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演化≈物種起源?「中美國」提出者執筆書寫金融歷史「相對論」

2020-12-03 騰訊網

文│劉平

2009年是《物種起源》作者達爾文誕辰200周年。有意思的是,一本探尋金融的「物種起源」的著作《貨幣崛起:金融如何影響歷史》(中信出版社,2009年6月版)在那年被翻譯出版。

該書作者尼爾•弗格森身為哈佛大學歷史系和商學院的雙棲教授,是英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家之一。

2004年,他曾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影響世界的100人」之一。那一年,他40歲。弗格森試圖以專業的視角和通俗的語言告訴我們,每個歷史故事背後都蘊含一條金融線索。以此來解讀許多為人熟知的歷史事件,或許可以發現新的意義。一切歷史背後最為本質的故事背景,正是金融的發展進程。

債券價格大漲之前購買了債券,金額在2000萬英鎊到1.35億英鎊之間。還有的版本,則歸功於內森派出的一位信使。後來,德國納粹盡力渲染了這一傳說。1940年,納粹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核准發行相關材料,將內森羅斯柴爾德描繪為一個油嘴滑舌的人物,通過賄賂一個法國將軍從而確保威靈頓軍隊的勝利,然後在倫敦誤報戰役的結局,為的是造成投資人對英國債券的恐慌性拋售,隨後他以極低的價格猛力吸貨。

真實情況與傳說版本存在巨大差異。英軍自1808年8月以來,一直在歐洲大陸與拿破崙的軍隊作戰。為了軍隊供給,支持英國盟軍共同抗法,只有金幣和銀幣是能被普遍接受的貨幣。為此,先要把債券市場上籌集到的資金兌換成金幣,然後送到最需要的地方。英國政府委託羅斯柴爾德操辦此項業務,後者則給英國政府輸送了價值將近120萬英鎊的金銀,超出預計金額將近一倍,為英軍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在1815年3月,重返法國的拿破崙下定決心要復興自己的帝國,歐洲重新陷入恐慌。內森聽到這一消息後,立刻開始購買黃金,並轉由赫雷斯轉運給威靈頓公爵。在1815年,他和赫雷斯共計完成了980萬英鎊的交易,這種服務的佣金一般在2%到6%不等。拿破崙重返法國政壇,讓羅斯柴爾德家族躋身富人之列。

在1815年6月18日的滑鐵盧,拿破崙被徹底擊敗。不論內森多早收到滑鐵盧之戰的消息,對他來說都不是什麼好消息。因為戰爭一旦結束,就意味著不需要籌款了,戰爭期間飛漲的金價也將註定下跌。此時,內森面前只有一條路可走:羅斯柴爾德家族可以在債券市場上用他們的黃金做一次大規模、高風險的對賭。內森算計的是:戰爭的結束將使英國政府減少借貸,從而導致債券市場價格的飛漲。結果,英國媒體對羅斯柴爾德「大量買進債券」的報導,引起了債券價格的上漲。儘管他的兄弟苦苦哀求他賣出變現,他還是鼓足勇氣一直堅持到第二年。到1817年年末,最終上漲了40%後,他才賣出,獲得的利潤在今天價值6億英鎊。

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鍾偉教授認為,現實生活中的羅斯柴爾德家族「被卡通化了」。實際上,作為「金融波拿巴」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其更為廣泛流傳的是遺產繼承方面的鐵血戒律,例如只能表親內結婚、絕不允許透露家族財產、違者失去家族財產繼承權等森嚴規定。

殖民南美探起源

滅亡印加帝國的西班牙航海者皮薩羅

500年前,印加帝國是南美洲最先進的社會,但是當時他們沒有貨幣。印加人是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稀有金屬的,認為黃金是「太陽的汗水」,而白銀則是「月亮的眼淚」。在印加人那裡,勞動被視為價值的象徵。然而,1532年,與哥倫布一樣,一個去尋找新世界和可以貨幣化貴金屬的西班牙男子顛覆了印加帝國。皮薩羅拼湊了三艘船,組織了27匹馬和180人,配備了當時歐洲最先進的火槍和機械弩。他們利用印加人對他們馬匹的恐懼(印加人並不認識這種動物),徵服了整個印加王朝,俘虜了印加皇帝。當這些可憐的印加人花了13420磅黃金和26000磅純銀試圖作為贖金時,皮薩羅仍然選擇了撕票。

皮薩羅的士兵後來在一個叫上秘魯的地方發現了一個銀礦山區——賽羅裡科山。這一發現甚至改寫了世界經濟史。印加人無法理解那些歐洲人對黃金和白銀貪得無厭的欲望,「即使把安第斯山脈所有的積雪都變成黃金,他們仍然不滿足」。為了開礦,西班牙人首先僱用附近村莊的居民。但由於勞作環境非常惡劣,從16世紀後期開始,西班牙人遂引入強迫勞動制度,即從16個高地省份徵召18至50歲的男子,每人一年要工作17周,礦工的死亡率極高。由於當地勞動力資源枯竭,成千上萬的非洲奴隸被販運至此地充當「人騾」。時至今日,賽羅裡科山仍然能見到一些可怕的、令人窒息的豎井和隧道。

