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邊一個「蟲」字,右邊一個「八」字,這個字很少有人認識,電腦中的輸入法也打不出來。「蟲八蜡子巷」,這是杭州的一處地名,就藏在河坊街裡。
有一種說法是,「蟲八蜡」就是螞蚱、蝗蟲。古時候,民間有到「蟲八蜡廟」祭祀的習俗,以保佑莊稼除蟲抗災、年年豐收。
在鍾毓龍著的《說杭州》一書中,這樣解釋小巷得名的原因:「在清河坊西北,出河坊巷,南塞。實為八作司巷。南宋時有東西八作司設此。八作乃泥作、赤石作、桐油作、石作、磚作、瓦作、竹作、井作是也。八作司隸屬於將作監(專司京師內外營造修理)。宋時其地屬康裕坊,在御史臺之西。八作司司員居此,因名八作司巷。後訛為百桌子巷、八足子巷、蟲八蜡蠟子巷,均失原意。巷內有明嘉靖時抗倭英雄戚繼光祠,知者甚鮮。」
這樣看來,這條巷子不長,但歷史已經蠻久了,而且人文底蘊頗豐。
「咣——咣——」,工人手中的錘子砸在牆壁上,讓這條平日幽靜的小巷,傳來了有節奏的敲擊聲。昨天,蟲八蜡子巷2號的D級危房正式開拆了。這讓已經暫時搬家的居民們喜出望外,因為對他們來說,距離喬遷「新居」的那一天又近了。
蟲八蜡子巷2號,經過前期檢測,鑑定為D級危房。讓人很難想像,近在咫尺的,就是每日熙熙攘攘的河坊街。「這幢房子大概建於上世紀80年代,房屋構造已經嚴重受損,外立面風化嚴重,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清河坊社區主任朱華琦介紹說。
騰空之前,這裡住著11戶居民。為此,清波街道和清河坊社區成立了攻堅小組,開展了「先排危、後治理」模式的整治行動,也拆除了部分違法建築。日談夜訪,反覆上門,街道、社區工作人員一方面廣泛收集民意,一方面耐心地做群眾工作。街道還邀請了專業的法律顧問指導,為居民解答政策、產權等方面的疑問。
終於,只用了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做通了所有居民的工作,實現了搬遷安置。
根據規劃,未來的「新房」基於房屋基本結構不變的原則,最大程度地實現了戶型優化。「我們將進行『拼廚接衛』等戶型優化設計,還增加了一戶一表、雨汙分流等改造。」設計人員介紹說,將來,新房還會有更多「文化味」,留住河坊街、蟲八蜡子巷的典故與傳說,與周邊的河坊街環境也更為和諧融合。
據了解,與蟲八蜡子巷2號同時完成開標的,還有勞動路132號和惠民路70號兩處危房項目。今年,清波街道轄區共有13處危房需要進行排危治理,涉及住戶150多戶,目前已全部進入整治階段或完成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