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對話丨「毒氣」檢測 「小」有大學問

2021-01-15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小夥伴們,《北科對話》欄目又來啦!你準備好了嗎?

在這裡,通過受訪嘉賓真實、親歷、自然的講述,用最直觀、最簡潔、最輕鬆的方式展現北科院優秀科研成果和科技工作者事跡,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思想。

今天的主題是:

「毒氣」檢測 「小」有大學問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甲醛、氨氣、一氧化碳、氰化氫、氯乙烯、硫化氫、二氧化硫……這些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氣體常常「潛藏」在人們的工業生產、生活空間中。無論是在危險場所還是在人居環境,對這些氣體的檢測和治理都非常重要。

要想準確測定它們,目前常用的方法大都在實驗室中進行。但實驗室方法顯然不能滿足所有的檢測需求。

實驗室檢測的「短板」

「實驗室方法有一個弊端:我們需要把樣品從現場採集回來,然後在實驗室進行前處理,然後再進儀器去分析。」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人居室內環境檢測中心郭瑞華博士說:「這個過程就會耗時比較長,對人員的要求也比較高。」

郭瑞華說,實驗室方法準確度高、選擇性好、穩定性強,但比較耗時耗力,對於一些在現場就需要知道氣體汙染情況的場景,就顯得不太適用。

項目研發團隊成員在實驗室進行測試

比如:特殊危險品的洩露、火災、一些自然災害的現場,這些地方在情況緊急之下需要快速、實時了解氣體汙染物成分及濃度變化,非常需要快檢儀器設備。

不僅如此,受疫情影響,人們需要長時間待在室內、車內,這些地方與危險場所相比,氣體汙染物濃度不高,但長期身處其中,也會對健康造成影響。及時、快捷地測定空氣中對人體健康不利的汙染物,也日漸成為剛需。

「比如我們的辦公場所、娛樂場所、商場,還有我們的通勤工具如地鐵、汽車等,這些都是需要有快檢設備的。」郭瑞華說,快檢設備可以用於我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小型化」的「大難題」

快檢儀器設備,特點是便攜、小型化,甚至能夠搭載無人車、無人機到現場,實時給出檢測結果。然而,檢測設備的「小型化」,一直都是困擾行業的「大難題」。

「儀器越小,它的測量精度和檢出限越受影響。」 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人居室內環境檢測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朱小鋒說,而如果儀器做得太大,那就不便於攜帶、難以集成,「這是一對矛盾」。

項目研發團隊成員在實驗室進行實驗

就像蹺蹺板的兩端,氣體檢測如果追求準確度、靈敏度,就要犧牲檢測效率,且難以實現設備的小型化;而如果要求在線、實時快速檢測,多半要犧牲檢測的準確度、靈敏度和穩定性。

這也是為何儘管需求很大,但目前市場上能夠滿足快檢需求的產品非常少。

「因此要選一個折中方案——既能夠便於攜帶、實現儀器微型化,又不用過分追求精度,但要能夠滿足現場檢測需求。」朱小鋒說。

由朱小鋒團隊參與完成的「基於微色譜的快速準確高靈敏氣體檢測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就提供了這樣一種解決方案。

微型色譜儀各模塊的研發與系統集成

這是一支多學科交叉的團隊——分析儀器設備的研發本就涉及多個專業學科。據朱小鋒介紹,研發團隊匯聚了分析化學、材料設計、機械電子、軟體開發等領域專業人才。在與其他高校院所和企業開展合作的基礎上,團隊完成了微型色譜儀各模塊的研發與系統集成。

「我們組建了一支多學科交叉團隊,聯合所外優勢科研資源,共同開發了這項技術,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朱小鋒說。

