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福家華中一等科學家:很願為科普寫作盡力

2021-01-07 東方網

  「等空下來,我很想為科普寫作盡點力。」這是楊福家、楊雄裡、華中一等著名科學家,在讀完本報4月19日頭版報導的《語文教改難覓科普範文》後,向記者表達的強烈心願。近日,申城科普界、科學界和教育界人士也紛紛向本報獻策。

  好作品不少

  「好的科普文章不是沒有,而是很多!」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社長、總編輯陳紀寧對「科普佳作稀缺」一說顯然有點不同看法。陳紀寧介紹,僅2002年,上海就有400多種科普讀物問世,其中不乏叫好又叫座的精品文章。

  說到興頭上,陳紀寧忍不住隨口推薦了幾部他眼中的佳作,如楊福家的《博學篤志———知識經濟與高等教育》、王梓坤的《鶯啼夢曉———科研方法與成才之路》、沈致遠的《科學是美麗的———科學藝術與人文思維》,「這些作品不僅視角獨特、思想新穎,而且文採飛揚,雅俗共賞,堪稱中國原創科普經典。」

  著名科普作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編審卞毓麟與陳紀寧有同感:「近幾年科普佳作層出不窮,我不相信好的科普文章真的那麼難找。」缺的是溝通

  一邊是佳作頻現,一邊卻是一文難求,如此供需失衡究竟是何原因?卞毓麟認為,關鍵在於缺乏溝通。

  作為一名老科普作家,卞毓麟曾有多篇作品入選課本,如《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還是女兒?》、《數字雜說》、《銀河系中的文明世界》,可至今,他仍搞不清語文教材選取科普作品的標準,一些自認為不錯的作品反而沒選上。卞毓麟坦言,科普創作人士都很希望自己的作品編入課本,「對我們來說,這是比得獎還高興的事。」但由於一直吃不透教材組的需求,所以也不敢貿然推薦。

  溝通缺席,隔閡在所難免。一方面,許多優質資源被埋沒;另一方面,教材編撰工作成了大海撈針。為此,卞毓麟建議,科普創作人員與教材編寫人員能夠定期交流,這樣,科普作家在今後的創作過程中就會有意識地向教材組的要求靠攏。

  科普範文須度身定製

  怎樣才是收錄科普範文的最佳方式?復旦大學納米技術發展中心主任華中一教授的建議不妨一試:即以現有科普佳作為模板,聘請優秀科普作家按照教材組的明確要求進行創作和改寫。

  華中一認為,教材所需的科普範文不同於一般意義的科普讀物,如果說後者的基本要求是信、達、雅,那麼前者還需考慮非常嚴格的讀者對象,其中包括他們的年齡層次和知識結構。從這個角度而言,科普範文必須度身定製。

  此外,身為科學家,華中一對現代科學的飛速發展感受頗深:「越是新的技術越容易過時,這對科普範文的創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他表示,今後大部分科普範文的生命周期會越來越短,即使有幸入選教材的科普範文也需要不斷更新。

