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愛吃油炸食品,但又擔心油量超標或用油不健康。於是空氣炸鍋橫空出世,帶著「低油」、「用戶空氣煎炸食物」、「兼顧健康美味」等大眾喜愛的標籤,深受美食愛好者的喜愛。但是有報導卻說空氣炸鍋烹飪的食物含有致癌物質,這是怎麼回事?
先看看報導怎麼說的
加熱會使食物產生「致癌物」丙烯醯胺,同時,在空氣炸鍋的「高速空氣循環技術」作用下,揮發出來的油會粘在熱管和風機上,下次工作的時候,這些油又被再次加熱進入循環,從而成為「千滾油」。於是,食物中的致癌物就多了起來。
先說說空氣炸鍋的工作原理
空氣炸鍋的工作原理是「高速空氣循環技術」。利用高溫加熱其內部的管道來讓鍋內空氣升溫,然後再用內部風機吹動高溫空氣加熱食物,熱空氣在鍋內不斷循環。加熱食物內部的油脂來煎炸食物,並將水分蒸發出來使食物脫水,最後變得金黃酥脆。如果是內部油脂較少的蔬菜,加一小勺油也能達到煎炸的效果。
所以空氣炸鍋是什麼?簡單說就是自帶風扇的烤箱。如果空氣炸鍋致癌,那烤箱也跑不了。
對於報導中說到的千滾油:
首先,空氣炸鍋用的是食物內部的油來「炸」食物的;其次,附著在熱管和風機上的千滾油,那油要揮發吧。食物中絕大部分脂肪酸並不容易揮發,也不會隨空氣揮發進入空氣炸鍋的空氣循環中。能夠揮發的脂肪酸在食物中所佔的比例是比較小的。
而且能揮發的脂肪酸並不會留在鍋中,一段時間後它們就會揮發到空氣中。一斤肉中的可揮發性脂肪酸不超過0.5克,把揮發掉的算上也就0.2可吧不能再多了。
報導中說到的致癌物:
也就是丙烯醯胺,它是由葡萄糖、果糖等「還原糖」和某些胺基酸(主要是天冬氨酸)在油炸、烘培和烤制過程中產生的。說白了就是只要食物裡含有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而且烹飪方法是高溫加熱,那就會不可避免地產生丙烯醯胺。
所以「專家」是這麼說的:空氣炸鍋的工作溫度在180℃-200℃,加熱食物時,溫度一旦超過了120℃,就會產生丙烯醯胺類的致癌物。說的沒毛病,但我們平常煎、炸、燒、烤、爆、炒等烹飪方法也超過了120℃了。而且有的報導還說空氣炸鍋烹飪的薯條致癌物超標,但是用油鍋炸出來的薯條也是超標的(本身就是丙烯醯胺含量最高的食物之一)。
我們來談談丙烯醯胺的劑量
世界衛生組織評估後將它定位為2A類致癌物,不過它的致癌性是理論上的。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的平均攝入水平是每人每天20-30微克,我國居民的丙烯醯胺日均攝入量大約是18微克(以60公斤體重計)。
日常烹飪的致癌物並不超標,目前也沒有實驗表面空氣炸鍋產生的致癌物比日常烹飪的多。而且有的空氣炸鍋有溫控功能,可以控制合理的溫度來減少致癌物的產生。
雖然空氣炸鍋更健康,但大魚大肉油炸食物並不是餐桌上的全部,平常做飯時多一些蒸煮燉、葷素搭配才是更健康的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