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大數據都能做什麼? 虛擬天文臺讓天文數據活起來

2021-01-13 北晚新視覺網

2016年11月20日,美國天文學家勞倫斯.克勞斯曾說過:「你身體裡的每一個原子都來自一顆爆炸了的恆星,形成你左手的原子可能和形成你右手的來自不同的恆星。」作為一門基礎科學,天文學解答的是關乎人類從何而來、將去向何處這樣的大問題,它是孕育重大原創發現和前沿的科學,也是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戰略制高點。在網際網路+的時代,面對海量的天文大數據,天文學家和公眾有同樣的機會取得新的發現。也許未來,我們中的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揭示宇宙和人類發展重大奧秘的那位幸運兒。

在天文大數據撲面而來之際,你準備好了麼,讓我們一起去迎接和描繪你對宇宙的新認識。

美國學者預測:到2025年,全球天文數據採集量為每年250億TB,而我們身邊比較常見的U盤及移動硬碟,U盤容量有16GB、32GB、64GB,移動硬碟數據容量有500GB、1TB、2TB,想想看,這樣怎樣的海量的數據?

虛擬天文臺 讓天文數據活起來

作為寶貴的科研資料,天文數據成為人類了解和研究宇宙奧秘的第一手素材。從哈勃空間望遠鏡每天3-5GB的數據,到LAMOST每年10TB數據,再到FAST每4小時產生10TB數據,天文學研究已成為一項以數據為中心,為數據所驅動的科研活動。美國天文學家的預測,到2025年,全球天文數據採集量將達到每年250億TB。這些豐富的數據資源將大大加深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在這樣一個數據密集型時代,對天文大數據的挖掘和知識的發現變得大有可為。

現在,「數據洪水」或「數據爆炸」早已成為天文學界的常見詞彙,如何利用好這些海量數據,通過信息技術推進天文學研究成為一大挑戰,在這種情況下,虛擬天文臺應運而生。

虛擬天文臺是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將全球範圍內的天文研究資源無縫透明連結在一起,從而形成數據密集型、網絡化的天文學研究和科普教育環境。它將全球的天文資料庫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多波段的數字星空和一個全球性的天文數據網格,讓科學家和普通公眾能夠基於數據發現、高效數據訪問和互操作,以各種創新的方式對數據進行檢索、展現和分析,打造創新型的科學研究和資源使用環境。

以往傳統的天文研究模式為人類留下了GB量級的數據遺產,大望遠鏡巡天模式則為人類留下了TB量級的數據遺產。而虛擬天文臺模式則把人類帶入PB量級的數據密集型時代這三種模式的關係並不是一種取代另一種,而是同時存在於現代天文學研究活動中。

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為首的中國天文學界於2002年提出了中國虛擬天文臺的設想,並於當年加入國際虛擬天文臺聯盟。中國虛擬天文臺是將國內外天文望遠鏡的海量觀測數據融合在一個網際網路的平臺上,通過雲計算的方式為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提供服務。

隨著平臺的建立,知識發現的新模式也隨之建立。在中國虛擬天文臺匯集的眾多天文數據中,LAMOST望遠鏡的數據就是其中之一,LAMOST望遠鏡已經通過中國虛擬天文臺進行了多次數據發布,天文學家利用這些數據發表了一百多篇科學論文,取得了許多精彩的研究成果。比如,前不久美國天文學家利用這些數據發現了超高速星。這是國際上已經發現的20顆超高速星中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超高速星」是指這顆星的速度很高,能夠達到銀河系的逃逸速度,會直接跑出銀河系,對超高速星的研究,可以讓科學家加深對銀河系中心黑洞的了解,在銀河系暗物質的分布、暗物質的組成等方面取得新的進展。

天文大數據讓宇宙漫更有個性

迄今為止,科學家已經在太陽系以外發現了1800多顆經證實的行星。其中1000多顆是由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在2009至2013年四年間發現的。在此期間,它成功地收集了大量的數據。

在對這些數據進行短短兩年的研究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將之公諸於眾--不僅僅是研究者,普通大眾也能獲取這些數據。美國的全民科學組織研發了一種工具,通過這一工具,天文學家足不出戶就可以尋找下一個類似地球的行星。最近NASA還發布了一個可在電腦中使用的尋找小行星的工具,借公眾下載使用。哈勃望遠鏡團隊的一些科學家致力於將哈勃的數據轉移到一個公共資料庫項目中,使研究者更容易獲取這些現有的數據,以驗證假設,減少研究時間。

