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理論是否依然是萬物理論的有力角逐者?

2020-11-25 騰訊網

答案是肯定的。然而實驗已經表明,弦理論至少有一部分是錯誤的。美國「信使」號水星探測器已經飛往水星,繞其軌道運行了幾年並進行了一些很有趣的測量。我們可以簡單地考慮這樣一個思想實驗:假如太陽質量會變化的話,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模樣?而事實上,太陽質量也確實是在變化。

眾所周知,太陽是一個核聚變反應堆,太陽中的氫元素通過聚變反應轉化為氦元素,在這個過程中,太陽會損失一部分質量(大約是每秒損失四百萬噸,當然,與太陽的總質量2×10^27 t相比的話,這些損失的質量根本不算什麼,但太陽質量確實是在減少),那這些損失的質量到哪裡去了呢?答案是它變成了能量。因為引力場與質量是密切相關的,而太陽正在通過向外輻射的方式減少質量,因此太陽的引力場其實也在改變。

你如果想測量出引力場的這些變化,只需要一個十分精密的測量儀器就足夠了。但太陽輻射只是太陽質量減少的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太陽風。太陽風通過從日冕向外拋射等離子體帶電粒子流也會損失一部分質量。因為太陽質量的減少,太陽和水星之間的引力動力學就必定會隨時間改變。

如前所述,要想測量出太陽和水星之間的引力動力學的微小變化,你同樣只需要一個十分精密的測量儀器就足夠。當然了,你所測量得出的結果也必定是和弦理論的預言相符合的。我們現在已經確切地知道太陽質量會改變這一事實,太陽質量的改變不僅會導致前面所提到的太陽引力場和太陽和水星之間的引力動力學的變化,還有一個顯而易見的變化就是水星軌道的必然改變。這也是「信使」號水星探測器所要測量的。水星軌道變化還有我們太陽內部的核聚變過程都依賴於一個常量,即引力常量G。

根據大統一場理論,例如超弦理論,引力常量G應該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改變。「信使」號水星探測器利用廣義相對論作為工具來探測引力常量G的這種微小變化。廣義相對論預言,質量能使時空發生彎曲,這就意味著,穿行於時空之中的電磁輻射必然會彎曲進入到這樣的一個時空凹地(即彎曲的時空),當電磁輻射在彎曲時空之中穿行了一段距離後又會穿行出來,再繼續進行直線傳播。

但是,先讓我們來作個假設,假如我們把在電磁輻射傳播路線中存在的質量統統移走,結果會如何呢?我們知道,假如沒有質量的話,時空就是平坦的,那麼在平坦的時空之中傳播的電磁輻射自然就應該按直線路線行駛。兩相對比,我們很容易發現這樣的事實,即相比於電磁輻射在彎曲時空中進行曲線傳播而言,在平坦的時空之中進行直線傳播的電磁輻射所花的時間明顯更短。

因此,分別按照這兩種方式(即傳播過程中有無質量)傳播的電磁輻射其傳播時間是不同的,並且很顯然,傳播時間更長的輻射是由於質量的存在而導致了傳播時間的延遲。因為「信使」號水星探測器是一個不斷發送信號的數字發射器,因此我們便可以在地球上接收、處理、分析這些傳向地球的數據,並作出某些與延遲時間有關的剖面圖,進而可以測量出我們太陽系內時空的逐漸變化。

比如,我們發現,由於太陽質量的不斷損失,地球正以每年1.5 cm的速度遠離太陽。聽起來是不是感到有些瘋狂或是不可思議?「信使」號水星探測器進行了為期7年的測量,並且確實有了某些發現,除了對水星軌道進行的精確測量外,還發現了在這7年之中,通過對引力常量G非常精確的測量,結果表明引力常量G完全沒有發生變化。

