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外星球和移民海底哪個更容易實現?(上)太空移民篇

2020-07-20 星球百科故事會

如果未來地球大陸環境變得不適宜人類居住,那麼作為高級智慧動物的人類,應該是考慮移民太空還是移民海底呢?。


移民外星球和移民海底哪個更容易實現?(上)太空移民篇


捨近求遠也好就近也好,或者是兩條腿走路兩路探索也好,本文僅限於一篇探討性的科普話題貢獻給大家,如有數據或觀點不當之處,還希望大家多提出有建設性和前瞻性的真知灼見,畢竟我們常常勉勵自己&34;嘛!

首先我們在本篇探討外星球殖民的話題。


移民外星球和移民海底哪個更容易實現?(上)太空移民篇


儘管我們人類目前已經走出了地球,獲得了不菲的探索成果,但這也僅僅是少數人類的行為,大多數人根本沒有這個可能性,原因是人類所需要克服的超級難題實在是太多。

主要的難題有以下幾方面:

1 克服地球重力的限制問題。

當前承載太空運輸的工具主要就是靠大推力運載火箭完成,高昂的運輸成本和低效率的運載模式是構成人類大規模脫離地球引力的障礙因素,其它運載工具的動能無法達到地球引力的逃逸速度。


移民外星球和移民海底哪個更容易實現?(上)太空移民篇


如此一來人類只有極小的能力和極少數人能走出地球,但從這一層面來看要想搞殖民太空星際旅行似乎是不太可能的,至少在當前的現實情形下是不能的。就算是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一問題或許都是禁錮約束人類這一行為的一把大鎖。

我們知道如果按照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質量和速度相加原理,如果要建造一艘足夠大的宇宙飛船,要想實現擺脫地球重力和長時間遠航的能力,要想實現更快的速度就必然會消耗更多的燃料,那麼就要為此攜帶更多的燃料,攜帶燃料越多飛船就會越重,飛船越重就會消耗更多的燃料,如此一來就會陷入了無限增大的矛盾中。


移民外星球和移民海底哪個更容易實現?(上)太空移民篇


看情形使用傳統燃料只可能用在無人探測器上,而載人星際旅行是不可行的,就算是人類攻克了核聚變技術,要想探索深空仍然需要攜帶大量的產生核聚變的材料,同樣違背狹義相對論的質量速度相加的原理。況且核能雖然優勢顯著,但人類卻難以駕馭控制它。

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利用太陽能產生電力作為動力源,因為在宇宙中到處都是像太陽一樣的恆星,可以為這樣的太陽能飛船實時不斷地提供動力,當然這一設想不是問題,當前人類已經利用在了深空無人探測器上。


移民外星球和移民海底哪個更容易實現?(上)太空移民篇


美國航天局將在最新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上應用了太陽能,為探測器提供電力和動力。這一技術相信對於人類而言應該不是問題,問題是人類發射的探測器僅僅是用在無人模式上。

目前飛出太陽系的旅行者二號的能源仍然採用的是核燃料鈽,速度也僅僅達到了第三宇宙速度的3.9萬英裡/小時,就算是時速達到10萬英裡,要想飛到離地球最近的恆星半人馬座的阿爾法星系,至少需要30000年左右。當然要想超越光速是根本不可能的想法。


移民外星球和移民海底哪個更容易實現?(上)太空移民篇

反物質動力的飛船想像圖


除了太陽能動力還有個比較超前的辦法,那就是利用反物質作為燃料,儘管反物質在宇宙中是真實存在的,但一般只是在自然條件中一些罕見的超高速超能量碰撞下產生,比如太陽的耀斑爆發時會形成超高速的碰撞,讓正常物質的粒子電荷顛倒,電荷顛倒的粒子物質就是反物質。


