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頁-臺海網]
據「大華網」報導「東南亞國協」(ASEAN)與中、日、韓、新、澳等五國(ASEAN+5)於11月15日籤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待各國完成各自內部的法定程序後即可付諸實施。臺灣地區無法加入這個全球最大的區域經濟整合組織,面臨經濟邊緣化與產業空洞化的雙重危機。
總計籤署RCEP有15個成員國,包括:汶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 越南、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紐西蘭、澳洲。15個成員GDP合計約25.6兆美元,佔全球總貿易值29%,貿易量佔全球27%,涵蓋全球1/3人口,最終消除92%~100%的關稅。涵蓋議題包括: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經濟與技術合作、智財權、競爭政策和爭端解決等。
RCEP若在明年生效實施,對臺灣地區出口到這15個成員國的產品有非常巨大的衝擊,尤其是石化、紡織、汽車零組件、工具機等產品出口到15個RCEP成員國仍被徵收關稅,影響特別明顯。根據經濟學原理的「貿易移轉效果」,RCEP成員國生產的產品出口至其他成員國可以享有零關稅與通關便捷,而在臺灣生產的相同產品出口至RCEP成員國要徵收高關稅並且要進行檢驗檢疫過程,將會大幅削弱臺灣產品的競爭力,臺灣將面臨貿易邊緣化的危機。
除了「貿易移轉效果」之外,經濟學原理還有「投資移轉效果」,臺灣企業為了享有零關稅與通關便捷的優惠措施,就會從臺灣出走到RCEP成員國投資,造成臺灣的產業空洞化。近年來臺積電與眾多臺商到大陸設廠,臺塑、燁聯等大企業到越南設廠,都是受「投資移轉效果」的影響。
眾所皆知,臺灣地區是以外貿為導向的經濟體,國際貿易對臺灣經濟成長非常重要,尤其大陸加香港的市場佔臺灣出口總金額的40%左右,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最大的出口市場,而ASEAN國家約佔臺灣出口總金額的15%,再加上日、韓、新、澳,總計佔臺灣15個RCEP成員國佔臺灣出口總金額的70%。明年RCEP生效實施後,臺灣仍然被摒除在外,對臺灣經濟未來發展將有巨大的衝擊。
特別是RCEP成員國還包括韓國與日本,尤其是韓國,其出口產品約有70%與臺灣出口產品一樣或類似,如果韓國出口RCEP成員國的產品能享零關稅與通關便捷優惠,而臺灣產品要面對高關稅與繁複的通關措施,試問臺灣產品如何與韓國產品的競爭?
過去臺灣曾有部分人士希望加入以美國為首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來融入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然而川普一上任美國總統就退出TPP,依賴美國加入了天方夜譚。日本、澳洲等國雖然極力倡議成立「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但其對臺灣的重要性已經遠遠不如RCEP。
臺灣地區想要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建立公平的對外貿易環境,避免貿易邊緣化與產業空洞化,究竟應該先與大陸進行經濟融合,進而加入RCEP?還是依靠美國走向加入CPTPP?其答案已經非常明顯。在區域經濟合作方面,臺灣若想融入區域經濟整合,首要任務就是必須與大陸經濟融合發展,才有可能加入RCEP,然而,這一切必須以改善兩岸關係作為前提。
在2008至2016年中國民黨「執政」期間,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繁榮發展,臺灣不但與大陸籤署了「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也與紐西蘭與新加坡籤署了經濟合作協議,對於促進臺灣對外貿易有了非常大幫助。但是2015年5月民進黨「執政」後,兩岸關係急轉直下,甚至瀕臨戰爭危險邊緣,臺灣根本不可能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組織。
總而言之,RCEP明年生效實施後,在「貿易移轉效果」與「投資移轉效果」雙重壓力下,臺灣立即面對貿易邊緣化與產業空洞化的雙重危機。為了避免這兩項危機,臺灣必須與最大貿易夥伴大陸改善關係、推動經濟融合發展,進而加入RCEP,融入區域經濟整合浪潮,這應該是臺灣經濟發展的最佳途徑。(作者鄧岱賢,原海基會經貿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