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為小朋友趣寫「時間」 串聯不同學科融合科普

2021-01-10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時間之問·少年版」作者汪波。主辦方供圖

&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8月18日電 (記者 應妮)宇宙是如何起源的?夜空為什麼是黑色的?時間能倒流嗎?小王子的星球上一天為什麼有43次日落?節氣是陰曆還是陽曆?春節的日期為什麼總是不固定的?鞦韆和老爺鐘的鐘擺有何共通之處?太陽系也是一個巨大的鐘表?……

&nbsp&nbsp&nbsp&nbsp在「時間之問·少年版」中,作者汪波用時間串聯起天文、物理、生物、化學、曆法等不同學科,系列圖書共4冊——《尋找時間的源頭》《感受時間的流逝》《轉動時間的年輪》《聆聽時間的節奏》——分別從時間的起源、時間的方向性、時間的刻度,以及各種物理時鐘和機械鐘的原理等四個角度為小讀者悉心解答「時間是什麼」這一永恆的話題。

&nbsp&nbsp&nbsp&nbsp汪波是法國國立裡昂應用科學院碩士,利摩日大學微電子博士,曾在裡昂納米國家實驗室從事科研工作。回國後任教於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從事集成電路和跨學科研究。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作者汪波在現場和小讀者互動。主辦方供圖

&nbsp&nbsp&nbsp&nbsp18日的上海書展現場,汪波對現場小讀者說,「我想像不出,這部作品會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影響到你。也許它只是陪你度過一段時光。也許它為你通往宇宙的奧秘打開了一道門縫,讓你直接體會到世界的神奇,而無須陷在公式堆裡。也許它為你展示了先人的智慧和他們留下的巨大遺蹟,令你對他們刮目相看。也許你會意識到所謂的現在並不存在,從而不再糾結於英語的過去時和現在時。也許你會恍然世界不再以你為中心——不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廣闊宇宙裡,而你也能從容以待。又或者對著星空發呆時,你會突然意識到你身體的元素億萬年前也曾經飄曳在那裡,經過漫長的旅行重新匯聚在你的身體裡……」

&nbsp&nbsp&nbsp&nbsp作為一位父親,除了科學的嚴謹和人文的廣博,作者在書中還融入了親情的溫暖,如在野外露營中,拆裝帳篷、挖溝渠,這些活都缺少不了爸爸,爸爸在科學方面的豐富知識和野外環境中的沉著冷靜是小讀者的榜樣;媽媽的悉心陪伴也不可或缺,媽媽在詩歌、小說、童話方面的積累是小讀者的心靈的給養。

&nbsp&nbsp&nbsp&nbsp全書在科學家爸爸和孩子們的趣味對談中,以由淺入深的方式去逐步探索和解開一個個關於時間的小謎題。樸實親切的文字和廣博的科學視野,為孩子打開一個嶄新、豐富而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

&nbsp&nbsp&nbsp&nbsp此外,該系列圖書是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神秘島歷時兩年為7-14歲青少年打造的綜合科普圖書,還有配套的音頻版。同時,全書對正文圖片及知識點進行了悉心篩選與梳理,並精心挑選精美「時間」插圖與手繪原理圖相搭配,盡力為小讀者呈現一部更為豐富和飽滿的科普作品。(完)

