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世界主義視角的「中國思維」

2020-12-03 澎湃新聞

古代中國文化,雖有著儒、道兩大傳統,但卻控攝於同一體驗世界所顯現的基本原生象之下,表現為大一統形態。這個基本象,是用陰陽五行表達的。這個一統的宇宙——人生象,既不是機械的、也不是活力的;因此,當有人試圖用近代西方的觀念與之進行比較時,便發現其中既有點「機械」,也有點「活力」;於是往往按照西方模式,人為地將一統的宇宙——人生之象,一分為二。

然而,正像無法將近代西方的兩個體驗世界強行捏合為一一樣,現代人也不可能按自己的想法,將古代人生活其中的統一的體驗世界,分裂為二。

西方思想傳入中國,譯著不斷,可這些思想除了停留在高級知識人的頭腦中,它們始終未能在普通中國人的思維深處真正紮根。為什麼?

《中國思維的根系》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思想史論著,而是從整體的認知論域出發探尋中國思維的基本特徵和呈現形態的研究筆記,在與西方漢學的對話中,在新的視角下重新透視先人們的歷史境況和思想邏輯,以此喚醒、重現中國思維的「語法」。作者認為,作為維繫中國數千年悠久傳統的內生文化要素,中國思維是形塑中國精神特質的重要歷史能量,而中國思維的「第二域」,即中國古代思想者論證具體問題時所持有的一般性認知規則、推理形式和思維路徑,是規定「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關鍵要素。

蕭延中,1955年生,曾任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圖書館館長,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中國政治思想史、政治心理學、毛澤東政治思想等領域的研究。著有《巨人的誕生:「毛澤東現象」的意識起源》(專著)、《中華文化通志•政治學志》(合著)等;主編「國外毛澤東研究譯叢」和「心理傳記學譯叢」;另出版編著、譯著多種,發表論文多篇。

作者的話

這是一本名副其實的研究筆記。

時隔8年以後,1998年我重上講臺。原先的課程已由其他教師替代,於是我就為政治學系本科生開設了帶有補缺性質的「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導論」的專題課程。面對本不是自己從本科到碩士所研習的專業,必須從頭學起,困難重重,疑惑多多。於是藉助於一點點殘留的古代漢語常識和時興的若干中國古典文獻之白話粗譯,惡補了一些先秦至兩漢的基礎文獻。這樣,邊學邊講邊梳,逐漸積攢下了若干知識和不少問題。既然是授課,總不能過分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且課堂上還有幾位歐洲留學生,於是就乾脆開放式地展開師生間互動式的討論。

這些課堂討論,給我留下了終生難以磨滅的印象。在此我必須要感謝那些挑戰「無知」教師的同學們。是他們直率的問題和善意的「逼供」,促使我留下了這樣的一本研究筆記。

記得當時我把《尚書·洪範》(戰國作品)、《大戴禮記·曾子天圓》和《春秋繁露·人副天數》等自己看來十分古怪奇特、不可思議的篇目拿出來跟學生們一起閱讀分享,本想以此活躍課堂氣氛。

例如,我挑出鴻儒董子一本正經地「摳」論「肚臍眼」在大政治系統中具有界標性意義的文本,試圖逗大家一笑。董子一本正經地論證說:「肚臍眼」以上是謂「清」,由於「腦袋」與「天」接近,越往上走就越重要,所以「明君」為首,他的支配權力就擁有毋庸置疑的自明正當性;而「肚臍眼」以下是謂「濁」,越往下走就越不那麼靚麗,實現排洩功能也;當然,雖有「清」「濁」之分,但從有機體的整體而論,必須「陰陽」協調,君、臣、民各司其職,彼此互動。由是,「肚臍眼」這個「中」就成了至為重要的關鍵。「五行」之「中」統轄「四方」,「中國」之所以叫「中」國,而不叫「東」「西」「南」「北」國,核心要義就在於這個「中」。是故,「中」,衡也,重也。初識韋伯關於「權威—合法性」論述的人都知道,董氏的這套論辯在理論上會有多麼的「原始」。