5分鐘出結果的微色譜檢測儀

「通過微型色譜儀,我們可以對揮發性有機物(VOC)等目標氣體,在5分鐘內完成定量分析。」朱小鋒說。

研發團隊研製的「微型色譜儀」,主要包括微型富集器、微型色譜柱、微型檢測器、軟體以及控制等模塊。

● 微型富集器

富集器是微量檢測中常見且關鍵的裝置,特別是針對輕質、低濃度氣體的檢測,富集器可以通過富集作用將濃度提升10~1000倍。在微型富集器的研發中,研究團隊做了精巧的開發。

微型富集器

團隊成員之一、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人居室內環境檢測中心李永振博士介紹說,在富集裝置的設計過程中,他們主要考慮兩個方面:一是增大它的比表面積,從而提高富集量;另一個是通過冷卻和加熱的過程,實現氣體有效的富集以及分離。

氣體的冷卻和加熱過程實現了氣體的吸附和自動分離。據李永振博士介紹,微型富集器主體只有1元硬幣大小,而在其內部的冷卻和加熱過程,溫度分別達到-100℃和200℃,這在器件製作中需要特別注意。

「一個是結構設計上,我們需要開展針對更微型化的結構設計;另外就是加工技術方面,我們通常採用一些光刻機這種高精度的加工設備,使得我們加工的微型系統體積都比較小,都在毫米級的量級上。」李永振介紹說。

● 微型色譜柱

富集後的氣體濃度升高,就可以進入下一步的分離、檢測階段了。

色譜技術常用於不同氣體的分離。什麼是色譜技術?「微色譜柱」又有哪些門道?

「微色譜和傳統色譜在分離原理上都是一致的,都是通過色譜柱對目標氣體進行分離。」郭瑞華介紹說,整個分離過程就像一場長跑比賽,進樣口相當於比賽「起點」,色譜柱就是「跑道」,儀器的檢測器就相當於「裁判」在終點。

就像長跑比賽的運動員一樣,各類氣體開始聚集在一起,在沿著色譜柱這個「跑道」奔跑過程中,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在「終點」的檢測器就會像「裁判」一樣如實記錄不同氣體到達的情況,從而來定性、定量分析氣體濃度。

傳統的色譜柱

傳統的色譜柱一般是長達30米~60米的毛細管柱,因路徑較長,使用它進行氣體分離分析時間也會比較長。通常,分析一個樣品的時間要0.5~1小時不等。

這顯然無法滿足現場檢測的需求。

「微色譜相當於把傳統色譜柱進行微型化。」郭瑞華說。

而在微型化的過程中,勢必會損失掉高選擇性、高靈敏度和高準確性。既要滿足它的微型化,又想要得到一個非常好的檢測結果,這成為研發團隊在研發過程中需要突破的技術難點。

針對這一技術難點,研發團隊基於微機電系統(MEMS)技術實現了技術的突破。團隊研製出的系列高解析度色譜晶片,僅有火柴盒大小。

「現有的微色譜是基於MEMS技術完成的,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採用MEMS技術去設計加工MEMS加熱板,這些加熱板會非常小到幾個毫米。」郭瑞華說。

● 微型檢測器

同樣基於MEMS技術,研究團隊還結合其在材料製備、檢測應用上的優勢,研製出一些面向室內空氣品質監測的微型化的氣體傳感器。

微型檢測器

朱小鋒介紹說,在微型化檢測器方面,團隊主要開發出了微型氫火焰檢測器(FID檢測器)、光離子化氣體檢測器(PID檢測器)以及熱導檢測器(TCD檢測器)。「針對不同的目標氣體,我們可選用不同類型的檢測器來進行檢測。」

而各個微型器件的集成也是一項難度頗大的工作。

「各個關鍵部件研製出來之後,需要將它們集成。集成中最大的問題就是關鍵部件的接口問題。因為器件都比較微小,在主要連接部位,不能有『死體積』(註:會影響結果準確性)發生。」朱小鋒說,為此他們在關鍵部件的接頭部分做了專門的設計,以儘量減少「死體積」的產生。

