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下我對漫威系列的態度吧:上映時候有興趣的就會去看,沒興趣的就等線上資源,最喜歡美隊,沒太大情懷成分,對於超級英雄電影有點膩。
好了,正文開始。
上周的時候,漫威表示,第一部華人主角的超級英雄電影《上氣》正在準備中。
按理說,漫威宇宙中出現了第一部以華人為主角的電影,填補了超級英雄黃種人總是缺席的空白,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畢竟從08年首部《鋼鐵俠》上映開始,漫威的超級英雄在十多年裡成為了很多年輕人成長路上的陪伴,而黃皮膚黑頭髮的華人能夠成為超級英雄的一員既說明了好萊塢對中國市場的重視,也能提升華人在西方電影中的地位。
但是中國觀眾對此並不買帳,甚至有些憤怒。
因為《上氣》有辱華的嫌疑。
而大家憤怒的點在哪裡呢?
打人的害怕被打的
百度百科是這樣介紹「上氣」詞條的:
上氣(Shang-Chi)是美國漫威漫畫旗下超級英雄,初次登場於《漫威特別版》(Special Marvel Edition)第15期(1973年12月),由史蒂夫·恩格爾哈特和吉姆·史達林聯合創造。他的父親是滿大人,或者說是傅滿洲。出生於中國河南省,從小隱居,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由父親與師父訓練習武,並成為一名功夫大師。在對武術的參悟中,他對父親產生懷疑,想要用自己的功夫行俠仗義的時候,得知一直尊敬的父親其實是一個邪惡的魔頭,於是擺脫父親的控制,他幡然醒悟,走上了英雄之路,並大義滅親的消滅鄭祖。他在外面的世界逐漸與蜘蛛俠、奇異博士、X教授等人接觸後加入復仇者聯盟。
注意,大家憤怒的點就在於:上氣的爹是傅滿洲。
傅滿洲何許人也,為什麼會讓華人一提到他就如此憤怒?這要從黃禍論說起。
黃禍論始於19世紀,俄國人和歐洲人認為中國人口過度繁殖,境內必然無法承受,從而會像全世界擴張。而大洋彼岸的美國雖然任用華工給他們修鐵路,進行了很多基礎建設,甚至有人說:幾乎每一根枕木下面,都埋葬著一個華工。
但美國人並不領情,而且華人勤奮能吃苦,當地很多人也擔心華人會搶去他們的工作。
(圖)德皇威廉二世名人繪製的《黃禍圖》,右側佛祖代表著黃種人的崛起,
拿著刀劍的基督徒在天使米迦勒的帶領下,抵抗「黃禍」
1882年,美國出臺了《排華法案》,以法律規定的形式對華人群體展開了明目張胆的歧視,在排華令的宣傳過程中,華人被描述成老鼠一般猥瑣卑鄙,繁殖能力超強,各種宣傳海報也對華人進行了極盡污衊之能事。
(圖)排華令期間的宣傳畫
總之,在那個時候,不管你有沒有文化,有沒有素養,國籍上寫的是美國還是中國,只要你長了一張中國人的臉,哪怕你樂善好施道德高尚,在白人眼中,你也是社會渣滓,人間敗類。
在這個大環境下,傅滿洲被創作了出來。
「應該用瘟疫毀滅中國人」
而英國一個不入流的作家薩克斯-羅默靠對中國人的污衊,一下成為了暢銷書作家,《上氣》一切問題的根源就來自於他創造出的傅滿洲。
在小說中,他故意採用了各種春秋筆法,將頭條新聞與警署簡報寫進小說裡,而這些新聞和簡報所報導的都是華人犯罪團夥,讓讀者慢慢形成了「華人=罪犯」的印象。
而主角傅滿洲更是一個天生的惡棍,所作所為就是以顛覆西方社會、毀滅白人為唯一目標,被稱作「史上最邪惡的角色」。
羅默成功地蹭到了熱點,在黃禍論的宣傳之下,傅滿洲很快就成為了黃禍的代表人物形象,並被搬上了大銀幕,從1924年第一部《神秘的傅滿洲博士》開始,一直拍到了70年代,因為在美華人的抗議才不得不停止。
(圖)電影裡的傅滿洲形象,眯眯眼,尖鬍鬚,都是當時西方人的刻板印象
在電影小說的推波助瀾下,傅滿洲深入人心,再配合官方的宣傳,華人在西方世界的形象已經沒法看了,甚至有人認為應該「用瘟疫徹底毀滅東方」。
其實黃禍論的形成,加上傅滿洲的推廣,基本可以用無恥來形容。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中國被西方列強們輪流按在地上毒打,不平等條約一個接著一個,國內老百姓水深火熱、饑寒交迫。
這本身就是下三濫的邪惡行為,但你卻還要把黃種人塑造成一個邪惡的形象,將「妄圖毀滅白人」的帽子提前扣過去,從而將自己的行為正當化合理化:不怪我要欺負中國,是他們先要毀滅我們的,我們是正當防衛。
還要臉嗎?