圖片授權:pexels

第二天,正當我沉浸在為自己「高超的授課技巧」而自鳴得意之時,一位歐洲留學生找我「約談」了一次。記得那天他一臉嚴肅,甚至有點憂鬱,其大意是說,「你很輕佻,不負責任」,董仲舒先生的思想不像你解釋得那樣淺薄,不懂就別講,不要誤人子弟。隨後他建議我讀一讀福柯(Michel Foucault)的書,並把英文書名抄錄給我。這時莫偉民教授翻譯的《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剛剛出版,其書開篇就引述了博爾赫斯(Borges)關於「中國分類」的怪異圖式。涉獵之餘,我大為震驚,深深地感謝這位留學生,也為自己的「無知無畏」而臉紅。

再例如,我在課堂上講,在以男性遺傳基因線索為準則的中國血緣氏族文化系統中,一家一姓之男子可以「三妻六妾」,而女子必須恪守貞操,這是「他們」為了保證種姓遺傳之最優的一種「理性選擇」。當堂聽課的幾位女生憤然離場,嚴重抗議這種公然宣揚吃人禮教的「混蛋學說」。其實我只是想復原已流行幾千年的某種社會制度的思維邏輯,當然不贊成這種赤裸裸的「男權話語」。顯然,這幾位女生誤解了我的意思,聲言要以道歉了結。為此我還專門安排了一次跟她們幾位的專題討論,那辯論的場景之慘烈可想而知,簡直就是一塌糊塗。

還有,我被深深刺激的一個例子是,中國典籍中關於在現代政治思想中屬於重中之重的「人」的概括。在《大戴禮記》中,曾子把廣大的生物物種界定為「毛」「羽」「介」「鱗」「倮」之五種「蟲」,並由此一路演繹,最終推導出「聖人」就當至高無上、統役萬物的結論來。

曾子畫像

曾子說,世界上的生物可以被總括為長長毛的(「毛蟲」)、添羽翅的(「羽蟲」)、生介殼的(「介蟲」)和有鱗質的(「鱗蟲」),以及什麼都不長之光溜溜的(「倮蟲」)五種。因陰陽之氣,「毛蟲」和「羽蟲」是好奔跑和向上飛的,所以屬性於「陽」;而「介蟲」和「鱗蟲」是緩爬的和潛水的,因此屬性於「陰」;唯獨「倮蟲」特別,他既屬 「陽」,又屬「陰」,是陰陽合體的唯一生物,此種生物就是「人」。而每一類「蟲」中又有被稱為「精」的代表性物種:「毛蟲之精者曰麟,羽蟲之精者曰鳳,介蟲之精者曰龜,鱗蟲之精者曰龍」,而「倮蟲之精者曰聖人」。進而推論說:「龍非風不舉,龜非火不兆,此皆陰陽之際也。」由於它們都必須「陽」借「陰」生,「陰」依「陽」起,所以必然且「應當」被自身就含有陰陽雙性的「聖人」所「役使」。其最後的結論是:「是故,聖人為天地主,為山川主,為鬼神主,為宗廟主。」

