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舒教授:顆粒粒度及氣溶膠在線測量的圖像魔法

2020-11-28 儀器信息網

說起圖像法,大家很自然會聯想到相機。對,圖像法就是用相機作為傳感器測量顆粒粒度。其實,圖像法並不是一種新的測量方法,這是一種已有很多年歷史的測量方法。早期的相機採用膠片作為傳感器,記錄被測物體的影像,然後將影像投影到工具投影儀上,在投影儀上用標尺或後期發展的坐標傳感器量出被測物體的大小。下圖是一種顯微投影儀的照片,顯微物鏡把膠片上的圖像投影到屏幕上,在屏幕上量出物體圖像的尺寸。對於顆粒樣品,則可以直接在顯微鏡下進行觀測測量。很顯然,在用膠片作為傳感器的時期,圖像法是不可能用於在線測量的。

顯微投影儀

(友情提示:移動端用戶下方點擊閱讀全文,

再點擊取消即可閱讀全文,也歡迎下載APP體驗閱讀新感受)

圖像法作為顆粒粒度測量,尤其是顆粒粒度在線測量的新方法再次出現並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得益於CCD和CMOS的發明,數位相機的飛速發展,以及光學鏡頭、光源、計算機技術以及圖像處理算法的飛速發展。數位相機的核心是CCD/CMOS傳感器,尤其是近年來CMOS技術的發展使其性能得到很大提高,幾乎佔據了絕大部分的數字傳感器。下圖是CMOS傳感器的照片。在CCD/CMOS傳感器中,代替膠片中感光粒子的是按矩陣排列的像素。如果在每個像素前按規律設置紅(R),綠(G)和藍(B)三色濾色片,則可以得到彩色圖像。這樣CCD/CMOS就將圖像自然分解成了成可以用計算機處理的離散信號。

圖像法在線測量裝置主要包括:相機、鏡頭、光源、取樣裝置等。其中相機是最關鍵的設備。為得到清晰的被測顆粒的影像邊緣,一般在在線測量中採用逆光(背光)照明方式,相機在測量區一側,光源在測量區另一側,如圖所示。由於光的穿透能力不強,因此圖像法不能用於高濃度顆粒的直接在線測量(in-line)。對於高濃度顆粒,必須採用取樣方式測量(on-line)

圖像法在線測量原理示意圖

與圖像法靜態測量要求不同,在圖像法在線測量中,被測顆粒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在運動的,甚至運動速度很高。為得到清晰的顆粒圖像,就要「凍結」運動顆粒的影像,這就要求圖像的曝光時間要與被測顆粒的運動速度相匹配。對於高速運動的顆粒,要求的曝光時間要短,低速的可以稍長。 曝光時間還與拍攝圖像時所用鏡頭的放大倍率有關,放大倍率大,要求的曝光時間就短,放大倍率小,曝光時間就可以長一些。 曝光時間可以由相機的快門控制,也可以由光源的脈衝寬度控制。目前工業相機的電子快門時間最短可以到1微秒,而作為照明光源的脈衝雷射的脈衝寬度可以達到幾個納秒。曝光時間越短,需要的光源強度就越大,這就給光源提出了高的要求。工業相機的電子快門分成滾動快門(rolling shutter)和全局快門(global shutter)2類。為保證曝光時運動顆粒圖像不發生畸變,在圖像法在線測量中必須採用全局快門

作為在線測量,圖像法裝置不能像顯微鏡那樣通過更換不同放大倍率的顯微物鏡來適應不同大小顆粒的測量,這就希望像素尺寸儘量小,以得到高的圖像解析度。通常,滾動快門的CMOS的像素小於全局快門,目前滾動快門的CMOS的最小像素已達到1.5微米,而全局快門的最小的像素是3.8微米。

在圖像法測量中,相機鏡頭是關鍵的設備。圖像法能進行在線顆粒測量,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遠心鏡頭的發明和發展。用相機拍攝物體,通常圖像存在遠小近大的現象。而在線測量不能控制被測顆粒一定會處於鏡頭的焦平面位置,這就會造成顆粒的影像大小與顆粒的真實尺寸不同。遠心鏡頭的出現,很好解決了這個問題。被測顆粒處於不同位置時,遠心鏡頭獲得的顆粒圖像大小並不會隨位置變化而變化。這就使得圖像法可以用於顆粒的在線測量。遠心鏡頭有定倍率和工作距離,以及可變放大倍率和工作距離2類,可以根據需要採用其中一種。

