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飛行者一號」,不到十年,飛機就被應用於戰爭,一戰時出現了空戰用的戰鬥機,當然最開始的飛機製造在各方面的技術肯定還不成熟,性能也比後輩差得遠,但是起到了「敢為天下先」的帶頭作用。
在這之後的數十年,各國都不約而同地投入資源,研發新式飛機,一部分走在時代前列的軍事家已經預見到了飛機在未來戰爭中的重要地位。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實戰條件下對戰鬥機性能條件的要求也更多,武器、彈藥裝得越多,飛機的體重也就越胖,但是矛盾的是,飛機本身就是追求速度和靈活的產物啊,這就迫使人們不得不從外形設計上去提升飛機的機動性。
飛機的外型設計,也叫氣動布局,種類很多,不同作用的飛機有不同的造型相適應,我國有一款戰鬥機就採用了不同尋常的「鴨翼」的外形布局,這種布局有一個明顯特徵,就是在機翼部分,布局是前面小、後面大,外形看上去像一隻鴨子一樣。這就是我國最新國產的殲—20戰機,採用這種特殊氣動布局,能讓殲—20在靈活性、機動力上有極大提升。
鴨翼布局能被研發專家們接受自然是有它的優點的,不然也不會冒險捨棄傳統的平直翼布局了。這種氣動布局相比流行的平直翼而言,可以給飛機帶來更大的升力,增強機動性,這樣一改進,戰機起飛需要的速度就能下降一些,需要的跑道長度也就更短,就更適合在跑道有限的航空母艦上使用。美國人曾經也考慮過給新戰機採用鴨翼布局,但最後放棄了,按美國人的說法是沒必要,就算別的國家都用,自己也不稀罕用,美國人這麼傲氣,到底是什麼自信在支撐他們呢?
原因說白了很簡單,就是對於美國人來說,以他們的技術水平,的確不需要用「鴨翼」來給戰機加分,鴨翼這種布局最主要的好處就是可以提高升阻比,讓沉重的戰機快速起飛,獲得優勢,但是對於擁有先進航空發動機技術的美國來說,自己的發動機能夠給戰機提供充足的動力起飛在同樣作戰環境下,只要發動機動力足夠,就算是常規氣動布局,戰機也可以快速起飛,可以說是「力大飛磚」,有條件為什麼還要去花大力氣研究氣動布局呢?
美國人這樣做的另一個原因就有對於戰機隱身性能的考慮,鴨翼布局雖然能有效提升機動,但在隱身性能方面相比常規布局佔了下風,在重視戰機隱身性能的美國人看來,這個劣勢難以接受,自然也就不考慮給戰機用「鴨翼」了,美軍有實力說一句:我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