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孩子有「記憶痛點」,這些狠話再生氣也不能說,比打罵還過分

2021-01-11 網易

  孩子究竟是從幾歲時,才開始有記憶的呢?這些天真懵懂的小傢伙們,在他們的記憶裡究竟是有趣的事多一點,還是不開心的事多一點呢?

  此前有心理學家對於孩子們的記憶特點做了調查,隨機挑選了數名志願者,並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來記錄答案。

  最終心理學家發現:大部分志願者是在3歲以後才有記憶,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志願者,能夠擁有1-3歲時的記憶。

  而令心理學家感到驚訝的是,在提起3歲時的記憶時,大部分人敘述的都是一些「痛苦」的記憶,比如說被父母胖揍了一頓等等。於是心理學家把孩子們身上的這種記憶特點,稱之為「3歲記憶痛點」。

  

  「3歲記憶痛點」真實存在嗎?為啥小孩會對不開心的事,耿耿於懷?

  科學家潘菲爾德在實驗中發現,在3歲前,孩子的大腦前額葉皮質的厚度,遠遠薄於3歲之後,而前額葉皮質實際上是用來控制情景記憶的,顯然只有當這部分區域愈發發育完善時,孩子的記憶力水平將會有明顯提升。

  另外孩子們的記憶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有一定的關係,所以通常在孩子3歲左右開口說話後,他們的記憶體系才會變得更加豐富立體。

  單純地從記憶能力上看,孩子並不具備形成「深刻」的內容記憶的能力,那3歲時的記憶痛點又是怎麼形成的呢?其實,孩子這時候產生的記憶是一種潛意識記憶。

  

  這種潛意識記憶的運作機理,與前面介紹的記憶能力發展完全不同,潛意識記憶是在個體受到巨大刺激後,作出的防禦行為衍生出的應激反應。

  當孩子受到懲罰或者是遇到很受傷的事時,他們身上的潛意識記憶能力才會被激發,這種痛苦的情緒感受讓孩子印象深刻,於是便成了記憶痛點被牢牢記住。

  孩子有記憶痛點,這無異於在告訴父母,他們所說過的每一句傷害孩子的話,都有可能在孩子心裡刻上烙印,即便當時孩子們也只有2、3歲而已。

  

  「小孩子懂個啥」?家長以為掩飾得很好,其實早被孩子記在心底

  一位睡眠質量很差的朋友,分享過他的經歷,他工作輕鬆但卻常為睡不著而苦惱,終於在一次心理醫生的催眠中,他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他小時候,父母的感情很糟糕,但是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兩個人很少在白天吵架,每次只有等到晚上孩子熟睡了,兩個人才有機會關上門大吵一番。

  彼時朋友雖只有2、3歲,但是母親「都怪孩子拖累我」的抱怨,卻被小小的他記了下來,雖然已經過去多年,但是一到晚上那種沉悶的恐懼感,還是讓他感到害怕,當記憶被喚醒時,朋友特別想伸手抱抱那個,蜷縮在被窩裡不敢出聲的自己。

  

  每一個記憶痛點的存在,都意味著孩子的內心,經歷了一段「不開心」的事,而這很有可能和父母有關,身體上的傷害只需要時間就可以癒合,但是心理上的傷害,卻斷斷續續地讓人忘不掉疼。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來自父母的刺激對孩子造成的壓力,遠比父母想像中的要嚴重,父母的一句「沒有的事,不然我怎麼不記得!」並不能否認掉,自己曾對孩子造成的傷。

  3歲孩子有「記憶痛點」,這些狠話再生氣也不能說,比打罵還過分

  ▲「你太笨了!」

  越是年紀小的孩子就越是喜歡聽到父母的誇獎,可是如果父母總是習慣於貶低打擊孩子,這勢必會在他們脆弱的內心裡,留下「自卑」的傷疤,「不聰明」成了父母強塞給孩子的標籤,孩子為此失落沮喪。

  

