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諾貝爾自然科學三大獎的意義和啟示

2020-11-24 光明時評

  作者:張田勘

  2018年的諾貝爾獎已全部公布:美國的詹姆斯·阿利森和日本的本庶佑因「發現免疫負調控抑制可治療癌症」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美國的阿瑟·阿什金、法國的傑拉德·莫柔和加拿大的唐娜·史翠克蘭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在雷射物理學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發明;美國的弗朗西絲·阿諾德、喬治·史密斯和英國的格雷戈裡·溫特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們在酶的定向進化與多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方面做出了貢獻。

  2018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和化學三項獎項都涉及生物學或與生物學有關,這表明,當代自然科學已經在悄然聚焦於生物學,並且在把生物學當作重點學科來研究,還藉助其他學科的技術、視角和力量,形成了多學科交叉交融。

  生物學是現代醫學和生理學的基礎,因此生理學和醫學必然要落地於和立足於生物學。阿利森和本庶佑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原因首先在於,兩位科學家通過研究提出了一種與主流思潮不同的治癌新思路,即治療不是針對癌細胞進行殺滅,而是對機體的免疫系統進行調控,解放被束縛的免疫力,讓免疫系統全身心地投入到抗禦癌症的徵戰中,從而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阿利森和本庶佑分別發現了細胞毒T淋巴細胞相關抗原-4(CTLA-4)和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PD-1),它們都可以稱為分子制動器或剎車,其作用是抑制免疫T細胞殺滅癌細胞和病原微生物的功能。他們認為,如果能研製一些抗體與CTLA-4和PD-1分子結合,就能解除對T細胞的抑制,從而激活免疫細胞,這種抑制免疫抑制分子的方法可以得到「負負得正」的結果,這樣的調控也稱為免疫負調控。

  阿什金、莫柔和史翠克蘭發明的光鑷技術(創建超短高強度雷射脈衝)同樣與生物學有關,它既可以捕捉小分子生物目標,如病毒、DNA分子等,又不會破壞它們的結構,使得人們能研究活體狀態下的生物分子,從而深入理解生命和疾病,同時還能將這樣的技術應用於臨床治療,如治療白內障和近視眼(雷射手術)。

  獲得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的阿諾德,是通過對枯草桿菌蛋白酶的定向進化研究獲得了更有活性的酶,從而能催化產生對環境更友好的化學物質。在生物與化學交叉學科領域,阿諾德還另闢蹊徑,利用定向進化的方法研究蛋白質。

  由此看來,聚焦生物和學科交叉,是今年諾貝爾獎的一大特點,從這一角度切入,可以觀察到當代前沿學科的機遇。

  另外一方面,縱觀這屆諾貝爾獎獲得者,我們可以看到它獎勵科學家觀念創新和創新成果的初衷。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者,更體現了科學家的胸懷和淡泊名利。

  阿什金是諾貝爾獎歷史上獲獎年齡最大的科學家,已經96歲。他說,他很老了,已經不再關心像諾貝爾獎之類的事情。59歲的史翠克蘭是諾貝爾物理獎歷史上的第三位女性獲獎者,她認為,她的獲獎和她在研究和工作中並沒有經歷所謂的性別歧視。她說,「在她的職業生涯中總是被當作(與男性科學家)平等對待。」而且,當她被問及為什麼一個有成就和聲譽的人沒有成為一位正教授時,她簡單地回答「我從來沒有申請。」

  總體來說,今年的諾貝爾科學獎充分體現學科交叉在科學研究和應用中取得豐碩的成果。它帶來的啟示,是未來生物學很可能將是重點學科,同時吸引更多的學科,如物理學和化學,數學和計算機等學科,在人工智慧、遺傳、基因組學、材料等方面獲得更多的成果,造福社會並推動人類文明的進程。(張田勘)

[責編:王營]

