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脊髓損傷後中樞神經病理性疼痛3期臨床成功!

2021-01-18 騰訊網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整理,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日本藥企第一三共(Daiichi Sankyo)近日宣布,評估Tarlige(mirogabalin)治療脊髓損傷(SCI)後中樞神經病理性疼痛(CNP)的3期研究達到了主要終點。

這項研究在亞洲(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地區)274例脊髓損傷後中樞神經病理性疼痛患者中開展,採用雙盲的方式評估mirogabalin與安慰劑的療效和安全性。

該研究的主要終點結果顯示:從基線檢查至服藥治療第14周平均每日疼痛評分的變化顯示,mirogabalin優於安慰劑,達到了主要目標。此外,沒有觀察到額外的安全問題。

該研究的詳細結果將在學術會議和出版物上發表。第一三共將繼續為不同的疼痛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mirogabalin分子結構式(圖片來源:Wikipedia)

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ies ,SCI ) 是現代社會人類致殘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中樞性疼痛一般在脊髓損傷後數周或數月內出現,多發於脊髓損傷平面或以下,發生率為11%~94% ,是SCI的最常見的頑固性併發症之一。脊髓損傷後神經病理性疼痛的典型特徵是感覺減退、燒灼樣疼痛和麻木感,往往會影響患者的日常活動和康復訓練,且後續的康復、護理開支巨大,嚴重降低其生存質量。

Tarlige的活性藥物成分為mirogabalin,這是一種α2δ配體,由第一三共創造,通過口服給藥,可優先和選擇性地結合電壓依賴性鈣通道(1和2)的α2δ-1 亞單位,但效力明顯高於普瑞巴林(pregabalin),這些鈣通道廣泛存在於身體各個區域介導疼痛傳遞和處理的神經系統中,mirogabalin具有獨特的結合特性和長效作用。mirogabalin與加巴噴丁(gabapentin)、普瑞巴林同屬於名為加巴噴丁類似物(gabapentinoid)的藥物類別。

2019年1月,Tarlige(mirogabalin)2.5mg、5mg、10mg、15mg片劑在日本獲得批准,用於治療周圍神經病理性疼痛(PNP)。一般情況下,成人患者的初始劑量為5mg,每日口服2次,之後以至少一周的間隔逐漸增加5mg,直至15mg。劑量可根據年齡和症狀在10mg和15mg之間適當調整,每日口服2次。

原文出處:Daiichi Sankyo Announces Phase 3 Study Results of mirogabalin of central neuropathic pai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相關焦點

