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本質是什麼?為什麼科學高度發展的現代還依然沒有標準答案?

2020-12-05 無極限的小宇宙

時間的本質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科學高度發達的現代依然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我們人類從意識到時間的存在以來、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至今我們對時間的本質的認識變得逐漸模糊,甚至是錯誤的。

時間是什麼?關於這個問題今天本文就來講講本文的觀點。有人說時間就是空間,有人說時間是不存在的。也有人說時間是一種我們未曾了解到的物質,而這些觀點都是來自於其觀點持有者自身對時間的理解角度和理解能力,儘管人們的認知角度和水平不同,但時間的本質並不會因為我們的認知程度和角度的不同而產生任何的改變。

時間是什麼?關於這個問題今天本文就來講講本文的觀點。時間到底是什麼?本文認為時間是表示事物的存在和存在狀態的一種概念。也就是說只要有「存在」或者「存在」的狀態的變化,那麼就必然有時間的概念。

當「存在」在存在時且不產生任何的狀態的改變,那麼這時的時間依然是存在的,並且是「靜態」的時間,而「存在」的狀態發生改變,那麼在其狀態發生改變的過程中時間會相對於其所表示的對象的的狀態的變化而形成動態的時間。時間所相對表示的對象的變化或者運動,會導致其所相應的時間從靜態變成動態。在這裡,時間是一種相對而產生的事物,時間是相對其所表示的事物而產生的,並且時間狀態也是相對其所表示的事物的狀態的變化而變化。

因此時間的本質並沒有實質,而是一種相對而產生的一種沒有實質的一種相對存在。也就是說,時間這種相對存在、在存在時他並沒有存在的實質的,那麼,時間是物質的說法必然是錯誤的一種說法。

時間的真相時間的本質在本文看來,他是一種沒有實質的存在,而且這種存在只能是相對其所相對的對象的產生而產生、變化而變化、消失而消失,所以時間只是一種相對存在。

總結:

時間的本質是沒有實質,時間的產生是相對其所相對的對象的產生而產生、變化而變化,消失而消失。所以本文認為:時間是表示其所相對的事物的狀態、以及事物狀態的變化和變化邏輯倫理順序的一種相對存在。而很多人活著科學家們認為時間是一種物質、或者時間不存在只是生命體的錯覺、又或者時間是空間或者是空間的一部分等等這些觀點事實上是錯誤的思想。

