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彤
撰寫 | 湖南省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 韓小彤
2020庚子年初,新冠肺炎肆虐之時,在勇敢逆行的白衣隊伍中,一個被稱為「呼吸治療師」的群體,最近距離守護在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床旁,進行給氧、機械通氣、氣道管理等操作,利用呼吸機等專業設備和呼吸治療技術挽救生命,這種直面病毒無懼風險的敬業精神讓大眾再一次記住了這個職業——呼吸治療師。呼吸治療師是一種新興的醫學職業,其工作是在醫生的指導下,對心肺功能不全或異常者給予診斷、治療和護理。具體包括對急性危重患者提供各種通氣治療和氧療;各種醫療氣體的使用與監測;各種霧化及氣溶膠治療與監測等。
呼吸治療的發展史
呼吸治療起源於美國,1947年,美國呼吸治療學會正式成立,標誌著呼吸治療學科開始建立;1956年,美國呼吸治療國家委員會正式成立,標誌著呼吸治療職業體制逐漸規範;1970年,美國呼吸治療教育體制逐漸完善。目前美國、加拿大等北美國家和中國臺灣地區均建立了較完備的呼吸治療教學體系,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專業呼吸治療師隊伍。
我國大陸呼吸治療專業起步較晚。1999年,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成立了國內第一個呼吸治療專業——康復治療學(呼吸治療方向),培養專業的呼吸治療人才。2003年,SARS暴發流行期間,呼吸治療專業人員的缺乏揭示了我國在呼吸治療專業技術方面的嚴重不足,此後衛生部開始重視這個問題。繼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之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北京協和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湖南省人民醫院等大型三甲綜合醫院先後成立了呼吸治療科。但由於國內長期以來過度重視臨床醫學教育,忽視醫學相關類專業人才培養,到目前為止開設呼吸治療專業的高等院校只有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等少數幾家,導致呼吸治療專業人才依然處於匱乏的狀態,大多數醫院的臨床大部分呼吸治療工作仍由從事呼吸、重症的醫生及經過特殊培訓的護理人員共同承擔。
呼吸治療師的培養現狀
對於呼吸治療師的培養,專業院校的培養才是「正規軍」,是專業發展最終的「正途」。筆者個人認為,依據我國目前的國情,可以採取逐步推進高校專業教育、輔以在職培訓+資格認證方式、逐步完善呼吸治療繼續教育和建立職稱晉升體系多種方式並存的模式,在滿足臨床需求的基礎上積極推動呼吸治療專業的發展。專業院校培養推薦4年制本科教育,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培養的呼吸治療系畢業學生每年都十分「搶手」;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的3年制呼吸治療專業的學生,因學歷證上顯示的是護理專業,有部分學生畢業分到醫院又回到護理崗位,非常可惜。這裡有幾個問題值得重視:(1)呼吸治療是一門對專業實踐技能要求較高的專業,呼吸治療系學生的臨床實習基地的建設也很重要,實習基地必須設置呼吸治療崗位,有專職的具備帶教資質的呼吸治療師帶教,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呼吸治療師。(2)雖然目前一方面高校教育培養的呼吸治療師遠不能滿足臨床需求,但還有大多數醫院招聘時仍未設立呼吸治療職業崗位,呼吸治療工作依然由接受過培訓的醫生、護士共同承擔,這就給呼吸治療師的就業帶來阻礙。只有解決好這些實際問題,呼吸治療院系教育事業才會蒸蒸日上。
在目前呼吸治療從業人員極度匱乏的狀態下,在職呼吸治療專業培訓是當下呼吸治療教育的有益補充形式。針對有一定臨床經驗且從事危重症、急診和呼吸的醫護人員,通過專項的呼吸治療培訓,能夠掌握呼吸治療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快速擴大呼吸治療師從業人員隊伍,以滿足臨床的需求,這一點從我們醫院「呼吸治療師培訓班」的辦學效果可以證實。
呼吸治療師還有一個培訓途徑就是呼吸專科規範化建設中的呼吸治療單修項目(6個月),具備一定專科經歷和資質的醫生、護士都可以參加,全國統一考試,單位擇優錄取,目前全國呼吸治療單修基地數量不多,也是呼吸治療師培訓的一個新渠道。
呼吸治療師培訓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是資格認證的問題,有了資格認證,呼吸治療師才有歸屬感。在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呼吸治療學組梁宗安教授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呼吸治療師」終於登榜2019年12月30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新職業中。接下來,資格認證的培訓、考試等工作,已經在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呼吸治療學組的組織下,緊鑼密鼓地籌備著,相信我們的呼吸治療師很快可以獲得為自己「正名」的資格證。
呼吸治療師的培養經驗
湖南省人民醫院於2007年和加拿大衛生教育部籤署了一個為期5年的呼吸治療師培訓項目,由加拿大湯姆遜河大學呼吸治療系提供師資,對國內在職醫護人員進行呼吸治療培訓。筆者作為首批學員完成了1個半月的理論學習後,赴加拿大進行了2個月的呼吸治療臨床訪問學習,對呼吸治療的教學體系和培訓內容有了較為詳細的了解。
在呼吸治療培訓最初的5年裡,醫療同行對呼吸治療專業的知曉和重視程度不高,同時由於是英文教學,每年的學員基本都要我們去「找」。筆者於2010年開始接手主持這個「呼吸治療師培訓班」,對之前的培訓課程進行了一些優化,課程保留了之前的操作技能特色課程和機械通氣基礎課程,增加了機械通氣呼吸力學監測、呼吸康復等呼吸治療技術新進展方面的內容,同時聘請國內外呼吸治療領域知名專家參與授課和講座。培訓注重教學反饋,依據學員對課程的綜合評價不斷進行課程和師資的調整。通過團隊的不懈努力,培訓班獲得了同行越來越多的認可和好評,大概從2014年開始,原計劃招生60人的培訓班已遠不能滿足需求。現在我們通過增加操作實驗機器後每期可招生90人,幾乎每年年初就提前報名期滿。這也說明大家對呼吸治療專業的認可度越來越高。
自2007年起我們醫院共舉辦了13期呼吸治療師培訓班,培訓了1000餘名在職醫護人員,這些學員回單位後不僅承擔了呼吸治療臨床工作,也積極地從事著呼吸治療繼續教育和專業技術推廣工作。比如深圳市南山區人民醫院的重症ICU主任吳京蘭,2013年參加我們的第7期呼吸治療師培訓班,現在不僅有自己的呼吸治療團隊,成立了困難撤機中心,每年還舉辦危重症機械通氣培訓班,起到了很好的學術推廣作用。武漢市武昌醫院的急診和重症ICU主任徐亮,是我們2012年第6期呼吸治療師培訓班的學員,目前組建了呼吸治療中心,每年舉辦呼吸治療培訓會議,在當地取得了良好反響。
據不完全統計,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院呼吸治療師培訓班的學員中有近200名學員戰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線,為戰勝疫情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展望
隨著我國急危重症醫學的快速發展,在國家的各種重大突發事件、災害事故,SARS、禽流感、新冠肺炎等暴發性傳染病中,專業化的呼吸治療已成為危重症醫學極其重要的工作內容與措施。呼吸治療專業在未來一段時間必將成為醫學院校開辦和設置的熱點專業之一,呼吸治療也必將在我國被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作為國內呼吸治療隊伍中的一名老隊員,我相信,儘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呼吸治療師作為一支新興的專業治療隊伍,一定大有可為。
編輯:孫陽鵬
排版:鄭夢瑩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20年19期第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