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烏聯合實驗室啟動 將開展航空航天等領域重大科技攻關工作

2020-09-26 央廣網

央廣網廣州9月25日消息(記者鄭澍)9月24日,中國與烏克蘭材料連接與先進位造「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正式啟動。

當天,由廣東省科學院中烏焊接研究所、哈爾濱工業大學先進焊接與連接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承辦的「後疫情時期中烏國際科技合作的機遇與發展論壇也在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期間舉辦。

來自烏克蘭駐華大使館,中國科技部國際合作司,中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協會,原中國駐烏克蘭、白俄羅斯科技參贊,廣東省科技廳,廣州市科技局,廣東省科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等人員參加會議。

廣東省科學院副院長李定強在致辭中表示,中烏焊接研究院在各級政府的支持指導下,在國際科技合作、高端平臺建設、重點產業服務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為深入開展「一帶一路」科技合作奠定了基礎。目前廣東省科學院全面拓寬與烏克蘭國家科學院和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的合作,啟動廣東省科學院戰略先導項目「面向智能焊接的多場耦合物理模型構建與關鍵技術」,重點與烏克蘭巴頓所開展合作,項目瞄準廣東省及國內新能源汽車、船舶海工、航空航天等重大產業需求,以完善現有焊接理論、優化焊接質量、提升焊接智能化水平為目標,通過學科交叉與集成,重點開展焊接領域基礎性和前瞻性研究。

廣東省科學院中烏焊接所所長董春林介紹,近日,科技部批准建設的第二批19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是參照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國家對外科技合作創新平臺。由廣東省科學院中烏焊接研究所作為依託單位,聯合哈爾濱工業大學和烏克蘭國家科學院巴頓焊接研究所申報建設的中國-烏克蘭材料連接與先進位造「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以下簡稱聯合實驗室)正式獲得批准。聯合實驗室以中烏國際科技合作為背景,針對中烏在材料連接及先進位造領域的重大需求,開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能源、交通等應用領域重大科技攻關工作,同時聚焦前沿基礎領域,開展材料連接及先進位造基礎研究和科學理論創新,促進合作成果在「一帶一路」重大工程建設領域的應用。聯合實驗室將進一步擴大國際合作交流規模,建設成為我國與烏克蘭等「一帶一路」友好國家共享科技成果和科技創新發展經驗的重要平臺。

烏克蘭駐華大使館一等秘書謝爾蓋·庫茲米喬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烏克蘭與中國一直重視科技與高新技術領域合作。聯合研究院為兩國相關領域和地區的科技合作提供了示範作用,使中烏科技合作朝著互惠共贏的方向持續發展。

與會嘉賓討論了當今形勢下中烏國際科技合作的發展,表示要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契機,加強對烏科技合作。