論述的目標都是「人」,但曾子的論證既不同於《聖經·創世紀》的亞當受造說,也不同於現代西方政治思想的「人權」理論,在思維形式上卻構成了某種相對自洽的「話語」系統。

這些課堂上的討論和課下的質疑,特別是福柯的書,使我強烈地意識到了「現代性」話語的在場性,我們不能把古人的論說一股腦地歸結為反邏輯或非理性的「原始思維」。

圖片授權:pexels

「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導論」經過幾輪講授之後,出於求實的需求(提升知識層次)和顏面的虛榮(晉升正高職稱),我覺得得找個「合法化」的路徑以驗明正身,於是報考了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劉澤華先生的專門史博士生,研究方向是先秦政治思想史。在讀博的數年中,導師劉澤華教授不嫌不棄,耳提面命,給予了我多方面的教誨。我還選修了其他導師的不少課程,惡補了若干先秦思想的基礎文獻,並有計劃地對原有的研究筆記進行梳理和增補。本來博士論文想拖,可室友勸導說你這一拖就無邊無際,無影無蹤了。遵從他的開導,我立即集中全力,一鼓作氣,系統地整理這些積攢多年的研究筆記,除了發表了幾篇論文外,就以急就章的形式,「騙」過了導師,「蒙」過了評委,一路上顛三倒四,呈上了博士論文。答辯時有位古典文獻學專家提問,你引證和解釋的《史記》中「為國者必貴三五」之「三」和「五」的含義,只是一家之言,其他幾家的解釋說來聽聽。我當場就被問懵了,只能狡辯性地搪塞一通。只見提問導師瞥了我一眼,未再深究,博士論文就這樣僥倖通過了。當天晚上,我就提著茅臺,到這位刀下留人的導師家登門拜謝去了。

這篇論文就成了現在這本研究筆記的基礎模板。

像我這樣出生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人,既無深厚的國學功底,又無系統的西學訓練,按當初轟動一時的「星星美展」之題詞的說法就是,「老一輩說我們是沒出殼的雞,新一代嫌我們是被醃過了的蛋」,其原有知識系統就是一套現代革命意識形態的裝置,後來至多是在這套裝置上做加減乘除法,補充一些「反思」的潤滑劑而已。面對中國延亙數千年固有的文教傳統,其實滿是尷尬的。且不說古文識讀本身就是一道碩大關口,不識字和讀白字是家常便飯,更為重要的是,先賢們所關涉的問題、議題以及思維路徑和解釋方式,經常讓我等人瞠目結舌,鮮得其解。

圖片授權:pexels

這個研究筆記之所以在計算機裡沉睡了15年,說句實話,我真的不知道究竟該不該拿它出來「示眾」?好在還有若干專家的鼓勵,筆者抗壓能力也超強,迎候方家讀者無情批判。

在史華慈(Benjamin I.Schwartz)六十大壽時(史氏生於1916年12月21日),他的學生、同事和朋友編輯了一冊詼諧的油印本紀念小冊子,每個人寫一句或一段話,以概括史氏的經典話語和傳神形象。這本小冊子的題目就叫《史夫子論語》(The Schwartzian Analects)。我摘引其中的一句,以結束這個為解困意的開場白。

這句有趣的語錄被冠以「論東方人的不可思議性」(On Oriental Inscrutability),其語曰:

我們真的是比他們(東方人)更可思議(理解)嗎?這要看由誰來進行此項解讀。(Are we really more scrutable than they?It depends on who is doing the scruting.)

套用史華慈的質疑(probl matique),我們今天仍然不禁要對自己發問:經過現代性洗禮的我們,與先賢思維的差異,究竟意味著什麼?

各大書店、網站及淘寶直營店

火熱上市中!

