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CC 2016 | 中國工程院高文院士39張PPT帶你看懂人工智慧60年浪潮

2021-01-14 雷鋒網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按:本文根據高文院士今天上午在 CNCC 2016 上所做的大會特邀報告《人工智慧--螺旋上升的60年》編輯整理而來,在未改變原意的基礎上略有刪減。

高文,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ACM/IEEE Fellow。1991年獲日本東京大學電子工程學博士。曾任國家八六三計劃智能計算機主題專家組成員、組長,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曾任第四屆、第五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計算機科學技術學科評議組成員、計算機學報主編,曾任或現任IEEE T-MM、IEEE T-CSVT、SPIC、JVCIR、IEEE T-IP編委等。是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目前兼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多媒體技術分委員會主任委員、IEEE 1857(AVS)標準工作組組長、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標準(AVS)工作組組長。

高文院士作為2016中國計算機大會特邀講者發表報告《人工智慧--螺旋上升的60年》

電子計算機的發明不僅大大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同時也極大改變了人類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方式。計算機科學研究的終極目標之一是實現與人類智能水平相當甚至更高的智能—人工智慧。經過60年的研究,人工智慧經歷了起起伏伏,呈螺旋式發展態勢。近幾年由於深度學習的貢獻,人工智慧到達了一個新的頂峰。

| 關於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三大派別

人工智慧領域中關於派別部分,先說兩個比較重要的派別,它們分別是

符號主義(邏輯主義)

連接主義

主要內容是關於符號計算、演算和邏輯推理,用演算和推理的辦法來證明。比如說像機器證明就是符號主義。

連接主義也就是我們今天大家所說的非常紅火的神經網絡、神經元網絡、深度學習,這些都是連接主義。

其實第三個主義我們也不能忽略,但目前提及較少,叫行為主義。目前中國人工智慧學會,還有一個中國自動化學會,他們也在做人工智慧相關內容。如果提及派別的話,很容易聯想到行為主義,其實是從控制界衍生出來的。

智能

提到人工智慧,離不開智能的概念。通常我們說的的智力其實是智能,人類作為高級動物,區別於其他動物最本質的特徵,就是人是有智能的。那麼,我們說的智能是指什麼呢?

有一類定義叫做智力三因素,其將智力分為是

指思維和對問題解決所依賴的心理過程,成分智力和受教育程度直接相關,或者正相關。

經驗智力其實它和受教育程度並不直接相關,有的人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同樣可以有非常多的經驗智力。

情境智力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一個人的情商,即個人根據環境的調整所發揮出來的水平表現,這叫情境智力。

人工智慧

現在我們知道了人智力的三個方面,那麼人工智慧就需要在這三個方面都得到良好的發展。

目前很顯然並沒有實現,我們現在說的深度學習、神經網絡,其更多的是經驗智力,成分智力和情境智力都遠遠不行。

人工智慧我們說它是一種機器智能,是由機器來仿真或者來模擬人智能的系統或者學科。人工智慧的研究實際上包括很多了,包括推理、知識、規劃、學習、交流、感知、移動、操作等,這些是我們做人工智慧研究基本的東西。

多元智能理論

如果把智能再細分一下,其實涉及很多方面。有一種理論是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給出的,其給出定義把人類智能稱為多元智能。其中多元智能涉及到至少9個方面,包括

邏輯方面的能力

語言文字方面的能力

空間改革的能力

音樂能力

肢體運作能力

內省的能力

人際關係能力

自然探索能力

圖形圖像理解的能力

這9個方面實際上表明智能可以細分到這麼多的層次。

現在有很多討論說,很快人工智慧大概在10年、15年、20年就會超過人類。但是按照這個來分析,我們現在做的遠遠還不夠。

人工智慧之父

說到人工智慧,有一位先生我們不能不提及,他就是人工智慧的Founder——圖靈(Alan Turing)。他既是計算機之父,也是人工智慧之父。目前我們用來判斷機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測試就是他提出的,圖靈實際上是我們這個領域的開山鼻祖。

圖靈獎

圖靈獎到目前已經授予了60多位科學家,在這之中有8位科學家是做人工智慧的。

上圖列舉的就是這8位科學家,舉例來說MIT教授Minsky Marvin,最早的連接主義就是他提出的,之後稱連接主義不行的觀點也同樣是他提出的,他是一名非常偉大的人工智慧學家。

McCarthy、Newll、Simon、Feigenbaum他們幾位都是非常典型的符號主義代表,在他們的推動下包括最早先的機器證明、人工智慧、通用人工智慧機、知識工程,基本上都是他們在幾位親自推動下進步的。