移民外星球和移民海底哪個更容易實現?(上)太空移民篇


反物質跟正常物質一旦接觸就會發生湮滅反應現象,並釋放出巨大能量。紐約市立大學的天文物理學家加來道雄說,如果人類擁有一湯勺的反物質材料,就能產生至少100枚氫彈的能量。僅從能量上看的話,反物質材料確實能產生理想的動能和效率,但問題是以目前人類的能力提取製造出1克重量的反物質,所花費的代價就遠遠超出了整個太空探索項目的預算,顯然一克的反物質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移民外星球和移民海底哪個更容易實現?(上)太空移民篇


2 尋找合適的殖民目的地

全世界的天文學家如今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的發現確實是碩果纍纍,能夠使用高科技儀器觀測出宇宙的直徑大小及海量的星系,至今為止發現了近上萬顆巖質行星,但遺憾的是沒找到一顆跟地球環境一模一樣的星球,儘管觀測範圍達到了數萬光年。

不過科學家從未停止尋找的腳步,即使這樣也不能說明找到的可能性有多大,按照科學家的推測,宇宙中大約有2000億個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按照銀河系恆星數量2000億的基數計算,全宇宙大約有20-40萬億億顆恆星。


移民外星球和移民海底哪個更容易實現?(上)太空移民篇


科學家推測,假設所有恆星的0.01%會有行星,這些行星中的0.01%會有巖質行星,這些巖質行星會有0.01%的可能有大氣層或海洋,這些有大氣層或海洋的行星至少有0.01%的可能性適合人類居住。即便是如此低的可能性,全宇宙至少仍然會有1-2億顆跟地球高度相似的行星。

如果這1-2億適宜人類居住行星的數量推測能有1%的可能性的話,全宇宙至少還有100-200萬顆適宜地球生命的星球。這個數字對於人類探索宇宙的奧秘提供了無窮的希望和動力,但問題是人類想要在漫無邊際的宇宙中尋找這100-200萬顆行星實際上比大海撈針的難度還要大許多倍。


移民外星球和移民海底哪個更容易實現?(上)太空移民篇


假設人類的運氣無限好,從近在眼前的銀河系中發現了第二顆地球,成千上萬光年的距離人類能不能克服呢?

3 如何克服失重對人體生理影響的問題

太空漫步看上去是無比的浪漫舒情,但其實是個極度危險的遊戲,太空中到處充滿了致命的危險,稍有不慎就會斃命於真空下。


移民外星球和移民海底哪個更容易實現?(上)太空移民篇


人類在地球上自由的活動是因為適應了地球的引力作用,讓人體生理機制處於最佳平衡狀態,如果人體脫離了重力影響,時間約長對身體構成的危害就越大。

那麼在失重環境下會對人體構成哪些影響呢?


移民外星球和移民海底哪個更容易實現?(上)太空移民篇


1983年美國太空人諾姆.薩加德隨太空梭進入國際空間站,在那裡親身體驗失重狀態下身體的狀況,4個月後回到了地球,他給自己的身體做出評價,大腿肌肉萎縮率超過了10%,小腿超過了20%,同時心臟也受到了影響,出現了心率失常的現象。

同樣在地球上科學家對10名志願者進行了實驗,讓他們躺在床上不運動,吃喝拉撒都是在床上進行,三個月後也出現了相似的結果,只是肌肉萎縮率遠沒有在太空那麼明顯。


移民外星球和移民海底哪個更容易實現?(上)太空移民篇


事實證明,在外太空待久的航天員返回後都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地球的重力影響,他們的骨骼強度和密度降低,如果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骨折的現象。科學家估計,太空人在太空生活一年時間,骨骼密度大約會降低15%左右;兩年的話就承受不了摔跤的後果,大概率的會造成骨折;3年的話會更恐怖,用拳頭輕輕敲擊他們的後背就會造成粉碎性骨折。

那麼有沒有辦法克服因為重力影響造成的骨質疏鬆問題呢?