在圖像法在線測量中最大問題是被測顆粒不僅存在於測量區中,有些還處於離焦位置,顆粒圖像是不清晰的。下圖中就同時存在清晰顆粒、離焦程度不大和離焦尺度大的模糊顆粒影像。對於離焦顆粒圖像,可以有2種處理方法,對於離焦程度大的模糊影像,直接剔除,不予處理。對於離焦程度不大的模糊圖像,可以採用圖像處理算法來恢復,得到顆粒的粒度。

在圖像法在線測量中,一般都需要用取樣裝置將被測粉體樣品從生產工業管路中去出,在取樣時,必須採取措施防止顆粒樣品發生團聚,如用無油無水的壓縮空氣分散樣品顆粒。下面3個圖給出了在在線測量取樣中沒有對顆粒採取分散措施,分散不足和充分分散後的顆粒圖像。可以明顯看出充分分散的重要性。

圖像法在線測量不僅可以給出被測顆粒的粒度,還可以得到被測顆粒的形貌參數,這是其它顆粒測量方法不能做到的。

圖像法與RGB三波段消光法融合在線測量

受光學原理和硬體的限制,圖像法在線測量下限一般在2-3微米。但在工業過程中存在著大量亞微米顆粒中同時存在有少量較大顆粒,並都需要測量其粒度的情況。這時可以將圖像法與多波長消光法相結合,用圖像法測量較大顆粒的粒度,而用多波長消光法測量亞微米顆粒的粒度

彩色相機中的CMOS傳感器可以認為是RGB三個波段光探測器件,當採用白光作為光源,對獲得的圖像可以分別用圖像處理算法處理其中的大顆粒影像,用多波長消光法處理背景圖像中的RGB信息來分別獲得大顆粒和亞微米顆粒的粒度。如下圖是用彩色相機獲得的高速流動中的溼蒸汽兩相流圖像,其中高速流動的較大水滴的軌跡寬度對應其粒度,而長度對應其速度,背景是較高濃度的小水滴,無法用圖像識別。此時,可以分別對如圓圈中的大水滴影像用圖像處理算法處理,得到其粒度和速度,而對矩形框內的亞微米顆粒用RGB三波段消光法進行數據處理,得到小水滴的粒度及分布。

同時存在大小顆粒的圖像

圖像法與後向光散射融合測量大氣顆粒和排放煙塵濃度

圖像法不僅可以測量成像的顆粒的粒度,還可以與光散射結合測量無法成像的大氣中氣溶膠顆粒的濃度和排放煙塵的濃度。氣溶膠是空氣中懸浮顆粒與大氣構成的體系,懸浮顆粒包括固體顆粒,液體顆粒,生物顆粒等。由於氣溶膠顆粒粒度很小,受氣流和布朗運動的作用,會在大氣中長時間擴散傳播,PM2.5就屬於氣溶膠範疇。下圖分別是室內和大空間懸浮的氣溶膠顆粒在雷射照射下的散射光。該散射光強與懸浮顆粒的粒度、濃度和測量散射角度有關。用相機作為傳感器,將相機聚焦於雷射照射的要測量區域,得到氣溶膠後向散射強度後,用米散射理論和相關數學模型進行數據處理,可以得到空間的氣溶膠濃度。該方法可以用於煙囪排放煙塵濃度的遠距離遙測。如果同時用多個波長的雷射進行測量,還可能可以得到懸浮顆粒的平均粒度和分布。

者簡介:曾任中國顆粒學會、中國計量測試學會、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中國動力工程學會、上海顆粒學會等學術組織的副理事長、常務理事、理事、理事長等,是《Proceedings of IMechE Part A: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Particuology》、《KONA Powder and Particle Journal》、《Frontiers in Energy》等SCI刊物和一些國內學術刊物的編委,多個國際學術會議的名譽主席,主席等。