相關焦點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院士:學科融合「令人興奮」
    首先,談一談學科融合。近年來我們談到很多學科交叉,幾乎每隔幾年就會有一個新領域產生。其實,這背後有一個更深層的趨勢,那就是不同的學科正在慢慢融合。很少人談到學科融合。關於學科融合,我舉兩個簡單的例子。另外一個是,信息科學和很多其他學科不但產生了交叉,而且開始有融合的跡象。原因是,科學家除了用物理、化學等方法獲取新知識外,還可以通過對比特的運算,用各種數字的方法去獲取新的知識。近年來,人工智慧突飛猛進,使人們有了新工具從數據中攫取知識。這個工具在不同的學科領域都是有效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信息科學現在和其他領域走得更近。
  • 種植實踐出真知,盛基小學探索學科融合新途徑
    (盛基小學老師指導學生種植實踐)如何切實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深化學科知識,培養孩子們全面發展,東莞市大嶺山盛基小學創新開設勞動教育課,通過種植實踐,啟發學生多種學科的綜合思維,為培養具有創造力的未來公民探索出一條融合教育的創新之路。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探索學科融合教學來到大嶺山盛基小學"科普種植實踐基地",一群小學生正在培植各種蔬菜。
  • 科學網— 「杜鵑鳥式學科」教你看懂人性
    而且,如果把「人性」二字理解為人類的各種心理特質和機制,探索這方面的解釋有許多途徑和方法。「進化解釋取向只是其中一種」,殷融表示,社會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會解釋我們如何理解社會情境刺激、人們如何對刺激進行加工而產生不同行為,生理學、腦科學研究可以告訴我們那些心理特徵的生理基礎。「比如遇到心儀對象時,大腦會釋放何種信號。不同的學科在不同層面解密人性,進化心理學也是其中一種。」
  • 這門「杜鵑鳥式學科」教你看懂人性—新聞—科學網
    而且,如果把「人性」二字理解為人類的各種心裡特質和機制,探索這方面的解釋有許多途徑和方法,「進化解釋取向只是其中一種」,殷融表示,社會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會解釋我們如何理解社會情境刺激、人們如何對刺激進行加工而產生不同行為,生理學、腦科學研究可以告訴我們那些生理特徵的心理基礎。「比如遇到心儀對象時,大腦會釋放何種信號,不同的學科在不同層面解密人性,進化心理學也是其中一種。」
  • 生物學研究後來居上 深圳的秘訣是學科交叉融合
    例如,在被譽為改變未來人類社會的顛覆性創新的合成生物學領域,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的核心團隊組建時間並不長,但卻在短短數年裡吸引眾多國外知名學者來研究院進行聯合實驗。經過總結,我們可以發現,這些研究所後來居上的原因在於他們一開始就摒棄了傳統生物學科研究方法,注重計算機科學、工程學、理論物理學、數學等多學科與生物學的深度交叉融合,打破了學科之間的「藩籬」和「圍牆」,告別「單打獨鬥」的科研模式,很快在前沿技術領域帶動和引領生物技術快速發展。
  • 請科學家做科普——寫在科普名著《寂靜的春天》出版四十周年
    今年5月30日是美國女科學家蕾切爾·卡森撰寫的科普名著《寂靜的春天》出版發行40周年。這部作品不到20萬字的中譯本,難稱鴻篇巨著,卻具有裡程碑的意義。該書出版之前,環境汙染並危及人類的問題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此書向世人敲起警鐘:人們自己使自己受害,春天之音在寂靜下來。國外不少人評價,卡森的書開啟了新的「生態學時代」。
  • 專訪|尹燁:科學家和企業家最該做科普工作
    我寫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些通俗易懂的生命科學知識,為對這一領域感興趣的人提供靠譜的科普內容,如果能讓公眾理解科學、熱愛科學,那就更好了。生命密碼系列的第一本書出版後,我陸續參加了一些科普活動,收到了不少有價值的反饋,部分讀者還提出了對第二本書的期待,這讓我在欣喜之餘,也平添了幾分壓力,以及做出更優質內容的動力。
  • 科普時代來了!醫生寫科普文章可參評高級職稱
    或許有人認為,醫生本身就夠忙的了,哪裡有時間寫科普,其實,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一、科普是臨床工作的延續:我們在臨床工作中,一定會遇到許多病例,有的是很特別的病例,導致這些疾病的原因,主要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果我們將工作中遇到的這些問題及時總結出來,以科普的形式表現出來,就可能避免有更多的人犯更多的錯誤,避免更多的人得病,「亡羊補牢,
  • 科學家為青少年量身創作科普作品 評科幻文學應以"科"為先
    外研社副總編輯章思英介紹,這是一套為青少年量身定做的科普書系,意在幫助青少年了解各學科領域的基礎知識,激發他們對科學探索的興趣,不僅介紹各個專業的科普知識,還介紹了各專業領域的科學家是如何進行科研工作、取得科研成就的。