雷達回波時間延遲

圖解:廣義相對論認為光子靠近引力場時,就會發生時間延遲效應。光線軌跡在引力場中彎曲, 使得其路徑延長。這種彎曲現象可以等價地看成是一種折射,相當於有效光速減慢,因此從空間某一點發出的信號,如果途經太陽附近,到達地球的時間將有所延遲。這一想法首先由美國物理學家夏比洛(Shapiro)於1964年提出,由此來檢驗廣義相對論是否正確。 從地球向行星發射雷達信號,接收行星反射的信號,測量信號往返的時間。

如果太陽正好處於行星和地球的連線,那麼信號往返時間較沒有太陽的情況變長。如此,可以檢驗空間是否發生了彎曲,是否有時間延遲。 1960年代美國物理學家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有關實驗。 研究小組先後對水星、金星與火星進行了雷達實驗,證明雷達回波確有延遲現象,太陽質量導致的雷達波往返的時間延遲將達到200毫秒左右, 結果與廣義相對論預言相符。

圖源:百度

到現在為止,尚沒有任何儀器測量得到的引力常量G值可以和「信使」號水星探測器的測量結果相媲美。當然了,我們可以說「信使」號水星探測器7年的測量時間並不長。確實如此。但是,如果在這7年時間之中經測量得出了非常精確的結果,那麼你自然可以根據這些結果而向前推到更長的時間。如此你就會發現,引力常量G這一自然常量,其波動範圍非常、非常之小。

我們必須說一句,所有試圖驗證自然常量到底是不是恆定不變的那些實驗,無一例外地,其實驗結果都是肯定的,即所有的自然常量確實就是恆定不變的常量。這一結果是如何得到的呢?當你深深地凝視著天空,你其實是在凝視著這樣的天體:它距離你非常遙遠,你此時所看到的星光是它在百萬、千萬甚至億萬年前就發出來了的。

從你所凝視的這些星光的輻射性質,我們可以了解到很多東西,比如,在天體正準備開始發出星光的時候,其原子內部的輻射過程究竟如何?要知道這些輻射過程可是產生了我們如今所測量的輻射。自然界中變量是有很多的,但是,所有實驗都表明,在我們可能的測量範圍之內,自然常量是恆定不變的。你甚至可以嘗試在實驗室中通過對輻射光譜萬分精確的測量來驗證它。

