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常常會對學數學的意義感到困惑,經常問:「學數學有什麼用?」,「我什麼時候會用到數學?」,或者是「數學在今後的生活中如何幫助我?」等等。對於提問的孩子們來說,似乎數學與生活沒大關係,只是課堂上的一些知識而已。
報告顯示,年輕人對數學的負面情緒正在上升,即便是在小學階段也是一樣。程小純認為,這是因為數學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當做一種菜譜來教授。舉例來說,如果人們照著先A然後B再C這樣一路做下去後得出了一個問題的答案,但人們並沒有首先提出這個問題,對解決問題的「原料」也不求甚解。
如何向學生或孩子解釋學習數學的意義,激發他們的興趣和潛能,拉爾金分享了自己的經驗。一、「我什麼時候會用到數學」?
程小純說道,學校裡所教授的數學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對計算技能的傳授,比如:計算角度,或套用公式來計算體積或容積,而非從本質上研究數學究竟是什麼。
數學是對模式的研究,是對事物的數量、形狀、關係進行表達、做出描述等等的一種手段。在現實當中對許多學生來說,他們對數學的理解意味著只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而非是拓展他們自己對角度、體積、容積的真正理解。
程小純用彈鋼琴打比喻來說明對數學的認識,即演奏者雖然知道鋼琴的一些相關知識(如:琴鍵、音符、弦樂等),但這並不能讓他成為莫扎特,同樣,了解資料、公式、定義雖然非常重要,但卻不能使某人成為數學家。
當孩子們並非簡單的為完成作業而研習數學時就會發現,數學具有趣味性、相關性和吸引力,數學還會對生產力和就業機會帶來長遠的經濟影響。
程小純強調,說到數學的學習方法,老師還可以通過在教學之外為學生找到學習數學的機會,而非只是照本宣科似的講授數學,父母則可以鼓勵孩子在每天的環境中思考和運用數學。
舉例,在旅行時,兒童可以在車牌號中找到模式(連續的345或單獨的257,以及(12的)平方數字144)。他們可能會預測哪條路線在行動裝置上顯示的是最短途徑,或者在看他們最愛的電視節目時計算廣告插播的次數。
由於學校只關注學習計算技能,而非是解決現實問題,因此不鼓勵年輕人在這方面進一步發展。過分強調數學技能會損害年輕人用數學家思維(推理、解決問題、建模、使用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進一步使高中或大學學習數學科目人數的下降。
程小純最後表示,告訴孩子們每天生活中我們都會用到數學,只是也許沒有注意到它。例如:導航、確定可能性、測量、估算,或者是聽那些政治家、銷售人員、廣告商提供的統計數據,從而讓孩子意識到數學的重要性。
編輯: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