在資深天文學家看來,如今的網際網路+時代,基於天文大數據的虛擬天文臺,結合計算宇宙學、天文信息學,對海量科學真實數據進行歸檔、大規模數值模擬、可視化展示,將天文大數據進行融合以及智能挖掘,從各個方面都能夠激發更多學科的發展。

在中國虛擬天文臺裡,大量天文科學數據的上線,除了能夠幫助天文學家進行更加高效的科學研究外,將天文科學數據也降低了公眾獲取天文數據,參與天文學研究的門檻,成為公眾科普的重要資源。

中國虛擬天文臺有一個「公眾頻道」,其中的特色欄目中包括徵集星座故事的「家鄉的星星」,開欄語中寫道:中華大地上,一地一方的人們心中都有不同的星空,這就是廣泛流傳的中國民間星座,這些星座充滿博物學氣質,有著各種各樣神奇的名字。然而,這些民間星座在慢慢消失……現在,如果你知道它們的名字或者故事,請告訴我們吧!

「公眾超新星搜尋計劃」和「WWT宇宙漫遊項目」是公眾頻道的重頭戲,前者是面向普通大眾的宇宙新天體搜尋項目,它讓任何對新天體搜索感興趣的普通公眾都有機會參與到專業的天文發現中來。2015年,來自安徽合肥的10歲小學生廖家銘,藉助中國虛擬天 文臺公開發布的天文數據發現了一顆超新星,他也成為全球年齡最小的超新星發現者。

如果說超新星搜尋需要一定的天文學知識的話,「WWT宇宙漫遊項目」就更為普及。"WWT"是萬維望遠鏡的是簡稱,WWT漫遊製作藉助先進的數據可視化技術,和友好的用戶界面,通過加載虛擬天文臺中豐富的真實大數據資源,可以將遙遠陌生的宇宙快捷、方便地呈現出來,並通過網際網路分享出去。利用基於虛擬天文臺的WWT軟體,任何人都可以對真實的科學大數據進行引用、剪輯,實現宇宙場景的切換,配以圖片、文字、音樂和旁白,可以製作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個性化宇宙漫遊節目。

連結你想像的宇宙漫遊,是個什麼樣

從2010開始,中國天文學會普及工作委員會、國家天文臺、中國虛擬天文臺等多家單位聯合舉辦了兩屆WWT宇宙漫遊製作大賽,從獲獎的作品來看,這些由在校學生和天文愛好者們用手邊的普通電腦製作出的WWT宇宙漫遊課件讓人驚嘆,那恢弘的宇宙場景、震撼的畫面、宇宙時空中伸縮自如的鏡頭感及個性化的情節故事和配音配樂,都讓人感覺是在看BBC或Discovery製作的天文科普作品,又或是好萊塢重金打造的科幻大片。大賽獲獎者趙志豪表示:「任何人都可以製作一個漫遊節目來分享自己眼中的宇宙,把自己認為美的東西分享給別人,有時候千言萬語的描述不如一張圖片、一段視頻來得直接。我正在做的,就是分享我自己的宇宙。」

目前中國虛擬天文臺又啟動了第三屆宇宙漫遊製作大賽,面向全球徵集參賽作品,主題圍繞天文學基礎知識、天文學最新科學成果、航空航天和太空探索、地球科學和綠色家園等。可以預見,在天文大數據和網際網路+時代下孕育的虛擬天文臺及WWT,能夠讓更多的普通人通過電腦互動界面接入網絡,進入到海量的天文數據中去體驗天文之美。

 