移民外星球和移民海底哪個更容易實現?(上)太空移民篇


麻省理工的拉裡.揚博士認為有可行的辦法,人體可以在離心力的環境下能促進骨骼正常發育成長,這當然不同於重力,離心力是在物體旋轉狀態下產生的,如果說人類建造出了星際旅行的飛船,也許這樣的方案是克服重力影響的最佳做法。

如果飛船造好了重力問題也解決了,那麼面對上千年上萬年的航程時間,人類應該怎樣應對呢?這或許也不是問題,按照星際旅行的規則,人類應該是在飛船上繁衍後代,前提是只要挑選身體指標健康的成年男女,讓他們在旅行中任其繁衍,如此一來星際旅行就成了一次單程旅行了,沒有往返的可能了。


移民外星球和移民海底哪個更容易實現?(上)太空移民篇

人類的胚胎


說到繁衍問題我們不得不再次說起失重問題,那麼在失重環境下能否對懷孕中胎兒造成影響呢?

這還真是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如果影響力過大造成繁衍後代失敗一樣是不成立。諾姆.薩伽德在國際空間站用動物做過類似實驗,為了驗證人類的胚胎能不能在太空中順利發育,薩伽德採用了鵪鶉蛋來實驗,實驗結果沒有一顆蛋成功孵化。儘管沒有在人類身上做實體實驗,但鵪鶉蛋的實驗足以讓人擔憂。

2005年印第安納大學生物學家傑弗裡.艾伯茨對一批曾在懷孕期間送往國際空間站的實驗白鼠進行了地面實驗,這批白鼠在返回地球後生產。


移民外星球和移民海底哪個更容易實現?(上)太空移民篇

在水中的2日齡的小白鼠


傑弗裡將小幼鼠放進了水缸裡,試圖測試剛出生2天的小白鼠在水中有沒有方向感,如果在水裡能夠本能地調整身體位置,說明白鼠的胚胎不受到重力的影響。

實驗結果,傑弗裡將在孕期中上過太空的鼠崽仰身放進水裡,小鼠崽在水中沒有方向感,只是胡亂的仰身掙扎;傑弗裡再將孕期沒去過太空的幼鼠放進水缸,結果完全相反,小鼠在水裡立刻本能地將身體姿勢翻轉過來。


移民外星球和移民海底哪個更容易實現?(上)太空移民篇

在國際空間站實驗的鵪鶉蛋


這個實驗可以說明白鼠的幼仔發育確實是受到了重力的影響,不能在水中出現反轉身體尋找方向感的動作,就足以說明了問題,而人類跟老鼠都屬於哺乳動物,在很多方面的問題都是相通的。

4 如何克服日常維生物品的不足問題

在漫長的星際旅行中,除了以上的一些重大問題之外,還有著一些極為關鍵的維生問題,比如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水源、食物、飛船維護、宇宙高能射線防護等問題。

地球以外的空間完全是真空狀態,環境極為惡劣,在絕對零度的溫度下,人類如果外出飛船活動,沒有可靠安全的防護服是根本不可能做到,同樣來自宇宙四面八方的高能射線對人體絕對構成了致命的危害,比如高能量的伽馬射線、高強度的紫外線等。


移民外星球和移民海底哪個更容易實現?(上)太空移民篇


宇宙輻射的一些高能粒子輻射真的對人體會造成致命的危害嗎?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自從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任務開始,就有太空人反映他們在太空中看見了猶如閃電的閃光現象,休斯頓大學物理學家勞倫斯.平斯基開始在阿波羅16號任務時參與研究。

勞倫斯在研究中發現,太空人看見的所謂閃光現象其實並不存在,而是一種宇宙輻射波射進他們的眼睛後大腦所產生的一種幻覺,這種輻射波是一種高能量的帶電粒子,如果長期接受會對人體造成致命的傷害。


移民外星球和移民海底哪個更容易實現?(上)太空移民篇

重離子加速器實驗


為了驗證宇宙輻射是否會對大腦產生影響,紐約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馬塞洛.瓦茲奎茲利用人工製造的宇宙射線,測量是否會對腦細胞造成損傷。

2010年馬塞洛利用人體活體幹細胞在重離子加速器上進行測試,實驗結果證明,腦細胞樣本在光速狀態下的重離子束的撞擊中受到傷害,最終培養皿中的腦細胞被殺死。


移民外星球和移民海底哪個更容易實現?(上)太空移民篇


馬塞洛試圖找到可以阻擋重離子束攻擊的材料,他在實驗中用不同厚度的聚乙烯塑料遮擋重離子束,但效果甚微仍有大部分腦細胞被殺死,接著他替換了很多材料的實驗樣本,結果都不理想。

這說明以目前的材料學和技術應用手段,是無法徹底阻隔高能粒子射線的攻擊,人類想要長期在太空中生存,無論是防護服還是飛船外殼都無法高效地阻隔驅除宇宙輻射能量。

那麼當前人類應對絕對低溫和宇宙輻射的方法有沒有呢?