  ▲「都是被你害的!」

  成年人把自己人生的不如意,歸結於年幼孩子的拖累,這顯然是一種赤裸裸的責任轉移,讓孩子為自己的問題擔責,這顯然會讓孩子倍感壓力,常說這話的父母無意間,在孩子的心理留下了「自責」的傷口。

  ▲「這麼點事,你至於嗎?」

  父母眼中的小事,在孩子眼中卻有可能是件「天大的事」,沒有共情心理的父母只會讓孩子倍感委屈,一句「你至於嗎?」否定了孩子所有的情緒感受,仿佛孩子連不開心都不被允許。

  孩子與父母最為親暱,所以父母的話更容易被孩子放在心上,所以父母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儘量少給孩子製造些記憶痛點,讓他們可以開心地長大。

  留言板話題:大家對於3歲孩子的記憶,有哪些看法分享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孩子3歲前有沒有記憶?爸媽的粗暴對待,不會毫無痕跡
    普及了那麼多兒童早期教育觀念,有時候會碰到網友問,你們整天說教育孩子不能這樣不能那樣,父母的早期教育行為對孩子將來的影響真的有那麼大嗎?咱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這個早期教育的前提性問題,孩子三歲前有沒有記憶。我印象中最早畫面,好像是自己上學前班,大概已經6歲了,一個同學穿的小鴨子毛衣我特別喜歡……我問福林爸爸:「你還記得你三歲前發生的事情嗎?」
  • 寶寶3歲前的記憶會消失?如果你家孩子記不住,那他可能會很幸福
    做嬰幼兒教育或嬰幼兒研究的人都知道,三歲以前的孩子不能用豐富的詞彙來對每一件事情進行闡述,所以這段時間的記憶就會很模糊,記得就不是很清楚。但是,我們的年齡是一直在增長的,我們的大腦每天都在接受新鮮的、有趣的事物,於是我們開始在這些新的認識中「讀取」這些信息,並且把重要的、有價值的東西存在大腦裡。
  • 看懂馬斯洛需求理論,父母就明白,為什麼不能因為作業打罵孩子
    現在,我們大概明白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到底是什麼了,那麼我們再用這個理論來看下孩子的寫作業問題,我們就會發現,因為孩子作業問題而批評打罵孩子,是極為不智的。為什麼不應該在孩子寫作業時打罵孩子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我們分析下,打罵孩子傷害的是孩子什麼需求?肯定是安全需求。
  • 孩子到點不睡覺,打罵大哭後就睡著?魯瓦:是「白熾燈耗能」現象
    這個時候,他就不困,反而精神很足,家長要求孩子立即去睡覺,那肯定睡不著,孩子只想繼續玩。為何孩子被收拾一頓之後,能很快入眠?打罵只會讓人生氣,而憤怒的人不想睡覺,所以說,孩子之所以能快速入眠,其實並非打罵本身帶來的效果。孩子被訓斥之後,很自然會哭,那些哭得越慘的孩子,睡得越香,所以很明顯,"哭泣"跟睡眠有直接聯繫。
  • 孩子三歲前到底有沒有記憶?記憶的形式可不止是大腦記憶
    文丨福林媽咪我問福林爸爸:「你還記得你三歲前發生的事情嗎?」他搖搖頭說:「基本上不記得了,但是有個別事情是有畫面的。比如我兩歲多的時候被剛燒開的開水燙到了,我連當時家裡人都在幹什麼還記得,那個畫面一直到現在還有很深刻的印象。」
  • 孩子3歲前沒有長期記憶?可能還不夠深刻,這些事孩子會一直記住
    專注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有句老話說「三歲的孩子,誰抱走就是誰家的」,這話看似沒有道理,但卻是事實。三歲的孩子確實很難記住之前的事情,就算記住了過一段時間就會忘,不信你自己回憶一下,你三歲的時候發生過什麼?想必很難想起點事情吧。而孩子三歲前沒有長期記憶也不過是印象不深刻而已,如果孩子經歷過這些事,一定會記住的。