相關焦點

  • 解讀2020諾貝爾自然科學三大獎的意義和啟示:敬畏生命 揭秘宇宙
    隨著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獎項得主相繼宣布,都有哪些研究發現將改變世界?從這些獲獎者的研究項目和成果,能為人類帶來哪些有價值的應用?生理學或醫學獎:捕獲狡猾病毒的「獵手」在三位科學家鑑定出C型肝炎病毒之前,A肝和B肝病毒的發現是這一領域向前邁出的關鍵一步,但當時大多數血源性肝炎病例仍然無法解釋。
  • 失敗的學生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啟示
    瑞典諾貝爾獎評審團8日宣布,日本京都大學物質-細胞統合系統據點iPS細胞研究中心長山中伸彌與英國發育生物學家約翰·戈登因在細胞核重新編程研究領域的傑出貢獻,而獲得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0月8日中國新聞網)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兩位得主可謂難兄難弟。
  • 三大獎初評結果公示 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很難得嗎
    三大獎初評結果公示 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很難得嗎  8月3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公示「三大獎」初評結果,包括46項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4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3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以及2019年度初評通過、因異議處理中止評審,現已調查處理完畢,按規則提交2020年度評審的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項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
  • 2020年諾貝爾物化生三大獎8位得主,2人獲李嘉誠資助
    今年三個獎項得主一共有8人,其中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3人、諾貝爾物理學獎3人、諾貝爾化學獎2人,下面是獲獎人國籍及獲獎理由。霍頓(英國)和查爾斯·賴斯(美國);獲獎理由:發現C型肝炎病毒。英國)、賴因哈德·根策爾和安德烈婭·蓋茲(美國);獲獎理由:彭羅斯證明了黑洞的存在,而根澤爾與格茲發現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 諾貝爾獎金管理給我們的啟示
    原標題:諾貝爾獎金管理給我們的啟示   諾貝爾
  • 國家三大獎初評結果公布,兩項建議等級為自然科學一等獎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8月3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公示「三大獎」初評結果,包括46項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4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3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以及2019年度初評通過、因異議處理中止評審,現已調查處理完畢,按規則提交2020年度評審的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項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1項。
  •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給我們的啟示
    文/朱邦芬(清華大學) 2014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日本物理學家,他們是Isamu
  • 2018和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雙雙出爐
    【環球網快訊】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最新消息,北京時間10月10日19時許,瑞典文學院宣布,將2018年和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分別授予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克祖克(Olga Tokarczuk)和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
  • 對話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疫情對經濟,創新,和未來的啟示
    [億歐導讀] 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蒞臨2020世界創新者年會·【科技創新領袖篇章】,在發表演講後,與億歐CEO黃淵普先生圍繞疫情對經濟和市場帶來的影響展開了精彩的對話。WIM2020以「科創連動世界」為主題,連接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美洲的全球創新者,分享科技創新成果和認知,共同推進「讓科技更平等」的理念。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出席了世界創新者年會WIM2020的【科技創新領袖篇章】,並在發表演講之後與億歐CEO黃淵普先生進行了精彩的對話,探討了疫情對經濟和市場帶來的影響,以及對未來的啟示。
  • 2018諾貝爾三大獎,都被生物學帶著節奏走
    從聚焦生物學和學科交叉這兩個角度切入,不僅可以解釋為何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青睞生物學,還可以獲得觀察當代前沿學科的機會。冰川思享號特約撰稿 |張田勘今年所有的諾貝爾獎項都已公布完畢。有意思的是,三大自然科學獎的內容都被生物學「收入囊中」。
  • 三位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三名科學家因黑洞研究及發現銀河系中央超大質量天體而分享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金合計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元人民幣)。
  • 諾貝爾化學獎的3個啟示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42期,原文標題《諾貝爾化學獎的3個啟示》,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可謂是眾望所歸,兩位獲獎者實至名歸,沒有任何爭議。諾貝爾化學獎歷來就有給實驗工具的發明人頒獎的傳統,比如1993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加裡·穆裡斯(Kary Mullis)就是個好例子。穆裡斯發明的「多聚酶鏈式反應」(PCR)雖然談不上有多麼高深,但這項技術實在是太好用了。
  • 2018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
    央廣網北京11月19日消息(記者劉天思)11月18日下午,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林本堅7位科學家獲頒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
  • 7位頂尖科學家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
    7位頂尖科學家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2位是蘭大校友》 9月8日消息,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今日在北京舉行,共有7位頂級科學家獲獎。其中,蘭州大學校友周其林、馮小明均獲「2018物質科學大獎」。 據了解,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正式設立,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
  • 美英三位科學家分享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
    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一半授予弗朗西斯·阿諾德(Frances H. Arnold),另一半同時授予喬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格雷戈裡·溫特(Gregory P. Winter)爵士。
  •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啟示
    倫琴出於對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和對科學的專注,抓住了這個當時違反常識的偶然發現,又用創造性的思辨進行嚴格求證,經過原創的複雜過程,做出了這個改變世界的創新。X射線源於好奇心驅動的基礎研究,然而又在醫學、材料等方面廣泛應用。一百多年來,諾貝爾獎覆蓋了基礎和重大應用兩個方面的研究。下面我們集中討論本世紀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美英兩國三位科學家共享2018諾貝爾化學獎
    來源:券商中國10月3日瑞典當地時間中午(北京時間17:45),被調侃為諾貝爾「理科綜合獎」的化學獎終於宣布!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生物化學領域,分別授予:美國科學家弗朗西斯·阿諾德(Frances H.
  • 諾貝爾設立五項大獎,為何沒有數學獎?未婚妻真與數學家私奔了?
    根絕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諾貝爾獎最初包括:物理獎、化學獎、和平獎、文學獎和生理學或醫學獎。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又增設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能獲得諾貝爾獎的人,無一不是世界級人才。各國也將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視為綜合國力的一項象徵。
  • 2018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公布
    新華網北京9月9日電 昨日,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暨未來人才高峰對話論壇在京舉行。發布會現場,2018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名單公布。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現場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因系統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狀的分子機制和採用新技術選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性貢獻摘得
  • 美英三位化學家獲2018諾貝爾化學獎 被譽能駕馭進化
    Winter爵士,因為在「多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領域的貢獻而分享另一半獎金(本文共1927字,訂閱後可暢讀全文)北京時間2018年10月3日下午5點45分,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該獎項授予三位生物化學家,他們分別是美國的Frances H. Arnold(女)、美國的George P. Smith和英國的Gregory P. Winter爵士,以表彰他們在「酶的定向進化」及「多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領域的貢獻。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都受到進化的力量的啟發,並利用相同的原理——基因改變和選擇,來開發解決人類化學問題的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