移民外星球和移民海底哪個更容易實現?(上)太空移民篇


人類對太空衣的改進研究正在與時俱進,隨著更多的新材料和高科技技術的發展,低溫和低能輻射的防護問題會得以很好的應對,飛船的防輻射能力應該也會不斷地增強。

人類在飛船上賴以生存的空氣、水、食物的儲存和生產將會是個嚴峻的考驗,如果建造的飛船足夠大,或許會形成一個適應人類長期生活的環境系統,可以種植糧食蔬菜養殖動物,讓整個環境形成一個生態循環系統。


移民外星球和移民海底哪個更容易實現?(上)太空移民篇


在高科技技術的支撐下,顯然這類問題或許很好解決,但人類的生殖繁衍能力受重力的影響,還有長期在失重下對肌肉和骨骼所造成的影響,這些問題恐怕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人類長期習慣於地球重力的約束,一旦脫離了重力約束,整個機體會發生改變。

由以上問題可以看出,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要想進行太空開發活動,探索登陸火星應該是指日可待,但要想搞太空殖民搞星際旅行,恐怕是僅限於口頭上。


移民外星球和移民海底哪個更容易實現?(上)太空移民篇

那麼人類移民海底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待續)

歡迎閱讀文章下節,移民海底篇!敬請關注本帳號。

相關焦點

  • 如果陸地消失人類移民,外星球和地球海底哪個更容易實現?(上)
    如果未來地球大陸環境變得不適宜人類居住,那麼作為高級智慧動物的人類,應該是考慮移民太空還是移民海底呢?。首先我們在本篇探討外星球殖民的話題。我們知道如果按照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質量和速度相加原理,如果要建造一艘足夠大的宇宙飛船,要想實現擺脫地球重力和長時間遠航的能力,要想實現更快的速度就必然會消耗更多的燃料,那麼就要為此攜帶更多的燃料,攜帶燃料越多飛船就會越重,飛船越重就會消耗更多的燃料,如此一來就會陷入了無限增大的矛盾中。
  • 奧地利的兩種移民方式!科普配額移民和商業移民
    移民奧地利有兩種方式,配額移民和企業家移民,哪個更容易獲得永久居留權? 如何移民到奧地利? 1.配額移民: 配額移民申請條件: 1)55歲以下; 2)無犯罪記錄; 3)本科以上學歷,或提供德國A1證書; 4)存款證明不少於45,000歐元。
  • 諾貝爾獎得主:人類別想移民太空了,星際移民就是痴人說夢
    遺憾的是,這句話似乎只說對了一半,因為地球的確愈來愈危險,但人類卻不一定有機會移民到其他星球。與其太空移民,不如好好面對地球據報導,瑞士天文學家Michel Mayor長年專注於探測太陽系外行星,並於201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指出人類永遠無法移民到太陽系外的任何一顆行星上。
  • 人類面臨太空生存挑戰,本世紀內或實現火星移民|鈦媒體全球科技月
    《火星救援中》,馬克·沃特在火星中的生活,能否真的實現?這一系列的問題,隨著人類對火星的進一步探索,或將一一解開。就在幾天前,7月19日,鈦媒體聯合百家號推出的《宇宙生活指南》第二期,邀請到了火星學會創始人羅伯特·祖柏林博士(Dr. Robert Zubrin)就星際移民的話題帶來分享。本次直播也是鈦媒體T-EDGE-X全球連線科技月的線上直播活動之一。
  • 獨家直播|宇宙生活指南:星際移民靠譜嗎
    《火星救援》中,馬克·沃特在火星的生活,能否真的實現?這一系列的問題,隨著人類對火星的進一步探索,或將一一解開。7月19日由百度百家號獨家出品的《宇宙生活指南》第二期直播將邀請火星學會創始人羅伯特·祖柏林博士(Dr. Robert Zubrin)就星際移民的話題帶來分享。
