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過剩產能行業企業家心態:急盼「造血」政策

2020-11-24 中國新聞網

  記者近日對國內部分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家採訪發現,這一企業家群體心態普遍比較焦慮,為生存絞盡腦汁,他們期盼政府在出臺減稅、財政支持安置下崗工人等「輸血」政策後,還能儘快出臺一些立竿見影的「造血」政策,使他們能熬過當前行業不景氣的「冬天」。

  重重困境待破

  記者走訪了包括煤炭、鋼鐵、電解鋁等在內的過剩產能行業的一批企業家,他們目前一方面對於中央和地方政府開始實施減稅和財政出錢安置職工的政策十分興奮,另一方面對於企業和自身的發展前途仍憂心忡忡。很多企業家告訴記者,他們現在仍是「天天在火上烤」:一怕職工日子過不下去,二怕無力回天對不起組織,三怕企業倒閉、一生心血付諸東流。

  「我最擔心的是安排在二三線工作的職工生活能否過得下去,這涉及數十萬職工及家屬啊。」中國平煤神馬集團黨委副書記王玉告訴記者,平煤神馬集團是河南省最大的煤炭企業,有23萬職工,加上家屬幾乎相當於公司所在城市平頂山市的小半個城市人口。從2013年起,公司效益逐步下滑,職工收入大幅下降,尤其是二三線的工人月收入普遍在一千元上下。這些人中年紀大的,計劃向省裡申請提前退休或企業內退,但是不到年齡的還有很多人。平頂山市最低工資1200元,很多礦上的家庭僅靠一個礦工的收入,一個月一千元養家餬口實在困難。

  除了擔心職工的生活是否穩定外,不少國有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還怕辜負組織的信任,無法維持企業的生存。陝西省一家國有企業的老總對記者說,自從全行業過剩、產品賣不出後,他遭受的壓力一天比一天大。廠裡的工人要工作、要吃飯,政府要財政、要GDP。但是辛辛苦苦撐下來,工人的收入還是不斷下降,企業虧損還是不斷增加。「組織上把企業交給我,我卻無力回天,如果企業真在我的手裡生存不下去,我實在不知道如何面對員工、面對組織。我已有很長一段時間睡不好覺,心理壓力特別大。」

  對民營企業主來說,他們更擔心下一家倒閉的企業會不會是自己。陝西寶深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帆對記者說,作為全國磚機行業的老大,2015年公司銷售額出現了下滑,自從公司1982年開辦至今,歷史上只有1997年、2008年出現過全行業下滑。這一輪行業危機來得如此猛烈,眼看一家家磚機企業倒下,仍在經營的企業都越來越感到生存的艱難,現在同行們都擔憂在這一輪行業大洗牌中能不能挺過去。

  守住生存底線

  面對越來越嚴峻的行業形勢,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家們都在咬牙拼命,想盡辦法為工人找出路、為產品謀升級、為企業求生存,希望在殘酷的經濟環境中活下來。在中央支持職工安置政策的同時,企業也積極拓展新業務、研發高新技術,實現自我轉型升級。

  很多企業家都把平穩地裁減工人作為中心工作,希望中央支持企業安置職工的政策能儘快落實到位,最大限度地減人。四川最大的國有煤炭企業川煤集團總經理劉萬波對記者說,川煤5.2萬員工按現在的產能規模只需要3.5萬人,只要有政策就可以再減1.7萬人,這是煤炭去產能的核心問題。

  除了向中央要政策外,有一些企業更是積極地自己想辦法為工人找出路。中鋁貴州分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彭濤說,到2015年8月底,公司需要妥善安置7178名員工,公司沒有一味向上要政策,而是通過發展物流貿易、工業服務、現代城市服務、房地產開發、職業教育等,將員工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發展,從冒煙工廠轉崗到無煙工廠。公司集結了最難安置的2000多名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員工,組織成立了現代城市服務公司,建成了貴州省首個城市健康養老服務呼叫中心,健康養老業務發展得非常好。

