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本質,科學搞不懂,而哲學早已參透

2021-01-15 幻之獅

人類自從大概7萬年前經歷了認知革命之後,就一直對於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就充滿了好奇,我們到底從何而來?又要去向何方?這個世界遵循著怎樣的邏輯在運轉?宇宙的本質是什麼?這一切的一切始終縈繞在人類的腦海裡。

在現代化的今天。我們試圖用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去解讀這些問題的答案。儘管到現在為止,我們的心中仍有非常多的疑問,但是慶幸我們一直走在接近真相的路上。

而在那些科學並不發達,或者根本談不上的古代,人類理解宇宙和萬物的方式就多半要靠想像了。這也是人類自認知革命之後有別於其他物種的一個標誌性的能力之一。

當然,咱們並不是說想像不科學。要知道,深奧的哲學就是從那個時候發展起來的。人類憑藉豐富的想像力思考萬事萬物乃至宇宙的本質,這才有了一部部流芳百世的巨著和眾多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他們憑藉的不是科學的方法,而是通過縝密的邏輯和敏銳的觀察,從而得到了對人、對事,乃至對宇宙的認識。

而這一點也充分說明了道理,那就是我們可能受制於身體上感官的極限無法感知這個世界的完整,也可能受限於科技水平的局限而無法認清這個世界的真面目,但是思想是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憑藉這一點人類可以超越身體與科技的局限,對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和宇宙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這一點早被我們的老祖宗實踐過了,比如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老子就已經洞悉了宇宙的奧秘。在他的《道德經》中就曾記載這樣一段話:「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這是老子對於「道」的解釋,意思是說有一樣東西渾然天成,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聽不見其聲音,也看不見其形態,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存在,永不停息,此乃萬物之根本。老子不知道它到底叫什麼,所以姑且稱其為「道」。

關於這個「道」,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宇宙萬物運轉的規律。按照宗教的說法,我們的宇宙是「神」創造的,而「道」或許就是「神」創世的一個程序。也就是在創造我們這個宇宙之前就已經提前設定好了這個宇宙萬事萬物運轉的規律了。當然編寫程序的這位未必是宗教傳說中所認為的「神」,也可能是更高維度或者更高級別的智慧存在。

出於某種目的他們設計了一套程序,創造了一個宇宙出來,在一旁觀察也好,又或者參與其中進行體驗也罷,總之這樣的可能性是有的,雖然腦洞大了點。甚至於我們宇宙中的一切都只是虛擬的而已,你之所以會認為這一切如此真實,是因為創始者的代碼寫得好而已。而人類歷史上的那些先知和智者,不過是程序設計之初給予了人類智能代碼,這才讓一些人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想像洞悉了宇宙的邊界或者本相而已。

這就好比一款遊戲,玩遊戲的你知道這只不過是一種娛樂和享受,而遊戲中的人物卻永遠不知道自己不過是一個虛擬的人物罷了,他們以為他們看到的就是真實的世界,直到有一天遊戲開發商給這遊戲中的人物或者某些人物植入了智能之後,他們也開始思索他們所在的世界的本質,終於有一天他們發現或許在他們的世界之外還有一個更加強大的存在,而他們的世界只是這個強大存在一手創造的而已。