1556年至1783年,從秘魯運回歐洲的白銀達到了4.5萬噸,並被製作成了銀幣。但是,即使掠奪新大陸所有的白銀,也不能挽救西班牙不可阻擋的經濟衰退和帝國衰落。16世紀西班牙國王查爾斯和菲利普二世發現,充沛的貴金屬與其說是上天的恩賜,不如說更像是上天的懲罰。原因何在?他們採掘如此多的白銀來支付其徵服戰爭的費用,導致金屬本身價值急劇貶值,白銀的購買力下降了。

早期銀行家形象

弗格森指出,理解現代金融機構和金融術語複雜性的第一步,是找出它們來自何方。只有理解金融機構或金融工具的起源,才能更容易理解它目前的作用。他甚至認為,世界金融市場的一體化越強,生活其中的金融知識豐富的人機會越大,而金融文盲趨於貧困的風險也更大。他從貨幣的起源開始講起,之後又將信貸、銀行、債券、股市、保險、房地產等金融業態一一進行了闡述。

弗格森認為,金融界與一個真正的進化系統存有許多共同特點,如某些商業慣例如同生物學中的基因;技術創新與「突變」很相似;通過市場配置資本和人力資源,則類似「差別生存」等。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強調的是環境推動生物體演化的過程,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在弗格森看來,金融歷史是組織突變和自然選擇的過程,金融演化更具拉馬克遺傳基因理論的特性,強調的是生物體拉動自身演化的過程。

中美寓言意味長

尼爾•弗格森

一段時間裡,美國流行的一個新單詞「Chimerica(中美國)」,就是弗格森創造的。這個概念,主要是指世界最大的消費國美國和世界最大的儲蓄國中國所構成的利益共同體及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弗格森說,中國和美國的這場「婚姻」看似珠聯璧合。中美國東部區的人們在儲蓄,而中美國西部區的人們去消費。中國進口壓低了美國通貨膨脹率,中國人的儲蓄壓低了美國利率,中國的勞動力壓低了美國的工資成本,因此借貸成本非常低廉,公司經營獲利頗豐。但他同時也指出,中美國也存在一個意想不到的困難。中國越是願意給美國放貸,美國人越是願意向中國借錢。他認為,中美國是銀行貸款、債券發行、新興衍生工具合約激增的首要原因,是對衝基金數量膨脹的首要原因,也是私募股權能夠為槓桿收購胡亂融資的首要原因,甚至是2006年美國抵押貸款市場現金泛濫的根本原因。

弗格森的論述中自然不乏正確的成分,如中美對消的儲蓄與消費、順差與逆差、匯率與高負債情形長遠不可持續等;但他所預言的國家主權基金將出手全面拯救西方金融等情形,並未真正出現;他所推論的中美角力將形成「世界末日」情形等結論,顯然也尚存討論餘地。事實上,對歷史的解讀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尤其對於較近時段或相對不熟悉領域的歷史,更不能輕率地做出一般性的推論。這應當是一種教訓,即便是對於弗格森這樣的大家,也是如此。《史迪威事件》作者梁敬錞先生說過:「夫治史如斷獄,必先具兩造之情實,始可望平亭之裁判」。這的確值得每一位歷史研究者深思。

不過,對於弗格森的一個觀點,筆者是十分認同的。他說:「我們的金融體系從遙遠的起源——美索不達米亞的放債人——一直到現在,跨越的歷程有多麼遙遠。在這一進程中,確實有偉大的逆轉,也有收縮,甚至是瀕臨死亡邊緣。但這一切甚至在最糟糕的時候,也不能妨礙我們的金融體系的發展,金融歷史的發展軌跡呈現出犬齒狀態,但無疑趨勢是向上的。」

在該書的後記裡,弗格森再一次提出,只有完全理解金融物種的起源,才能了解有關貨幣的基本事實;金融市場實際上就像人類的一面鏡子,展示了我們每時每刻評價自己以及周遭世界資源的方式。「鏡子清晰地映照出我們的醜態,這不是鏡子的過錯,因為它也能清晰地映照出我們的美麗。」他頗有意味地如此結束全書。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

