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絮語
□顧 彬[德國]
中國原來有過偉大的譯者,現在還有嗎?如果沒有的話,原因是什麼?
我不光是學者、詩人、作家。從我出版書的數量來看,我好像首先是一個翻譯家。不過,我們都知道,會外語的教授們一般來說不翻譯,特別是在中國他們不搞翻譯。那麼,我為什麼每天從事翻譯工作呢?因為我是漢學家?這也是一個原因,但不是最重要的。最晚從歌德時代開始,德國作家覺得翻譯他們國外的同行是他們的任務,連現在德語國家最有名的文人都會介紹他們重視的外國同事。在中國很少會這樣。相反,中國作家覺得外國人應該翻譯他們,就好了。莫言或餘華都不會介紹他們在國外認識的作者,他們沒興趣。不過,這是另外一個題目。
在中國我到處可以聽到兩句話:「誰都可以翻譯。」「翻譯嗎?得不到什麼。」這都讓我很難過。因為這兩種說法說明,連大學教授們也不知道翻譯是什麼。誰都可以翻譯國語嗎?好,你來吧,你給我翻翻看吧。中國專家告訴過我,他們覺得奇怪我在波恩大學給學生介紹這種很難理解的經典。
不少國內、國外的作品不光需要一個譯者,同時也需要一個學者。還不夠。如果他的母語不是一個詩人的母語,他的翻譯沒用;翻譯是藝術,他的前提是學術。
翻譯得不到什麼?
——請問,要什麼呢?錢嗎?地位嗎?權力嗎?
我經常白翻譯。連一分錢也沒有。可是我自己覺得我又出版了譯本,我完成了一個任務。另外,通過翻譯我獲得的不少:中文的美,中國文化的深邃,中國作家的感激。夠了吧。錢、地位、權力,我都無所謂。
顧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