本文來源: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本報記者蔡文清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 萬昊宜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崔辰州:天文大數據能帶來什麼?
    大數據應用在商業市場往往被廣泛關注,近幾年更是蜂擁而入,畢竟是個「賺錢的生意」,人人都想要的香餑餑。而不賺錢卻有價值的大數據領域,也有一群人在默默研究,天文大數據就屬於這個範疇。這個望遠鏡能帶來什麼?它的原始數據每天可以達到5千個PB,處理之後會達到50個PB左右,進一步處理則可以變成數據產品供科學家使用。在國內除了有中國天眼,我們在天上還有「悟空」還有「慧眼」,國家天文臺的同事們正隨著「雪龍號」船在建設南極天文臺,國際同仁除了剛才介紹的兩個望遠鏡項目外也還在做更多的事情。
  • 集雲計算、大數據據等技術於一身的「虛擬天文臺」獲得科技進步獎
    近日,由國家天文臺和天津大學共同申報的「中國虛擬天文臺基礎軟體與系統」獲得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中國虛擬天文臺針對國內天文觀測設備與科學數據開放共享具體需求,基於雲計算、高性能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為我國天文學界研發了支持從觀測時間申請、海量天文數據歸檔發布、在線數據分析處理到學術成果管理等環節,涵蓋天文學研究全生命周期的基礎平臺,是國際上首個實際應用的虛擬天文臺,2015年正式運行,已有正式註冊用戶
  • 大數據帶來的天文視覺盛宴 | 第三屆萬維望遠鏡宇宙漫遊製作大賽...
    在現代科技進步的推動下,隨著郭守敬望遠鏡(LAMOST)、「中國天眼」FAST等一系列重大天文觀測計劃和大規模數值模擬計劃的實施,天文學已成為一門名副其實的「大數據」科學。新的數據總會帶來新的科學發現和研究成果。但天文數據不單是科學研究的必需品,也是寶貴的科學普及和教育資源,在「網際網路+」和雲計算時代更是如此。
  • 中國天文數據中心成為亞洲首個通過CoreTrustSeal認證的數據中心
    ,依託國家天文臺信息與計算中心的中國虛擬天文臺研發團隊(China-VO)維護和運行。中國天文數據中心的前身是成立於1989年4月17日的「世界數據中心中國中心天文學科中心」,總部掛靠在北京天文臺(現國家天文臺),是原世界數據中心(WDC)系統中唯一的一個天文學科中心。2011年12月13日,中國天文數據中心成為新成立的國際科聯下屬的世界數據系統(WDS)首批正式成員(Regular Member)。
  • 共享虛擬天文臺,讓真實宇宙「觸手可及」
    世界口徑的「望遠鏡」1997年,崔辰州進入國家天文臺,繼續學業。這一年,還發生了一件崔辰州和此後他為之努力了20年的虛擬天文臺都「繞不開」的事兒,我國最大的光學天文觀測裝置——郭守敬望遠鏡立項了。虛擬天文臺的概念從何談起呢?
  • 史上最大宇宙二維天圖發布 數據技術為天文研究加速
    DESI項目希望破解這一難題,但只有四五年的時間構建圖像數據。為了與時間賽跑,DESI項目與國際上不同的天文團隊建立合作,並引入了先進的數據處理技術。  由國家天文臺聯合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開展的BASS巡天團隊負責了其中北半球的星空,觀測從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結束。中國虛擬天文臺團隊依託國家天文科學數據中心,為BASS巡天項目提供了專業的數據管理與發布服務。
  • 智源杯天文數據算法挑戰賽開賽,前沿AI技術助力天文科學研究
    而隨著觀測技術的不斷發展,天文學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天文數據正在以PB甚至EB量級的速度不斷增長。海量的數據為天文學研究帶來了機遇,也迎來了挑戰。在天文學中,光譜描述了天體的輻射特性,以不同波長處輻射強度的分布來表示。天體的觀測光譜主要是由黑體輻射產生的連續譜、天體中元素的原子能級躍遷產生的特徵譜線(吸收線、發射線)以及噪聲組成。
  • 中國虛擬天文臺 | 全新個人版萬維望遠鏡發布
    經過十年的探索與努力,2018年2月,中國虛擬天文臺推出全新個人版萬維望遠鏡。它將更加緊密地聯繫起用戶與天文大數據,更加貼近國人的習慣。現在,就來看看這顆「未來之星」吧!深度漢化!本地輕量化背後是雲端幾十TB數據極速體驗軟體啟動時通過網絡加載的數據全部優先來自國內節點,並且全球有多個備份數據,無論你身處何方都能調用同樣的資源
  • 【中國科學報】虛擬天文臺 讓天文學飛入尋常百姓家
    虛擬天文臺,作為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案,應運而生。  多信使天文學  「虛擬天文臺是將全球範圍內形如孤島的天文研究資源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連接起來,實現資源在地理上的分散和邏輯上的統一。」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郭守敬望遠鏡(LAMOST)運行與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趙永恆告訴《中國科學報》。