相關焦點

  • 《物種起源》-達爾文的物種演化理論力作
    《物種起源》這本書幾乎是凝聚了達爾文的畢生心血,奠定了演化理論的基礎。我相信大部分人對這本書都有所耳聞,但是真正閱讀過的卻不多。《物種起源》出版於1859年,也就是150多年前。在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當中,物種之間通常不會有真正意義上你死我活的競爭,比如非洲草原上,羚羊和斑馬其實吃的植物並不完全一樣。不過在有些情況下,種間競爭會導致某些物種數量大大減少乃至滅絕,這一點在達爾文時代其實並不明顯,因此在物種起源這本書當中所舉的例子也是稍顯晦澀。不過這對我們現代人而言並不陌生,只要看看現在各國政府對於外來物種入侵的嚴防死守,便可見一斑。亞洲鯉魚在美國泛濫成災,那是愁壞了美國政府。
  • 臺北雙年展:人類自然書寫的演化歷程
    小說中共同的環境是臺灣的野地,出現的都是臺灣物種。這些故事兩兩相關,彼處的峰巒是此間的海溝,在靜謐的美術館彼此共振。 吳明益《人如何學會語言》插圖。圖片來源:臺北雙年展官網 在漫長的歷史中,自然書寫是如何發展的?演變至今,現代自然書寫的共同特質為何?
  • 農村規模經濟與農村金融的共生演化
    農村價值鏈金融創新,通過利用農村價值鏈各環節、不同主體間的交易信息,以多樣化的信用修復或信用增進機制,破解了交易過程中各類經濟主體逆向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化解了金融服務過程中面臨的逆向選擇風險與道德風險,有效滿足了價值鏈各環節經濟主體多元化的金融需求,為農村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開闢了新的天地。
  • 假如把金融視作一臺時間機器——讀《千年金融史》
    從十七世紀人類工業化萌芽,到十八世紀西方金融體系形成,幾乎每個歷史大事件背後都有隱性的金融之手,世界性金融危機不但傾覆了世界,所有的認知也都被重新梳理。在《千年金融史》中,著名金融史學家、耶魯大學教授威廉·戈茲曼(William N.
  • 《物種起源》:版本學及其他
    編者按:譯林出版社日前出版由現供職於美國堪薩斯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的苗德歲教授翻譯的《物種起源》。在前不久舉行的「新譯《物種起源》出版沙龍」上,中科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張彌曼教授,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周忠和教授對這一新譯給予了高度評價,苗德歲教授做了精彩發言,講述了《物種起源》及其新譯本背後的故事。作為經典名著,《物種起源》在國內已有很多譯本,現在還有必要重譯嗎?在達爾文生前,《物種起源》總共出版了6版,以前國內均選擇最後一版翻譯,苗德歲則選擇了第二版進行翻譯,這是為什麼?
  • 《大熊貓的起源》:再現熊貓家族興衰演化歷史
    ,精彩再現熊貓家族興衰演化的歷史。熊貓起源於「中」還是「洋」?熊貓是「熊」還是「貓」?熊貓為什麼愛吃竹子?…… 關於大熊貓的「不一樣」的書 《大熊貓的起源》的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是「巫山人」、「藍田人」、「和縣人」等重要古人類化石的發現者,曾榮獲中國科學院首屆竺可楨科學獎,自然科學一、三等獎以及裴文中科學獎。
  • 金融科技未來如何發展演化?專家多層面分析
    圖為「金融科技推動數字經濟發展」論壇現場。 劉賢 攝中新網重慶11月24日電 (記者 劉賢)金融科技未來如何發展演化?如何補足中小銀行發展金融科技的短板?24日在重慶舉行的「金融科技推動數字經濟發展」論壇上,業內專家代表建言獻智。
  • 探尋金融市場的 普適行為和機制
    因此尋求適應性複雜系統的動力學模型,模擬金融市場中經紀人之間的自適應競爭行為,構造金融市場的微觀物理模型,將開拓新的經濟學研究方法,對經濟複雜系統的探索有深遠的理論意義。我們面臨社會經濟複雜系統研究的如下挑戰:可否用精密科學的定量語言闡述並研究社會經濟系統中的各種問題,揭示社會經濟現象中的普適性和規律?
  • 聖經解密:從聖經中的生物演化看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第1部分的內容是全書的主體及核心,在此,他首先提出的是隨機變異自然選擇學說,標誌著自然選擇學說的建立;第2部分中作者設想站在反對者的立場上給進化學說提出了質疑,並做出針對性解釋;第3部分,作者用它的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進化論對生物界在地史演變、地理變遷、胚胎發育中的各種現象進行解釋
  • 《物種起源》導讀
    《物種起源》用大量資料證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在遺傳、變異、生存鬥爭中和自然選擇中,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不斷發展變化的。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
  • ...上海信託董事長潘衛東:從歷史與未來兩個維度思考金融改革發展...