  • 第一三共Tarlig治療脊髓損傷後中樞神經病理性疼痛3期臨床成功!
    日本藥企第一三共(Daiichi Sankyo)近日宣布,評估Tarlige(mirogabalin)治療脊髓損傷(SCI)後中樞神經病理性疼痛(CNP)的3期研究達到了主要終點。這項研究在亞洲(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地區)274例脊髓損傷後中樞神經病理性疼痛患者中開展,採用雙盲的方式評估mirogabalin與安慰劑的療效和安全性。該研究的主要終點結果顯示:從基線檢查至服藥治療第14周平均每日疼痛評分的變化顯示,mirogabalin優於安慰劑,達到了主要目標。此外,沒有觀察到額外的安全問題。
  • 日本學者成功讓小鼠中樞神經再生,或可用於治療脊髓損傷
    日本學者成功讓小鼠中樞神經再生,或可用於治療脊髓損傷 日本九州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了抑制哺乳動物中樞神經細胞再生的主要原因,以及克服這一障礙讓中樞神經細胞再生的方法。
  • 脊髓損傷後神經修復研究進展
    研究顯示,脊髓等中樞神經損傷後,突觸和神經環路的重建能自發出現,而突觸及神經環路的重建能改善脊髓損傷後的運動功能。脊髓損傷後,神經有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但十分有限,遠不足以使損傷的脊髓功能完全恢復。He等研究發現,神經元內與PTEN/雷帕黴素靶蛋白(mTOR)相關的信號轉導通路及與細胞因子信號抑制物3/信號轉導及轉錄激活因子(SOCS3/STAT)相關的信號轉導通路均與成熟視神經和皮質神經的軸突再生能力密切相關。刺激這些信號轉導通路後,軸突再生能力顯著提高,有助於中樞神經損傷後的重建。可見,神經元再生能力影響脊髓損傷後的自我修復。
  • 前沿:幹細胞治療神經病理性疼痛研究進展
    由於該病異質性,臨床上對神經病理性疼痛幹預效果不理想。目前,藥物和手術仍是神經病理性疼痛主要傳統幹預方式,但效果均不盡理想,因傳統方法不能對損傷神經進行修復或促進神經再生功能。所以,研究者尋找有效途徑幹預神經病理性疼痛顯得尤為重要。
  • 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臨床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999年,McDonald等在大鼠SCI模型中首次證明了NSCs移植治療SCI的潛力。之後大量動物實驗表明,移植不同來源的NSCs都可以分化為神經細胞,促進軸突再生和再髓鞘化,減小脊髓空洞形成和損傷範圍,促進SCI動物的功能恢復。NSCs這些特有的生物學特性,使其成為極富應用前景的治療SCI的候選細胞之一,國內外都在努力嘗試開展臨床試驗。
  • 背根神經節巨噬細胞參與神經病理性疼痛的發生和持續
    原創 王沛 山中麻署前言脊髓背角神經元與中樞神經系統(CNS)小膠質細胞間的相互作用,是誘發和維持周圍神經損傷後神經病理性疼痛的重要因素。Shepherd等人用MAFIA小鼠證明,清除神經損傷部位來自循環血中的單核/巨噬細胞後,可以減少神經病理性疼痛的發生。但由於該研究中DRG中的巨噬細胞並沒有被清除,所以研究者認為,是外周巨噬細胞而不是DRG中的巨噬細胞在神經損傷引起的神經病理性疼痛中扮演重要角色。
  • 基因修飾白細胞濃縮液有望用於脊髓損傷的治療
    細胞介導的基因治療的一種有效策略是使用細胞作為基因載體和分泌性治療因子的產生者。基因修飾的幹細胞和成熟分化的細胞被廣泛用於臨床前治療體細胞疾病。俄羅斯的Albert A.取血後第2天,建立中度脊髓損傷小型豬模型,並於術後4h進行靜脈輸注白細胞濃縮液。白細胞濃縮液治療後1周,螢光顯微鏡觀察到挫傷脊髓中表達增強綠色螢光蛋白的白細胞。
  • 文獻精讀 | 背根神經節巨噬細胞參與神經病理性疼痛的發生和持續
    是誘發和維持周圍神經損傷後神經病理性疼痛的重要因素。Shepherd等人用MAFIA小鼠證明,清除神經損傷部位來自循環血中的單核/巨噬細胞後,可以減少神經病理性疼痛的發生。但由於該研究中DRG中的巨噬細胞並沒有被清除,所以研究者認為,是外周巨噬細胞而不是DRG中的巨噬細胞在神經損傷引起的神經病理性疼痛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既往已有研究證明在保留DRG巨噬細胞的同時,外周血單核/巨噬細胞的選擇性耗竭對神經性疼痛的發展影響有限。
  • 於彬:為中樞神經損傷再生「搭橋通路」
    「脊椎中樞神經損傷修復還有很多挑戰等待我們去攻克,臨床也有許多病人需要科學家和醫生幫助他們恢復正常生活。」今年1月,於彬關於環狀RNA調控神經再生的研究成果再次登上國際權威雜誌,從新的表觀遺傳學角度拓展了人們對神經損傷修復機制的理解,但是他仍感覺時間不夠用。
  • 中樞神經損傷修復原創成果獲國際認可
    2018年11月,國際神經科學專業期刊《Experimental Neurology》發表了美國邁阿密大學研究團隊「脊髓損傷修復」的驗證試驗結果,證明了我國李曉光教授團隊在應用生物活性材料激活成年內源性神經發生修復脊髓損傷方面的研究結果真實可靠
  • 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研究進展