相關焦點

  • 蔡小舒教授:淺談光散射顆粒在線測量技術
    而「粒度」作為重要的顆粒物理參數對於這些研究也有重要意義。例如,2019-nCoV病毒就屬於納米顆粒,而呼吸道不同位置的用藥對粒度也有不同要求。因此在醫藥領域,顆粒在線測量還有巨大的潛力空間待科學家們挖掘。因此,儀器信息網特約上海理工大學蔡小舒教授為廣大網友暢敘顆粒在線測量技術的脈絡。
  • 在線氣溶膠有機碳元素(OCEC)分析儀
    成果簡介: 碳質組分在氣溶膠中含量很高,尤其是在對人類健康影響較大的細顆粒部分比例更大,約佔40%-60%。氣溶膠中的碳質組分通常包括有機碳(OC)和元素碳(EC)兩部分,這些組分能夠造成區域和城市煙霾,影響大氣的能見度、破壞地球輻射平衡,從而影響全球氣候。
  • 暢覽製藥天地熱點 深析形貌分析前沿 ——粒度粒形檢測在製藥領域...
    參與報告的嘉賓有瀋陽藥科大學教授崔福德、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研究員楊臘虎、上海理工大學顆粒與兩相流測量研究所教授蔡小舒、復旦大學藥學院教授戚建平、【戚建平報告視頻回放】下午的報告由蔡小舒開場,他報告的題目為《基於圖像光散射的顆粒在線測量技術》,他詳細介紹了個人研發團隊在圖像測量方法以及與光散射方法相結合在顆粒的粒度和形貌等的在線測量方面的研究進展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成果 | 浙江大學王智化教授團隊:臭氧脫硝過程中硝酸鹽氣溶膠的生成機理及控制
    且目前鮮見臭氧脫硝過程中硝酸鹽氣溶膠生成機理相關研究。為更好地研究臭氧脫硝過程中硝酸鹽氣溶膠的生成機理,探尋簡單有效的控制手段,浙江大學王智化教授針對典型臭氧脫硝過程,採用NaOH溶液作為吸收液,針對不同初始NO濃度、O3/NO摩爾比、漿液中NH4+濃度等因素,探究硝酸鹽氣溶膠的生成機理;同時採用還原型添加劑X,開展控制硝酸鹽氣溶膠生成的原理性試驗。
  • 一場學術交流的饕餮盛宴——顆粒的測試與表徵分會場成功舉辦
    該分會場由中國顆粒學會顆粒測試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測試專委會」)主辦,測試專委會榮譽委員蔡小舒,秘書長周素紅,主任葛寶臻,副主任沈建琪、韓鵬、董青雲、張福根等近200位專家學者與企業代表出席。在基於光散射理論的粒子測量中,通常根據粒子的折射率測量其粒徑,或者根據粒子的粒徑測量其折射率,無法同時測量粒子的尺寸和折射率。天津大學教授呂且妮在《噴霧場粒子尺寸和折射率同時測量》報告中提出了一種擴展幹涉粒子成像(IPI)技術,採用雙光束照射的雙光路的IPI實驗系統,可同時測量粒子的尺寸和折射率。
  • 測量出代表性礦質氣溶膠吸溼性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鄧土連)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廣州地化所)博士生陳蘭夏迪在導師唐明金研究員的指導下,與廈門大學副教授簡星、廣州地化所研究員朱建喜和王新明等人合作,對21種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進行測量,從而定量闡明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相關研究日前發表於《大氣化學與物理》。
  • 顆粒『圈』群賢畢至 第十一屆全國顆粒測試學術會議廣州召開
    會議現場邀請到中國顆粒學會顆粒測試專委會創始人胡榮澤教授,專委會主任葛寶臻教授,華南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黃兆團、楊冠玲教授,專委會副主任蔡小舒、張福根、董青雲、周定益、韓鵬等,並奉上31場精彩報告:群賢畢至,共議中國顆粒測試新技術新發展!
  • Day2之顆粒測試技術多領域應用探討——第十一屆全國顆粒測試學術...
    黃曉群等採用此散射光偏振分析法對自由擴散於空氣中的DEHS粒子進行粒徑測量。同時,將實驗光路與PIV相結合,基於粒子圖像對散射光兩線性偏振分量比例進行分析計算,達到同步測量顆粒粒度和速度的目的。  潘林超等為了擴展散射角的接受範圍,提高雷射粒度儀對亞微米顆粒的測量精度和解析度,提出了一種結構簡單的環形樣品池方法。
  • 德國新帕泰克:幹法粒度分析-水泥磁性材料粒度分析的最佳選擇
    首先,對於粒度測量方法的比較、納米材料測量方法、不同粒度分析技術周素紅主任做了簡要介紹。隨後,周主任主要對於動態光散射國際標準,圖像法、聲學法表徵顆粒的國際標準,以及目前國內和國際上粒度表徵的通用標準主要歸口做了介紹。
  • 粒度測試方法及分布圖的解析
    二、粒度測試的方法及優缺點(1) 雷射法:優點:操作簡便,測試速度快,測試範圍大,重複性和準確性好,可實現在線測量和幹法測量。(2) 動態圖像法:由顯微鏡、高速攝像機、樣品分散系統、控制系統以及高速圖像分析軟體組成。優點:顆粒圖像直觀清晰,操作簡便、拍攝與分析速度快、重複性和準確性好,可幹法也可溼法,可測量最大顆粒,可進行圓形度、長徑比等形貌分析。
