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究竟是從幾歲時,才開始有記憶的呢?這些天真懵懂的小傢伙們,在他們的記憶裡究竟是有趣的事多一點,還是不開心的事多一點呢?
此前有心理學家對於孩子們的記憶特點做了調查,隨機挑選了數名志願者,並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來記錄答案。
最終心理學家發現:大部分志願者是在3歲以後才有記憶,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志願者,能夠擁有1-3歲時的記憶。
而令心理學家感到驚訝的是,在提起3歲時的記憶時,大部分人敘述的都是一些「痛苦」的記憶,比如說被父母胖揍了一頓等等。於是心理學家把孩子們身上的這種記憶特點,稱之為「3歲記憶痛點」。
「3歲記憶痛點」真實存在嗎?為啥小孩會對不開心的事,耿耿於懷?
科學家潘菲爾德在實驗中發現,在3歲前,孩子的大腦前額葉皮質的厚度,遠遠薄於3歲之後,而前額葉皮質實際上是用來控制情景記憶的,顯然只有當這部分區域愈發發育完善時,孩子的記憶力水平將會有明顯提升。
另外孩子們的記憶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有一定的關係,所以通常在孩子3歲左右開口說話後,他們的記憶體系才會變得更加豐富立體。
單純地從記憶能力上看,孩子並不具備形成「深刻」的內容記憶的能力,那3歲時的記憶痛點又是怎麼形成的呢?其實,孩子這時候產生的記憶是一種潛意識記憶。
這種潛意識記憶的運作機理,與前面介紹的記憶能力發展完全不同,潛意識記憶是在個體受到巨大刺激後,作出的防禦行為衍生出的應激反應。
當孩子受到懲罰或者是遇到很受傷的事時,他們身上的潛意識記憶能力才會被激發,這種痛苦的情緒感受讓孩子印象深刻,於是便成了記憶痛點被牢牢記住。
孩子有記憶痛點,這無異於在告訴父母,他們所說過的每一句傷害孩子的話,都有可能在孩子心裡刻上烙印,即便當時孩子們也只有2、3歲而已。
「小孩子懂個啥」?家長以為掩飾得很好,其實早被孩子記在心底
一位睡眠質量很差的朋友,分享過他的經歷,他工作輕鬆但卻常為睡不著而苦惱,終於在一次心理醫生的催眠中,他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他小時候,父母的感情很糟糕,但是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兩個人很少在白天吵架,每次只有等到晚上孩子熟睡了,兩個人才有機會關上門大吵一番。
彼時朋友雖只有2、3歲,但是母親「都怪孩子拖累我」的抱怨,卻被小小的他記了下來,雖然已經過去多年,但是一到晚上那種沉悶的恐懼感,還是讓他感到害怕,當記憶被喚醒時,朋友特別想伸手抱抱那個,蜷縮在被窩裡不敢出聲的自己。
每一個記憶痛點的存在,都意味著孩子的內心,經歷了一段「不開心」的事,而這很有可能和父母有關,身體上的傷害只需要時間就可以癒合,但是心理上的傷害,卻斷斷續續地讓人忘不掉疼。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來自父母的刺激對孩子造成的壓力,遠比父母想像中的要嚴重,父母的一句「沒有的事,不然我怎麼不記得!」並不能否認掉,自己曾對孩子造成的傷。
3歲孩子有「記憶痛點」,這些狠話再生氣也不能說,比打罵還過分
▲「你太笨了!」
越是年紀小的孩子就越是喜歡聽到父母的誇獎,可是如果父母總是習慣於貶低打擊孩子,這勢必會在他們脆弱的內心裡,留下「自卑」的傷疤,「不聰明」成了父母強塞給孩子的標籤,孩子為此失落沮喪。
▲「都是被你害的!」
成年人把自己人生的不如意,歸結於年幼孩子的拖累,這顯然是一種赤裸裸的責任轉移,讓孩子為自己的問題擔責,這顯然會讓孩子倍感壓力,常說這話的父母無意間,在孩子的心理留下了「自責」的傷口。
▲「這麼點事,你至於嗎?」
父母眼中的小事,在孩子眼中卻有可能是件「天大的事」,沒有共情心理的父母只會讓孩子倍感委屈,一句「你至於嗎?」否定了孩子所有的情緒感受,仿佛孩子連不開心都不被允許。
孩子與父母最為親暱,所以父母的話更容易被孩子放在心上,所以父母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儘量少給孩子製造些記憶痛點,讓他們可以開心地長大。
留言板話題:大家對於3歲孩子的記憶,有哪些看法分享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