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教育部官網近日發布《教育部關於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若干意見》,要求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取消學校行政級別。
有關取消學校行政級別的話題,已不知談論了多長時間了,有關方面也不知有過多少次表態、多少強調了,但是,此項工作仍然停留於公眾議論、輿論呼籲、部門表態的狀態,沒有任何實質性進展。
只講不做,或講得多、做得少,一方面說明此項工作推進的難度太大、阻力太多,另一方面則說明負責此項工作的部門和單位,可能自身還沒有想通、沒有推進此項工作的內在動力和決心。如此一來,也就不可避免地只會在會議、文件、講話中打轉,而進入不了實質性操作階段。
事實上,別說學校,就是應當與市場完全融合、完全獨立、完全按市場化運作的國有企業,訖今為止,仍然是半行政、半市場化的格局,從經營的角度來看,要求企業必須適應市場需要、適應競爭需要,要求企業按市場化承擔各種責任。但是,從經營者的任免和管理來看,又執行的是完全行政的一套規矩,副總以上的人員,都要由政府或相關職能部門任免,企業沒有任何自主權。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企業中級管理人員的任免也要通過政府職能部門的現象,儼然是計劃經濟的管理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精神,各地都在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對如何管理企業進行思考,但是,最終的答案仍然是不放手、不放權,仍然是通過行政任免方式把企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緊緊抓在政府手中。自然,也就無真正的市場主體可言了,所謂現代企業制度,也就只是政府插足的一個符號,而不是改革的終極目標。
回到學校管理來看,在一個投入、政策、資源等都是通過行政安排、行政撥付、行政調度的方式解決的情況下,無論哪方,都是不可能為了所謂的「市場獨立」而放棄的。除非這所學校已經具有了極強的市場生存能力,不需要政府的「關照」,不然,是不可能掙脫政府的懷抱,自我獨立、自我管理、自我拓展市場的。更何況,政府還有很多可以制約學校的手段呢?南方科技大學爭取了這麼多年,得到市場元素又有多少呢?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一名工作人員、一枚公章就能春束縛住的現狀,又改變了多少呢?
很顯然,將已經被牢牢控制在手上的政策、資金、資源等放手給市場、放手給學校、放手給老師,對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來說,自然也是一件很難做到、很難超脫的事。實際上,對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來說,學校有沒有行政級別,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管理權交給誰,相關資源、資金的分配和調度權歸誰,這才是他們最關心的。自然,也就不可能真心推進教育行政體制改革,推進學校行政級別的取消了。
這也意味著,能否取消學校的行政級別,本身並不重要,也非關鍵,核心問題在於,從政府到學校,是否能夠有效地轉變行政思維,轉變管理思路,願不願對現行的管理模式、管理方式、管理手段進行轉型,從市場化的角度出發,把學校推向市場,使學校也成為具有獨立運行能力、獨立生存的市場主體。不然,在行政管理模式下,就難免出現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教育資源使用浪費、貪汙腐敗問題突出、管理漏洞巨大的現象,並使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難以提高,難以打造出真正世界一流的中國大學。
退一步講,就算勉強將學校的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取消了學校的行政級別,在具體運行和操作上,也不會有多大的效果。國有企業改革的現狀,也極有可能是學校改革的現狀。亦即實行了混合所有制、退出國有絕對控制的企業,市場因子就多一些,適應市場的能力也強一些。反之,則仍然是關行政、半市場化企業。如果學校在改革過程中不能引入其他所有制資本,不能與財政撥款等脫鉤,要想從根本上取消行政級別,難度相當大。
但是,不管難度有多大,也不管會遇到多大的阻力,學校改革都是大勢所趨,取消學校的行政級別也是必須邁出的步伐。只是,時間表何時才能拿出,如何才能讓學校改革、取消行政級別不至於成為擺設。這方面,政府應當儘快轉變對學校管理的行政思維,學校也要轉變過度依賴政府的行政思維。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