相關焦點

  • 從宇宙智慧和認知原理談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關係
    第一部分:宇宙智慧和認知原理我在《宇宙智慧的本質是什麼?》中指出,宇宙智慧是一種可以以智慧載體進行傳播的信息,這種信息具有驅動智慧載體群體與群體相關的所有組成的綜合系統熵值減小的能力。那麼人類歷史上的巫術、宗教、哲學呢?第二部分:人類認知中的宗教、哲學與科學如下草圖所示,我們從宇宙智慧這個大概念下進行分析,宇宙智慧不僅包括人類認知,也包括動物的基因傳播的經驗,也可能會有更高級的基因和非基因自由切換傳播模式。
  • 科學和宗教沒本質區別,都在認識世界—科學是條狗,文化才是主人
    科學的方法,也不能真的當旁觀者,真正的觀棋不語的君子不存在。你是個外星人,欺負地球人落後,隱形了,挨家挨戶的瞎轉悠,東瞧瞧,西看看,別以為,就真的逮不住你了,你想看地球,就得和地球交換信息,跑不掉的,一定會整出一堆怪事,時間長了,怪事多了,就把你逮住了,不信你就試試。關於存在的定義,別學唯物這老頭,搞出個我看不懂的定義,簡簡單單的事,繞那麼複雜幹嘛?
  • 關於世界本質的另類哲學思考(下)
    悟性使理解更加接近或達到本質,而想像則使理解千差萬別。黑格爾的邏輯學探討的絕對精神絕對不是語言文字,不是思維形式方面的東西,而是實實在在的精神的自身。這種探討超出了幾乎所有學者的思考範圍。人類的理性多麼偉大呀,純邏輯的思考可以達到宗教的結果,它能夠認識到最高真理。對黑格爾哲學是客觀唯心主義的指責我是不同意的。遨遊於黑格爾的精神世界,我感覺到了與宇宙的同一,與眾生的同一。
  • 《科學哲學》之深入淺出一
    科學哲學作為對科學進行反思和批判的哲學,搞懂科學哲學,對提高科學素養有很極大的促進作用。本書作者是薩米爾·奧卡莎對科學哲學深入淺出的講解必將給你帶來深刻啟發。每個人都知道科學包括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但如果問你使科學得以成為科學的東西是什麼,這個問題就不在顯得那麼平凡了。
  • 世界本質的哲學思考與實踐(上部)
    對宇宙最高真理的認識不能採取現代科學的實證方法,人們無法僅憑感官能力而揭示它的本質,但是這並不足以否認人們對宇宙最高真理的認識能力。認識最高真理的方法只有一種:思維。評價認識正確與否的方法也只有一種:思維。同時我們還需注意一點,這裡所說的思維絕不僅限於運用語言文字的推理的思維,更包括超出語言之上的直覺的思維,並且這種思維發揮著決定作用。
  • 不懂哲學的人生不值得過
    「道」可以定義為宇宙萬物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脫離了「道」,而光談「術」,猶如金庸武俠中所寫的,不學心法,只練招式。其結果是,招式遠不能發揮其本應具有的強大功效,甚至還會遭其反噬,走火入魔。可憐的是,當今討論「道」的學科只剩下早已被冷落的哲學了。只在人遭遇了重大挫折之後,才被記起,拿來當做大災之後的救急包。可是經歷了大災大禍之後,才去領悟,不覺得為時過晚嗎?
  • 從物質的「無限分割」引發的哲學和科學思考
    夸克已經不再可分,宇宙其實也不可能是無限的……科學的問題最終還是要用科學解決,哲學家們大可喝著咖啡,從清晨辯論到黑夜。這讓人想起了另一個話題。中醫,尤其是中醫理論,包括養生,與其說是科學,不如說是哲學。陰陽五行、表裡虛實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哲學的基本概念。
  • 邏輯才是哲學的本質
    在邏輯原子主義的代表作《我們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一書中,羅素提出了「邏輯是哲學的本質」的新主張,標誌著邏輯實證主義(邏輯經驗主義)的問世。在羅素看來,黑格爾哲學不過是「邏輯之應用於現實世界」而已,必須朝著分析哲學的方向來變革邏輯。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還是哲學?你怎麼看?
    科學與哲學的關係其實是很密切的,可以簡單認為哲學就是科學的「鼻祖」,科學研究的是具體的事物,而哲學研究的是抽象的事物,哲學為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而科學(自然科學)是哲學發展的基礎。科學與哲學是具體與一般,實踐與理論的關係。
