞不表達BDNF,但它們是感覺神經元中神經損傷引起BDNF上調的關鍵因素,而且是必要的。

圖1

為了確定DRG巨噬細胞的活化如何影響感覺神經元,作者研究了IL-1β、TNFα,它們在DRG的神經細胞和非神經細胞中都有表達,並且與神經病理性疼痛有關。在POD1,造模側L4/L5 DRG中IL-1β的基因表達幾乎上調了10倍(圖f)。3天AP方案預處理,不僅消除了DRG中IL-1β的上調,而且還降低了對側DRG的基線表達。使用ISH確定POD7 時IL-1β上調的細胞(圖g,h)。儘管既往的免疫組化研究顯示損傷誘導的IL-1β在星形膠質細胞和感覺神經元中表達,但出人意料的是,僅在Itgam+(即CD11b)巨噬細胞(圖i-l)中檢測到IL-1β。TNFα水平不受神經損傷以及AP預處理的影響。對於抗炎因子IL-10和TGFβ而言,前者表達水平低到檢測水平以下,後者並未發生改變。以上結果表明神經損傷後IL-1β的上調主要來源於DRG巨噬細胞,減少巨噬細胞耗的抗超敏作用部分是由於IL-1β減少所致。

圖2

8、DRG巨噬細胞的擴增具有性別差異

既往研究顯示脊髓小膠質細胞對神經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在雌雄小鼠體內具有差異。故本研究試圖解答DRG巨噬細胞對神經損傷引起的機械性超敏反應是否也存在性別差異。在POD4,對雌性WT小鼠DRG的FACS分析顯示,造模側DRG中的巨噬細胞顯著增加(1.69±0.21倍)但程度弱於雄性。另一方面,儘管的條件性敲除Csf1阻止了雄性小鼠巨噬細胞的擴增,但在雌性小鼠中,條件性敲除Csf1和整體敲除CCL2都沒有阻止巨噬細胞的擴增(圖a)。顯然,一定有其他感覺神經元衍生因子影響了雌性小鼠巨噬細胞的擴增。

對巨噬細胞在SNI誘導的雌性小鼠機械性超敏反應的作用進行研究。與雄性小鼠一樣,三日AP注射方案導致的巨噬細胞耗竭延遲了機械性超敏反應的發生(圖b)。與雄性小鼠一樣,雌性小鼠的脊髓小膠質細胞沒有受到影響。此外,AP預處理後4周,當出現明顯的機械性痛覺超敏反應時,繼續給予AP也會導致雌性小鼠痛覺超敏反應的短暫逆轉,儘管逆轉幅度較小(60%)(圖c)。此外對於缺乏CCL2的雄性和雌性動物,SNI誘導的機械性超敏反應在雄性和雌性小鼠中具有可比性(圖d)。綜上所述,我們認為DRG巨噬細胞有助於雄性和雌性小鼠神經損傷誘導的機械性超敏反應的發生和維持,但CSF1對神經損傷誘導的DRG巨噬細胞擴增的貢獻存在性別差異。

結論

該研究證明,雄性和雌性小鼠的DRG內巨噬細胞對於進神經病理性疼痛的發生和維持是必要的。研究也發現在神經損傷的背景下,DRG中巨噬細胞和感覺神經元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這也為神經病理性疼痛的管理提供了潛在靶點。

原始文獻:

Yu X, Liu H, Hamel KA, et al. Dorsal root ganglion macrophages contribute to both the initiation and persistence of neuropathic pain. Nat Commun. 2020;11(1):264. Published 2020 Jan 14. doi:10.1038/s41467-019-13839-2