  • 3歲孩子沒有記憶?記憶儲存也分「情景」,兩種恐懼難以忘卻
    在生活中每一位寶爸寶媽或多或少的都會聽到過這樣的一句話:孩子在3歲之前是沒有相關記憶的,相較於3歲後的時期,沒有「記憶」的0~3歲的寶寶似乎也不會被世俗的煩惱所「拖累」,無憂無慮的快樂成長。這不由得讓每個人產生疑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又是如何將自己0~3歲的親身經歷「清除」的?
  • 孩子動不動就情緒失控?打罵或服軟都不可,做好情感連接是關鍵
    最後,她們在罵罵咧咧和孩子的哭鬧聲中離開了商場……相信生活中有不少的家長在面對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也會像上述的媽媽一樣,通過打罵或者對孩子服軟來解決問題。這兩種方法或許都可以讓孩子在眾目睽睽下收住自己的情緒,避免帶來更多的困擾。但今天我想跟各位家長說的是,面對孩子動不動的情緒失控,打罵和服軟都不可取。情緒失控並非"無理取鬧",過分寵溺或打罵都只會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 為什麼人會失去三四歲前的記憶?最早的回憶碎片,通常是這兩種
    前兩天閨蜜彤彤突然給我打電話,問我最近有沒有時間,想抱著孩子來我家散散心。她家寶寶笑笑只比我家糖果大一點,正好能來和糖果做個伴,我自然是滿口答應,小糖果聽說要來個小姐姐,也是一蹦三尺高。我和彤彤上一次見面還是去年,無緣無故的,彤彤不可能閒著沒事出來,我還以為她是和老公吵架了。沒等我問,彤彤自己就先說了。
  • 為什麼不能打孩子?有一種情況該打就打,娃可能長大後更優秀
    3、親子關係的差異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內心要麼恐懼,要麼就是怨恨,很難與父母親暱,很少跟爸爸媽媽撒嬌,親子之間總是隔著一道牆。如果孩子長期在父母身上得不到尊重和理解,會逐漸對父母失去信賴,孩子容易產生孤獨感、無助感,親子關係會慢慢疏遠。
  • 嬰幼兒3歲以前沒有長期記憶,但是這兩件事是例外,寶媽要警惕
    大概有很少人會記得自己三歲之前的記憶,有部分朋友,就連小學三年級前的記憶都很難展現在腦海中,之前有心理專家說過,其實小傢伙們在3歲以前,幾乎沒有長期記憶。這一說法在多數人身上都得到了證實,但在部分孩子身上卻又被推翻,到底是什麼情況呢?一起來看看。
  • 3歲以下記憶都是空白?但這兩件事,孩子不僅不會忘還會損傷大腦
    我們很多人在翻找自己的記憶的時候,都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3歲以前的記憶都很模糊,甚至完全想不起來,這是因為我們當時的大腦沒有發育完善,思維空間沒有構成,導致根本記不住事。大部分的記憶就在腦海中飛速的經過,很少停留,或者存在於很短時間就會直接被忘記,所以家長們也都認為所有的孩子3歲之前都是空白記憶的狀態,無論發生什麼長大後都是想不起來的。
  • 孩子的這五種「怪癖」,其實是高智商的表現,家長要懂得正向引導
    3、喜歡模仿別人之前就有朋友問道:「我家寶寶快2歲了,特別的喜歡模仿別人,這是好事壞事呢?」其實啊,模仿是孩子的天賦,對於寶寶來說他會模仿自己覺得感興趣的人和事。據調查顯示,喜歡搞惡作劇的孩子更富有創造力和想像力,以後成才的可能性會更大。因為一個小孩為了想出一個惡作劇,肯定會動不少腦筋,可能他們在這個上面花的心思會比做家庭作業多一些。而且他在設計材料或者準備材料的時候,還得慢慢地,有耐心點,還得在非常隱蔽的地方進行。