相關焦點

  • 謝希德楊福家等「大牛」如何匯聚政協力量點亮「上海光源」
    10年來,上海光源圍繞科學前沿、國家重大需求與產業核心問題支撐用戶開展創新研究,為我國科學家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強大助力。「上海光源」的建設者常說,這個「鸚鵡螺」在張江安家是政協委員首倡的。政協委員的建言,成為射向「上海光源」的第一束光芒。
  • ...尼爾斯·玻爾|寧波諾丁漢大學|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楊福家|復旦...
    申報館ThePress,主題為「從復旦到牛津」的《牛津筆記》讀書沙龍,除了朗誦若干段《牛津筆記》節選外,並沒有對這本新書有過多介紹。在《牛津筆記》作者、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力奮的推動下,特邀嘉賓、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擔任復旦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現任寧波諾丁漢大學校長的楊福家成為主角。
  • 一等女人陳香梅的五大愛好
    讀歷史,大家或許對於劉邦與項羽的大戰不太清楚,但總不會忘記楚霸王與愛人在烏江自盡的一段故事;大家對於唐明皇的政績也許不甚了解,可是不會不知道白居易的《長恨歌》所講述的他與楊貴妃的戀愛故事:「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同理,看到陳香梅的名字,大家或許對於她是怎樣一個女子並不怎麼了解,卻不會不曉得她與二戰英雄、飛虎將軍陳納德的傳奇愛情故事。
  • 李淼:給孩子講科普寫作
    我是李淼,大家好啊,今天有幸被邀請到和同學們來分享我的科普寫作體會。然後也會提及關於一些科幻寫作的看法,雖然科幻寫作不是我的長項,但我也做過一點。今天我就基本上分三部來與同學們分享。第一部分關於科普,第二部分關於三種寫作,最後一部分關於科幻。我還會在最後留下時間,回答這個你們的問題。    首先,關於科普。
  • 科普寫作分享
    我的精神疾病、我的生活和我科普形式有很多,包括我們在病房裡給病人或者家屬定期講課,醫生和患者或家屬一對一的談話,這都是科普的方式。寫科普文章是其中一種方式,優點是它形式簡單,門檻低,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傳播方便,比如說講課需要場地,需要人員,有時間空間的限制;寫科普文章的缺點就是你需要額外的寫作時間和精力投入,對於沒有寫作習慣的人來說,可能還需要一定的練習。毫無疑問的是,就像臨床工作一樣,科普的能力需要學習和訓練,科普寫作也需要練習,多寫多練就能越寫越好。
  • 新媒體科普寫作訓練營第三期招生簡章
    答疑解惑類的科普小品創作2 以故事為主體的科普創作3.  以包袱為導向的科普創作4.  以闢謠、駁斥為目的的科普創作5.  以小說為載體的科普創作課後作業· 練習今天教的第一個範式(答疑解惑類的科普小品文的寫作範式)2500字左右,嚴格限定在這個範圍,上下浮動不要超過100字。
  • 「科普」類的閱讀及寫作小技巧!
    閱讀可以使我們獲得很多的知識,尤其是科普類的文章,科普類的文章裡面知識的準確性都很高,比較真實,推理方面也比較縝密。通常是遵循議論文的思維過程來寫的!對於喜歡科普的同學來說,是很有意思的,但是也有部分同學會覺得比較枯燥!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去閱讀呢?
  • 關於寫作方向的誤解與迷茫,你中了嗎? | 症在寫作
    原創 葉偉民 葉偉民寫作 收錄於話題#症在寫作16個Photo by Valentin-Antonucci這是「症在寫作」欄目第 26 篇文章文 | 葉偉民一個人決心寫作,對未來的理解常常窄化。
  • 華科成立華中首個天文學系,天文臺、星空館、科普公園均在規劃中
    楚天都市報7月26日訊(記者李碗容 通訊員高翔 賈法雷 辛國勝)「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天文學系暨喻家山天文臺規劃,正式啟動!」在線上線下十位院士、近四十家天文單位負責人、十餘萬關注我國天文事業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的見證下,今日,華中地區首個天文學系在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正式揭牌。與其一同揭開「面紗」的還有武漢喻家山天文臺規劃設想。
  • 作家汪詰搞「科普寫作訓練營」,業界:無異於「自殺」
    這篇被轉載的文章,標題叫做《汪老師自我爆料:靠科普寫作我能掙多少錢?》,於6月3日發表在汪詰老師擔任主編的《科學聲音》上。汪詰是中國知名科普作家,業界第一流的作者,他的成名作品包括《時間的形狀》《星空的琴弦》《億萬年的孤獨:地外文明探尋史話》等等,口碑優異,銷量在同類圖書中名列前茅。在文章中,汪詰以親身經歷鼓勵小夥伴們:「一個科普人可以靠寫作,過上乾淨、體面、受人尊敬的生活。
  • 科學家為小朋友趣寫「時間」 串聯不同學科融合科普
