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何田坑塘清水魚。
浙江在線07月06日訊清水魚在開化縣何田鄉禾豐村已經居住了三四百年。
要了解何田人,當然得了解清水魚。
這裡是錢江源頭,山裡沒有大湖大江,小溪裡只有拇指見寬的野魚。在三四百年前的禾豐,只有富貴人家才能吃上一條大魚,雖然從山外運來後,那魚早已翻白眼了。
於是,山裡人開始嘗試挖池蓄水養魚。《開化縣誌》記述:明末清初,本縣就有人在河邊、田邊、路邊、山坑邊、房屋內挖土砌石成池,引用溪水、山坑水或泉水養魚,魚池面積7至20平方米,水深0.3至1米,設有進、出水口,但產量不高,數量也極少。
雨後的山村,空氣格外清新。走進禾豐村燕溪51號,踩著溼滑的鵝卵石路,穿過一條窄窄的小弄,一方小池塘映入眼帘。茂密的藤蔓和邊上兀自矗立的一節斷垣,告訴人們這塘已經歷了不少歲月。
「這就是村裡最老的魚塘了,有三百多年歷史。」65歲的汪增槐是村裡清水魚合作社的負責人,他說,燕溪自然村90多戶人,在家的基本都養清水魚。果然,村裡房前屋後有池塘、水田有田塘,屋邊的渠道,兩片竹網就能隔出一個魚池,老屋的天井,也可以是魚的天地,新造的房子,架空在魚塘之上,甚至房屋的四周,也被水渠所環繞……水是流動的,引自燕溪的清流將這些坑塘串成一條鏈。
山農的智慧無處不在。「養魚的關鍵是要勤,一斤魚一天要吃一斤草,早晚還要去看水,活水不夠的話,魚要死掉的……」一路走來,老汪一路介紹他的養魚心得。以前,村裡人都是割野草餵魚,現在,他們專門種植黑麥草、泰國玉米給魚吃。經過300多年的摸索,何田人掌握了一套養殖清水魚的技巧。清水魚其實並不特別,以草魚為主,但又確實與眾不同:三年長成、體質鮮豔、無泥腥味、肉嫩味鮮、滋陰補氣,清水魚因此遠近聞名。
人們總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何田人的觀點是,只要你勤勞,肯付出,大自然是不會虧待你的。
眼下,市場上普通草魚7塊錢一斤,而清水魚要18塊錢一斤。在第三屆中國(衢州)農博會上,何田清水魚更是拍出每尾1850元的高價。老汪指著路邊一個七八平方米的小塘說:「這裡曾是露天廁所,村莊整治時,我改成了魚塘,去年一池魚賣了2000多元錢。」
開化縣把清水魚養殖當作富民產業,出臺政策,引導鼓勵農民養殖,目前全縣已有17個鄉鎮4650戶農民從事清水魚養殖,一年養魚收入4350萬元。「草魚能賣到18元一斤,這已經是極致了。」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淡水養殖專業的研究生許柳晨是鄉裡的水利員,他的同學和教授聽說這事後,都非常驚訝。
面對別人的驚訝甚至是嫉妒,何田人並不因此躁動,也沒滋長貪念,依然故我,十分淡定,因為清水魚在他們眼中,不是產業,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正因如此,這裡很多人家都有流水坑塘,都養清水魚,但面積都不大,小的七八平方米,大的三四畝。
「城裡人喜歡跑步打球,我喜歡割草養魚,這是我的樂趣。」汪增槐說,有的人想賣魚換點錢辦點事,就勤快點餵草,有的人感覺日子已經夠滋潤了,就任魚自由覓食,自在嬉戲,慢慢長大。
對於清水魚的價值,何田人自有衡量標準。田畈村農民汪生和家有條草魚,養了20年了,一位遊客開價700元想買下,他搖頭拒絕。遊客十分不解,扔下一句話:「山裡人真傻,有錢不賺。」
但是,尊貴的客人來了,何田人都會撈一條清水魚上來熱情接待,過年過節時,他們都會把清水魚當作最好的禮物送給親朋好友。當年,一名紅軍戰士病倒了,禾豐村的一位老奶奶知道後,二話沒說,從自家塘裡撈出一條魚,翻箱倒櫃,找出僅剩的冰糖,和著魚頭燉湯,紅軍戰士吃下後,奇蹟般的好轉了。
如今,何田清水魚已經成為開化的十大名菜之一,其做法和魚頭豆腐沒有什麼區別,大火燒開,再用小火慢慢地滾,等到湯呈白色了,再放鹽和味精,調好味後就可以起鍋了。簡單,味美,這不正是何田人的生活嗎?
在與大自然的交流中,何田人自有一套處世哲學:取之有度,用之合理,不過度索取。300多年來,清水魚能在這裡悠然自得,恐怕也正是這個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