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德國頭號女作家克裡斯塔·沃爾夫去世

2020-11-22 光明數字報

    本報記者康慨報導  民主德國時代最著名的女作家克裡斯塔·沃爾夫(Christa Wolf)12月1日在柏林去世,享年82歲。

    即使在她的國家不復存在之後,沃爾夫仍然是整個德國最重要、也是最著名的女作家。

    是的,在德語世界,她比兩位諾貝爾獎得主艾爾弗麗德·耶利內克和赫塔·米勒更為有名。

    她生於1929年,經歷了三種德意志國家形態,一生中受過許多煎熬。在她最好的幾部小說中,處處可見個人的掙扎與苦惱:「我到底是誰?是什麼讓我不能成為我自己?」

    她仿佛一生都在努力回答這個問題。有的時候答案似乎有了,時代卻又變了;有時變化的不是外界,而是內心。她身上交集著許多衝突——堅定的信仰和對現實的批判,國安機關長達20年的竊聽和監控對象與斯塔西的線人,人道主義社會主義和實踐社會主義的對立,理想與現實,忠誠與異見……

    在萬馬齊喑的東德文壇,她的書幾乎本本都有創新。這些作品維繫著東德文學在世界上的聲望,也見證著她艱難的自我理解。

    她睡不著,但也並不十分清醒

    1929年3月18日,克裡斯塔·沃爾夫生於布蘭登堡州瓦爾塔河上的蘭茨貝格(現為波蘭的大波蘭地區戈茹夫),納粹當政期間加入了希特勒青年團的分支組織——德意志少女聯盟。10歲那年,她看著東進的德軍穿城而過,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像當地的其他德國人一樣,沃爾夫一家被驅逐,向西跨越新的奧得-尼斯邊界,落腳於梅克倫堡,1949年成為新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公民,並立刻接受了新的信仰。在這一年,沃爾夫加入了德國統一社會黨。

    她先後在耶拿大學和萊比錫大學學習文學,畢業後到民主德國作協做助理研究員,並在出版社任編輯,1961年發表處女作《莫斯科小說》(Moskauer Novelle),初登文壇。1963年出版的《分裂的天空》(Der geteilte Himmel),以愛情小說的形式,大膽觸及了兩個德國分裂的現狀和東西方青年的不同追求,極為轟動,令她一躍成為民主德國的文學明星,不僅獲得了當年的亨利希·曼獎,也當上了德共中央委員會的候補委員。第二年,《分裂的天空》就由德發公司搬上了銀幕。

    小說女主人公麗塔與化學家曼弗雷德相愛,她對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深信不疑,曼弗雷德卻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自外於人民群眾和現實生活,充滿了個人主義思想,在事業受到挫折後,一氣之下跑到了西柏林。麗塔買了往返票,到牆那邊去看他,資本主義的花花世界改變了不了她的信念,當晚她就回到了東德,沸騰的生活和同志們的關心,幫助她戰勝了失戀的痛苦。

    值得注意的是,《分裂的天空》絕非宣傳作品。它充滿了細膩的情感和認真的思考。麗塔與曼弗雷德真心相愛,後者也沒有我們常見的一副叛徒、市儈、流氓、特務、反革命和惡棍的嘴臉。麗塔更不是女戰士,相反,她身上處處可見普通女青年的彷徨。沃爾夫這樣描寫麗塔回到牆裡世界的場面:

    她那趟車已經到了,上面的人不多。她不慌不忙地走上火車坐下,這時,他們的車已經開動。事情只能如此。

    哪怕克服最小的障礙,哪怕作出任何一個無關緊要的決定,現在都已超出了她的能力範圍。

    她睡不著,但也並不十分清醒……

    (刁承俊譯文)

    在被人們稱為記憶的遺忘中

    1965年,沃爾夫對逐漸嚴苛的審查體系表示不滿,隨即失寵,她本人則走向理想的幻滅。在民主德國的書店裡,她的書日益稀見。但她堅持寫作,繼續拒絕迎合流行的創作路線。牆裡開花牆外香,1968年出版的《克裡斯塔·T的追尋》(Nachdenken ueber Christa T.)受到西德讀者的強烈關注。這本書不僅是對父系社會的批判,也是對做螺絲釘還是做自己的質詢。克裡斯塔·T既看不上西柏林的空虛和世俗,也對牆這邊埋沒個人價值的集體主義感到格格不入,成了新社會的局外人。她得白血病死了以後,朋友回憶她時寫道:

    她在消失。現在不再有聽怨訴的耳朵;不再有看淚水的眼睛;不再有回應申斥的嘴。這些怨訴、淚水和嘴仍然與我們同在,它們已經毫無意義。最終我們會看到那道門,在被人們稱為記憶的遺忘中,我們努力尋找著安慰。

    統一社會黨立刻批評《克裡斯塔·T的追尋》,先下令查禁,而後限制發行。這一舉動反而提高了作者的聲望,刺激了她在西方受歡迎的程度。

    我不可能在別的地方寫成

    1976年,《童年即景》(Kindheitsmuster)出版,同樣以高度自傳性的風格,描寫蘭茨貝格出生的女主人公奈莉·約爾丹一家在二戰期間和戰後的遭遇,尤其是納粹對兒童的思想灌輸。這是第一部反省納粹歷史的東德小說,對自認無需承擔歷史罪責、視戰敗為解放的東德人而言,實乃極大的挑戰。

    處境艱難也許是她轉向歷史小說的一個重要原因。與此同時,她也流露出越來越強烈的女性主義傾向,為「過去兩千年來女性始終無法發揮任何公共作用」而深感震驚。1979年的《無處容身》(Kein Ort. Nirgends)和1983年的《卡珊德拉》(Kassandra)皆是如此。後者很快成為女性主義文學的經典之作,在世界各地廣有譯介。

    1988年,《事故/當天的消息》(Stoerfall. Nachrichten eines Tages)出版,描寫女主人公在焦慮中等待兄弟顱腦手術的消息,就在同一天,車諾比核電站發生了舉世震驚的特大事故。戴維斯加州大學教授安娜·庫恩(Anna K. Kuhn)在第二年出版的首部沃爾夫研究專著——《克裡斯塔·沃爾夫的烏託邦觀念:從馬克思主義到女性主義》(Christa Wolf’s Utopian Vision: From Marxism to Feminism)一書中敏感地意識到,這部小說標誌著沃爾夫烏託邦的破滅。

    我們愛過那個國家

    事實上,在柏林圍牆倒塌之前很久,沃爾夫就成了真正的全德作家。1980年,她在聯邦德國獲得了德語世界最重要的文學大獎——格奧爾格·畢希納獎。該獎的得主包括君特·格拉斯(1965)、海因裡希·伯爾(1967)、託馬斯·伯恩哈德(1970)、彼得·漢德克(1973)和艾爾弗麗德·耶內利克(1998)等大名家。

    她被稱為「忠誠的異見者」,在批評政府的同時仍然保持社會主義信念。民主德國政府給了她相對較大的自由,她可以照常寫作,出書,出國旅行,甚至在她為異見歌手沃爾夫·比爾曼(Wolf Biermann)公開辯護之後,政府亦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容忍態度。但斯塔西對她進行了長達20年的不間斷監視。沃爾夫寫於1979年、但直到1990年才得以出版的半自傳體小說《餘留之物》(Was bleibt),記述了那段監控下的生活。

    1989年底,她聯署了請願書《為了我們的國家》,反以兩德統一,呼籲東德人民「保存一個完整的、不同的國家」。

    1993年初,沃女士受到揭發,稱她曾在1959-1962年間為斯塔西充任非正式僱員,代號「瑪格麗特」,負責向國安機關報告作家同行們的「小資產階級思想」和「不穩定」動向。她最初完全否認,半年多後,檔案將不可辯駁的證據呈現於前,她又改口,說已將這段往事完全忘卻,並辯稱從未對同胞造成實質性的傷害。