圖解:引力常量G 圖源:百度

如今,這項工作也可以利用雷射非常精確地完成,而這些雷射實驗也同樣表明,自然常量看來確實是絕對恆定不變的。這樣的結果對於那些預言自然常量的非恆性的理論是一個災難性的打擊。當然,對於那些理論來講,這是很遺憾的。但或許我們應該提醒自己的是,不是理論決定著真理,而是實驗決定真理。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quora-歌者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弦理論能成為新的萬物理論嗎?
    如果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沒有參與進來,如果他只擔心布朗運動和光電效應這樣的問題,我們可能會得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引力理論,也許這個理論會更符合其他粒子理論。我們永遠無法得知。 現在的問題是,萬物理論只有一個有力競爭者:弦理論。
  • 平行宇宙:多世界理論?弦理論?
    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理論被稱為「萬物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量子力學的研究者堅信他們正在朝這個終極理論前進。但是還有一部分研究者認為量子的理論不是最末的層面,因此萬物理論無法從中得出。這些研究者於是轉向量子之下的更小的層面進行理論研究,得出了「弦理論」,用於解答所有的問題。
  • 跳出弦理論的陷阱,曾經的弦理論家揭露弦理論圈內真相
    曾經有一個權威統計,說過去的20多年裡,只要是做量子引力理論的助理教授們,如果不以弦理論或高維理論為基礎,沒有一個能被美國相關大學錄用,弦理論的風靡程度由此可見一斑。細心的讀者可能會從文章的標題上猜測作者可能是一個「反弦論者」,在這裡筆者也不諱言,自己曾經是弦理論的擁躉,但現在不是!
  • 弦理論 VS M理論:究竟誰能解釋宇宙萬物
    弦理論 VS M理論:解釋宇宙的對決在弦理論中,微小的弦取代了傳統的亞原子粒子。(圖片:米歇爾·泰勒 | 示意圖)保羅·M·薩特是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向太空人和太空電臺提問》的主持人、《你在宇宙中的位置》的作者。薩特將這篇文章貢獻給了Space.com特約的專家之聲:觀點與見解。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弦理論陷入了理論困境。
  • 弦理論是什麼?宇宙只是投影影像?
    然而弦理論屬於理論物理學,並沒有嚴格的實驗證明,是物理學家,為了統一宇宙四大基本作用力,從量子力學中分支出來的特殊理論。弦理論有可能實現物理學的大一統,但是卻無法做出實驗預測,因此很多物理學家並不認同弦理論。而弦理論,其實近似於愛因斯坦晚年統一基本力的嘗試——將宇宙本質,理解為空間扭曲。
  • 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水火不容之際,弦理論誕生了
    超微尺度下的量子世界存在著劇烈的量子漲落,光滑平坦的幾何結構被徹底破壞,兩個理論的基本模型的巨大差異也預示著將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進行混合時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似乎水火不容,大統一似乎依然遙遙無期?
  • 弦理論
    更深的弦理論學說不只是描述弦狀物體,還包含了點狀、薄膜狀物體,更高維度的空間,甚至平行宇宙。值得注意的是,弦理論目前尚未能做出可以實驗驗證的準確預測,關於這一點,以下內文會說明。另外,「弦理論」這一用詞所指的原本包含26維的玻色弦理論,和加入超對稱性的超弦理論。在近日的物理界,「弦理論」 一般是專指「超弦理論」,為了方便區分,較早的「玻色弦理論」則以全名稱呼。
  • 弦理論到底在說啥?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物理學家提出了弦理論,認為它是能夠統一這兩大學說的「萬有理論」。你聽說過弦理論嗎?它真的能解答宇宙的終極問題嗎?為什麼要用弦來代替粒子作為萬物基元,而不是其他東西?弦理論所提出的高維空間真的存在嗎?它可以被證實嗎?關於弦理論,你不知道、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 超弦理論最新進展 不久便可提供佐證弦理論的證據
    弦理論,是理論物理的一個分支學科,弦論的一個基本觀點是,自然界的基本單元不是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類的點狀粒子,而是很小很小的線狀的「弦」(包括有端點的「開弦」和圈狀的「閉弦」或閉合弦)。弦的不同振動和運動就產生出各種不同的基本粒子,能量與物質是可以轉化的。
  • 弦理論和M-弦理論
    ( 在任何結合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量子引力理論中,若在時間短於普朗克時間、距離小於普朗克長度的尺度下,我們傳統上對時間、空間的標示將會全盤瓦解。 )如今,在普朗克尺度中,一切理論都只是純理論。    在弦理論之前, 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是二十世紀兩個非常成功的理論,但令人驚訝的是這兩個理論在現有的框架下是相衝突的。