相關焦點

  • 西電又獲批一個省級重點實驗室,服務航空與航天領域
    近日,陝西省科學技術廳發布文件,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獲批建設&34;。空間超限探測是對宇宙空間進行更細緻可信的研究和刻畫,是系外宜居行星探測、第一代恆星探測等重大空間探測工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有助於推動陝西省在空間科學前沿領域、交叉學科及新興學科的前瞻性布局,搶佔先發優勢,實現重點科技領域的戰略領先。
  • 結構衝擊動力學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掛牌
    中國航空報訊:12月1日,中航工業科技與信息化部在中航工業強度所主持召開了結構衝擊動力學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設立評審會暨揭牌儀式。結構衝擊動力學屬於航空科技核心技術,實驗室成立後,將圍繞航空、航天等國家戰略需求,緊密結合技術發展前沿,構建結構衝擊動力學領域開放式創新研究平臺,承擔相關的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課題,解決在材料/結構衝擊性能與損傷機理、結構墜撞動力學分析與實驗技術、起降裝置衝擊動力學分析與實驗、離散源衝擊分析與實驗等研究方向中存在的重大科學問題與核心技術問題。
  • 西北工業大學與基輔理工大學籤署《中烏空間科學聯合實驗室協議》
    10月22日,在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和烏克蘭國家航天局局長烏索夫的見證下,西北工業大學校長汪勁松與烏克蘭基輔理工大學校長祖古羅夫斯基籤署了《中烏空間科學聯合實驗室協議》。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烏克蘭國家航天局副局長米赫耶夫和西北工業大學副校長張衛紅出席了籤字儀式。
  • 濰坊籌劃建設中烏航空航天大學​
    據濰坊濱海新聞,2020年8月4日,烏克蘭哈爾科夫國立航空航天大學中國代表張旭平率考察團來濱海,就中烏航空航天大學辦學事宜進行對接洽談。經過前期多輪溝通與對接,該集團與濰坊市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係,擬在濱海區籌建山東海洋航天航空科技大學,該項目總投資近26億元,根據山東省經濟發展和人才培養需求及濰坊市區位優勢,圍繞重點發展的航空製造、智能製造裝備等先進位造業,擬建設航天航空科技館、電子信息空間衛星導航工程中心等10餘類基本設施,設置航天航空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新能源工程學院等近10個專業學院。
  • 雲知聲&航空工業瀋陽所"人機語言理解聯合實驗室"落戶廈門
    他指出,廈門有良好的的航空航天教育科研基礎,廈門大學是國內最早成立航空學科的高校之一,辦學傳統悠久、學科背景深厚,已在航空航天領域積累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34;的成立將推動AI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趨勢,為廈門人工智慧與航空產業融合發展壯大添翼助航。
  • 雲知聲&航空工業瀋陽所「人機語言理解聯合實驗室」落戶廈門
    「人機語言理解聯合實驗室」的成立將推動AI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趨勢,為廈門人工智慧與航空產業融合發展壯大添翼助航。聯合實驗室在廈門掛牌,瀋陽、北京、上海等地聯動,整合南北人才和市場資源,聚焦人才培養和科研成果產業化。之後,雙方將基於人機語言理解、人機混合智能、智能輔助決策等智能化應用開展研發創新。未來,「人工智慧+航空」深度融合,為航空系統小型化、輕量化、智能化及智能自主可控提供有力支撐。
  • 季華實驗室一期今年8月投入使用,已爭取到國家和省7項重大項目
    3月27日上午,佛山舉行全市科技創新大會。南都記者從會上獲悉,落戶在佛山的季華實驗室一期已在2019年底完成主體施工,今年8月份將正式投入使用;二期17萬平方米的建築已經完成規劃和招投標,預計上半年開工。
  • 天津大學空間機械與熱物理技術聯合實驗室揭牌成立
    10月8日,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天津航天機電設備研究所在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籤署合作協議共建空間機械與熱物理技術聯合實驗室。他講到,天大相關學科與航天五院研究方向高度契合,為航天五院輸送了許多優秀人才,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合作。希望雙方能在以往項目合作的基礎上加強頂層設計,深化戰略合作。這次聯合實驗室的共建將開啟雙方合作的新篇章,展望十四五,希望雙方在聯合科技攻關、高層次人才培養等方面進一步深化合作,為雙方續籤戰略合作協議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建設航天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 農科院將啟動30項科研攻關任務 包括非洲豬瘟防控
    農民日報訊(記者 李麗穎)記者從1月8日召開的中國農業科學院2020年工作會議上獲悉,未來3年全院將陸續啟動30項重大科研聯合攻關任務,其中2020年將先期啟動多項重大科研攻關任務,包括非洲豬瘟防控,草地貪夜蛾防控,水稻、小麥、玉米、大豆4大作物「藏糧於技」科研攻關,肉牛、豬良種化科研攻關
  • 海南「十三五」期間科技成果蓬勃湧現 科技創新優勢漸顯
    不到一周時間裡,兩項航天、深海領域的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相繼在海南「亮相」,不僅讓公眾看到,「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正一點點化為現實,也成為我國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道路,勇於進取、銳意攻關的有力見證。「這反映出海南在國家重大科技創新中的重要地位,也表明海南具有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進科技創新的有利基礎和比較優勢。」