實地檢驗獲認證

研製出設備後,朱小鋒團隊即攜設備在大興國際機場、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等地對設備進行了實地檢驗。

項目研發團隊對設備進行實地檢驗

「我們將研製的微型色譜儀的檢測數據與實驗室分析數據進行比對,兩者數據相當接近。」朱小鋒說:「這說明了我們目前開發的產品可以用於現場的快速檢測。」

功夫不負有心人。

2019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證書

2020年8月,消息傳來,這項由北京市勞保所與中科院電子所、西安交通大學等單位共同完成的「基於微色譜的快速準確高靈敏氣體檢測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了2019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目前,相關技術的產業化已累計貢獻數億元產值。

難度最大是集成創新

回顧研發中的種種細節,朱小鋒很是感慨。

針對可攜式儀器的研發,目前國內外正在開展研發甚至宣稱已經研發出產品的團隊不在少數。但是,這些設備在集成之後能夠真正走向應用、達到預期性能的,寥寥無幾。

微型化氣體傳感器

「因為分析檢測儀器的研製它確實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領域,而不是單純的一個設備製造,只需要搞結構的、搞硬體的就能做出來。」朱小鋒說:「它後面涉及的方法、應用等都要研究,所以我們把搞分析化學的、機械設計的、軟體控制的,糅到一塊,才能把這個事做好。」

首先是加工難——因為加工出來的產品往往跟設計有出入,而實驗室缺乏專業設備也讓一些工作難以開展,比如缺乏設備檢測塗覆是否均勻平整等等。

想法突破更難——朱小鋒說,他原來是做應用做集成,往往關注的是儀器的綜合性能指標。「但這容易忽略了一些細節。其實儀器傳感器怎麼解決後續的問題,關鍵在根上。材料結構、表面修飾等都是很關鍵的。只有從微觀上設計好,宏觀上的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

項目研發團隊成員在實驗室進行測試

「我認為,能不能把儀器做好,難度最大的地方是集成創新。」朱小鋒說,就算是將成熟的或現有的傳感器等關鍵部件進行集成,能夠達到所預期的性能,也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大廈之城,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闊,乃萬流之歸。」獲獎之後,研發團隊沒有沉醉於已取得的成績。他們希望與合作院企一道,繼續開發具有更多功能和更高精度的現場檢測儀器設備,並將設備在無人車、無人機、移動環境艙上集成,讓可攜式檢測設備在更多場景發揮更大作用。

(此稿經朱小鋒、郭瑞華、李永振科學性把關)