好了以上是本文對時間本質的一些看法,關於時間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問題,大家有什麼新的見解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裡留言討論哦~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現代科學沒有誕生在中國?
    最近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現代科學沒有誕生在中國?客觀地講,現代科學,的確沒有誕生在中國,中國甚至不具備誕生現代科學的土壤:即使沒有西方的入侵,中國出現現代科學的可能性依然十分渺茫。因為,中國文化土壤中孕育的是科技,而不是科學。科技與科學不同,科學是一門理論學科,是回答「是什麼」「為什麼」的學科;而科技是一門應用學科,是解決「做什麼」「怎麼做」問題。
  • 華夏有五千年文明,為什麼沒有發展出體系化的現代科學?
    華夏文明五千年其實是有相對局限的科學體系的,並且在科學和技術上也是持續領先世界幾千年的。更準確地講,華夏文明有科學體系但沒有發展出像西方一樣的現代科學知識理論體系。其原因是錯綜複雜的,其實回答起來相當困難,了解西方現代科學體系的發展,大家就應該知道為什麼了!
  • 時間是不是「物質」?現代科學關於時間本質的定義是什麼?
    「時間」這個物理量可以說是現代物理學中最常見,卻最難理解的物理量。關於時間是不是物質是不是這個問題,問題的本質並不是時間,而是我們對物質的定義究竟是什麼?「物質」概念其實就是一種人為的定義與假想。根據最新的量子力學研究,微觀粒子本質上可以理解為「事件」。而根據弦論,不同的微觀粒子就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動模式。所以可以這麼說,我們手感受到的「主觀物質」其實不是「客觀物質」,而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動狀態。就像交響樂演奏,不演奏的時候毫無聲息,演奏的時候既可以是莫扎特也可以是蕭邦,貝多芬也沒問題。這一切都取決於音符,但是音符又是什麼呢?
  • 為什麼說物理學近100年沒有重大突破?是什麼阻礙了科學的發展?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一直以來都盛行著一種說法:物理學近100年都沒有重大突破了?那這個說法有道理嗎?事實上,有一定的道理,但並不完全是對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需要從科學的發展說起。
  • 科學發展的「單項」循環是導致現代基礎科學相對停滯的真正原因
    科學的發展和推進同樣如此,需要更多的人去關注,也需要更多的人去提問,去為之奮鬥。很多人認為,在近幾十年的時間裡人類的基礎科學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其實這樣的說法是相對存在的,科學論述家認為導致這種結果的出現,是科學發展大環境的「單項」循環所導致的。對於科學技術發展這是一種必經之路,同樣也是尋尋漸進的正常過程。
  • 現代科學在醫學界遇到了滑鐵盧(現代科學的局限性)
    科學改變了人類的很多方面,為人類社會進步做出了巨大的進步,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科學終究只是自然規律的一部分,並且因為發展時間不長,所以在現實世生活中會存在很多科學解決不了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人類疾病這一方面。
  • 量子力學和現代科學的終點會在何方,哲學家:沒有答案也沒有盡頭
    那麼量子理論比牛頓力學更科學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引力的作用原理無法從量子力學中總結出來,而是由愛因斯坦建立的廣義相對論解釋的,但是廣義相對論也未能從本質上解釋微觀粒子下引力的作用機制。所以量子力學是存在缺陷的理論,這也是為什麼愛因斯坦對量子理論持謹慎態度的原因。
  • 評判科學的標準是什麼?
    科學的評判,根本上要看它是不是符合科學的「科學觀和方法論」,也就是評判他的合理性,還得評判他的先進性。現代社會,對能夠稱之為科學的學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不是什麼說學,都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這種評判,本質上講是動態的。因為得充分考慮具體學科的領域的現實情況。比如,很多社會學和心理學,其科學性的程度就較差,對於這些複雜信息系統的規律研究,人們目前還受到許多制約。
  • 什麼是科學?科學的本質是什麼?
    劉叔博客:我先來說一說科學的本質。哲學上有這樣一種認識,世界上除了運動的物質及其規律,其它什麼也沒有。因此從這個角度講,所謂科學的本質就是探索和運用規律。我們怎樣來認識科學,較多的認識比較注重自然科學,其實與此對映的還存在一個社會科學,因而科學分為兩類,一是自然科學,二是社會科學。不管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是一個客觀規律的知識及運用體系,分開來講就變成知識體系和運用體系。
  • 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實驗,和宇宙本質有關,現代科學無法解釋
