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科學?
有人說,科學就是經過大量實驗,反覆證明是對的理論。
看上去是這樣,但很難執行。
比如,17世紀前,人們看到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你能得出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結論嗎?誰敢保證未來不會發現黑天鵝?
再比如著名的「火雞問題」。在火雞飼養場裡,一隻火雞發現,每天上午9點鐘主人給它餵食。它並不馬上做出結論,而是慢慢觀察,一直收集了有關上午9點給它餵食這一事實的大量觀察證據:雨天和晴天,熱天和冷天,星期三和星期四,各種各樣的情況。
最後,它得出了下面的結論:「主人總是在上午9點鐘給我餵食。」可是,事情並不像它所想像的那樣簡單和樂觀:在聖誕節前一天的9點,主人沒有給它餵食,而是把它宰殺。
我們用大量實驗得出的科學結論,會不會只是自作聰明的「火雞」?
可見,一個理論是否科學,是沒法被證明的,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有例外。
那怎麼辦呢?
卡爾·波普爾給出了解決方案:可證偽性。
在他看來,一個理論,究竟是科學還是非科學,其界限,並不在是對還是錯,而在於我們是否能夠證明其對錯。當你提出一個科學理論時,你就必須同時告訴大家,該怎麼證明你的理論是錯的。如果理論經得住考驗,它就倖存,否則,它就要被拋棄。
比如,我說上海動物園裡所有天鵝都是白的,這個命題就是科學命題。因為只要在上海動物園找到一隻黑天鵝,就可以證明該命題是錯的。如果一直找不到黑天鵝,那這個命題就暫時是對的。
再比如,求觀音菩薩送子,你說我怎麼還沒懷上呢?對方會說,你心不夠誠。你一想,好像是有點私心雜念,那就繼續努力心誠吧。反正懷上了,就是菩薩的功勞;沒懷上,就是心不夠誠。這種理論就叫不可證偽,怎麼都是它對,所以不是科學。
對於不可證偽的理論,也許有用,但不值得辯論。
在證偽主義看來,所有科學知識都是暫時的,都是「等待被證偽」的猜想。如果暫時沒人能證明它是錯的,那它暫時就是對的。
驗證某個科學理論正確,沒什麼大不了的;只有檢驗出科學理論是錯的,才是真正為科學作貢獻。
比如大科學家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理論,即引力的大小和質量成正比,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但你發現沒有,中間沒有時間的概念,那麼問題來了,引力傳播需要時間嗎?
牛頓認為,引力傳播不需要時間,不管多遠都可以瞬間到達。三百年之後,愛因斯坦發現了相對論,證明了引力的傳播速度是光速,光速也是需要時間的,牛頓的理論只是在低速時有效,這一下拓展了科學的邊界。
科學的精神是,沒有永恆不變的真理,所有的理論都可能是錯的。只有不斷嘗試證偽,不斷革新,不斷完善,才會越來越接近真理。
對於國家制度,證偽主義也認為,哪怕所有大眾都認可的政策,也不見得是正確的。所以,現代民主制度的核心,不是少數服從多數,而是要有糾錯機制,留出改正的機會。
最後,談談投資。
不少股評在分析一通行情後,會展望下未來走勢,然後說:建議投資者在後面的行情中高拋低吸。
「高拋低吸」是我不喜歡的一個詞,因為它無法證偽,你永遠不能說對方這個建議是錯的。因為,你賺錢的話,這個說法是對的;你虧錢的話,股評會說你買的不夠便宜,或者賣的太早,沒有做到高拋低吸。
不光如此,市場上還充斥著大量模稜兩可,看似神準,但不可證偽的投資理論。
比如跟莊,賺錢了就說自己與莊共舞,虧錢了又說「不是水平不夠,而是莊家太狡猾」,這就是典型的不可證偽。
任何一套投資理論,都是一個假說或猜想,我們要窮盡一切方法去懷疑它,去證明它是錯的,不停地修正,直到暫時完善。
比如缺口理論很容易被證偽。缺口必補,但沒有說什麼時候補,如果漲了50%再跌回來補缺口,又有什麼意義呢?再者,為什麼大盤1994年8月1日和1996年4月24日的缺口都至今還沒補?
證偽主義在金融市場大有可為。面對波雲詭譎的未來,哪裡有什麼確定性,我們能做的只有假設,試錯,在被證明是錯的之前,我們對市場的看法就暫時是對的。
所以,投資就是反覆問自己:什麼情況下,我是錯的?錯了該怎麼辦?
死不認錯的人,遲早會被市場淘汰。
對了,波普爾有一個學生,就是金融大鱷索羅斯。證偽主義,也是索羅斯投資哲學的底層邏輯。
晚安~
作者:布衣書生 自媒體:複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