    「謝天謝地,我好像很早以前就忘記了。」她寫道,「如果我還記得那件事,我怎麼能活過那麼多年,怎麼還能繼續寫作,我還能相信誰?」

    很少有人相信她了。她受到了潮水般的猛烈攻擊。儘管不斷出現的檔案逐漸還原出更為客觀的歷史:沃爾夫與斯塔西的合作只是「最低限度的」,並且只持續了很短的一段時間。不過,她的政治聲譽仍然遭到了嚴重毀壞,1996年出版的新作《美狄亞》(Medea)遭到了評論界的刻意冷待。只有瑪格麗特·阿特伍德這樣的摯友肯理解她的辯白,並為此書撰寫了前言。

    2010年6月,沃爾夫出版了臥薪十餘年寫出的新作《天使之城,或弗洛伊德博士的外套》(Stadt der Engel: oder The Overcoat of Dr. Freud),以小說的形式檢視這場風波。

    故事開始於1992年的天使之城——美國洛杉磯。小說用第一人稱敘述一位德國女作家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洛城附近的聖莫尼卡居留9個月,研究已故友人艾瑪與神秘的L女士1945年到1979年間的通信。然而這殊非易事,因為她對L幾乎一無所知,只知道她在國家社會主義黨統治德國時移民美國。天使之城似乎是逃離、療傷、回憶和冥想的絕佳所在,幾乎大半輩子生活在社會主義東德的女作家,剛剛經歷了兩德統一後人類大同理想與革命信念的破碎:1989年11月4日,在柏林的亞歷山大廣場,她和許多東德知識分子一樣,曾經對建設一種全新的社會主義充滿了樂觀的幻想。然而夢碎得過於輕易,民主德國轉瞬間不復存在。她飛來美國訪學時,用的是一本「已不存在國家的未失效護照」,邊檢人員為此頭疼不已,反覆查驗,她卻高昂著頭,以舊身份作出抗議的姿態。

    但德國媒體開始對女作家口誅筆伐,指責她曾為斯塔西充任告密者。她斷然否認,因為身為著名作家和「國家詩人」,她曾被國家安全部不間斷地嚴密監視了數十年。她要求查閱國安檔案。斯塔西關於她的監視報告多達42卷,她一卷卷看下去,直到手指不經意間滑到其中一份薄薄的綠色卷宗,封面標明了「非正式合作」。她發現裡面正是自己與兩個特工「約談」後,承諾志願為斯塔西擔任「非正式線人」的協議。在痛苦的事實真相面前,女作家久久不能釋懷:「舊磁帶在我腦中,一遍遍不停地轉,問著同一個問題:我怎麼會忘記?」

    弗洛伊德的外套掉落了,潛藏的記憶裸現,恥辱吞噬著靈魂。

    2010年6月16日,女作家英戈·舒爾茨在柏林藝術學院主持了《天使之城》的讀書會,沃爾夫拄著手杖蹣跚登臺。朗讀結束後,她談到了民主德國。有人問她,在被監視的歲月,為什麼她不曾離開東德,逃到西方去?

    「像《卡珊德拉》那樣的書,」她說,「我不可能在別的地方寫成。」

    「我們愛過那個國家。」她說。

    克裡斯塔·沃爾夫的出版商蘇爾坎普剛剛公布了她的死訊,對其死因未作披露。1951年,她與作家格哈德·沃爾夫結婚,生育兩個女兒——安妮特和卡特琳。

    刁承俊譯《分裂的天空》1987年由重慶出版社出版。2006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包智星、孫坤榮譯《卡珊德拉》和朱劉華譯《美狄亞聲音》。