    在多數人的常識中,人類文明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科學知識已經可以解釋地球上發生的大部分現象,但是真的不存在科學無法解釋的事情嗎?當然不是這樣的,不論科學如何發展,都會存在一些現有知識無法解釋的事情,正是因為人類面對黑暗的宇宙還存在太多的未知,所以人類才需要不斷的發展研究。
  • 貢獻幾乎為零,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現代科學?
    科學的本質是「刨根問底」,中國古代以詭辯、自圓其說代替研究技術背後的規律,科學問題並沒有被嚴肅對待。即便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也只是技術而非科學。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現代科學呢?我主要是想介紹一下我理解的科學,應該說和吳國盛教授那本書裡面寫的基本觀點是一致的。我開頭從中國古代的文化和技術遠遠比西方發達,但是為什麼沒有產生現代科學,這個所謂「李約瑟難題」開始。
  • 科學為什麼沒有發展成宗教?
    三、科學的科學觀和方法論1.科學是一種合理的學說這些天反覆講科學是什麼?講太多了,講過的就不講了,都煩了。就挑點主要的講。所以,這地方談的科學的科學觀和方法論,並不完全,要全面了解,可以參考我的其他文章。科學是一種合理的學說。在這一點上,和人類的其他所有的學說是一樣的,都是主觀世界的產物。
  • 什麼是科學的本質——論中國的第四次科學啟蒙
    你說的這個研究裡面的科學是什麼。我開始時總是一臉茫然,我知道什麼是物理,什麼是化學,什麼是天文,什麼是生物,但我不知道什麼是科學。」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張雙南在央視節目《開講啦》中,提出了我們科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 為什麼測量山的高度以海平面為標準?
    這是不是說它從山腳到山頂的垂直高度有8844.43米呢?答案是否定的,這個高度是從海平面算起的。那麼為什麼選擇海平面作為高度測量標呢?任何事物的比較都需要一個標準。如果在大陸上任取一點,各地的山高都以這點為測量標準的話,那麼,在測點還沒有都連起來的時候不易測量,同時,這個點的高度和位置也可能由於風吹雨淋或地殼變動而有所化。
  • 科學本質是實踐,實踐本質是心,心的根本在一體
    一體、整體性源於「王陽明之心」必須有一標準,來推斷是非善惡。源於思維的外來性質,而私意的內性質的辯證關係。無標準,則以私意之顯現。有標準,則以客觀整體的標準。私意則矛盾,一性則社會和諧。然而這一標準在陽明心學中卻沒有非常明確的推理過程。只說良知,只說與生俱來,只說知行合一。
  • 為什麼現代科學源於歐洲而不是中國?
    為什麼現代科學源於歐洲而不是中國?很多人用文化差異來回答這個問題。但我們可以找到比文化更好的解釋,就是地理和生態差異形成的不同國家體制,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在許多古代文明中都有研討自然的「科學家」,但與現代科學有個本質的區別,它不僅包括研究自然界的方法,還有嚴格評估和檢驗科學發現與科學理論的社會體系,主要體現在學術會議和刊物這樣的科學論壇上。這個社會體系是科學用來研究世界的關鍵方法之一。
  • 「科學」不等於「技術」,重新理解科學的本質
    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人們常常會將「科學」和「技術」兩個詞連在一起,習慣地稱呼為「科技」。在這裡看不到什麼「公理」「定理」這樣熟悉的數學字眼,沒有什麼整數或者直線的定義,也沒有什麼證明和推理,看到的都是跟生活相關的各種實際計算題。這種文化傳統反映在對科學的理解方面,就是強調科學是人類為了物質生存的需要必定自發從事的一項活動,離開了應用,離開了國計民生,我們就根本無法理解「科學」是怎麼回事。
  • 這個最最基本的問題,物理學家卻還沒有標準答案
    十多位粒子物理學家對於「什麼是粒子」給出了多樣的描述,還闡述了兩個迅速發展的理論,目標是得到一個描述粒子的統一圖像。「什麼是粒子?這確實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文小剛說,「現在這一方向有一些進展,雖然還沒有產生一個統一的理論,但是各派觀點都十分有趣。」
  • 吳國盛:追問什麼是科學,有現實意義—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報》:這本書書名看上去簡單,但實際上有點拗口,很多人都把「什麼是科學」說成「科學是什麼」,就像大家習慣將「科技」和「科學」混淆一樣。請你談談「什麼是科學」與「科學是什麼」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要從這個角度來談? 吳國盛:起初,我覺得只是一個表達習慣,沒有什麼實質性區別。
  • 其實,現代大多數人相信科學和古人迷信的理由,本質上沒什麼區別
    在神叨叨的說些什麼呢?」你就會發現咱們現在絕大多數人相信科學的理由,實際上和中世紀人「迷信」的理由,基本沒什麼區別!本質上我們都是在都是相信權威,相信大多數人罷了,書讀得不多而自認為比古人,聰明很多的心態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