作 者:王 沛

排 版:蔣 明

校 審:方 芳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文獻精讀 | 背根神經節巨噬細胞參與神經病理性疼痛的發生和持續
    最新研究表明,外周神經損傷在激活背角小膠質細胞的同時,同側背根神經節(DRG)中的巨噬細胞數量也會顯著增加,提示DRG中也存在前痛覺神經元和非神經元細胞間的相互作用。然而,目前尚不清楚DRG中巨噬細胞的增加在神經損傷所誘導的疼痛表型中的作用。
  • 背根神經節參與疼痛機制研究進展
    ,這種閾下鈉離子電流可以增強神經元去極化,即將最初的疼痛電信號擴大,繼而激活附近的Nav1.8通道,引起快速的內向電流,從而形成動作電位的主體部分,而Nav1.8通道激活參與炎症性疼痛和神經病理性疼痛外周敏化的形成。
  • 烏司他丁的神經保護作用及神經病理性疼痛應用研究進展
    研究表明,UTI有神經保護作用,也對神經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表現出有益作用,可能成為新的預防和治療NP的措施。本文現就UTI神經保護作用和對NP的作用和機制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脈衝射頻技術治療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研究進展
    由於電流產生的熱量可以在兩次脈衝之間進行消散,所以不會使局部溫度持續升高,從而產生了呈周期性的、短暫的對神經突觸活動的調節作用。 研究表明,PRF產生的急性效應具有可逆性、神經損傷小等特點。因其PRF作用於神經周圍組織可產生神經調節作用,所以逐漸被用於治療各種神經病理性疼痛。
  • 文獻精讀 | 激活神經病理性疼痛下行調控的神經環路
    小鼠周圍神經損傷後, PV+的GABA能中間神經元 (PVIN)對mPFC輸出的抑制增強,導致mPFC輸出減少。使用光遺傳學的方法抑制PVIN可以達到鎮痛,並逆轉了與神經病理性疼痛相關的位置迴避和逃避行為。該現象在細胞、分子和網絡層面是如何發生的尚不清楚。mPFC與杏仁基底外側核(BLA)相互連接,BLA通過臂旁核接收來自脊髓的上行感覺輸入,這提示觀察到的mPFC功能改變可能源於BLA輸入。
  • 前沿:幹細胞治療神經病理性疼痛研究進展
    目前利用幹細胞幹預神經病理性疼痛也受到研究者特別關注。傳統方法幹預神經病理性疼痛效果不佳神經病理性疼痛( neuropathic pain,NP) 是由中樞或外周神經系統原發性病變或功能障礙而引起疼痛症候群,其表現為持續性自發痛和痛覺過敏等症狀。
  • 治療脊髓損傷後中樞神經病理性疼痛3期臨床成功!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整理,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日本藥企第一三共(Daiichi Sankyo)近日宣布,評估Tarlige(mirogabalin)治療脊髓損傷(SCI)後中樞神經病理性疼痛(CNP)的3期研究達到了主要終點。
  • 神經綜述:肌萎縮側索硬化的感覺神經損害
    歐洲的一項多中心研究也支持了這一觀點,約17%的ALS患者存在輕度的腓腸神經感覺傳導異常,包括SNAP波幅降低和(或)SNCV減慢,但與典型脫髓鞘或軸索缺失的神經傳導表現並不一致。這種輕度非特異性的電生理感覺異常可能與以往在ALS運動神經中報導過的離子通道功能障礙有關,即持續鈉電導增加和鉀離子電流減少使軸索的興奮性增高。
  • 還在為化療引起的外周神經毒性煩惱? 權威雜誌公布有效方案
    分為急性神經毒性和慢性神經毒性兩種。急性毒性常表現為冷誘發,為短暫的末梢或口周神經感覺異常,在數小時內發生,常在數小時或數天好轉,其發生機制認為是草酸鹽與Ca2+、Mg2+螯合,幹擾了離子通道,導致神經節軸突Na+通道或是Ca2+依賴性通道的門控電壓異常所致。
  • 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流行病學研究提出了認知儲備的概念,具有良好認知儲備的個體可以更好的適應大腦的病理改變,從而延緩或阻止發病。因此,神經變性疾病研究的挑戰之一即是了解這些個體在腦中澱粉樣蛋白沉積的存在下,大腦是如何成功地維持正常的神經元功能的。基因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大腦內主要的巨噬細胞)可能是調控和維持神經元功能的關鍵。
  • Science: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流行病學研究提出了認知儲備的概念,具有良好認知儲備的個體可以更好的適應大腦的病理改變,從而延緩或阻止發病。因此,神經變性疾病研究的挑戰之一即是了解這些個體在腦中澱粉樣蛋白沉積的存在下,大腦是如何成功地維持正常的神經元功能的。基因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大腦內主要的巨噬細胞)可能是調控和維持神經元功能的關鍵。
  • 第一三共Tarlig治療脊髓損傷後中樞神經病理性疼痛3期臨床成功!
    日本藥企第一三共(Daiichi Sankyo)近日宣布,評估Tarlige(mirogabalin)治療脊髓損傷(SCI)後中樞神經病理性疼痛(CNP)的3期研究達到了主要終點。這項研究在亞洲(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地區)274例脊髓損傷後中樞神經病理性疼痛患者中開展,採用雙盲的方式評估mirogabalin與安慰劑的療效和安全性。該研究的主要終點結果顯示:從基線檢查至服藥治療第14周平均每日疼痛評分的變化顯示,mirogabalin優於安慰劑,達到了主要目標。此外,沒有觀察到額外的安全問題。
  • 慢性非癌性疼痛影響生活質量
    老年人常見的疼痛除了頸肩腰腿痛及骨關節疼痛外,還包括一些特殊的疼痛,如:帶狀皰疹後神經痛(即常說的纏腰龍、蛇盤瘡)、三叉神經痛、骨質疏鬆痛、糖尿病末梢神經痛、外傷及手術後存留的疼痛及某種全身遊走性的疼痛等等。這些都可歸入到慢性非癌性疼痛,並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篩查、診斷和治療
    ,超過50%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沒有臨床症狀,且其病理程度與症狀出現及其嚴重性也往往不一致,故早期預防和篩查具有重要意義。(DPN)中,有11%的患者存在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理性疼痛。 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理性疼痛(DPNP)是指由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導致的周圍神經病理性疼痛,最常見的表現形式為以肢體遠端受累為主的對稱性周圍神經病理性疼痛,也可表現為單神經痛或臂叢、腰骶叢神經痛。
  • 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更年期潮熱的研究進展
    ⑤NGF:更年期雌激素的減少使NGF增加,增加的NGF從腦內逆行輸送至星狀神經節導致交感神經遠端萌發和去甲腎上腺素增加,潮熱發生。 星狀神經節呈不規則的星形,由頸下神經節和第一個胸神經節融合形成,有時由其後的胸神經節參與組成。
  • 巨噬細胞和神經「肝膽相照」,一同助力骨骼修復
    巨噬細胞和神經「肝膽相照」,一同助力骨骼修復 2020-06-27 19: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