另外一位Reddy主要是做語音識別的,他也是李開復、沈向陽的老師。他授獎的領域是大規模人工智慧,實際上他是做多媒體的。

另外兩位中Valiant是2010年獲獎(機器學習理論),Pearl是2011年獲獎(概率計算和因果推理),這兩位昨天在周志華教授在介紹機器學習的時候也有專門提到過,他們的工作是未來人工智慧的重點走向。

| 人工智慧60年

人工智慧起源

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花了2個月的時間討論人工智慧問題,最後形成了我們所說的人工智慧領域。在達特茅斯會議參會十幾個參會人員中,有幾個人都獲得了圖靈獎。

在人工智慧這60年中,其實可以說是經過了許多起起伏伏。

第一次浪潮是1956年到1976年,這二十年間主要是符號主義、推理、專家系統等領域發展很快。

當時這個領域做的最好是史丹福大學,後來人工智慧有關的這些獲得諾貝爾獎獲得者多數與史丹福大學有關。史丹福大學對人工智慧貢獻非常大,不過後來卡耐基大學(CMU)也發展的很快。另外MIT(Minsky教授)以及IBM、哈佛大學也都做出了許多非常不錯的工作。

當時大家對人工智慧非常看好,非常熱。

人工智慧初期著名預言

1958年,在人工智慧誕生兩年之後,當時有兩位大師(Simon與Newell)提出了一個預言。當時這個預言很有名,其預言十年之內很多事情人工智慧都能解決。比如說

十年內戰勝西洋棋冠軍

十年內發現和證明有意義的數學理論

十年內能譜寫優美的樂趣

十年內能實現大多數的心理學理論

其中,西洋棋冠軍這個早已實現,數學定理也實現了。但是另外兩個到現在為止沒有實現,這個可以說是過於樂觀了。

人工智慧的優秀研究者

人工智慧第一次浪潮時期主要進展

人工智慧第一個浪潮時期主要是符號主義、機器證明、人工智慧邏輯語言進步比較快,當時最大的一個成果是專家系統、知識工程。

人工智慧第一次反思

但是20年以後,大家當時設計的理想目標很多都沒有實現,所以由此進入第一個低潮、冰河期。在這次反思中,很多大家認為可以做到的實際上沒有做到。所有很多人開始疑惑這個領域是否真的有這麼厲害,開始進行反思。再加上當時兩面都受挫,其中

知識工程方面很多設定的遠大目標實現起來都困難重重

連接主義則是MInsky發表了文章《K-lines: A Theory of Memory》基本上否定了神經網絡大規模學習的能力

由於這篇文章影響,符號主義和連接主義基本可以說是從此消沉了。

從1976年到2006年可以稱作人工智慧的第二次浪潮。在這一次浪潮中符號主義沒有再起來,但是連接主義起來了。這中間包括幾個裡程碑式的工作,其中Minsky先生是連接主義這個領域比較典型的代表。

人工智慧的優秀研究者

Marvin Minsky

自組織網絡

在連結主義裡面有各種各樣的神經元網絡,舉例來說上圖中的自組織網絡

自組織網絡經過訓練可以在非監督狀態下進行學習,得到分類的結果。

感知機(Perceptron)

上圖是最早期感知機的模式,實際上它也是最簡單的神經元網絡。

誤差反傳網絡(Back Propagation Net)

上圖是1986年提出的一個兩層神經元網絡(BP網絡),這個工作可以說是整個人工智慧浪潮的奠基性工作。

神經網絡相關從業者都知道,在訓練的時候給出一個樣本,有輸入、輸出。給定一個輸入,輸出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對的沒問題,錯了怎麼辦?如何進行調整?

這在以前是很難的,之前雖然有很多經驗去進行調整,但是那個調整是否收斂?一直沒有證明。

BP網絡的出現第一次證明,神經元網絡可以通過BP網絡使得這個網絡可以收斂,在這個基礎上就能實現學習了。如果神經網絡的學習不能收斂,那就不能使用用。

在2006年眾所周知,Geoffrey Hinton聯合Yann LeCun、Yoshua Bengio發表了圖中所提到的論文,論文發表後,大家普遍認為神經元網絡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人工智慧第三次浪潮特點

雖然深度學習是從2010年開始變得熱門,但2006的文章可以說是直接推動了2010年深度學習一路發展到今天的高度。

2006年第三次浪潮中第一次有了深度學習,在這裡要提到有兩個因素促成了深度學習的成功:

硬體越來越便宜,計算能力越來越強。

在以前做一個幾層的神經元網絡可能還問題不大,但是一訓練可能就要很長時間。

舉例來說20年前,漢字識別需要收集很多漢字識別的樣本。以前在機場到處讓人寫字,然後計算機掃描進去,再進行訓練。那時候訓練需要多長時間呢?如果放十幾臺機器的話要1到2個月,且收斂速度很慢。那時候只有4、5層,但現在100多層或者更多,可能幾十個小時就可以訓練出來了。

| 人工智慧未來走向

人工智慧未來的基礎理論

往下到底做什麼?這是我的一些判斷。

首先我們不能說到現在為止進步不大,進步很大,但是在整體來說還是非常小的進步。所以,我們需要有一些決定性的、革命性的工作,即非確定性的信息處理和新的機器學習方法。

在這裡實際上要以知識處理為中心,要把前面的符號主義和連接主義這兩者結合起來,在這之中裡面有兩個先驅者已經獲得了圖靈獎。

最近和NSF人接觸以後,發現美國現在對於深度學習這件事爭議非常大。目前NSF對於基礎理論的研究是仍然支持的,但是所有的應用領域的研究一律不再進行支持了。

這個給了我們一個信號,也許幾年以後真的會到沉寂期。

人工智慧60的思考


人的知識可以分成四類,從兩個象限來看。

人有些知識,有些可以去統計,有些你沒辦法統計。

我們將知識放在兩個維度的空間上,橫向方向上只要是可推理的,我們可以通過機器學習的方法,最終完成這個推理。

凡是可統計的,在縱向方向可以通過大數據、統計的辦法得到一個好的結果。

也就是說,要麼通過機器學習的辦法,要麼通過統計的辦法,都可以解決一類的問題。

我們的知識實際上是分成四類

We know what we know

We know what we don't know

We don't know what we know

We don't know what we don't know

這四類知識裡,我們現在對於可統計可推理的部分,原則上我們都可以找到答案,不管是用機器學習還是神經網絡的方法。

對那些可推理不可統計的部分,可以用舉一反三的辦法。

可統計不可推理的部分可以採用模糊識別的方法。

不可統計不可推理的部分就得靠頓悟了。這類知識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得到,只有極少數人可能得到。