  • 國產超聲切削裝備成功應用於我國航空航天領域
    航空航天領域先進複合材料的應用及其加工水平是國家綜合實力和科技水平的體現。弱剛度複合材料蜂窩芯作為一種先進的輕量化結構材料,大量應用於航空航天大型構件中。複合材料蜂窩芯具有不連續、弱剛度、各項異性的材料和結構特徵,採用傳統的高速銑削方法加工時,加工效率低、質量差,無法滿足航空航天領域大型蜂窩芯構件的高質高效的加工需求。高精度高效率加工技術和設備的缺乏已成為制約我國先進複合材料蜂窩芯構件應用的技術瓶頸之一。  在國家863計劃先進位造領域支持下,我國弱剛度複合材料高質高效加工技術取得突破,國產超聲切削裝備成功應用於我國航空航天領域。
  • 上海:集聚資源推動重大科技項目攻關
    集聚資源推動重大科技項目攻關楊雄赴中科大上海研究院調研科創中心建設工作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楊雄14日前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調研科創中心建設工作。上午,楊雄一行來到這裡,察看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該中心與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緊密合作,圍繞量子信息與量子科學前沿領域協同攻關,部分科研和應用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水平,若干基礎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在參觀實驗室時,市領導仔細了解科研內容及成果應用情況,並撥打視頻電話體驗量子通信技術。負責人介紹說,中心正致力於打造國際一流的量子信息科技研發基地。
  • 廣東省實驗室(第三批)啟動建設
    會上指出,啟動建設第三批廣東省實驗室,是我省落實「1+1+9」工作部署、建設科技創新強省的重大舉措,對於全面提升我省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能力、推動科技資源均衡優化配置、促進「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戰略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 天津大學成立航空航天研究院
    助推中國「空天」事業天津大學成立航空航天研究院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8-04-02    [列印] [關閉] >        本報訊(姜福軍 記者李新玲)4月1日,天津大學航空航天研究院正式成立。
  • 中科院白春禮:將部署光刻機等「卡脖子」領域攻關
    未來十年將針對一些「卡脖子」的關鍵問題做新的部署, 已啟動處理器晶片等「卡脖子」領域研究 面向未來十年,「率先行動」計劃第二階段的目標正在研究制定中。也就是到2030年全面實現「四個率先」的戰略規劃。白春禮表示,其中的前五年,將和「十四五」規劃布局緊密結合。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濰柴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1月11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濰柴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戰略合作協議籤約儀式在我校舉行。山東重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濰柴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譚旭光,濰柴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佟德輝,我校校長單忠德院士,黨委副書記陶勇,校長助理劉宇雷以及校企雙方有關負責同志出席籤約儀式。
  • 科技發明一等獎王華明:推動3D列印航空航天領域應用
    近日,北京市科委圍繞以北航王華明教授為領銜專家的「三航」(航空航天航海)團隊,啟動了一批重大項目。  項目的實施將極大促進北京市高端製造業的發展,形成在航空航天等重大高端裝備產業和先進位造技術等領域強有力的競爭優勢。
  • 2020年全球航空航天領域十件大事
    2020年國際航空航天領域發生了哪些大事? 波音777X成功首飛 波音公司新型寬體機777X 於2020年1 月25 日首飛成功,進入了飛行測試階段。
  • 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專項資金重大科研平臺自主攻關領域扶持...
    2016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等九部委聯合印發了《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充分考慮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技術難度大、系統複雜性高、科學壽命長,兼具工程和科研雙重屬性等特點,在較長時間周期內循序安排探索預研、籌備論證、啟動建設」。
  • 航空科研「百年老店」——德國航空航天中心全景掃描
    作為德國和歐洲科技研發與合作項目重要參與者,DLR在航空,航天,能源,運輸,安全和數位化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與技術開發工作、代表聯邦政府負責德國航天項目的規劃和實施、並管理DLR項目管理局(PMA)。與此同時,DLR承擔教育科普和大型試驗設施的規劃建設等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