相關焦點

  • 女作家能做什麼?
    遲子建女作家進入寫作時,這有著豐富感知的長髮,不知不覺做了她們的筆。二零零一年九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在北京舉辦了首屆中日女作家作品研討會,那是我第一次參加以女作家名義召開的會議。當時我丈夫還健在,記得他還跟我開玩笑,「原來我老婆是一女作家呀。」
  • 德國戰爭時期,英勇無畏的兩位女戰士,連男人也要甘拜下風
    克裡斯塔·沃爾夫出生於1929年的德國,是當代社會遠近聞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裡包含著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她獨具特色的新穎創作手法,這一切都是她在德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席位的法寶,作品深受西方讀者的喜愛和青睞。在這位作者數十年的創作時代裡,她幾乎囊括了德國所有的文學獎項,這讓其他人對她是又愛又恨。接下來和小編看看她到底做出什麼樣的作品。
  • 民主也是長牙齒的
    這不僅適用民主體制對外採取幹預主義,例如北約幹預巴爾幹危機、聯軍進攻伊拉克和阿富汗、北約幹預利比亞革命、法軍幹預馬裡衝突等等;也適用於德國憲法保衛局這樣的特殊反間機構。相比CIA、軍情六局這些被好萊塢化的諜報機構,她為保衛憲法秩序的任務而生,對保衛民主的使命有著更強的焦慮感,幾乎就是「積極民主」或者「軍事民主」的制度化身。
  • 「女作家冷凍大腦」的科學和倫理意義
    近日,「重慶女作家杜虹冷凍大腦,等待50年後起死回生」的新聞吸引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杜虹是重慶知名兒童文學作家,今年5 月30日因胰腺癌去世。在去世之前,杜虹以及家人,輾轉聯繫到了一個專門從事人體冰凍研究的科研機構——美國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英文名稱Alcor)。據報導,這個基金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體冷凍機構之一。
  • 女作家張翎談女作家:有一種文學探幽叫「三種愛」
    作家張翎循著歐美文學史上三位傑出女作家的作品脈絡與生活舊跡,一路追尋。撥開她們故居裡歲月的塵埃,讓自己關於她們文學生涯「漫天亂飛的印象」,找到一塊落腳的實地,張翎以一部長篇散文集《三種愛:白朗寧夫人、狄金森與喬治·桑》實現了一種貼近心靈的探幽與致敬。
  • 女作家冷凍遺體或50年後復活 揭秘人體冷凍術全過程
    原標題:女作家冷凍遺體或50年後復活 揭秘人體冷凍術全過程   內容摘要:新京報訊昨日,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Alcor)對新京報記者確認,該基金會已經為重慶女作家杜虹進行了大腦冷凍,遺體冷凍手術在北京進行。
  • 長沙女作家連續兩年登諾貝爾文學獎賠率前十,外媒:中國最好作家
    今天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獲獎者為美國女作家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uck),其獲獎理由是:因為她充滿詩意的聲音,樸素的美使個體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其實這位美國女詩人很多人並不熟悉,她的文學作品很多都是對生與死、愛與恨的解讀,其中關於死亡的詩歌作品更是像錐子一樣扎心。
  • 北愛爾蘭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去世,享年83歲,致力於和平和民主30年
    據英國廣播電視8月3日報導,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北愛爾蘭著名政治家約翰·休謨在長期患病後,在倫敦德裡的一家療養院去世,享年83歲。這位前社會民主黨領袖在北愛爾蘭長達30年的暴力衝突中堅定地致力於和平、民主政治,因此廣受尊敬。
  • 《簡愛》是根據,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同名小說改編
    《簡愛》是根據,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同名小說改編《簡愛》本片根據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同名小說改編,簡愛是個孤女,出生於一個窮牧師家庭。父母由於染上傷寒,相繼去世幼小的簡寄養在舅父母家裡,舅父裡德先生去世後,簡過了20年受盡歧視和虐待的生活。一次,由於反抗表哥的毆打,簡被關進了紅房子。肉體上的痛苦和心靈上的屈辱,使她大病了一場。
  • 紀錄片《浩劫》導演克勞德·朗茲曼去世,享年92歲
    東方IC 資料法國紀錄片大師克勞德·朗茲曼(Claude Lanzmann)於7月5日在巴黎聖安託萬醫院去世,享年92歲。朗茲曼從影近半世紀,但導演的作品總計僅十部。在其中,以1985年的《浩劫》(Shoah)影響力最巨,足以令其名垂青史。死訊傳來之際,正值其新作《四姐妹》(Les Quatres Soeurs)在法公映,不免更加令人唏噓。