人工智慧時代是否到來

今年是人工智慧60周年,目前來看現在人工智慧時代既到來了,也沒有到來。

人工智慧離人類智能差距

與多元智能的定義對比,我們現在九個領域中,其中

邏輯、語言文字、圖形圖像方面做的比較好

空間、音樂與肢體運作方面則馬馬虎虎

內省、人際以及自然探索方面完全還不行

結合之前的內容來看,我認為

人工智慧1.0是在可統計可推理的部分取得一定的成果。

人工智慧2.0是在1.0的基礎上向不可統計不可推理的部分區域推進。

人工智慧3.0,大概最多到4.0,後面一定會有相當一部分是難以做到的(頓悟),但是這也是今後發展的方向。

| 總結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高文院士:為什麼中國要打造自己的 AI 開源開放生態?
    中國工程院院士、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教授在會上發布啟夢計劃,目標是加速打造依託中國、面向全球的人工智慧開源社區生態。人工智慧是當前人類所面對的最重要的技術和社會變革,是未來國家之間競爭的關鍵賽場。正因如此,我國政府把人工智慧上升到國家意志。
  • IN視頻|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院士在哈工大(深圳)細數人工智慧「前世...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活動現場&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中國工程院院士
  • 高文院士50張PPT,帶你看懂城市大腦的瓶頸與重大突破點
    現有視頻監控體系的弊病,使得很多複雜任務無法完成,即便是人工智慧大規模滲入後,需求方也往往為了一些特殊目的才加特定的智能攝像頭和處理系統。有些專用攝像頭只是用來識別車牌號,有些攝像頭只用來識別人臉,這種打補丁式的方法實際會帶來很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中國工程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高文給出了他的指導意見和解決方案,以下是高文院士講話內容,雷鋒網編輯整理。
  •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中國人工智慧要「勇探無人區」
    7月11日下午,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全球人工智慧的傳承與發展」論壇作為大會特色活動,匯聚了4位中外院士、23位AI學術界和產業界資深學者和青年科學家「雲端」連線,共話全球人工智慧的人才傳承、產研趨勢和可持續發展。
  • 中國計算機學會主辦 CCF-GAIR 峰會,凝聚全球前沿科技創新力量 | G...
    CCF 理事長高文院士受邀擔任 CCF-GAIR 指導委員會主席,CCF 秘書長杜子德擔任 CCF-GAIR 指導委員會委員。此次會議預計參會人員大約在 2000 人,主要由人工智慧領域從業者、投資者和青年學者構成,是目前為止全球範圍內人工智慧領域規格最高的峰會。
  • 周濟院士帶領中國工程院戰略研究課題組調研鵬城實驗室
    &nbsp&nbsp&nbsp&nbsp深圳新聞網2019年4月25日訊 (記者 吳英敏)4月24日上午,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周濟院士帶領「廣東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組一行蒞臨鵬城實驗室調研指導。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翻譯等工作或被人工智慧所代替
    中新社成都5月12日電(中新社記者 冉文娟)「機器人一定會讓人類自身更智能」,當被問及人工智慧是否會成為人類的威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李德毅認為,在人與機器人共舞的時代,「毋庸置疑人類始終是領舞者」。
  •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以下簡稱院士),是中國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的稱號。資深院士不擔任院及學部的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提名和選舉,可以自由參加院士會議及諮詢、評議和學術交流等活動。享受資深院士津貼。
  • 內行的AI盛會——北京智源大會帶你洞見未來!
    1.頂級嘉賓陣容本次嘉賓均為人工智慧各領域的頂尖學者。大會主席是原微軟亞太研發集團首席技術官、源碼資本投資合伙人、智源研究院理事長張宏江,中國工程院院士、智源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高文。程序主席為北京大學教授、智源研究院院長黃鐵軍。
  • 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公布
    原標題: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公布   據中國工程院官網消息,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候選人提名工作於3月31日結束。經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審定,最終確定的有效候選人共531位。根據《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辦法》的規定,現予以公布。
  •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人工智慧機器人應建立「免疫系統」
    12月4日上午,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在2020首屆中國人工智慧與安全學術會議上了解到,本次大會邀請了眾多人工智慧、網絡安全等領域專家、從業者,圍繞國家政策、人工智慧與安全、大安全時代等主題展開討論。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作了題為《用主動免疫可信計算築牢人工智慧安全防線》的院士特邀報告。他闡釋了當下計算機病毒查殺方面存在的漏洞,並提出一套全新的「免疫式」防護系統。沈昌祥表示,網絡空間目前已經成為繼陸、海、空、天之後的第五大主權領域空間。
  • 中國工程院新增70名院士 最小年齡47歲(名單)
    中國工程院新增70名院士最小年齡47歲  記者從中國工程院獲悉,備受關注的院士增選名單上午出爐,新當選的70名院士中,男性67人,佔95.7%,女性3人,佔4.3%;最小年齡47歲,最大年齡73歲,平均年齡56.2歲,比2013年下降0.7歲;60歲(含)以下的56人,佔80%;61歲至70歲(含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云:發展人工智慧,武漢具有廣闊國際視野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雲發表演講。武漢市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啟動儀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雲表示,武漢未來在人工智慧創新發展上將獲得先機。高瞻戰略眼光帶來產業發展契機丁烈雲介紹, 今年4月底,武漢保衛戰取得決定性成果的時候,美國的眾議院和參議院的幾位議員認為美國在過去的七十年,在科技方面是絕對領先的地位,是遙遙領先的地位,但是今天這個地位正在削弱。
  • 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 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集體...
    央廣網北京11月9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8日,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儀式在北京隆重舉行。光華工程科技獎由中國工程院主管,被譽為「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極大地激勵了我國工程師、科學家從事工程科技研究、發展、應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 鵬城實驗室一年吸引12名院士
    原標題:鵬城實驗室一年吸引12名院士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儘管尚處起步階段,鵬城實驗室已經顯現巨大潛力。短短一年間,由1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匯聚了數百名來自海內外的科研人員,他們埋首在人工智慧、網絡通信、網絡安全、機器人、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目標是要建成具備國際領先水平的創新型實驗室。
  • CNCC 2019:網際網路時代下,一場中國與世界頂級學者的對話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2019 年 7 月 24 日,中國計算機學會(CCF)和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共同舉辦了 2019 中國計算機大會(CNCC 2019)新聞發布會,CNCC 2019 大會總監、CCF 秘書長杜子德,CNCC 2019 指導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CNCC 2019 程序委員會主席、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周明
  • 中國工程院 2019 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公布,李彥宏在列
    IT之家4月30日消息 根據官方的消息,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候選人提名工作於3月31日結束。經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審定,最終確定的有效候選人共531位。根據《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辦法》的規定,現予以公根據官方的消息,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候選人提名工作於3月31日結束。
  • 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 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集體獲獎
    央廣網北京11月9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8日,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儀式在北京隆重舉行。光華工程科技獎由中國工程院主管,被譽為「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極大地激勵了我國工程師、科學家從事工程科技研究、發展、應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 湖南大學王耀南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湖南大學王耀南院士。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於11月22日揭曉,我校王耀南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工程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王耀南院士 男,機器人技術與智能控制專家,湖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
  •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彥仲做客我校「翱翔名家講堂」
    西工大新聞網10月19日電 (通訊員 翟淑萌) 10月18日下午2:00,國務院大飛機專項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彥仲做客我校「翱翔名家講堂」,在友誼校區航空樓D座環形報告廳為我校師生做了題為「大飛機工程」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