關注我

原標題:《融入世界主義視角的「中國思維」》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世界主義的理路與譜系
    這四個向度是:基於宇宙理性、普世理性、自然法、人性的世界主義;基於世界城邦、世界公民、萬民法、帝國、世界主義法、全球民主的世界主義;基於自然權利、人權、公平、正義的世界主義;基於關係、自我與他性、對話倫理、溝通共同體、天下體系的世界主義 文/蔡 拓 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 教授 博士生導師
  • 蔡拓 汪家銳:全球世界主義秩序理論:吉登斯的世界主義思想探析
    他的思想體系龐大,涉及多個學術領域和研究層次, 而 「世界主義」就是其學術思想的關鍵詞之一。儘管尚未出版過大量成體系的世界主義研究著作,但 「世界主義」「世界主義的/世界性的」 「全球世界主義秩序」「全球世界主義社會」等相關概念和觀點頻繁出現于吉登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著作,並佔據顯要地位。不僅如此,吉登斯更自稱「世界主義者」。
  • 地球村的消逝:世界主義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世界主義可以從多個角度被言說——道德世界主義、文化世界主義、政治世界主義、經濟世界主義、基督教世界主義、自由主義的世界主義、共產革命的世界主義、新自由主義的世界主義等等。在世界主義的昨天與今天之中,我們可以望見一條從古希臘和中國先秦通向未來的道路以及這條道路上的重重自問或他問:加了某種特定價值觀的「世界主義」還是世界主義嗎?
  • 歐美為何拒認中國戰疫,一場新舊世界主義之爭箭在弦上
    作者主張,西方應讓渡部分文化空間,而中國則應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之下,探討更多新的理論和思想,與西方的世界主義價值相對接、相融合,創造出新的世界主義。本文為「疫情改變中國與世界」文化縱橫專欄特稿,由作者授權原創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諸君思考。
  • 劉擎:重建全球想像——從「天下」理想走向新世界主義
    在這一群體的激勵與啟發下,本文作者開始探索發展中國學派的新世界主義理論的可能。首先,我們將考察天下觀的歷史衰落及其當代復興的困難與潛力,解釋現代性衝擊下華夏中心主義的破滅以及由此導致的中國世界圖景的轉變和民族意識的興起,認為中國傳統的世界主義理想雖一度受挫,卻有可能在當代條件下以新的形態復興。第二,我們通過對文明中心論的批判,討論天下理想轉向新世界主義的必要性,並借鑑中國傳統思想的「關係性」視角,來闡釋新世界主義所強調的「文化遭遇」的視野,及其對理解文化轉變的重要性。
  • 論題: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
    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 身份認同引發的閉關自守和擁抱多元化城市 : FR - Paris分組簡介 與會者列表 文件 大體上來說,我們今天的社會是在古代便已形成。當時的經濟和社會生活都在一個有限的社群內進行,社群的範圍後來逐步擴大到國家和帝國。
  • 世界主義意識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運用,觀念的形成,如何面對?
    教師世界主義意識的形成教師世界主義意識的形成是外國文學教學中世界主義意識踐行的關鍵因素。教師的觀念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課程的接受和觀念的形成。我們所稱的外國文學的課程,是指除中國文學之外的其他國家的文學,從時間上包括上下幾千年的文學積澱,在空間上則包括了大大大小小的諸多國家。眾多國家上下幾千年的文學現象的選擇本身其中無疑會滲透篩選者的意識形態,所以如何選擇?
  • 恩格斯:從自然界和思維統一視角考察環境問題
    恩格斯:從自然界和思維統一視角考察環境問題 2020年05月19日 08:2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偉 字號 內容摘要:與馬克思極少關注環境問題不同,恩格斯對環境問題有著大量直接的考量,他的觀點中包含著更多
  • 將科技融入生命體驗——虛擬仿真技術在文科教學中的應用
    原創 孫麗君 中國社會科學網科學技術不僅提升了社會生產力,也轉變了人類的思維模式,並體現在人文學科教學過程中。在新文科背景下,人文學科的學生能否對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形成一定的判斷,並將這種判斷自覺地融入其生命體驗之中,對人文學科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 肖申克的救贖:一部不可忽視的經典,裡面藏著「上帝視角」的思維
    他越獄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的眼界與思維和常人不同,他比普通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思考得更全面,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上帝視角」,也被稱為「升維思考」。 「升維思考」是不把自己囿於所處的情景當中,而是跳出這個怪圈,將自己置身於外界,全面看待整個事件,從而更理性、更全面的看待每件事情。一個人如果能夠擁有「升維思考」,那麼他一定能夠在屬於自己的領域中成為佼佼者。
