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研究要的是耐力和執著,但與名利無關

2020-09-13 還要等多久

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由加拿大物理學家阿瑟•麥克唐納和日本物理學家梶田隆章獲得,中微子研究工作從1950年成立了研究所(50年麥克唐納才7歲),到獲諾獎誇越了65年,麥克唐納的兩任前輩均己作古,他接過了研究中微子的接力棒最後成功。

麥克唐納曾經說過:基礎科學與技術發展是非常有益的夥伴,在基礎科學方面他們真可謂前僕後繼,屠呦呦團隊幾十年的執著,才有了菁蒿素的造福人類,終獲諾獎,直到獲獎人們才知道她,一直默默無聞執著研究。

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是基礎科學研究的剋星,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使研究缺乏連續性,一哄而起一鬨而散,對科學研究工作傷害最深,所以要戒驕戒躁,要腳踏實地,要實事求是。

最近媒體關注點,是9日15後的華為如何面對,通過華為被制裁,看到世界上的眾多科技公司都斷供華為,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公司用的都是美國技術,可見美國技術之強大,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華為手機就是組裝產品,缺少核心技術。

現在許多公司開始研發晶片,國家也大為支持,這是好事,但是一定要面對現實,研發晶片是一個相當長期的工作,千萬不要相信什麼彎道超車,那只是小聰明,要腳踏實地,礙得住寂寞,還有巨額資金的投入,有可能十年二十年見不到成效,要多學習別人,如鄰國日本。

還有重要的一點搞科學研究,不能與名利結緣,那是搞不出成果的,搞研究的出發點很重要,就是造福社會,推動社會進步發展,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要謙卑虛己,有對科學研究的執著,用耐力面對失敗並轉化成動力,默默無聞甘心奉獻,這是一個成功科學家必有的特質。