  • 孩子記不住3歲前發生的事情,心理學家《記憶》稱,遺忘有規律
    嬰兒期遺忘是指嬰兒有記憶表現,但在以後的發展時期內卻不能回憶起嬰兒期經歷的現象。人們無法可靠地回憶起他們3歲以前所發生的任何事情,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缺少了3歲以前的記憶。就比如說:你在3歲以前去過遊樂園,但你可能根本不記得當時坐旋轉木馬的場景;又或者說:你在3歲以前患過水痘,到後來好多人都開始患水痘的時候,你因為患過而沒有患,但你卻想不起來自己曾經患過。
  • 寶寶為啥會「丟失」3歲前的記憶?心理學家:或與4個原因有關
    不過當我問自家小侄子,他小時候(3歲前)記憶比較深刻的事,諸如去過哪裡玩,哪些東西讓他特別喜歡時,卻意外的發現,明明他在小時候跟我複述過多次的事情,可在這六七歲的時候,卻完全沒有了印象,甚至對我的提醒,也顯得格外陌生。那麼問題來了,孩子的這些記憶都去了哪裡?難道自行清除了嗎?
  • 《地球上的星星》:學渣到學霸的逆襲揭示現代家庭教育的4個痛點
    《地球上的星星》揭示了我們的家庭教育中的4大痛點痛點一:孩子總是跟我們對著幹事實:父母看不到孩子的真實存在孩子最大痛苦是,從未被真正的看見。3,伊桑的父母第二次來看學校看伊桑時,伊桑變得沉默寡言,行為舉止失常,精神狀態非常差,一直做著惡夢,儘管看到孩子那麼痛苦,他的父母還是選擇讓兒子繼續留在了學校。何其殘忍!痛點三:我們逼孩子成功,為他們好,他們卻不領情!
  • 8歲男孩服裝市場內故意3次點火,點完蹦跳走開:我感覺好玩
    民警調查火災原因時發現,三處著火點在不同位置,極有可能是人為縱火,只是誰都沒想到,縱火者竟然是一名僅有8歲的男孩。監控視頻顯示,男孩手拿打火機,分兩次點燃了覆蓋在模特身上的布,還直接點燃了一處模特身上的衣服,隨後蹦蹦跳跳地離開現場。他離開後,火苗從模特身上躥了出來,沒一會兒現場就濃煙滾滾。
  • 寶寶3歲前是「7秒記憶力的魚」?無稽之談,孩子早就有記憶可言
    每個人都有選擇記憶的方式,可是民間卻盛傳:「娃三歲,無記憶」,多數人回憶不起來3歲之前發生的事情,不過這有些冤枉寶寶們,0~3歲的孩子其實是有記憶的。夢子說:「你這個沒儀式感的爸爸懂什麼,我要給我的寶寶成長留下美好的回憶。」丈夫卻開始哈哈大笑:「3歲前的孩子不記事,你對他啥樣他都記不住,瞎忙活,這小寶寶就跟那7秒記憶的魚一樣,你現在還能記住3歲前的事嗎?」
  • 背後別說閒話;人前別說狂話;生氣別說狠話;困難別說怨話!
    人在有成就時的生活中,就要注意不要自高自大,自認為了不起,說話狂妄自大,不顧他人的感受,若鋒芒太盛,往往會傷人無形;再優秀的人,沒有好的品性素質,眾人都會遠離,結果沒了人緣。人生如茶,別太滿,別太涼,滿了招人說閒話,涼了招人說怨話。是是非非,只要真誠,不委屈自己的良心,不耽誤自己的真心,且行且珍惜。
  • 打罵讓孩子的無理取鬧「火上澆油」,試試「海綿式處理」
    但暴力手段並不是澆滅孩子的無理取鬧,反而會「火上澆油」。英國軍事理論家託·富勒曾說:狂暴的人總是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孩子的無理取鬧原本便是偏激的行為,家長的打罵和「激將法」,只會讓孩子情緒的洪水決堤爆發,淹沒原有的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