    ……&nbsp&nbsp&nbsp&nbsp在「時間之問·少年版」中,作者汪波用時間串聯起天文、物理、生物、化學、曆法等不同學科,系列圖書共4冊——《尋找時間的源頭》《感受時間的流逝》《轉動時間的年輪》《聆聽時間的節奏》——分別從時間的起源、時間的方向性、時間的刻度,以及各種物理時鐘和機械鐘的原理等四個角度為小讀者悉心解答「時間是什麼」這一永恆的話題。
  • 華中科技大學喻家山天文臺規劃啟動及華中地區首個天文學系的誕生
    昨日,喻家山天文臺規劃啟動儀式在華中科技大學舉行,同日華中科技大學天文學系成立,來自國家及地方天文臺、兄弟高校科研院所天文學科的院士、專家200多人線上線下齊聚一堂,共同見證華中地區首個天文學系的誕生目前,喻家山天文臺、天問科普公園、星空館、天文實驗室&天文館已在規劃中,
  • 《100位科學家的中國夢》:立足科普 講好故事
    國內兒童科普作品出版方面一直存在著兩個問題,一是優秀的原創作品少,二是乾巴巴缺乏可讀性。此次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100位科學家的中國夢》一舉跨過了這兩道坎兒,科普性、原創性、可讀性、多樣化一個不少。
  • 「牛津科普讀本」第一輯問世,跟隨科學家的腳步見證人類智慧進步
    近日,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牛津科普讀本」(第一輯·共九冊)正式上市,該套書引進自牛津大學出版社,由澳大利亞國寶級科學家、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彼得·C.多爾蒂(PeterC. Doherty)教授領銜撰寫,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楊叔子作序推薦,是一部展示二十世紀各項科學發展的心血之作,從第一人稱視角展現當代偉大科學家的科普情懷。
  • 請科學家做科普——寫在科普名著《寂靜的春天》出版四十周年
    今年5月30日是美國女科學家蕾切爾·卡森撰寫的科普名著《寂靜的春天》出版發行40周年。這部作品不到20萬字的中譯本,難稱鴻篇巨著,卻具有裡程碑的意義。該書出版之前,環境汙染並危及人類的問題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此書向世人敲起警鐘:人們自己使自己受害,春天之音在寂靜下來。國外不少人評價,卡森的書開啟了新的「生態學時代」。
  • 上海科普大講壇關注人體奧秘 共話健康養生
    近日,2013年上海科普大講壇健康系列首講《探索人體奧秘,共話健康養生》開講。講座特邀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解剖組胚系和數字醫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左煥琛,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臨床營養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孫建琴圍繞健康與養生這一主題,用大量的數據和實例,與現場聽眾共同分享科學性和實用性兼具的現代健康養生知識。
  • 什麼樣的科普才是好的科普?科普作品,應該如何書寫
    1.今天仍然需要大科學家來做專業的科普蘭州大學80後動物研究者趙序茅被稱為「動物翻譯官」,在從事科研工作的十多年中,他一直熱心科普寫作,出版過十餘本科普圖書。今年年初,在看到《動物小百科》將果子狸的配圖錯放為浣熊時,他一點都不意外,就他觀察,許多書寫自然的作品都存在違背科學常識的錯誤。「科普的基礎是科學。」
  • 「牛津科普讀本」第一輯問世,跟隨科學家的腳步見證人類智慧進步
    近日,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牛津科普讀本」(第一輯·共九冊)正式上市,該套書引進自牛津大學出版社,由澳大利亞國寶級科學家、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彼得·C.多爾蒂(PeterC.Doherty)教授領銜撰寫,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楊叔子作序推薦,是一部展示二十世紀各項科學發展的心血之作,從第一人稱視角展現當代偉大科學家的科普情懷。
  • 「聚焦兩會」國內30本科普圖書六成為引進,科普讀物能不能讓科學家...
    「在中國創造已成為時代強音的今天,科學家缺位科普應引起高度關注!」作為重慶出版集團副總編輯,別必亮向全國人大提交了「關於鼓勵科學家創作科普讀物的建議」,建議讓科學家參與到科普讀物的編寫之中。然而,今天的圖書市場上,科普讀物創作出版卻出現了不少問題。
  • 好科普書適合各年齡段 解讀科普讀物寫作特點
    原標題:好科普書適合各年齡段 解讀科普讀物寫作特點   註:京華時報圖書排行榜根據北京圖書大廈流火的火,指大火星,古代正式名稱為心宿二,現代天文學稱之為天蠍座α星。我國古代天文學本來很先進,但慢慢地與其他自然學科一樣,被西方趕超。作為自然科學的一個不起眼的窗口——科普圖書,現在看來,也是西方人寫得最好。比如涉及天文學的《時間簡史》。   傳說霍金寫此書時,有人告誡說,書裡的每一個公式都會嚇跑一半讀者。所以霍金只用了一個公式:E=m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