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懷孕又能產睪丸素!基因組揭示了雌雄同體的適應性進化起源

2021-01-15 中國生物技術網
伊比利亞鼴鼠

伊比利亞鼴鼠

如果說有什麼動物最懂得「戰壕」戰,那非鼴鼠莫屬。面對敵人,沒有時間寒暄,沒有地方可藏,只有戰鬥是最重要的。

鼴鼠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動物,它們在極端的棲息地中遊蕩。作為在地球深處挖洞的哺乳動物,它們的前爪已經進化出一隻額外的「手指」和異常強壯的肌肉。更重要的是,為了幫助雌性鼴鼠在這個殘酷的世界中戰鬥,進化還賦予了它們獨一無二的「超能力」——擁有睪丸組織。這樣一來,雌性鼴鼠在保持生育能力的同時還能產生雄性激素。因此,它們成了「雙性戰士」,在分類上是兩性間性(卵睪體)。

北京時間10月10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新研究中,由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MPIMG)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對這種令人著迷的生物學現象是如何發生的有了更好的理解。該研究揭示了基因修飾對這一獨特發育現象所做的貢獻。

該研究通訊作者、MPIMG的遺傳學家Stefan Mundlos說:「自達爾文以來,人們普遍認為,生物體的不同外觀是遺傳結構逐漸變化的結果,遺傳結構不斷傳給後代,但是DNA變化及其在生物外觀中的具體表現是如何聯繫在一起的,正是我們想了解的。」

就像一個典型的哺乳動物卵巢一樣,雌性鼴鼠的卵細胞釋放卵子進行受精,但卵巢的一側恰好有一塊睪丸組織。

雖然它們的睪丸組織不能製造精子細胞,但它確實有一種被稱為Leydig細胞(睪丸間質細胞)的細胞,可以大量生產雄性激素。

通常,哺乳動物睪丸組織的發育依賴於Y染色體上的一個基因,並在發育早期加速睪丸激素分泌。缺少Y染色體會使胚胎更難啟動產生睪丸的一系列事件。但是,雌性鼴鼠有兩條X染色體,而不是一條X和一條Y染色體,它是如何發育成「雌雄同體」這件事一直是個謎。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用了一種系統基因組學策略,首次對伊比利亞鼴鼠(Talpa occidentalis)的基因組進行了完全測序。此外,他們還研究了細胞內基因組的三維結構。在細胞核中,基因及其相關的控制序列形成了調控域,由經常參與相互作用的DNA片段區域組成。

Mundlos說:「我們假設在鼴鼠中,不僅基因本身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屬於這些基因的調控區域也發生了變化。」

研究人員表示,在鼴鼠的進化過程中,不僅DNA的單個字母發生了變化,而且基因組的較大部分也發生了變化。如果DNA片段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就會出現全新的或重組的調控域,從而激活新的基因,增強或減弱它們的表達。

該研究共同通訊作者、MPIMG遺傳學家Darío Lupiánez說:「哺乳動物的性發育是複雜的,但我們對這一過程是如何發生的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某種程度上,性發育通常是朝著非此即彼的方向發展的,即不是雄性就是雌性。我們想知道進化是如何調節這一系列發育事件的,使我們在鼴鼠身上看到的雙性特徵成為可能。」

事實上,當將該基因組與其他動物和人類的基因組進行比較時,研究團隊發現在一個已知與睪丸發育有關的區域中有一個倒置的基因組片段。它導致額外的DNA片段被包含在FGF9基因的調控域中,重組了對該基因的調控。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MPIMG以及Charite醫學遺傳學和人類遺傳學研究所的科學家Francisca Martinez Real博士解釋道:「這種變化除了與雌性的卵巢組織有關外,還與睪丸組織的發育有關。」

研究人員還發現了負責產生雄性激素基因組區域的三倍體,更具體地說是雄激素產生基因CYP17A1。

Real說:「三倍體增加了基因的調控序列,最終導致雌性鼴鼠的『卵睪』中產生更多的睪丸激素。」

由於這種領地性很強的鼴鼠不能留在實驗室裡,這對研究團隊的工作構成了極大挑戰。

Lupianez說:「我們必須在野外對野生鼴鼠進行所有的研究。」

於是,他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在西班牙南部收集實驗樣本。這樣一來因禍得福,使他們的研究結果不僅適用於實驗動物,並將這一知識擴展到了野生動物身上。

研究團隊通過建立小鼠模型,模擬在鼴鼠中觀察到的基因組變化證明了這兩個基因組突變實際上是雌性鼴鼠特殊性別性狀的原因。在這些轉基因小鼠中,雌性小鼠的雄激素水平與正常雄性小鼠一樣高。它們也明顯比普通雌性小鼠更加強壯。

Lupiáez說:「我們的發現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了基因組的三維結構對進化的重要性。大自然利用現有的發育基因工具箱,僅僅重新排列了它們,就創造出一種像中間性這樣的特徵。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其他器官系統和發育不受影響。」

Mundlos說:「從歷史上看,中間性這個詞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這種趨勢,將兩性間性的表型描述為病理狀態。我們的研究強調了性發育的複雜性,以及這一過程如何導致廣泛的中間性表現,這些表現是自然變異的結果。」