    潘衛東表示,首先要從歷史的凝望中汲取前行力量。浦東從一無所有、一窮二白到擴大開放尋求突破,形成了「浦東精神」、盤活了改革開放的整個棋局。當金融業面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展業環境,應該追尋浦東開發開放先行者們的創業足跡,堅定改革開放再出發、再奮鬥的信念,更加精準地服務改革發展大局,更加有效地對接地區發展戰略。
  • 被中國誤讀的《物種起源》
    儘管達爾文乘坐的小獵犬號在歷時5年的航海中從未到過中國,但這個遙遠的國度對他始終「禮遇有加」。     人們樂於找出達爾文學說中的中國元素。在一篇題為《達爾文的中國緣》的文章中,作者為《物種起源》中提到的竹子、牡丹和《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中引用的康熙手記而雀躍:「看,達爾文思想的誕生,曾經受到中國的啟發。」
  • 經濟學中的諾貝爾獎:金融研究的角色(修訂)
    2經濟科學中的諾貝爾獎2.1起源一個多世紀以來,諾貝爾獎一直是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生平和成就的反映。評選委員會內最相關的討論之一,是如何經常通過排除另一項研究,來確認一項研究,而事實上儘管在不同的歷史時刻,這兩項研究都對經濟和社會福利做出了貢獻。在這個問題上的科學貢獻是多方面的,而主觀性是在選擇過程中固有的。委員會所遵循的路線,往往由於多年來的一些評估錯誤而受到批評,這完全是由於在經濟科學中進行選擇的客觀困難。
  • 全能銀行:金融利維坦能否提升國家金融能力?
    其中,美國經濟學家戈德史密斯通過分析35 個國家的歷史數據,研究了樣本國家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的有關問題,指出一個國家的金融系統主要由金融工具、金融機構以及金融結構組成,這些都對經濟結構有著重要的影響。戈德史密斯將金融工具又劃分為債權證券和股權證券兩類;金融機構分為負債為貨幣 (liabilities are "money") 和負債不是貨幣 (liabilities are not "money")的金融機構兩大類。同時,他提出將金融相關比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金融機構資產總額與國民財富總值之比)作為度量金融結構的核心指標。
  • 歷史文化——達爾文《物種起源》正式出版
    對於中國而言,把進化論這種生物學學說引入社會人文界其實對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極大的破壞,並使得沉醉於「進步」與「進化」這些名詞中的國人日益功利化與「機器化」。在該書中,達爾文首次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他使用自己在19世紀30年代環球科學考察中積累的資料,試圖證明物種的演化是通過自然選擇(天擇)和人工選擇(人擇)的方式實現的。達爾文自己把《物種起源》稱為「一部長篇爭辯」,它論證了兩個問題:第一,物種是可變的,生物是進化的。當時絕大部分讀了《物種起源》的生物學家都很快地接受了這個事實,進化論從此取代神創論,成為生物學研究的基石。
  • 從二八定律到長尾至上:金融科技時代銀行的演化路徑
    近幾年,金融與科技的結合成為金融領域的熱議話題。金融科技改變了金融行業,一些看起來與金融毫不相干的科技公司成為金融領域新加入者,打破了原來由銀行、券商、保險等傳統金融機構壟斷的市場格局。金融科技公司之所以能迅速湧入,是因為它一開始就把目標瞄準了傳統金融機構「不屑一顧」的長尾市場。
  • 科學家對宇宙起源故事提出質疑
    但是太空人埃裡克·勒納的最新研究對大爆炸提出了質疑,該研究提出對宇宙輕元素的觀察與支持宇宙大爆炸的理論相矛盾。這項研究是勒納於星期三在夏威夷檀香山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第235次會議上提出的。相反,科學家依靠數學模型和其他理論,包括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來支持起源故事。
  • 我們為什麼要讀《物種起源》?關於物種起源說,關於達爾文!
    「進化論」,是達爾文在1859年發表在《物種起源》中奠定的科學理論,現在也被稱為是「達爾文主義」,是關於物種起源和生物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改變了世界的科學理論有很多,「進化論」是其中一種,發表了進化論的《物種起源》,也因此成為了改變世界的一本書。這本書自從1895年出版以來,到2020年,已經被翻譯成將近40種語言,印刷了無數次,成為了影響人類進步發展的一本書。
  • 歷史上的今天,達爾文《物種起源》正式出版
    以下資料來自網絡公開資源,由孫壯編輯整理達爾文《物種起源》正式出版在160年前的今天,1859年11月24日(農曆1859年11月1日),達爾文《物種起源》正式出版。歷史循環論讓位於進步史觀,它當時更多地預示著一個新的軸心時代的到來。
  • 金融的潮汐
    而無論願不願意,每一位金融從業者都將作為曾經十載潮汐的親歷者,在不知不覺中烙上時代的印記。此篇,是「大時代的落幕」的前傳。前傳,核心內容是,過往十年,金融領域的5次以「十萬億」來計的大機會。而其餘金融領域的機遇,基本都可以算是這5次大機會的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