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13日,湖南臨湘市電信局一位副局長率人衝入當地廣電局,衝突中有6人受重傷。此事轟動全國,被稱為「臨湘事件」。短短數月間,僅湖南人員傷亡就超過100人。其它地區也衝突不斷。
那還得了!上級主管部門趕緊滅火。國務院於1999年發布了82號文件,要求電信部門不得從事廣播電視業務,廣播電視部門不得從事通信業務,對此必須堅決貫徹執行!
催生三網融合政策
畢竟,站在技術角度,廣電、電信都屬於通訊行業,骨幹網、城域網幾乎完全相同。按照發展規律,在最後一公裡有絕對優勢的有線電視,也會像美國同行那樣,推出電話、上網、電視融合業務,通過市場競爭自然形成三網融合,並且大概率成為強勢電信運營商。
後來,政府也意識到放鬆管制,破除雙方壟斷,通過競爭激發創新,促進信息產業快速發展,也給老百姓帶來實惠。
於是,2010年,出臺三網融合政策,對10年前的政策糾偏。有線電視要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必須成立「全國一網」公司。
失去的10年!
82號文將廣電的業務範圍限定在區域廣播網的建設運營上,到2010年三網融合政策出臺時,全國形成了幾千個區域性有線電視公司。
DVBC數位化紅利,掩蓋了區域化運營的低效率,日子紅火的地方廣電寧當雞頭不做鳳尾,縱使一個省整合都很困難,更何況全國一網整合。
直到DVBC數位化紅利開始弱化,面對競爭壓力需要抱團取暖,全國一網的中國廣電才於2020年10月掛牌。這時,從三網融合政策出臺算起,已經過去了10年。10年的時間,足以讓任何機會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嚴峻的現實
工信部剛剛公布了三家電信企業截至2020年10月末的運營數據:
固定網際網路寬帶接入用戶總數達4.81億戶,同比增長6.4%,用戶數大於家庭總數。IPTV(網絡電視)總用戶數達3.12億戶,同比增長6.2%,遠超有線電視。行動電話用戶總數達16億戶,大於人口總數。
一個明確的信號是,寬帶、電話市場已經嚴重飽和。電視個位數的增長主要來自於廣電用戶的流失,進入存量市場競爭階段。電話、寬帶市場有明顯的網絡效應,即用戶量越大價值越高。
網絡效應也會放大強弱之間的差距,讓存量市場競爭更加殘酷,迫使電信聯通也開始抱團。2020年一季度,有線數位電視繳費用戶為1.42億,淨減196.2萬,後續沒有數據公布。
市場失靈
82號文將有線電視限制在廣播電視傳輸業務上,收入來源單一,控制機頂盒成為有線電視獲利的主要手段,形成的路徑依賴延續至今。
甚至圍繞控制機頂盒出臺了一些技術政策。比如,與機頂盒晶片捆綁的加密技術標準,以及在此基礎上延伸的電視OS。技術封閉捆綁,導致機頂盒成為專用品,不能在市場上流通。
廣電因涉及輿論安全,對業務的安全播出要求嚴格。機頂盒與業務捆綁,自然也被視為安全播出的一部分。針對機頂盒採取各種封閉手段,也就有了更多理由,強化了有線電視的機頂盒發展路徑依賴。
實際上,廣播傳輸方式只有一個環節,安全管控最簡單,只需管控好源頭即可。機頂盒與播出安全沒有半毛關係,前端播發的CCTV到了終端不會變成CNN。
封閉的機頂盒成了有線電視甩不掉的包袱,一系列問題隨之而來:產品單一,用戶失去選擇權,市場失靈,創新消失,性價比降低,用戶流失等等。
電視終端產業只能繞過有線電視發展。甚至,與有線電視成為競爭對手,就好比移動運營商與手機廠家競爭那樣荒唐。
內容、寬帶、終端要素基於市場高效配置,每年約有7000萬電視和機頂盒流向市場,壯大了與廣電競爭的力量。
在封閉環境下運行的有線電視,網絡技術標準長期得不到升級,傳輸能力下降,捆綁機頂盒高價銷售,進一步削弱了競爭力,用戶流失加速。有線電視業務與機頂盒捆綁,不可能形成類似移動通訊產業那樣的網絡與終端分離的高效市場化分工,限制了廣播電視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有效利用,造成一邊是網絡資源的巨大浪費,一邊是網絡運營陷入困境,形成嚴重的供給側結構性矛盾。
捆綁機頂盒,讓電視媒體競爭變成終端競爭,廣播電視媒體處於不利地位。與有線電視捆綁機頂盒、增加交易成本相反,資本對網際網路機頂盒及電視機進行補貼,用低價快速佔領市場。
廣電亟需出臺頂層設計
1998年出臺82號文時,我國的改革開放還處於初級階段,政府治理能力與現在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如果讓現在的政府穿梭回去,有線電視的命運一定會被改寫,也沒有什麼三網融合政策。
20多年來,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變的是政府對有線電視一貫的重視。2020年3月2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召開電視電話會議,貫徹落實中宣部等九部委聯合印發的《全國有線電視網絡整合發展實施方案》。聶辰席部長在電話會議中強調,要深刻認識到,將要整合形成的這張網,是黨和政府聲音傳入千家萬戶的主渠道,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陣地,是國家重要的信息基礎設施,是加強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戰略性資源,是一張多功能的國家數字文化傳播網,在傳播主流輿論和發展先進文化、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和網絡安全方面承擔著重要職責、發揮著重要作用。