就像對於雌性鼴鼠來說,雌雄同體的進化才是生存的必勝法則。

這項研究強調了綜合方法如何揭示基因組變異的表型影響。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3/208

相關焦點

  • 18歲男孩懷孕了!美國雌雄同體雙性人,孩子都有5個月!
    在這個世界上,你或許從未見過,亦或從未得知,雌雄同體的動物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這種動物肯定很稀少。根據數據顯示,雌雄同體的動物只有六萬五千種,也就是佔所有動物的5%,可以說是冰山一角。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我們常見的蝸牛就是雌雄同體,這是它們在自然進化過程中演化出來的繁殖策略。因為蝸牛行動非常緩慢,一輩子遇到異性的概率很低,如果不雌雄同體,那很有可能會絕種。要是哪一天蝸牛基因突變,移動速度飆升到蟑螂一樣快,那蝸牛內部也會出現雌雄分化。
  • 鼴鼠基因組揭示調控重排與適應性雌雄間性相關
    鼴鼠基因組揭示調控重排與適應性雌雄間性相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1 21:50:32 近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Darío G.
  • 雌雄同體的動物怎麼交配繁殖?想知道這個,還得從人類兩性出發
    雌雄同體,說白了就是一種現象。縱觀世界的發展史,動物的結構愈是複雜,進化愈是高等,其性別分化的特徵愈是明顯。所以說高等動物比如說脊椎動物,大多是雌雄異體;而身體結構比較簡陋,進化程度比較低下,甚至退化的動物,則可能會出現雌雄同體的現象。這是一種通則。因為這種關係,想要研究雌雄同體,我們必須先在高等動物上,著手觀察兩性的問題,依次觀察下等動物。
  • 上古異獸圖鑑-雌雄同體?自我繁殖?
    譯文:山裡有一種獸,外形看上去像是山貓,頭上長著濃密的毛髮,這種獸的名字就叫做類,雌雄同體,傳說人吃了它的肉,就不會嫉妒他人。——《異物志》其實《山海經》中出現雌雄同體的異獸,這並不十分意外。因為在現在來講,雌雄同體一般被認為是原始的特徵,生物是在不斷進化的,而雌雄異體便是進化的標誌。而且一般來說,雌性要比雄性在生殖系統上更加高級(包括人)。所以《山海經》中的類很可能是上古時期的物種了,因為如今已經很少有雌雄同體的哺乳動物了。
  • 雌雄同體是咋回事?
    雄性的機能或性狀和雌性的機能或性狀同時或者先後存在於一個生物體中的現象叫雌雄同體現象。動物中存在雌雄同體現象,同時存在雄性的機能或性狀和雌性的機能或性狀的叫常期雌雄同體現象,先後存在雄性的機能或性狀和雌性的機能或性狀的叫鄰接雌雄同體現象。
  • 一個神奇物種,既能生仔又能生蛋,科學家:人類正見證物種進化
    但雪梨大學的科學家在今年4月份發現了一種介於卵生和胎生之間的物種,它既能卵生也能胎生,據研究雪梨大學的科學團隊認為,我們正在見證這個神奇物種的進化!一個正在處在生殖進化中的物種《分子生物學》期刊在四月份刊發的一篇論文中,介紹了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科學家的一個驚人發現,一隻來自新南威爾斯北部的三趾石龍子,產下了兩個蛋和一隻胎生版的小
  • 這種魚擁有兩性器官,雌雄同體才是真霸主!
    它是一條雌雄同體的鯊魚!其實在魚類身上,時男時女,既當爹又當媽的雌雄互變已經是司空見慣了。比如黃鱔在「風華正茂」的時候大多都是雌性,產卵之後就會轉為雄性;再比如在「一夫多妻」的大家庭裡生活紅鯛魚,它們當中雄魚死亡或者被捕撈後,用不了多久,剩下雌魚會變成雄魚從而取代原來那條。
  • 【中國科學報】研究人員揭示高原鰍屬魚類起源及進化機制
    早期關於高原鰍屬魚類形態特徵和地理分布的研究提出,高原鰍這一類群的起源、進化與青藏高原的隆升密切相關。此前已有研究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來探討高原土著動物的適應性進化,但至今尚未有從線粒體基因組視角來闡釋高原鰍屬魚類這一類群對高海拔環境適應的遺傳機制。日前,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何舜平團隊揭示了高原鰍屬魚類起源及其高海拔適應性進化機制,相關成果發布於《科學報告》。
  • 科學家揭示棉花基因組進化歷程
    近日,朱玉賢團隊解析了世界上首個高精度的草棉參考基因組,解決了困擾已久的棉花A基因組進化起源問題,為棉花遺傳改良提供了寶貴的基因組資源,將加快培育高產優質的棉花新品種的進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遺傳學》。
  • 大自然界雌雄同體動物的奧秘?這些動物是如何產生的?