策劃:魏永蓮

編輯:李冰、趙廣立

相關焦點

  • 在北科,當彩虹遇上火燒雲!
    在北科,當彩虹遇上火燒雲! 九月裡我想送你彩虹般的驚喜送你一場壯烈的火燒雲送你生活裡的點點小確幸
  • 貴州財經大學北科生命健康管理學院北科訂單班專項獎學金頒獎典禮取得圓滿成功
    在貴州省、市、區政府的支持下,由貴陽市政府批准成立的按國際GMP標準和AABB標準建設的「北科(貴陽)生命科學中心」暨「區域細胞製備中心(含綜合細胞庫)」 的生命科學產業示範基地,佔地4000餘平方米。包括細胞儲存中心、細胞製備中心、細胞檢測中心、質量管理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基因檢測中心、技術研發中心、臨床醫學中心、生命科學科普教育基地、貴州財經大學校外輔導基地等。
  • 堪比「狗鼻子」 - 比利時新型電子鼻可嗅沙林毒氣
    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 7月7日報導 ,來自比利時一所大學的研究者們報告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可以嗅出危險化學物質的電子鼻。
  • 北科又一大國重器建成啦!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北科又一大國重器建成啦!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沙理工大學鄭健龍教授,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王旭東首席研究員,美國田納西大學Baoshan Huang教授,同濟大學凌建明教授,東南大學錢振東教授,北京建築大學季節教授,長安大學胡力群教授,清華大學魏亞教授及長沙理工大學呂松濤教授作為專家組成員,與我校副校長王維才、項目首席科學家孫冬柏一同出席了本次會議。會議由項目建設指揮部總指揮、總工程師張衛冬主持。
  • 最有可能毒殺金正男的蓖麻毒素、河豚毒素毒性有多強?丨科通社
    它們的毒性有多強?生活中存在這幾種物質中毒的可能嗎?毒素的LD50越小表明毒性越強。LD50:不詳四、沙林毒氣(吸入)LD50: 2.35mg/kg(大鼠經口),成人口服最小致死量是0.03 ~ 0.1g,小兒5mg 也可致死。
  • 第一時間檢測出神經毒氣
    一種新的感知危險化學品的方法使用的不僅僅是智慧型手機和樂高積木製成的盒子,它可以幫助該領域的第一響應者識別致命且難以檢測的神經毒氣,如VX和沙林。該方法將化學傳感器與攝影相結合,以檢測和識別不同的神經毒劑,無味的化學武器,可導致嚴重的疾病和死亡,有時在幾分鐘內。
  • 車問網創始人修宇對話北京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艾渤教授
    車問網創始人修宇對話北京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艾渤教授 2019-07-09 11:20:04 來源: 東方網汽車
  • 2019中科院院士:「國科大」強無敵,「清北科」上榜多!
    2019中科院院士已經不會再有變動了,其中「國科大」強無敵,「清北科」上榜多!中科院下屬的研究所上榜人數最多,而且遙遙領先於高校。其次,「清北科」上榜的人數也很多!北大、科大還是當之無愧的理科之王,清華大學此次也表現突出!
  • 日軍二戰時曾在國內進行毒氣實驗 使用對象尚不明
    (原標題:日媒:日本海軍二戰時曾在國內進行毒氣實驗,使用對象尚不明)關於舊日本海軍是否曾經進行過人體毒氣實驗,近日日本媒體有了新的發現。報告的封面上標有「秘」、「處理方法?用完後燒毀需上報」等字眼。此外,共同社方面還發現了保存在國會圖書館中,主要內容是讓人吸入毒氣的實驗論文。論文中記載,在1941年以「有助於氣體檢測及防禦」為目的進行的實驗中,含有讓人吸入稱作噴嚏劑或嘔吐劑的毒氣,並調查感知所需的時間的相關內容。
  • 天津大學教授:降雨不會讓氰化鈉變毒氣
    原標題:天津大學教授:降雨不會讓氰化鈉變毒氣 天津北方網訊:昨天,濱海新區出現降雨,針對民眾關心的「降雨是否會使氰化鈉發生反應產生毒氣」、「這些『毒水』如何處理」等問題,記者採訪了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應急專家組諮詢顧問成員、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助理劉慶嶺教授