  • 鄭永春:敢於做科普的科學家,都是真的勇士
    本文部分章節,為鄭永春博士為行星科學家卡爾·薩根最著名的科普作品《宇宙》一書中文版所做的再版推薦序言,他並未在此文中「劇透」這本經典著作的內容,而是借薩根之經歷,展示了一位從事科普的科學家所面臨的困境與勇氣。 卡爾·薩根是科學家做科普的典範,是科學傳播的教父級人物。
  • 果殼網被期望寫科普童書
    據「東方大數據」發布的2015中國少兒出版閱讀現狀與未來趨勢報告顯示,科普讀物已成為兒童文學和低幼讀物之後,最受家長與小讀者青睞的童書品種。與兒童文學中原創作品比例佔絕對優勢的狀況不同,暢銷科普讀物幾乎一邊倒地由進口書唱主角。原創科普方面,除《十萬個為什麼》系列外,幾乎沒有力作。
  • 為兩個女兒寫科幻小說的清華生物學家,榮獲了銀河獎中篇小說銀獎
    《畫骨》中,葉盛以人物對話為主要表現形式,在警察與幾名嫌犯的訊問過程中層層剝繭,展示了一場特殊綁架案的真相,刻畫出了當不同人類意識可以「共享」同一個身體時,意識與人格、人格與身體的種種樣態,為我們展現了共享經濟發展到極致狀態下可能產生的種種問題,也喚醒了我們對現有共享經濟體制的思考。
  • 串聯與並聯電路的不同點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12/327932.htm一、串聯電路把用電器各元件逐個順次連接起來,接入電路就組成了串聯電路。我們常見的裝飾用的「滿天星」小彩燈,常常就是串聯的。串聯電路有以下一些特點:⑴電路連接特點:串聯的整個電路是一個迴路,各用電器依次相連,沒有「分支點」.
  • 你忍不住想看《科學家列傳壹》科學家寫的章回體科普小說
    一方面,書以時間為軸線,展示古今中外多位經濟科學家的成果和綜合特色,讀者在歷史的穿越過程中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本書的三個特點: 一、忠於歷史,與眾不同本書與以往描述科學家的書籍不同的是,更加忠實於歷史,並不迴避科學家本人的某些負面影響,同時儘量略去曾經的錯誤結論,以免混淆視聽。
  • 增設科普指示牌、串聯起多個景點...廈門業內人士為「怪坡」獻策
    文史專家建議在「怪坡」增設科普指示牌,解釋奇特現象的成因。昨天,廈門文化旅遊界人士紛紛圍繞提升「怪坡」旅遊體驗感建言獻策,比如建議增加停車位、人行天橋,完善配套科普設施,將「怪坡」、花溪、上李水庫和植物園串聯起來,一盤棋規劃設計,打造成一條精品旅遊線路。
  • 加強腦科學科普 上海成立腦科學科普專項基金
    據《勞動報》報導,為加強腦科學方面的公眾科普宣傳,上海科技館和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與全球領先的生物製藥企業優時比昨日籤署三方合作意向書。優時比製藥將向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資100萬元,設立「優時比腦科學科普教育專項基金」。
  • 收好這份「時間」入門書單 從霍金寫的童書開始
    和霍金相關的圖書,比如《時間簡史》《霍金的宇宙經典套裝》《果殼中的宇宙》《大設計》《黑洞不是黑的》《霍金三部曲經典著作套裝》《霍金著作全集》等,在當當網的累計銷量同比提升19倍。其中,圖書《時間簡史(插圖本)》的銷量提升最為迅猛,同比提升近33倍,而電子書《圖解時間簡史》銷售同比更是提升57倍!《圖解時間簡史》是別人寫的對《時間簡史》的簡化與解讀,號稱能讓人讀懂《時間簡史》。
  • 「家」門口玩轉科學,科學家「走進」學生社區_發現頻道_中國青年網
    橋面上整齊排列的科學家事跡展板,各攤位精心設計的科技生活互動體驗,本屆社區文化節受到閔行區科普項目資助,以「科技報國,追光未來」為主題,將科學精神融入學生社區,弘揚科學家精神,激發師大學子科創新活力。首屆社區文化節由光華書院科技創新、社區生活、社團發展三大學生部門聯合承辦,志遠學堂、科學明航會等科創社團傾力加盟,以書院學子自主創作的科普推文、科技作品、科學小實驗為基礎,通過問答、遊戲等互動體驗,增加科學傳播的趣味性。「很開心這次能夠把社員們寫的科普小文章、科學小實驗帶進學生社區,趁此契機,社團也吸引到了更多同學加入到科學傳播的隊伍中來。」科創社團負責人朱佳盈說。
  • 不同學科的科學家眼中有不同答案
    北京時間1月10日消息,我們中的絕大部分人在生活中要想區分什麼是「活的」,什麼不是「活的」應該不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你看:一個人是活的,但是一塊石頭則不是活的。太簡單了!   但是在科學家和哲學家們的眼裡,這件事卻沒有那麼簡單。他們花費數百年的時間來思考:究竟什麼讓一樣東西成為「活的」。
  • 科影融合,不只讓影視更「科學正確」
    這正是中國科協科影融合項目的一個出發點。近幾年,為促進科學界與影視界的對接,中國科協採取了一系列行動,如2017年,設立科影融合課題組,完成國內第一份跨界融合狀況調查報告;2018年,主辦科影融合發展系列論壇,為雙方提供交流平臺;2019年啟動科影融合平臺,以電影為載體,探索科學傳播的新模式、新路徑。據介紹,目前該平臺正在試水給一些影視項目聘請「科學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