  「裁減工人只是控制了成本,企業要真正活起來,還得靠產品升級,不斷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河南洛陽最大的鋁業公司萬基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姬延召對記者說,我國的鋁廠多是生產附加值低的原材料和粗加工鋁材,近年來鋁價大跌、企業大虧。但市場上,精加工鋁材價格仍非常高,一些特種鋁材的附加值甚至10倍於粗加工鋁材。「我們企業現在正在盡力向精加工鋁材轉型。靠賣小麥過日子,只會越過越苦,現在必須做出香甜的麵包才會有好日子過。」

  除了控制人工成本、促進產品升級外,有少數過剩產能行業的企業把擁有不可複製的高新技術作為了生存的最大本錢,這類企業往往在同行業中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中國平煤神馬集團黨委副書記王玉說,當前雖然企業職工收入不斷下降,但是職工們對於企業生存的信心還是很大的,這樣的底氣來自於企業有別於其他煤炭企業的轉型升級方式。平煤神馬集團延伸發展的都是需要長時間技術創新的產業鏈,由於技術門檻高,其他煤炭企業很難進入這些高端產業鏈,平煤神馬集團從中獲取了大量的利潤。如今經濟一再下行,這些高端產業鏈仍能贏利,而且訂單源源不斷。「即使全行業倒下,我們也是最後一個。」

  期待「造血」政策

  在自我努力求生存的同時,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家們希望國家能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他們對於目前中央的減稅和財政支持安置職工的政策十分擁護,認為這樣立足財政的「輸血」政策十分有助於企業轉型發展,希望政策力度能更大些。除此以外,不少企業期待中央還能給予他們「造血」政策,在技術開發、金融創新、政策配套等方面做出大的變革,讓企業獲得更大的自我發展動力。

  國內大量企業產能過剩,很重要的原因是由於技術水平落後,產品只能處於市場低端,這需要國家大力推行關鍵基礎技術的協作研發,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撐。以我國碳纖維產業為例,據記者調查,一方面目前行業內已建和在建的年產能過萬噸,但每年實際產量不足2000噸,產能大量閒置;另一方面自給率不到20%,大量高端碳纖維需要依賴進口。要突破核心技術、進入高端市場,靠一家企業的努力十分困難。如果國家能協同全國技術人員解決關鍵的基礎技術問題,就可以改變國內企業只能集中在低端市場的現狀。

  融資問題是產能過剩行業企業普遍遇到的另一難題。為繼續生存下去,企業目前紛紛加大投資轉型升級,然而相當一批企業由於缺少抵押物,銀行貸款困難,轉型「騎虎難下」,急需國家金融創新給予支持。「我們現在不作為就是等死,雖說加大投入可能會『死』得更快,但還是有一線生機。」陝西漢中市綠嬌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莫儀輝說。一些企業家建議,希望國家採取類似王安石變法裡的「青苗法」,在轉型資金「青黃不接」的時候,對於無法提供抵押物但轉型前景良好的企業,能給予融資支持,不要讓企業倒在由弱變強的路上。

  「另外,改革政策的配套措施也要及時跟上,不然再好的政策也白瞎。」陝西精功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總經理唐明才對記者說,中央近年來出臺了低空開放改革的政策,旨在讓通用航空市場發展起來。然而,由於空域管理技術提升、通航細則制訂、通航機場建設等配套措施遲遲跟不上,時至今日,國內通航市場仍然非常小,通航企業的作業能力嚴重過剩,多數企業出現虧損。「國家在政策改革方面若只是上面有一個好的口號、下面沒有具體的措施,什麼也不會有大的改變。」