    幾百年來,生物學家一直記錄著他們所發現的雌雄同體生物,包括昆蟲、蜘蛛、龍蝦、鳥類。近年來,利用複雜精密的實驗手段,通過對雌雄同體生物的研究,研究者推翻了傳統的性別形成理論。現實和科學史都已證明,這些生物看似怪異、奇特、不對稱,無法被歸入任何生物門類,卻最能揭示生物的生長模式。這樣的結論並非來自科學家對大量正常小鳥的研究,而是來自對極少數雌雄同體小鳥的研究。這一切還要從一隻斑胸草雀說起。
  • 小丑魚:尼莫的原型,能從雄性變成雌性,但又不是簡單的雌雄同體
    無論是在紀錄片中還是水族館中,我們能看到的小丑魚絕大多數都在海葵附近行動或是海葵觸手之間穿行。這是因為二者之間擁有共生關係。很多人可能對小丑魚的性別有所耳聞——它們是雌雄同體的動物。但相比起典型的雌雄同體動物來說,小丑魚的情況更為複雜,並不是簡單的「既是雌性又是雄性」,而是可以在二者之間進行有序轉換,生物學術語稱之為「順序性雌雄同體」。
  • 雌雄同體,才是一個人最頂級的魅力
    這種魅力離不開高貴的品質,它已經遠遠超出了外在優美的範疇,它是一個人的氣質、神韻,這就是雌雄同體的魅力。因此,外表的雌雄同體不重要,重要的是氣質、神韻上的雌雄同體。一個雌雄同體的人,既能得心應手地處理問題,又特別會把握人際關係。這種把握並不是刻意地討好或者功利地維繫,而是善於多角度看問題,因此男性朋友欣賞他的睿智,女性朋友喜愛他的細膩。
  • 榕樹和授粉蜂的基因組為榕小蜂的共進化提供了見解
    榕樹和授粉蜂的基因組為榕小蜂的共進化提供了見解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0 14:04:38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Ray Ming和中國科學院熱帶森林生態重點實驗室Jin Chen課題組合作取得一項新成果
  • 不同於達爾文進化論!科學家揭示基因組進化新機制
    十九世紀,達爾文、華萊士等使用生物表型變異數據,揭示出自然選擇是塑造生物形態性狀進化的機制。二十世紀,木村資生等使用核酸分子變異數據,揭示出隨機遺傳漂變是塑造生物分子進化的機制。現在,西雙版納植物園科技人員使用峨眉錐慄雜交系統的基因組變異數據,揭示出自然選擇與遺傳重組的互作是塑造生物基因組進化的重要機制。
  • 自然界中的雌雄同體動物:雌雄同體蝴蝶最常見
    第6頁: 第7頁: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雌雄同體是指一個動物同時具備雌雄兩種性狀的現象最常見的雌雄同體動物是昆蟲和蜘蛛類,但這種奇特的現象在甲殼類動物、蟹類、紅雀和雞等較高等動物中也會出現。
  • 這些天生自帶薛丁格屬性的海洋生物,竟然能實現雌雄同體?
    如果說自由轉換性別這個技能點屬於小眾中的少數,那麼玩雌雄同體的牡蠣第一個站出來不服,藤壺,蛤蜊緊隨其後。牡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生蠔,除了少數是天生雌雄同體外,大多數蠔們性別一年一換女生當夠了,就換男生,可謂是豐富多姿的「蠔生」啊!
  • 我國科學家繪製出世界首個石斑魚類基因組序列圖譜
    3月18日,中山大學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石斑魚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這是中國完成的第三個魚類基因組測序項目和全基因組序列圖譜,也是世界上首個鱸形目鮨科石斑魚類基因組序列圖譜。圖譜的建立,對建立魚類性別控制的生物技術途徑和揭示整個脊椎動物性別決定機制的形成及進化途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 我們也是雌雄同體嗎?
    藍頭瀨魚有三種性別:雌性、雄性以及一種可以實現雌雄轉化的性別。當這個群體失去了唯一的雄性藍頭瀨魚,最大的那隻雌性藍頭瀨魚就會在不到十天的時間裡,發育出能夠產生精子的精巢,最終成為雄性。實際上,雌雄同體(hermaphrodite)現象在自然界非常普遍,蚯蚓、藤壺、蛞蝓、海兔等等都是雌雄同體動物。甚至有科學家猜測,與雌雄異體相比,雌雄同體或許才是一種常態。
  • 【夜讀】「雌雄同體」,才是一個人最頂級的魅力
    21君:高手的靈魂,必是雌雄同體。他們並不把女性特徵和男性特徵看作絕對對立的兩方,他們融男性品質與女性優點於一體,達到一種陰陽的平衡,不偏不倚,多元統一。「雌雄同體」的人,無論是為人還是處事,都能輕鬆做到得心應手。
  • 8條腿的螃蟹你見過 8條腿且雌雄同體的羊你看過嗎
    克羅埃西亞農場出生一隻雌雄同體的8腿山羊(網頁截圖)  國際在線專稿:據英國《每日郵報》5月6日報導,克羅埃西亞北部庫捷沃(Kutjevo)一座農場日前出生了一隻長有8條腿的小山羊,而且其雌雄同體,擁有雌雄兩套生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