  • 宇宙的真相是弦理論嗎?
    弦理論代表了理論物理學家的一個主要夢想 - 描述一個數學圖景中的所有力量和物質。但是,經過無數的論文,會議和乾擦標記,許多曾經希望的令人驚嘆的突破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遙遠。 然而,即使沒有浮華進展的跡象,由此產生的洞察力也給物理學和數學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無論喜歡與否(有些物理學家肯定不喜歡),弦理論仍然存在。
  • 【弦理論】入門須知,拿去炫,不謝!
    我們通過以下一些問題帶你認識21世紀最偉大的理論之一。【1. 什麼是弦理論?】一維的弦構成了宇宙萬物。弦理論的基本概念其實非常的簡單。回到古希臘時期,人們就一直在思索著物質是由什麼構成的?如果我們無限地分割某個東西,我們會得到一個最基本不可在分割的東西嗎?
  • String Theory 弦理論
    與粒子類型的唯一區別在於弦振動的頻率差異 [1] 。弦理論主要試圖解決表面上的不兼容的兩個主要物理學理論——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並欲創造的描述整個宇宙的「萬物理論」 [1] 。與此同時,帕斯(弦理論科學家)和他的同事也在進一步修正他們的理論。帕斯承認:「我們的理論粗看上去有一點投機取巧。不過我認為,仔細討論一種可能的解釋,看看它是否被證實,這也是絕對必要的。」
  • 為什麼弦理論不是科學理論
    這一科學過程總是涉及到繼續收集更多的數據,當理論的有效性領域被超越時,繼續提煉或徹底取代假設,以及測試將理論置於進一步的驗證中。這就是科學發展的方式,不管我們是否認識到這一點。日心說取代了地心說,因為它解釋了地心說不能解釋的現象,包括:木星的衛星,金星和火星在不同季節的相和相對大小,還有彗星軌道的周期性。
  • 為什麼弦理論不是科學理論?
    這個科學過程通常涉及不斷獲取更多、更新的數據,當研究超出了理論的有效性範圍時,完善或推翻替換假設,並繼續進行測試以使理論能夠接受進一步的檢驗。無論我們是否能充分認識到,科學就是這樣在一直進步。似乎,通過稱其為「弦理論」而將其表示為一種科學問題的解決方案,我們已經給出了肯定的回答:是的,弦理論就是一種科學理論。但它僅僅是數學意義上的理論, 這意味著它有自己獨有的一套公式、假設、元素與由其推導的定理和推論。集合論、群論、數論都是數學理論的例子,弦理論也是如此。
  • 弦理論已死?一個包羅萬象理論,奏出物質之音
    對於物理學更是如此,就連偉大的愛因斯坦也不曾誇下海口,僅憑相對論就可以解釋世間萬物。現代物理學背靠的是兩大支柱:一個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它為大尺度宇宙(如恆星、星雲、星系甚至黑洞)提供了理論框架;另一個是量子力學,在這個框架下可以認識到小尺度宇宙(原子、分子甚至更小的電子夸克)。
  • 弦理論到M理論,你知道弦理論的發展軌跡,和弦理論的科學依據嗎
    畢竟沒有科學證據能夠證明,宇宙大爆炸實實在在的發生過,同時現在的科學家開始有了一系列新的發現,弦理論就是在這個基礎上,逐漸的開始發展起來,隨著我國科教頻道的一個紀錄片出現,弦理論更加引起大家的注意。所以弦理論幾乎處於一個停滯的階段,這讓科學界對於弦理論是否正確,開始提出了一系列的質疑。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重離子和超重力開始出現,此時弦理論終於找到了一些依據。一九八零的時候終於第一個超弦理論模型出現了,這個科學研究帶來了一個新的變化。
  • 弦理論是否能解釋宇宙的本源?
    弦理論便由此誕生,弦理論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為它用不同的弦振動模式描述了許多不同的基本粒子。就像小提琴不同的弦振動,能夠發出不同的音,弦的各種振動模式就產生不同的粒子。最重要的是,其中就包括了重力,弦理論可以統合宇宙中所有的基本作用力,這引起了巨大的熱潮。
  • 為什麼會有弦理論
    我這裡所說的「弦理論」,並不是單指早期的「玻色弦理論」,或「超弦理論」,而是包含「M理論」在內的所有弦理論,可以說是廣義上的弦理論,另外因為這個理論不像,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那樣成熟,它相對來說比較前沿,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弦理論,在一向重視實驗的物理學中。
  • 宇宙的終極理論?弦理論以及它的11維時空
    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因為我們存在於一個宇宙,應該有一個普遍適用的物理學規則,那麼有沒有一個理論能同時包含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永恆理論呢?弦理論應運而生。玄理論,萬物的終極原理?以及其涉及的11維空間在以前,主流科學認為粒子是點,和弦一點也不搭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