相關焦點

  • 國土部:產能過剩行業一律不得安排用地指標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國土資源部近日發出通知,要求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將保增長與調結構有機結合,進一步增強土地管理參與宏觀調控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堅決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複建設勢頭。國土資源部通知要求,加強土地規劃和計劃調控,嚴格建設項目批地供地審查,做好淘汰落後產能的用地處置和權屬管理,加大對違規違法用地的監管和查處力度。
  • 兩部委嚴令遏制產能過剩行業盲目投資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昨日要求各地貫徹落實國務院有關化解過剩產能要求,落實地方政府的主體責任,做好化解工作;同時,堅決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防止出現違規項目。  胡祖才表示,化解過剩產能還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鼓勵優勢企業「走出去」,把化解產能過剩與對外開放戰略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走出去」戰略對化解產能過剩的積極作用,通過對外投資和合作,實現過剩產能的優化利用。
  • 工信部:從五方面化解產能過剩行業困局
    在提問環節,運行局黃利斌副局長回答十三五期間對於產能過剩行業的措施,主要從五方面化解過剩產能。  黃利斌表示,比較困難的目前是產能過剩的行業,包括煤炭、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這些行業的困難有多方面的原因。前幾年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規模擴張,有這個原因,也有當前經濟處在下行周期的原因,加上結構調整任務比較重,行業比較困難。
  • 工信部:對產能過剩行業不以任何名義備案新增產能項目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蘇波在論壇上表示,化解產能過剩矛盾是一個十分複雜的艱巨工程。也是當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需要各部門,各地方政府加強協作共同努力,工業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視化解產能過剩工作,為了發揮政府作用,堅持標本兼治,長短結合,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標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主要在控制產能總量、調整優化存量、規範市場秩序、建立長效機制等方面下工夫。
  • 工信部五大舉措推進產能過剩行業進行結構調整
    [彭博新聞社記者]: 我的這個問題有兩個部分,一是關於國企改革、國企合併,像南車、北車,接下來類似的國企合併在中國2015年計劃中有多大的份量?二是談了很多新興企業的計劃,可是我想再了解一下,對於產能過剩比較嚴重的企業,「十三五」規劃中對它們將有什麼措施?
  • 工信部公布產能過剩行業:光伏和風電被移出
    上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定調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強調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五大任務中產能去化居首,提出破產和再就業彰顯決心,通過資本市場配合多兼併重組。 1)政策針對的產能過剩行業有哪些?
  • 工信部發布產能過剩行業 產能置換實施辦法
    為落實《國務院關於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和《國務院關於印發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要求,工信部日前印發了《關於做好部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產能置換工作的通知》以及《部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目的就是明確相關標準、程序和要求,將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落實到位,堅決遏制盲目擴張。
  • 工信部辛仁周:以強有力舉措化解產能過剩
    中央把化解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矛盾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重點。貫徹落實這一決策部署,對於防治大氣汙染、防範系統性經濟風險、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具有重要意義。實踐證明,化解產能過剩任務艱巨,面臨問題多,而且容易出現反覆。為取得實效,必須採取強有力的舉措持續推進。
  • 光伏和風電被移出工信部提及產能過剩行業名單