    藥物、手術等治療方式均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神經再生的問題,近年來,具有自我複製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神經幹細胞(NSCs)成為研究的焦點,有望為SCI的治療帶來新的希望。現就NSCs移植在脊髓損傷治療中的應用做一綜述。
  • 烏司他丁的神經保護作用及神經病理性疼痛應用研究進展
    1985年UTI在日本上市,應用於細胞溶酶體膜破裂、水解酶外溢、功能亢進引起的疾病(如急性胰腺炎)臨床治療中。研究表明,UTI有神經保護作用,也對神經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表現出有益作用,可能成為新的預防和治療NP的措施。本文現就UTI神經保護作用和對NP的作用和機制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經顱磁刺激治療腦卒中後中樞神經痛研究進展
    中樞性疼痛主要原因有腦卒中、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症等。腦卒中後中樞神經痛(central post stroke pain,CPSP)是最常見的一種中樞神經性疼痛,是某些腦區血管損傷導致相應軀體部位疼痛的疼痛症候群。
  • 文獻精讀 | 激活神經病理性疼痛下行調控的神經環路
    小鼠周圍神經損傷後, PV+的GABA能中間神經元 (PVIN)對mPFC輸出的抑制增強,導致mPFC輸出減少。使用光遺傳學的方法抑制PVIN可以達到鎮痛,並逆轉了與神經病理性疼痛相關的位置迴避和逃避行為。該現象在細胞、分子和網絡層面是如何發生的尚不清楚。mPFC與杏仁基底外側核(BLA)相互連接,BLA通過臂旁核接收來自脊髓的上行感覺輸入,這提示觀察到的mPFC功能改變可能源於BLA輸入。
  • 心理所等通過定量脊髓磁共振成像評估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
    MOG-Ab疾病、AQP4-Ab疾病和多發性硬化症雖具有一定的臨床相似性,但也有各自獨特的發病機理和臨床表徵。了解驅動這些差異出現的因素,可更深入地理解這些疾病,從而更好地開展早期診斷、治療方案優化和預後監測。脊髓病變是這三種疾病共有的標誌,它可能是許多臨床表徵(特別是肢體殘疾和神經病理性疼痛等)的主要成因。
  • 自體富血小板血漿聯合骨髓濃縮物治療脊髓損傷
    細胞移植療法已在脊髓損傷後神經再生相關動物研究中顯示出希望;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單一細胞移植治療策略實現脊髓損傷後的功能恢復較為困難。與其他基於細胞的療法相比,骨髓濃縮物具有較低的免疫原性,廣泛的可利用性,無道德方面的問題,還可能是幹細胞(例如造血和間充質幹細胞)和其他祖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和多種生長因子的豐富來源。
  • 中樞神經損傷有什麼症狀
    中樞神經系統由大腦和脊髓組成。中樞神經系統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長久以來人們都認為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後是不能恢復的。但有些患者的家人仍然積極地給患者進行訓練,不放棄家人的生命。只要了解了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的症狀,才能更好治療。下面介紹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的一些症狀。
  • 日本批准誘導多能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人體臨床計劃
    18日,日本厚生勞動省(日本政府醫療技術主管部門)的專門會議批准了慶應大學使用ips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臨床研究計劃。這將成為全球首例向患者移植使用ips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製成的神經幹細胞,改善運動機能的臨床研究。預計最早將於2019年夏季啟動。
  • 湖南湘雅醫院基因治療慢性疼痛動物實驗成功
    記者從湖南湘雅醫院獲悉,湘雅麻醉科鄒望遠博士在導師郭曲練教授的指導下,採用基因治療神經病理性疼痛的動物實驗研究獲得成功,這在國際上尚屬首次,「一種針對PKCγ基因RNA幹擾的重組慢病毒載體構建及其應用」已獲國家發明專利。「慢性疼痛是一個世界性的醫療難題。」鄒博士介紹說,慢性疼痛是指持續一個月以上的疼痛,也有人將其比喻為「不死的癌症」,常伴有情緒和心理異常變化。
  • 中國學者的新發現顛覆成年哺乳類中樞神經損傷不能再生的結論
    中國學者的新發現顛覆成年哺乳類中樞神經損傷不能再生的結論 操秀英/科技日報 2018-05-31 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