  • 「第二個太陽系」被發現,距地球2545光年,何時能夠實現移民?
    當人類在科技的幫助下,走出地球看到浩瀚宇宙的時候,一個偉大的夢想就出現了,那就是實現「星際移民」。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60到70年代,人類就計劃著進行「星際移民」。我們都知道,上個世紀美蘇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太空競賽,蘇聯實現了兩個人類第一:將人類第一個人造衛星送入太空,人類首次載人登上太空。
  • 有了史上最高的移民配額,移民加拿大,真的會更容易嗎?
    在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加拿大移民部宣布未來3年移民配額提升到123萬,此次提升移民配額是經濟刺激措施中的一項。為應對疫情加拿大出臺了大量補助措施,政府的首要任務是應對疫情帶來的危機,而提高移民目標也是方式之一。那麼隨著移民配額的提高,移民加拿大是否會變得更容易呢?
  • 新型高科技航天技術使移民星球不是夢
    空間技術是利用先進技術研製的載人飛船、空間站等航天設備以及在適宜的溫度、溼度、壓力、氧氣、二氧化碳、等物理環境下對人類自身或物體進行空間移動、地面導航和作業的一個綜合技術。要做到空間技術的突破性應用,移民星球就得乘坐高科技航天設備。空間技術不但需要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還需要對氣候、土壤等外界環境的適應力、發動機推力、軌道運力等硬性指標要求。
  • 太空移民將要實現了?
    太空移民將要實現了?是不是總想著人類有沒有可能星際移民?這個願望可能就要成真了!近日,歐南臺公布一則新發現:在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周圍發現一顆位於宜居帶的類地行星。也就是說,地球的「孿生兄弟」可能出現了…… 去年, NASA剛剛宣布過, 他們找到了一顆與地球十分相似的星球, 叫做「克卜勒452-b」(Kepler 452-b)。
  • 太空移民,真的靠譜嗎
    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都在不斷消耗資源,如果我們想要儘可能延續下去,那麼將人類文明不斷進行移民擴張或許是最好的辦法。要想真的像太空移民形成太空移民村,真的靠譜嗎,能可行嗎?與此同時,人類建設成功的多個太空空間站也給相關設想帶來更大的支持。除了運送貨物之外,未來很有可能通過可循環利用的航天飛船進行太空移民,並且發展成為普遍化的太空交通工具。假如排除萬難,然後登入太空之後,人類將面對的最大的困難就是生存。在地球上,人類生存已經是習慣了,那如何面對太空生活呢?
  • 馬斯克SpaceX的火星移民騙局
    如果地球人想移民其它星球,第一步根本不是造什麼火箭,而是先要確定人類能夠在其它星球上存活下來馬斯克除了發射火箭,還是發射火箭,沒有在太空生存做任何嘗試,這是最明顯不過的騙局。 人類為移民太空,一直都在努力嘗試,有些甚至把農作物種子帶到太空,研究他的變異反應,甚至有人能夠在空間站生活一年。這些嘗試普遍都缺少一件非常重要的生物參與,那就是幼年小動物,一隻在生長期的小動物,或是懷孕的動物在太空生殖。不知道是不是故意遺漏,還是早就知道結果。
  • 我們要想實現真正的太空移民,走好這3步就可以了?
    第一步,我們需要思考人類為什麼要進行太空移民,這是未來人類發展的方向問題,同時也能夠為我們提供更多的思路。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人類進行太空移民的根本問題在於資源消耗量過大,即便整個太陽系都將在幾十億年後面臨滅亡的結局,地球在人類的開發之下,也很難撐到最後。
  • 人類開啟太空移民時代的兩個宏偉計劃