    政策針對的產能過剩行業有哪些?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工信部公布工業行業淘汰落後和過剩產能企業名單,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一直重點提及,而光伏和風電被移出產能過剩行業。 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工信部會議提出的2016年主要預期目標是,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左右、能耗降低4%,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4.5%。
  • 深交所發布房地產及產能過剩行業公司債監管函
    繼上交所明確房地產及產能過剩行業公司債券分類監管的標準後,深交所也於日前發布了《關於試行房地產、產能過剩行業公司債券分類監管的函》(下稱「監管函」)。與上交所的規定類似,深交所同樣對房地產、產能過剩行業分別採取了「基礎範圍+綜合指標評價」、「產業政策+綜合指標評價」的分類監管標準,並規定了房地產、煤炭和鋼鐵企業應合理審慎確定募集資金規模、明確募集資金用途及存續期披露安排。
  • 多個產能過剩行業再遇「紅燈」
    20日,國務院印發《政府核准的投資項目目錄(2016年本)》(以下簡稱《目錄》),其中對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項目再念「緊箍咒」。   此次修訂《目錄》是繼2013年、2014年兩次修訂後,國務院第三次作出修訂。
  • 光伏玻璃行業:產能短缺與產能置換政策沒有直接關聯
    為近期做好穩定市場、保證光伏玻璃供應,中長期實現光伏玻璃行業健康有序發展,防範形成新的產能過剩,協會組織召開了此次會議。會議開始張佰恆會長首先發表講話。他指出「隨著光伏產業發展,光伏玻璃等新能源材料發展潛力大。
  • 工信部治理產能過剩 光伏玻璃準入門檻抬高
    工信部動手治理光伏行業和平板玻璃行業產能過剩問題。  12日,工信部網站發布《光伏製造行業規範條件(2015年本)》公開徵求意見。去年底,工信部還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有關光伏企業兼併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等文件。業內人士分析說,規範條件對光伏製造業的指標要求更為嚴格,促使光伏製造業進一步提高技術,有助於推動光伏產業健康發展。
  • 產能過剩、市場空間被擠壓 鉛酸蓄電池行業前景幾何?
    產能過剩、市場空間被擠壓 鉛酸蓄電池行業前景幾何?> 本就產能過剩
  • 上交所深交所陸續出臺房地產及產能過剩行業公司債分類監管措施
    繼上交所明確房地產及產能過剩行業公司債券分類監管的標準後,深交所也於日前發布了《關於試行房地產、產能過剩行業公司債券分類監管的函》(以下簡稱《監管函》),與上交所的規定類似。   監管層對房企融資的收緊仍在持續。
  • 上交所公司債對產能過剩行業實行分類監管
    【財新網】(記者 張榆)除房地產公司債外,上交所也將對產能過剩行業公司債實行分類監管。10月28日,財新記者從債券承銷機構處獲悉,上交所下發了一份《關於試行房地產、產能過剩行業公司債券分類監管的函》,明確煤炭及鋼鐵類的過剩企業不得發行公司債類別,並根據綜合指標評價將企業劃分為正常類、關注類及風險類。  今年以來,過剩產能企業已有多起違約產生,比如廣西有色及東北特鋼等都分別宣布進入破產清算和破產重整,市場出清信號明顯。
  • 油價下跌產能過剩 工信部嚴控電石行業準入
    油價下跌產能過剩 工信部嚴控電石行業準入 2015-01-09 09:50:242013年,世界電石產能約3755萬噸,其中中國的產能約佔世界的96%。  這意味著,國際油價下跌的衝擊幾乎全有我國電石行業承擔。  不僅如此,電石行業還存在產能過剩。
  • 發改委公布新產業結構調整目錄限產能過剩行業
    發改委公布新產業結構調整目錄限產能過剩行業更加注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自主創新,更加注重對產能過剩行業的限制和引導。    按照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本)》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則:一是堅持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相結合;二是堅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和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相結合;三是堅持結構調整與協調發展相結合;四是堅持控制總量與優化存量相結合。
  • 2019年銅行業:整體保持平穩運行 警惕產能過剩風險
    2019年,我國銅行業保持平穩運行,效益同比增長,價格震蕩回落,下遊消費持續轉弱,產能過剩風險不容忽視。 一、產量平穩增長,主要技術指標持續優化。2019年,銅精礦金屬含量163萬噸,同比增長4.1%,精煉銅、銅材產量分別為978萬噸、2017萬噸,分別同比增長10.2%、12.6%。
  • 產能過剩問題依然存在,甲醇行業期待走出迷局
    近年來,關於我國甲醇產能過剩的言論一直不絕於耳。那麼當前這種情況是否有所改善呢?近日,在合肥召開的2013年中國甲醇產業大會上,業內專家匯聚一堂,就我國甲醇行業面臨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努力的方向等焦點話題,暢所欲言,共同勾勒出一條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