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空下來,我很想為科普寫作盡點力。」這是楊福家、楊雄裡、華中一等著名科學家,在讀完本報4月19日頭版報導的《語文教改難覓科普範文》後,向記者表達的強烈心願。近日,申城科普界、科學界和教育界人士也紛紛向本報獻策。
好作品不少
「好的科普文章不是沒有,而是很多!」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社長、總編輯陳紀寧對「科普佳作稀缺」一說顯然有點不同看法。陳紀寧介紹,僅2002年,上海就有400多種科普讀物問世,其中不乏叫好又叫座的精品文章。
說到興頭上,陳紀寧忍不住隨口推薦了幾部他眼中的佳作,如楊福家的《博學篤志———知識經濟與高等教育》、王梓坤的《鶯啼夢曉———科研方法與成才之路》、沈致遠的《科學是美麗的———科學藝術與人文思維》,「這些作品不僅視角獨特、思想新穎,而且文採飛揚,雅俗共賞,堪稱中國原創科普經典。」
著名科普作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編審卞毓麟與陳紀寧有同感:「近幾年科普佳作層出不窮,我不相信好的科普文章真的那麼難找。」缺的是溝通
一邊是佳作頻現,一邊卻是一文難求,如此供需失衡究竟是何原因?卞毓麟認為,關鍵在於缺乏溝通。
作為一名老科普作家,卞毓麟曾有多篇作品入選課本,如《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還是女兒?》、《數字雜說》、《銀河系中的文明世界》,可至今,他仍搞不清語文教材選取科普作品的標準,一些自認為不錯的作品反而沒選上。卞毓麟坦言,科普創作人士都很希望自己的作品編入課本,「對我們來說,這是比得獎還高興的事。」但由於一直吃不透教材組的需求,所以也不敢貿然推薦。
溝通缺席,隔閡在所難免。一方面,許多優質資源被埋沒;另一方面,教材編撰工作成了大海撈針。為此,卞毓麟建議,科普創作人員與教材編寫人員能夠定期交流,這樣,科普作家在今後的創作過程中就會有意識地向教材組的要求靠攏。
科普範文須度身定製
怎樣才是收錄科普範文的最佳方式?復旦大學納米技術發展中心主任華中一教授的建議不妨一試:即以現有科普佳作為模板,聘請優秀科普作家按照教材組的明確要求進行創作和改寫。
華中一認為,教材所需的科普範文不同於一般意義的科普讀物,如果說後者的基本要求是信、達、雅,那麼前者還需考慮非常嚴格的讀者對象,其中包括他們的年齡層次和知識結構。從這個角度而言,科普範文必須度身定製。
此外,身為科學家,華中一對現代科學的飛速發展感受頗深:「越是新的技術越容易過時,這對科普範文的創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他表示,今後大部分科普範文的生命周期會越來越短,即使有幸入選教材的科普範文也需要不斷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