    現在很多人期盼著人類像中世紀大航海時代那樣,探索和移民太空,這個時代還需要多久才能夠來臨呢?太空移民看起來還是一個很遙遠很科幻的事情,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這件事情已經早就在醞釀中,甚至已經啟動。時空通訊覺得所謂深空「大航海」時代應該從兩個方面來回答,一是人類何時能夠地外殖民,二是何時能夠飛出太陽系。如果只是在地外殖民,在太陽系以內殖民,應該在本世紀就可以開始了,殖民多少不敢說,但只要有一個人在外星球生活就應該算吧?這樣的話,本世紀就一定能夠實現了。
  • 連線狂人馬斯克的「老師」,明天我們來聊聊:星際移民靠譜嗎?|鈦...
    《火星救援》中,馬克·沃特在火星的生活,能否真的實現?這一系列的問題,隨著人類對火星的進一步探索,或將一一解開。7月19日,鈦媒體聯合百家號推出的《宇宙生活指南》第二期,將邀請火星學會創始人羅伯特·祖柏林博士(Dr. Robert Zubrin)就星際移民的話題帶來分享。本次直播也是鈦媒體T-EDGE-X全球連線科技月的線上直播活動之一。
  • 想要移民火星有可能嗎?
    星際移民隨著我們人類對於太陽系的探索逐漸的深入,它就一直是我們圍繞討論的焦點。隨著地球上的自自然環境的改變,資源的枯竭,我們渴望獲得新的生存空間,那麼移民別的星球可以說是我們人類未來生存和發展的主要方向。
  • 2020世界移民地圖出爐,人們最想移民哪個國家?
    這張引人入勝的重新繪製的世界地圖揭示了世界上每個人最想移民到哪個國家或地區去重新開始生活。「世界十大移民首選國」分別為:加拿大、日本、西班牙、德國、卡達、澳洲、瑞士、葡萄牙、美國和英國(並列第九位)。
  • 移民火星,人類能活下來嗎?
    這個不差錢的國家表示,要在2117年前移民火星,甚至在紅色星球上再建一座杜拜塔。「火星2117」計劃的第一階段是形成科學突破小組。目前,阿聯航天局已經和法國和英國航天局建立起合作,未來這個國際科研團隊還會不斷擴大。而阿聯走向紅色星球的第一步,將是2021年的火星登陸探測任務。
  • 假如地球「毀滅」以後,人類進行星際移民,可以移民到哪裡?
    地球是一顆近乎完美的天體,如果在太空上看地球的話,就會發現地球其實是一顆藍色星球。如果真的到了地球「毀滅」的時候,人類可以移民到哪個星球呢?如果想要進行星際移民,太陽系可以說是首選。但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除了地球以外,其他行星根本不具備生存的條件。金星被厚重的大氣層包裹著,表面溫度有465度,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水星距離太陽5790萬公裡,而且沒有大氣層的保護。所以水星白天的溫度很高,達到了427℃,晚上的時候會下降到-173℃,這種溫度環境也不適合人類居住。
  • 馬斯克:火星移民不是夢!30年內,百萬人類或將成功移民火星
    火星,作為地球臨近的星球之一,它身上有著數不清的謎。在我國古代,人們稱火星為「熒惑,藉以說明它在人們心中具有非常神秘的色彩。人類目前的探測器根本無法在金星表面探測,所以,火星成了我們探索的最佳星球。如果要實現2050年將100萬人送上火星的目標,Space X 每天至少要發射3艘能搭載100人的星際飛船。
  • 銀河系內或遍布宜居行星,人類能否實現星際移民?沒這麼容易!
    霍金曾經預言過,在銀河系內和地球環境相似的星球實在是太多了,這些星球上是否誕生了和人類同樣的高級文明呢?會加快消耗地球上的資源,這樣一來會讓地球上的資源面臨枯竭的情況,一旦地球的資源枯竭後,會威脅地球上人類文明,這時候霍金想到了,銀河系內很有可能存在像地球一樣的星球,所以星際移民成為了人類主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