而且更讓人憤怒的是,傅滿洲系列小說的作者羅默從來沒有過和中國人交往的經歷,他曾經親自表示:我靠傅滿洲出了名,因為我對中國人一無所知!
百年難消的刻板印象
雖然傅滿洲這個敏感的角色已經不會再次出現在電影裡,但根據傅滿洲衍生出的反派「滿大人」同樣令華人不適,滿大人是根據英文單詞「Mandarin」的音譯,而這個單詞的意思是「漢語(普通話)」。
反正我是沒見過哪個超級英雄電影裡的美國反派名叫「亞美利哥」(American)。
不過,也有讀過《上氣》漫畫的讀者認為這部作品並沒有辱華:
值得一提的是,從深受矇騙到自我覺醒,上氣的冒險歷程始終是由其自身意志決定的,他與生俱來的正義感與反叛意志,是使他最終成為一名英雄角色的基礎,這與近期網絡上普遍流傳的「上氣與美國超級英雄發生衝突,並被美國文化、價值觀所感化」的說法有著本質的區別。
也有人認為,或許梁朝偉扮演的大反派會成為像希斯-萊傑扮演的小丑那樣成為一個魅力四射的反派經典,成為西方觀眾喜聞樂見的熒幕形象(注意,這種招人喜歡的反派和只讓人厭惡的傅滿洲是有本質區別的)。
電影到底講了什麼內容,我還不知道,所以內容到底是不是辱華,我不好下定論,但讓很多中國人不適也是合情合理的。
而從電影選角,能看出,好萊塢在審美上對東方的傲慢和刻板印象。
男主角是加拿大華裔演員劉思慕:
女主角是中韓混血的奧卡菲娜:
不知道大家看到這兩個人是什麼感覺,我的感覺就是:
典型的好萊塢電影中的亞洲人長相,而不是真正亞洲人的典型長相。
女主的這種長相,最多只是路人水平,肯定算不上美女(對演員並沒有不敬)。
可能你會說,美國人的審美和我們不一樣,審美要多元化,你覺得不美的不代表別人不美。
OK,但是我們來看看美國人眼中的歐美美女:
我相信絕大多數亞洲人都會覺得她們很美,最多說「我不喜歡這種類型」,但你不能否認她們的美。
而再看看曾經出現在歐美影視劇中的東方女性面孔。
《復聯2》中飾演女科學家的韓國演員秀賢
我不禁要問,好萊塢在拍攝白人為主的影視劇,需要出現亞洲面孔時,似乎審美還是很傳統,和我們亞洲人差不多嘛。怎麼一到需要華人擔綱的電影,選出的女主角就突然要用「多元化」的審美來對待呢?
所以說,《上氣》女主角符合的並不是好萊塢的審美,而符合的是好萊塢的傲慢與偏見:在我們心中,中國人就應該是高顴骨、眯眯眼,至於你們中國人怎麼想,不好意思,我沒必要去考慮。
雖然如今西方社會某些方面政治正確已經到了有些矯枉過正的地步,但很多白人的刻板印象依舊頑固,這不止是針對亞洲人,也包括黑人。
比如漫威第一部黑人擔綱的超級英雄電影《黑豹》,雖然看著代表了黑人地位的提升,但一個科技領先全球幾百年的國度,選最高領袖還要用單挑這種猴子選猴王的形式,真不是在侮辱黑人智商嗎?
而宣傳種族平等的《綠皮書》雖然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也有很多黑人表示:這不是黑人的歷史,而是白人想看的黑人歷史。
雖然我國的國力與日俱增,但在文化層面上依然很難與歐美文化的強勢地位抗衡,這需要我們繼續努力。
但好在,《上氣》電影從襁褓中就充滿了爭議,說明國人被好萊塢隨意洗腦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