還有科學研究環境一定要淨化,按科學規律來,尊重科學家,總的來說就是讓科學家們專心搞研究,不要幹憂他們,我相信在未來我們的科學技術,一定會騰飛的。

相關焦點

  • 從「與眾不同的情」感悟黃大年的堅定執著
    面對科研事業,他拉著團隊夜以繼日地連續攻關,讓「重載荷智能化物探專用無人直升機研製」項目的數據獲取能力和精度與國際的研發速度至少縮短了10年;在他生命最後幾個月裡,依然帶著病痛赴成都參加會議,昏倒在飛機上,醒來第一件事就趕緊摸了摸懷中的電腦,然後長舒了一口氣說,「我要是不行了,請把我的電腦交給國家,裡面的研究資料很重要。」
  • 科學體系的高度,只取決於數學方法的高度,和研究對象無關
    本質上講,一切科學都在搞曲線擬合。這一招誰都會,不就是傅立葉分析,不就是拉普拉絲變換,不就是最小二乘法麼?這些方法都是好方法,就是有個毛病,就是數據量太大,要想真的準確,數據量就要足夠大,把整個地球都裝下。這些曲線擬合呢,還得再去研究。怎麼研究?
  • 電影觀後感例文:認真與執著,堅韌與堅毅
    正如影片中的冷鋒,被開除軍籍之後,跌入低谷的他,內心揮散不去的是中國軍人的使命感,他身上有著認真與執著的品質,內心有著堅韌與堅毅的精神。所以,當他遇到了非洲國家叛亂,眼看同胞和難民就要深陷屠殺之中,他選擇了站出來。
  • 運動醫學研究發現一氧化碳能增加耐力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柏林8月4日電 (記者李山)近日,德國拜羅伊特大學在一項運動醫學研究中發現,在健康、訓練有素的人中,定期吸入一氧化碳的效果與進行高原訓練的效果相同。該研究或將給體育界帶來新的難題:通過一氧化碳提高耐力是否算一種合法的訓練方法。 一氧化碳被認為對人體有害。
  • 執著的「掘金」人
    20多年來,憑藉勤於思考,善於總結,敢於創新的執著精神,趙文智先後在石油地質綜合研究方法、疊合含油氣盆地石油地質特徵、複合含油氣系統特徵與評價方法、煤系油氣田形成與分布等方面取得了有較高學術價值的理論成果,並在油氣勘探重大發現、油氣資源潛力評價、油氣戰略規劃研究和有利勘探目標優選等方面,取得驕人的業績,受到業內專家和同行的尊重,也產生了顯著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 不要執著於感情,不要執著於聚散,愛的得失有時就在一瞬間
    感情豐富是人類的本能,正是這些日益積累的感情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厚重和充實。有些事情,只有經歷了,才有穿透心扉的體驗;有些過往,只有刻骨銘心,才能讓人頻頻回首;有些人,只有從心底放下了,心靈才會真正地解脫。時間萬物皆有它的發展過程,沒有哪件事,能夠一直捆住人的手腳;沒有哪個人,能夠一直停留在你的生命裡。所以,不要對逝去的人和事過於執念。只有放下,生活才能自在。
  • 新研究:小鼠失去一種特定酶後,脂肪代謝能力和運動耐力更強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顯示,阻止小鼠產生PHD3,可以顯著改善某些健康指標。與正常的一群小鼠相比,缺乏PHD3酶的小鼠在跑步機上跑的時間長了40%,跑的路程多了50%,最大攝氧量(VO2)也更高。最大攝氧量是一種有氧耐力的標誌,可以測量運動期間的最大氧氣攝取。作者說,這些發現闡明了細胞如何代謝燃料的關鍵機制,並為更好地理解肌肉功能和健康提供了線索。
  • 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鍛鍊的要求和注意事項
    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鍛鍊的要求和注意事項 制定科學的訓練計劃根據要發展的肌肉部位和專項力量
  • 特定酶的缺失促進小鼠脂肪代謝和運動耐力
    根據一項新研究的結果,阻斷小鼠肌肉中脂肪調節酶的活性會導致耐力運動的能力增強。糖和脂肪是為每個細胞,組織和器官提供動力的主要燃料。對於大多數細胞而言,糖是首選的能源,但是當營養缺乏時(例如在飢餓或過度勞累期間),細胞將轉而分解脂肪。
  • 提高速度和耐力,LSD如何訓練?
    間歇跑和力量訓練可以從速度和距離上提升跑步能力。在如何跑得更遠的問題上,除了這些訓練外,一個很重要的訓練便是LSD練習。LSD的概念LSD是長距離慢跑的英文單詞縮寫。它是低強度,長距離的有氧訓練,在半程和全程馬拉松的訓練中經常被使用。身體中是依靠什麼物質來進行有氧氧化來供能的呢?一個是糖,另一個是脂肪。
  • 研究發現缺乏特定酵素,會加速身體燃燒脂肪並增加運動耐力
    人們基於各種理由運動,比如燃燒脂肪、提升身體功能極限等,最近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一篇新研究顯示,上述情況都與一種特定的身體機制有關,試驗結果表明,缺乏特定酵素的小鼠會大幅提升運動耐力與脂肪燃燒的能力。
  • 研究報告要怎麼寫?
    研究報告:主要是指跟自己無關的對象事物和現象的研究結果,如各個智庫的發文,研究報告針對需求非常強,結論一定要清晰,不能因為怕說錯話而模稜兩可。一份專業的研究報告也分為4個要點。①分析要中立、客觀寫論文講究創新,而研究報告注重全面客觀,即使內容會有多處呢,重複也無所謂,千萬不要為了添上新的內容,而把無關要緊的東西都要寫進去。
  • 輻射4怎麼提升耐力 生存模式永久提升耐力方法
    導 讀 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輻射4生存耐力的永久提升方法。歡迎瀏覽。
  • 腦容量大小和智力無關? 研究顯示極地人腦容量最大
    牛津大學認知與進化人類學中心的負責人鄧巴(Robin Dunbar)說,生活在北極圈的人的眼球比生活在赤道上的人的眼球要大五分之一,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人們的視力比生活在其他地區的人都要好,這是由環境決定的,在較低的光照水平下,他們需要和在熱帶地區光線強的情況下一樣,獲得清晰的視野。
  • 郭川:人生在世應當有所追求 世界屬於執著的人
    郭川獲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控制專業的碩士學位後,又在北京大學取得了MBA學位,曾任職於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參與過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實現了兒時要當科學家的夢想。    郭川與帆船結緣還要感謝奧運。2000年,在申辦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期間,青島是北京奧運會的協辦城市。有一艘從香港到山東蓬萊的帆船,幫助青島做宣傳。郭川對這艘帆船非常好奇,逐漸迷戀上了帆船和帆船運動。
  • PHD3或能幫助人類解鎖超級耐力技能
    來源:cnBeta.COM據外媒報導,來自哈佛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詳細介紹了一項發現,即磷酸基羥化酶3 (PHD3)的關鍵作用,該作用可能有助於人類獲得超強的耐力。這項研究,涉及到實驗室的老鼠,涉及到阻斷這種酶,這種酶可以極大地提高長距離跑步的能力,以及其他一些東西。
  • 速度耐力的提高,需要如何加強跑步訓練?
    經常跑步的跑者都知道這樣一個事實,速度和耐力是跑者需要提高的兩個方面的能力。因此,許多跑者也會針對這兩個方面採取不同的訓練方法。按照這種思路訓練確實也沒錯,但這兩者也是相互聯繫的,這就產生了速度耐力的概念。速度耐力的概念就是長時間保持特定強度運動的能力。換種意思即速度耐力不僅要跑得遠,還要有跑得快的能力。
  • 做事沒「耐力」不是你的錯
    該研究成果被發表在知名醫學期刊《Neuropsychopharmacol》上。據論文介紹,伏隔核也被稱為依伏神經核,在靠近大腦底部的位置,是一組波紋體中的神經元,在大腦的獎賞、快樂、恐懼以及安慰劑效果等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是人腦迴路中調節動機的關鍵部位。此前研究已有大量證據表明伏隔核與動機表現有關。
  • 科學家參考鳥和昆蟲翅膀 打造耐力更佳無人機
    布朗大學與洛桑理工的研究專家合力,破解了這個難題。和許多近期的突破一樣,靈感來自自然界中的昆蟲與鳥類,它們自然是沒有現代飛機特別設計過的機翼形狀與弧度,但卻能保持飛行,且不易受亂流影響。這背後的原因,是因為它們的翼型其實故意破壞了從機翼上方流過的穩定氣流,提前在機翼上方形成了自己的亂流。這個亂流雖然會影響機翼的效率,但卻能提供一層保護,讓機翼不受外部亂流的侵擾。
  • 做事沒耐力?研究發現:可能怪你腦子裡的這些東西
    近日,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發現,大腦伏隔核中的兩種神經遞質是決定我們「耐力」的關鍵。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想弄清楚動機行為的神經化學基礎。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選取了43名試驗者參與「基於工作量的金錢激勵任務」,要求每個參與者將測力計擠壓到給定收縮水平,以賺取0.2、0.5或1瑞士法郎,對此過程重複120次,在研究過程中,利用「質子磁共振波譜」或1H-MRS腦成像技術對參與者的大腦進行測量,研究伏隔核中有關物質的變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