  • 北歐借編程教育培養計算思維
    伴隨著社會數位化趨勢顯著加強、人工智慧迅猛發展,計算思維被認為是未來公民都應具備的,與數學和讀寫能力一樣重要的基本素養。有學者認為,計算思維有助於學生和青年從不同視角、用不同方式來思考、分析日常事物,並更有效地解決問題。也有學者認為,計算思維與問題求證、數據搜集分析與呈現、複雜問題求解與毅力堅持等一系列能力的養成密切相關。
  • 朱光亞:科學思維融入家庭教育
    朱光亞,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1924年,朱光亞出生於湖北宜昌,後隨父母遷回漢口。家裡共有兄弟姊妹5人,他排行第三。朱光亞的父親朱懋功畢業於法語學校,後在外資企業工作,受父親影響,朱光亞在少年時就接受了西式教育。由於天資聰穎又認真刻苦,朱光亞小學只讀了4年,跳了兩級升入中學。
  • 推動五大發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
    把五大發展理念融入「原理」課程教學,應重點圍繞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文本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辯證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事物彼此聯繫、發展主體與發展目的辯證統一等內容的重要論述,講清楚五大發展理念的科學內涵、提出的理論基礎及其相互關係,引導學生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視角把握五大發展理念的深厚思想底蘊。
  • 三種視角透視中國海洋觀
    有鑑於此,筆者擬從時間、空間與內涵三種視角透視中國海洋觀的相關內容。 從時間上看,中國海洋觀是歷史延續性與現實創新性的有機統一。5000年前,中國先人就開始涉海謀生,跨海祈福;2500多年前,中國春秋時期的齊景公在渤海和黃海海域留下了航行記錄。在世界航海史中,中國領先了15個世紀。
  • 【新時代網絡視聽】範建平:用「融」思維講中國故事
    【新時代網絡視聽】範建平:用「融」思維講中國故事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7年12月06日 09:43 A-A+ 今天我想結合國際在線系列微視頻《老外在中國》,和大家分享我們用「融」思維講中國故事的做法和心得。  《老外在中國》是一部系列視頻短片,以在中國的老外為主角,通過老外講述他們在中國的經歷和感受,進而呈現中國的發展、開放和包容。目前已經上線了44集,每集大概3分鐘左右,推出以後得到了不少網民的喜愛。  片中的主角來自世界各地,從事的是各行各業的工作,有的故事確實感人至深。
  • 人氣潮牌VETEMENTS計劃加大力度發展中國市場!
    時尚界的重磅炸彈VETEMENTS將幽默玩世不恭又不羈反叛的奢侈品潮牌理念帶入中國,為中國時髦ICON們帶來國際級潮流體驗。  VETEMENTS以明星街拍頻繁出現的個性私服中,帥氣的權威制服元素,世界主義思想的設計理念,Vetements放蕩不羈的叛逆風格已經成為許多國內外藝人爭先上身的時尚利器。
  • 論壇二:國際視角與中國公益
    論壇二:國際視角與中國公益 2014-01-22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高文興 隨著中國公益界和國際公益界更頻繁的國際交流,國際公益慈善組織對中國公益的視角已然轉變,中國公益組織與國際公益組織的關係從學習更多地轉向了合作,並在嘗試著走出國門,於是公益全球化成為了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
  • 愛奇藝自製綜藝《我和我的祖國》定檔8.31 以青年獨特視角記錄中國...
    由愛奇藝自製、中國首檔新青年愛國紀實觀察節目《我和我的祖國》今日發布宣傳片並宣布定檔,將於8月31日起在愛奇藝全網獨播,每周六晚8點更新。該節目以新時代年輕人的全新視角、多樣化的方式、積極向上的全新語態形象地展現出中國多年來的巨大發展、變化與成就。
  • 系統思維和全息視角下的經濟學理論創新
    他畢業於大連交通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先後做過工廠技術員、報刊記者、網站主編、雜誌總編、研究院及企業高管等。在《螺網理論》一書中,甘先生應用系統科學的哲學思維、進化論的基本範式和結構功能主義的基本方法,對傳統經濟學和社會學進行綜合研究,把社會系統劃分為人文、經濟、政治、科學、法制、教育等子系統,探討了這些子系統之間的聯繫以及它們與社會進化的複雜關係,闡述了經濟與社會的動力結構及其演化規律。
  • 把網狀思維變成線性思維,想要有效輸出一定要學會的「矩陣思維」
    ,同時也能讓他們避免陷入自己的思維盲區裡。 用一個盲人摸象的故事來解釋,在故事中有人摸到了象腿,就以為大象是一個柱子形狀的生物,而有的人摸到了象耳就以為大象是一個扇子形狀的,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陷入思維盲點的情況,但擁有有一個廣闊的思考範圍,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讓我們用更為全面的視角來看待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