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來南去幾時休
人在光陰似箭流
翻開2020年的新日曆
我們已經踏上新的徵程
馮驥才說:「喜歡日曆每一頁後邊的『明天』的未知,還隱含著一種希望」。
其實,流傳至今的「日曆」也有著一段長長的歷史。中國的傳統日曆,並不僅僅是一個日曆,它還具有其獨特的文化價值。
中國始有曆法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證明殷代的曆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曆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曆。
圖:甲骨歷
日曆對應的當然是曆法。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曆法的國家之一,而曆法的形成,正與中國古人長期從事農業活動有關,那些曾被掛在牆上的泛黃紙張,集合了天文學、氣象學等知識,對古代百姓的農業活動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活動與封建王朝的穩定息息相關,所以從周王朝開始,就已經設立了專門用來掌管曆法、天文、天象的各種官職。秦漢時期為太史令,唐代稱之為太史局,後改名為司天台;宋元又改名為司天監;明清年間則稱之為欽天監。
圖:欽天監使用工具
真正的日曆產生,大約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曆。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曆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註明了天數和日期。
到了明朝年間,曆書已經成為了百姓家中必不可少的家用書籍,因此專門掌管天文立法的機構欽天監,每年都會編選、印刷、頒發《大統歷》,以供百姓使用。
圖:《大統歷》
在清朝之前,每日「十二時為一百刻」,到了清朝則改為了「每日九十九刻」,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個小時為4刻鐘,這種計時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天。民國時期的曆書直接使用了「曆書」這個名稱,並分為了通行本和單行本兩種制體,其編書機構為中央觀象臺。民國日曆已經具備現代日曆的版式和內容。
民國日曆
我們今天用的日曆一年12個月,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日曆與日程任務緊密相連,密不可分。日程計劃一般以日曆形式展示最為方便,明確每日的日程和任務主題。
這種精心構築的關於時間流逝的儀式感,大概就是日曆能歷久彌新的主要原因——它不僅能幫助我們整理和計劃事務,更寄託著我們對每一個平凡日子的希冀與熱忱。
而對於不少人來講,日曆已經成為迎接新一年的標配,用它捋清每天的to-do list,做好時間管理。
當親手撕下日曆一頁時,「滋拉」一聲的瞬間,就像是在和舊日自己作小小的告別,在快節奏的生活裡感知到時間流逝的痕跡。
新年伊始 好禮相送
2020已經悄然到來
陝旅君為大家準備了一份走心的禮物
——新鮮出爐的「2020陝旅日曆」
接下來讓我們一睹其真容吧!
2020
無論人生遠行
還是自我提升
願我們只爭朝夕 不負韶華
每一個日子都能 翩遷起舞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