  • 國家天文臺與阿里雲達成合作,擬完成虛擬天文臺上雲項目
    國家天文臺與阿里雲達成合作,擬完成虛擬天文臺上雲項目 劉寶興/證券時報 2016-10-13 15:16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虛擬天文臺重大研究計劃結束評估
    中國虛擬天文臺重大研究計劃結束評估 2015-03-11 國家天文臺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虛擬天文臺試驗系統研究與開發」項目作為5項代表性成果之一向評估專家進行了匯報。
  • 2019數博會天文論壇將這樣做!張美聖帶隊赴貴師大FAST數據中心調研、座談,並遞交了這份邀請函
    4月19日,貴州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張美聖一行5人到貴州師範大學FAST數據中心調研並召開座談會,商議2019數博會天文論壇的籌備工作
  • 天文學家崔辰州:與公眾和天文愛好者分享同一片「星空」
    「如此巨大的數據產出,天文學家第一次覺得數據多得用不了,天文學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數據富庶的時代。」如果可以整合和分析這些數據,讓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都能訪問和使用,那將對科學的發展起到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當此之時,圖靈獎獲得者、美國資料庫專家詹姆斯·格雷提出「網際網路是世界口徑的『望遠鏡』」,虛擬天文臺的概念在天文學家和網際網路專家的「會心」合力之下呼之欲出。
  • 天文學家崔辰州:與公眾和天文愛好者分享同一片「星空」
    這一年,還發生了一件崔辰州和此後他為之努力了20年的虛擬天文臺都「繞不開」的事兒,我國最大的光學天文觀測裝置——郭守敬望遠鏡立項了。 虛擬天文臺的概念從何談起呢?崔辰州娓娓道來,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啟動了斯隆數字巡天項目,使用望遠鏡和CCD陣列相機進行圖像和光譜巡天,計劃獲取超過一百萬個天體的多色測光和光譜數據資料。
  • 【天文望遠鏡的那些事兒】——格裡菲斯天文臺
    格裡菲斯天文臺和洛杉磯(圖片來自flickr) 本期咱們來聊聊天文望遠鏡的家——天文臺
  • WinStars(虛擬天文軟體)下載_WinStars(虛擬天文軟體)官方下載...
    WinStars(虛擬天文軟體) 天文地理 大小: 19.5M 版本:
  • 2019數博會「天演·數據·未來——天文論壇」開幕
    5月26日,「2019數博會『天演·數據·未來——天文論壇』」在貴陽拉開帷幕。       本次論壇由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組委會主辦,貴州省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承辦,貴州大學、貴州師範大學、全球貴州博士俱樂部科學技術協會、貴州智慧產業集團科學技術協會、貴州智慧產業集團科學技術協會協辦的       本次論壇圍繞嫦娥四號與詭異的月球背面、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when Einstein meets Big Data、FAST脈衝星探索與天文大數據處理
  • 關於活用校園天文臺資源及籌建「深圳天文聯盟」交流會圓滿舉行
    為解決深圳市中小學校校內天文設備、場所等資源閒置、使用率低下的問題,進一步提升青少年天文科學素質。3月29日,深圳市天文臺組織來自深圳市第二實驗學校、布吉中學、龍華高級中學、翠園中學、厚德書院等多所學校的科學老師以及相關科普工作者,在深圳市天文臺開展關於活用校園天文臺資源及組建天文聯盟相關事宜的交流會。深圳市天文臺代表及工作人員,深圳市天文學會秘書長孫毓睿、理事吳翔和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聯合會秘書長辛世民等20餘名相關人員出席了本次交流會。
  • 天文臺在哪建,遙感衛星能否說了算?| 賽先生天文
    那期推送中,我們一起聊到了,在傳統的夜天文當中,光學紅外波段望遠鏡臺址是怎樣選擇的。那麼有的朋友就問了,既然我們已經往太空中發射了很多衛星,有沒有可能利用這些衛星的數據,來選擇合適的天文臺址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遙感衛星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 國家天文臺攜手阿里雲:計算100億光年數字宇宙 打造虛擬天文臺雲項目
    可以說,「天文數字」一詞直觀體現了天文學面臨的首要挑戰:海量數據存儲和超大規模計算。根據預測,到2025年,天文觀測相關的數據採集量將達到每年250億TB。 國家天文臺臺長嚴俊表示,天文學是最早的數據驅動學科,早在10多年前就進入了大數據時代。大數據為天文學的新發現和創新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也帶來非常多的技術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