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指出,大部分醫生沒有正確認識尼古丁,對尼古丁存在「尼古丁致癌」「尼古丁導致心臟病」等錯誤認知。
美國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全國調研顯示醫生對尼古丁存在誤解》研究是一項全國性調查,共調研了來自家庭醫學、心臟病學、腫瘤學等6個學科的1020名醫生。結果顯示,有83%的醫生堅信尼古丁直接導致心臟病,81%的醫生認為尼古丁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80%的醫生認為尼古丁致癌。
美國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全國調研顯示醫生對尼古丁存在誤解》
但尼古丁從未出現在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致癌物清單中。據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最新致癌物清單,大眾熟悉的菸草、二手菸、甚至酒精均為1類致癌物(明確可以致癌,共120種),尼古丁連最末級的4類致癌物都不是。
菸草的致癌物當然也不是尼古丁。數據顯示,菸草中共有亞硝胺、甲醛、多環芳烴苯(A)芘等69種致癌物,大都存在於其燃燒產生的焦油和煙霧中,其中最主要的致癌物為亞硝胺。
已有多項權威證據表明,尼古丁不僅不是菸草危害的「元兇」,還能用於治療抑鬱症、帕金森等多種疾病。羅格斯菸草研究中心責任人Cristine Delnevo表示,應採取幹預措施糾正醫生和公眾對尼古丁的錯誤認知,尤其是醫生,「糾正他們的看法已成為當務之急」。
真正的尼古丁:
土豆西紅柿裡都有,絕非菸草危害「元兇」
很多人稱尼古丁為「菸鹼」,認為這是菸草專有的生物鹼。但事實上,我們日常吃的土豆、西紅柿、枸杞等大部分茄科植物中均含有尼古丁,微量尼古丁完全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即便只談菸草中的尼古丁,它也並非謠言所說的「危害巨大」。全球已有多項科研結論表明,菸草的危害源自其燃燒時產生的焦油、一氧化碳、其他金屬化合物等有毒物質,尼古丁僅有成癮性,絕非菸草危害公共衛生健康的「元兇」。
通過只含尼古丁、不含菸草的電子菸驗證尼古丁與兩種疾病的相關性:《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2019年12月發布的論文指出,菸民改用電子菸1個月後,血管功能平均提高 1.5 %,心臟狀況得到顯著改善。今年3月,義大利知名科學家Riccardo Polosa表示,研究證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改用電子菸後,呼吸系統得到有效改善。
這至少可以證明,尼古丁並非兩種疾病的罪魁禍首。
除心臟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外,本次研究還特別關注了老生常談的尼古丁致癌問題。令人驚訝的是,即便早有科學證據證明尼古丁不致癌,被調查的醫生中仍有80%相信尼古丁致癌。
文中指出,儘管菸草危害的主要來源是燃燒產生的致癌物,仍有誤認尼古丁致癌。
可能有人會因此質疑「尼古丁不致癌」的權威性。需要明確的是,美國疾控中心(CDC)早在2014年就指出了尼古丁不致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更曾在2017年明確宣布:尼古丁與癌症無直接因果關係。
北京晚報曾於2010年公布過北京無煙社區項目的一組調查數據。結果顯示,雖然北京居民對菸草危害的知曉率超過95%,但是他們對尼古丁不致癌的知曉率僅為1.8%,「公眾對尼古丁的認知仍然存在盲點和誤區」。
在羅格斯菸草依賴項目負責人Michael B. Steinberg看來,公眾的誤解很大程度上來自醫生,因為「醫生是左右病人決定的關鍵角色」。他表示,醫生必須了解尼古丁,只有告知患者尼古丁的確切信息(如「降低尼古丁濃度並不會給菸草減害」等),才能更好地幫助患者。
尼古丁可治療抑鬱症、帕金森等多種疾病尼古丁替代療法可戒菸。
不僅如此,尼古丁還在醫療領域有積極的藥物作用。中國政府網曾在2005年發布了一篇名為《尼古丁到底是不是致癌物質?》的科普文章,時任中國吸菸與健康協會副會長的張義芳在文章中表示,已有臨床研究證明,尼古丁有望成為治療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症、抑鬱症的有效藥物」「不少專家正在為尼古丁正名。
針對大眾對尼古丁存在長期誤解的問題,Cristine Delnevo表示,應採取幹預措施糾正醫生和公眾對尼古丁的錯誤認知,尤其是醫生,「糾正他們的看法已成為當務之急」。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軒慧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