  • 直擊齊齊哈爾「8·4毒氣事件」
    日軍遺棄在華的化學武器到底有多少,至今沒有準確數字。缺少了這一重要資料,也許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中國的大地上,還會出現多少「8·4毒氣事件」這樣的悲劇。  1996年日本調查團向媒體承認,遺棄在中國的化學武器以容器計算為70萬枚左右。
  • 為什麼石頭會有致命毒氣?
    1986年8月,非洲馬利共和國有一支地質勘探隊,他們正在境內的重名山進行地質勘探。當他們隨身攜帶各種勘探儀器和工具,費力地爬到半山腰時,攜帶的雷達儀發出了信號,表示他們所在地的地下有異常物體。於是,他們不顧疲勞,當即挖掘,以圖覓「寶」。很快,挖到了地下5米多深,掘到了一塊美麗的大石頭。石頭上部呈藍顏色,下部呈金黃色,形狀如雞蛋,重量約5噸。
  • 讀白化文的《退士閒篇》:小物件有大學問
    讀白化文的《退士閒篇》:小物件有大學問   王文鵬  如今之世,人多為物玩其實,小物件有大學問,就看你怎麼玩,會不會玩了。讀白化文先生的《退士閒篇》,我發現白化文先生在小小的器物上挖掘出了大文化。慚愧的是,我們對於這些物件不僅僅是望文生義,甚至常被固有的看似無誤的常識蒙蔽。  比如,看到「竹夫人」和「湯婆子」,不了解的人以為是兩個人,實際上這是兩個物件。竹夫人,是夏季摟著睡覺的取涼工具。
  • 北科5:公司股東股份質押及解除質押
    北科5:公司股東股份質押及解除質押 時間:2020年11月30日 23:26:08&nbsp中財網 原標題:北科5:關於公司股東股份質押及解除質押的公告證券代碼:400030證券簡稱:北科5公告編號:2020-56大連北大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關於公司股東股份質押的公告本公司及董事會全體成員保證公告內容不存在任何虛假記載
  • 我國研製成功世界上最敏感沙林毒氣探測器
    原標題:研製成功世界上最敏感沙林毒氣探測器   本報訊(見習記者李瑜)8月11日,據媒體報導,中國合肥的一個研究團隊已與軍方合作,開發出世界上最敏感的沙林毒氣探測器。該設備能以低廉的成本安裝在地鐵等易受攻擊的公共場所。
  • 夜讀丨麵條裡的「大學問」
    麵條看似簡單,其實很有講究。今晚為大家分享的是梁實秋的《麵條》。《麵條》(節選)文丨梁實秋麵條,誰沒吃過?但是其中大有學問。北方人吃麵講究吃抻面。一家十幾口,麵條由一位廚子供應,他的本事不小。在夏天,他總是打赤膊,拿大塊和好了的麵團,揉成一長條,提起來擰成麻花形,滴溜溜地轉,然後執其兩端,上上下下地抖,越抖越長,兩臂伸展到無可再伸,就把長長的麵條折成雙股,雙股再拉,拉成四股,四股變成八股,一直拉下去,拉到粗細適度為止。在拉的過程中不時地在撤了乾麵粉的案子上重重地摔,使粘上乾麵,免得粘了起來。這樣地拉一把面,可供十碗八碗。
  • 小橡皮大學問
    小橡皮大學問即使是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鉛筆和橡皮擦仍然不忘它們的使命。在使用鉛筆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犯錯,這時候怎麼辦?當然是用橡皮擦擦掉了!可是你有沒有想過橡皮擦為什麼能擦除鉛筆的痕跡呢?而且有些橡皮擦很好用,有些卻磨破了紙張還搞得黑乎乎的!
  • 小白樓裡有故事丨對話張曉龍 從舞者到老師的升華人生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小白樓裡有故事丨張曉龍的升華人生這是一位舞者的退幕,也是一次職業的重新選擇,談到這,張曉龍表示作為舞者在舞臺上跳七八年可能就要面臨轉型,又因為自己在大學實習階段教課得到充分的肯定,所以選擇了老師這一職業。張曉龍將自己家的窗簾裝成幕布式,窗簾是拉不上的,表達永不落幕。張曉龍表示,職業選擇在人一生中時時刻刻都存在,所以要做好每一個選擇。
  • 「化學元素小故事」消毒的毒氣——氯
    清晨,當你用自來水洗臉時,常常會聞到有股刺鼻的氣味,這就是氯氣的氣味。氯是黃綠色的氣體,有股強烈的臭味,它的化學性質很活潑,能跟絕大多數元素直接化合。不過,若沒有水蒸氣的「幫助」,它就不會與鐵發生反應。所以在工業上,液態的氯常常被裝在鋼筒裡。氯是一種嗆人、令人窒息的有毒氣體。
  • 民族團結丨民族團結小知識8問8答
    民族團結丨民族團結小知識8問8答 2020-11-19 18: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