為實現上述目標,有線電視必須連接儘量多的用戶終端,具備網絡效應。這些終端不僅僅包括有線電視定製終端,更要連接市場化終端。同時,還要發揮廣播優勢,升級技術標準,讓有線電視成為超高畫質電視網,配合國家超高清戰略,實現差異化發展。
為此,必須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儘快出臺阻斷有線電視機頂盒發展路徑依賴的頂層設計,推動有線電視業務與機頂盒分離,專注網絡傳輸主業,通過升級DVBC2技術標準,解決核心的超高清網絡傳輸問題,創造新的紅利,擺脫壟斷思維,讓產業鏈上下遊共享,加速網絡效應的形成。
DVBC2標準頻譜效率遠高於5G,產業鏈成熟,成本低,幾乎是有線電視升級超高清網的唯一選擇,與IPTV/OTT相比優勢很大:現階段,一個8MHz帶寬的DVBC2,可以傳輸近80M的碼流,足夠容納各地所有無線公益頻道,而且可以全部是高清的。如果有線電視免費傳輸這些頻道,突出公益性,電視機或機頂盒支持DVBC2可以帶來以下收益:
1、超高清已經是國家戰略,有線電視升級DVBC2,可將電視公共文化服務超高畫質化,造福人民群眾;
2、發展超高清可以提升傳統廣播電視媒體的競爭力,吸引網際網路電視終端支持有線電視,藉助市場的力量,實現廣播電視媒體與網際網路電視媒體基於同一終端的融合發展,幫助廣播電視媒體在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爭取主動。
3、提升我國電視終端產業的技術標準,解決市場化超高畫質電視缺少超高清內容的難題,加速落實國家超高清戰略。
4、政府1999年82號文限制了有線電視發展壯大,出臺電視終端必須支持DVBC2的政策,為有線電視廣播提供高水平的社會化終端,也是對有電視產業的政策補償,使其公平參與市場競爭,與要求智慧型手機支持4G5G有著同樣的經濟價值和更高的社會價值。
5、升級DVBC2,可以不改變現有網絡基礎設施,不中斷服務,安全播出不受任何影響;
6、DVBC2從前端調製到終端解碼已經全部實現了國產化,所有DVBC2解碼器均向下兼容DVBC,不涉及專利收費,規模升級成本增加可以忽略不計。
7、現有標準的DVBC超高清機頂盒和超高清頻道數量不多,升級包袱不重。
8、我國每年電視機銷量約5000萬臺,法律強制規定必須支持公益性的地面無線數位電視,是實際的覆蓋用戶不到2%。當有線電視也突出公益性,讓電視機支持DVBC/C2,可以覆蓋80%以上的用戶,公益效果更明顯,可能不需要重新立法,採用司法解釋、行政命令再加市場引導即可。機頂盒+電視顯示器,也是廣播電視終端的一種形態,應該與電視的要求相同,也要支持DVBC2。
9、有線電視升級技術標準,突出公益、開放發展,所帶來的超高清紅利可以惠及整個電視產業鏈,給老百姓帶來的獲得感不亞於5G,有利於社會化宣傳推廣,重新樹立有線電視的品牌形象。
10、如果有線電視也能免費傳輸至少一套高標準的超高清頻道,有線電視將成為超高清普及的加速器,會刺激支持有線電視的電視機和機頂盒的銷量大幅上升,二者相加每年超過1億臺應該不成問題。國家應該鼓勵有線電視為社會提供公益性公共產品,並在資金上予以支持。
如果上述理想成為現實,3年後,市場給有線電視輸送至少3億用戶終端,實現有線電視終端的快速更新換代,卸下最大的發展包袱,迅速形成網絡效應。有線電視會因此獲得大量與用戶交易的機會,這些交易機會不僅僅是開通付費超高清業務,也包括寬帶、移動業務。
實際上,我國每年約5000萬臺的電視幾乎100%支持DVBC,只是被有線電視封閉的技術體系擋在了門外,相當於每年有5000萬臺的高性能有線電視機頂盒被浪費掉,而且幾乎都成為有線電視的競爭終端。由此可見,機頂盒發展路徑依賴對有線電視的傷害有多大!
另外,也要加快有線電視的5G運營步伐,讓有線電視經營者在開展5G業務的實踐中,深入認識和理解網絡效應等經濟學原理,掌握更多的基礎知識,將其應用於廣播電視主營業務上,從市場定位上徹底解決自身發展問題,產生阻斷機頂盒發展路徑依賴的內生動力。
在政府部門對中國廣電的考核上,要考慮到它的廣播通訊基因。如果參照其它三家基礎通訊運營商,無異於讓雞與鴨比划水。應該配合國家超高清戰略,將發展超高清廣播電視用戶數作為中國廣電的主要考核依據。
請注意!這裡指的廣播電視,不是寬帶。因為,對於廣電而言,寬帶,乃至將來的5G業務,是做好廣播電視主營業務後的延伸,而不是倒過來。
破解經濟學難題
幾乎沒有人懷疑,有線電視的困境是捆綁機頂盒造成的,但似乎誰也拿它沒辦法。解決這種低效的路徑依賴是一個經濟學難題。經濟學家普遍認,解決路徑依賴問題,需要政府提供新的科學的制度供給。這就是「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精髓。非常希望既要「有效的市場」,也要「有為的政府」的理念,能在解決廣電行業機頂盒發展路徑依賴過程中得到落實,用實際行動破解這個經濟學難題,徹底改變有線電視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