  • 麥克應用系列之粒度粒形—顆粒分析的準確度對生產過程和最終產品...
    圖像分析系統可以測量顆粒大小、形狀和濃度,並且允許用戶對特定的顆粒設置測量參數作者:PETER BOUZA  美國麥克儀器粒度市場發展部經理顆粒分析在醫藥行業中各種已有的顆粒分析技術完全能滿足今天的藥品市場所需的顆粒粒度測量要求。然而,在某些情況下,簡單的控制顆粒大小並不能完全的控制最終產品。對監測和控制顆粒的形狀尤為重要。近年來,在製藥行業的研究和質量控制中,了解顆粒形狀的信息促進了圖像分析的發展。
  • 廣州禾信推出實時在線單顆粒氣溶膠飛行時間質譜儀
    儀器信息網訊 7月30日,2010年全國質譜大會暨第三屆華人質譜大會在長春國際會展中心盛大開幕,廣州禾信分析儀器有限公司在會議期間向與會者介紹了最新推出的「移動式實時在線單顆粒氣溶膠飛行時間質譜儀(Single Partical Aerosol Mass Spectrometer
  • 化學藥品粒度、纖維長度和粒徑分布檢測指南
    可呼吸顆粒(該顆粒可到達肺泡),粒徑中值為4.25μm,幾何標準差為1.5μm。研究表明空氣中50%的空氣動力學直徑在4μm的顆粒,屬於可呼吸顆粒。問題是如何將塊狀藥物的粒度分布通過物理測量的方式轉化為空氣動力學直徑,然後轉化為可吸入或可呼吸顆粒佔有比。可以先將藥物處理成氣體分散體,然後測量其粒度分布。現有幾種商業儀器可以用來測量藥物的空氣動力學直徑(見5)。
  • 研究揭示代表性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
    礦質氣溶膠是對流層中重要的氣溶膠之一,影響大氣汙染、氣候變化以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吸溼性在較大程度上決定礦質氣溶膠對大氣化學和氣候的影響。但是由於礦質氣溶膠形貌不規則、吸溼性普遍較弱,現有技術較難準確測定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
  • 科學家解析敦煌地區氣溶膠光學特性及來源
    以往對敦煌地區氣溶膠光學特性觀測研究結果表明該地區的氣溶膠全年均以粗模態沙塵粒子為主控模態 (Xia et al., 2004; 高中明等.,2013)。隨著該地區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年接待旅遊人數逐年上升。2000-2012年敦煌統計年鑑表明,1999年為53萬人次,2004-2007年約達到100萬人次,翻了一番,2012年達到312萬人次,較1999年翻了6倍。
  • 官方:氣溶膠是傳播病毒新途徑,一文了解如何防範
    通常,為了區別於潔淨空氣,常使用含塵氣體或汙染氣體來稱呼氣溶膠。學術上是指,懸浮在氣體介質中的固態或液態顆粒所組成的氣態分散系統。由此可以看出,病毒上是可以通過空氣來進行傳播的。 什麼是空氣傳播?空氣傳播是泛指易感人群吸入含有病原體的微小顆粒物。隨著檢測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到在說話、咳嗽或者噴嚏時,可以檢測到亞微米、超微米級的更小顆粒。
  • 新冠病毒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播,如何做好預防措施?
    所謂氣溶膠,學術地講,是指懸浮在氣體介質中的固態或液態顆粒所組成的氣態分散系統。而通俗地講,為了區別於潔淨空氣,常使用含塵氣體或汙染氣體來稱呼氣溶膠。要了解氣溶膠傳播,有必要先解釋下空氣傳播。空氣傳播是泛指易感人群吸入含有病原體的微小顆粒物。隨著檢測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到在說話、咳嗽或者噴嚏時,可以檢測到亞微米、超微米級的更小顆粒。
  • 粒度測試的基本方法
    ②比爾定律:  如前所述,沉降法是根據顆粒的沉降速度來測試粒度分布的。但直接測量顆粒的沉降速度是很困難的。所以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是通過測量不同時刻透過懸浮液光強的變化率來間接地反映顆粒的沉降速度的。那麼光強的變化率與粒徑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
  • 核酸檢測實驗中如何防範氣溶膠汙染
    其實有很大因素是核酸氣溶膠汙染。據計算一個氣溶膠顆粒可含48000拷貝,因而由其造成的汙染是一個非常重要而被忽視的汙染源。 DNA/RNA氣溶膠汙染的問題,很嚴重,廣泛分布在樣本容器、實驗室臺面,試劑溶液中、儀器表面、內管附著等等,極其微量的氣溶膠汙染即可造成假陽性的結果,進而可能引起整個PCR實驗室的汙染,嚴重的甚至要關閉實驗室,嚴重影響實驗工作,甚至耽誤疫情防控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