  • 歷史上的今天|1月16日|趙忠祥去世(1942.01.16--2020.01.16)
    1916年:同盟國要求荷蘭驅逐逃亡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1917年:德意志帝國發布齊默爾曼電報建議墨西哥應該向美國宣戰,但隨即促使美國決定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1920年:美國開始執行禁酒令。1923年:楊希閔、劉震寰驅逐陳炯明,佔領廣州,歡迎孫中山重掌大元帥。1934年:中華民國政府軍攻佔福州,十九路軍創建的福建人民政府宣告失敗。
  • 數學領域的頭號難題——黎曼假設是否已被解決
    綜合英美媒體報導,奈及利亞數學家、埃基蒂聯邦大學教授奧佩耶米·伊諾克(Opeyemi Enoch)日前宣稱,他已解決數學頭號難題——黎曼假設(the Riemann hypothesis)。伊諾克於11月11日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國際數學和計算機科學大會上展示了自己的證明,其研究成果將於12月1日正式發表。
  • 德國播出十四小時廣播大劇《引力的彩虹》
    德國廣播電臺西南二臺自4月17日起,開始播出根據美國作家託馬斯·平瓊(ThomasPyn⁃chon,另譯平欽、品欽、品瓊或聘瓊)小說《引力的彩虹》(Gravity'sRainbow)改編的系列廣播劇。
  • 亞歷克斯·高拉克、中川黎明:不是別的,正是民主造就了西方民粹主義
    當前,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正引發歐美國家的民粹主義,這在某種程度上是西方民主的副產品。民主的致命缺陷在於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治理者與被治理者之間製造隔閡。這一制度的特殊之處是其帶來的政治階層孤立和固化,並由此招致的民眾怨恨和猜忌。在當今的全球化時代,新勢力以民眾的不信任為「墊腳石」並將其不斷放大,無疑這些新勢力會破壞現狀。
  • 2019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曾被評法西斯波蘭女作家成2018年...
    瑞典文學院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波蘭女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將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他們將獲得金質獎章、證書,並分別獲得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44萬元人民幣)的獎金。
  • 港報:中國2049年成全新頭號強國
    他說:「從歷史學角度講,中國會成為全新的頭號強國。」和歷史上的其他頭號強國不同,中國不太可能主導全球科學和技術。除非其他技術強國停止競爭,否則中國不會在諸多領域實現超越,進而成為像19世紀英國或20世紀美國那樣的世界領袖。中國也不會在軍事方面佔主導,必須通過經濟手段獲取所需資源。那麼,取得支配地位的中國是否以美國方式行使權力?南加州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駱思典持否定態度。
  • 作家林燕妮去世得了什麼病 生平簡介個人資料介紹
    香港作家林燕妮病逝,她被金庸譽為「現代最好的散文女作家」據TVB報導,香港著名作家林燕妮6月4日晚因肺癌於香港養和醫院去世,終年75歲。林燕妮原籍廣東惠州,畢業於香港真光中學。中學畢業後,十七歲的她遠赴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讀書,主修遺傳學,獲理學士學位。
  • 獨秀女作家文叢新書發布,廣西女性創作獨放異彩
    11月25日下午,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主辦,廣西藝術學院人文學院、獨秀書房·觀文館承辦的「獨秀女作家文叢新書發布會」在廣西藝術學院南湖校區獨秀書房·廣藝店舉辦。李洱:三位獨秀女作家各自站在創作的高峰李洱在會上表示,他最近才得知三位女作家都是在獨秀峰下成長的。發布會上,他分別對三位女作家的創作與成績進行了點評。李洱認為張燕玲為中國文學、中國文學批評操碎了心,只要是了解文學現場和批評現場,了解21世紀文學批評史的人就會提起張燕玲。
  • 他是HHH的人生知己,頭號鐵粉!曾在WWE為其演唱出場音樂
    如今,HHH擁有無數的簇擁,無數名人都是他的粉絲,在這些名人當中,有一位不但是他的頭號鐵粉,還是搖滾界的一代傳奇。這位HHH的頭號鐵粉,搖滾界的傳奇人物,就是摩託頭樂隊的主唱萊米·凱爾密斯特。說他是HHH的頭號鐵粉一點也不差,因為萊米曾為了鼓勵傷退的HHH,為其寫了一首出場音樂,這首歌就是大名鼎鼎的《The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