  • 存在就是永恆,探究宇宙的秘密,科學帶你破解生與死的迷思
    對於人類而言,宇宙充滿了奧秘,我們不知道宇宙的大小到底幾何,我們不知道宇宙是無限的,還是宇宙之外別有洞天。我們不知道我們來自於何方,是進化演變還是人為創造。我們不知道宇宙中是否還有別的生命,甚至於連地球之上到底有多少物種也未能徹底探究,等等等等這一切都是人類所要解開的謎團。然而對於人類而言,對於每一個人而言,世界上最大的迷思,莫過於生與死了。生死難以參透,是因為我們不知道何為生,何為死。
  • 科學與哲學關係應該是科學要研究哲學
    哲學和科學歸屬兩個知識層面,哲學評價哲學,科學評比科學。若要貶評中醫,需要先懂得一些哲學,包括西方近現代哲學,用哲學角度,才有資格討論評價中醫。因為,哲學層次及層面在科學之上。在國家教育部學科設置中,哲學學科也是高於所有具體科學學科的。
  • 宇宙選擇原理 原創:小宇宙科學哲學
    宇宙選擇原理包涵有三個方面的主旨思想:第一,宇宙選擇具有普遍聯繫性和永恆發展性,是科學和哲學的基礎,一切的科學和哲學都不能脫離宇宙選擇而單獨存在;第二,宇宙選擇著自身運動變化的途徑,這是宇宙存在的必然過程。宇宙選擇這種運動變化途徑,而不選擇其它可能的運動變化途徑,必然有它選擇存在的客觀理由和基礎;第三,自然規律支配著客觀選擇或自然選擇,主觀需要支配著主觀選擇或智慧選擇。
  • 霍金生前7大預言:我能看透宇宙時間外星人,卻搞不懂女人的心思
    霍金生前7大預言,我能看透宇宙時間外星人,卻搞不懂女人的心思!霍金出生的那一天,是伽利略去世的日子,霍金去世的這一天,是愛因斯坦的生日,霍金與愛因斯坦一樣,終年76歲。可能偉人在出生的時候就註定了與普通人不同,三位舉世聞名的科學家,沒想到竟然有如此緊密的關係,霍金是當今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宇宙之王。代表作有:《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設計》......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是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的物理學家。
  • 宇宙大爆炸理論是對哲學的重大突破
    儘管在之前的1916年,愛因斯坦已經總結性地完成了廣義相對論,並且還提出了宇宙是有限無邊的觀念。無論是廣義相對論,還是宇宙有限無邊的觀念,它們最終都會指向一種必然性的推導結論,即宇宙是有一個開端的。既然宇宙有其原始開端,則宇宙本身就不可能是靜態的狀態,否則不會有現今的狀況。比如,廣義相對論描述的是一個可變化的宇宙時空,時空是像橡皮泥一樣可塑的彈性結構。
  • 牛津通識本質邏輯哲學論
    然而《邏輯哲學論》是付出了過高的代價才取得這種特徵的,因為它的勻稱和表面上的嚴格性導致極大地過分簡化了它所探討的問題。這種情況在許多方面都有表現。首先,維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假定語言有單一的本質,他可以通過揭示其邏輯結構來指明這一本質。
  • 科學的本質是什麼?是人類定義的還是客觀存在的?
    科學的本質是什麼?是人類定義還是客觀存在的?科學的本質是客觀的還原宇宙事實真相。能夠客觀真實的解釋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是科學的本質。科學的誕生是為了使人能夠客觀真實的了解宇宙人生,是為了解決人們之前利用迷信和妄想來認知宇宙的一種方式。科學可以最大程度的客觀的還原宇宙人生真相,而迷信和妄想則做不到。科學一定可以和正確劃等號,不能和正確劃等號的科學,一定不是真正的科學。
  • 從哲學角度看問題:數據、大數據及其本質是什麼?
    近代以來,西方的技術和科學異軍突起,望遠鏡、顯微鏡、六分儀、光譜儀、質譜儀乃至加速器、射電望遠鏡相繼出現,成為人類認識外部世界的有力工具。這些技術裝備產生的數據成為近現代思想的新的依託。到了當代,伴隨著電子計算機的強大數據處理能力的出現,各種延伸和闊展人類感官感知能力的器皿設備層出不窮,終於完全或接近於完全取代人類對外部世界的直接感知,通過把數據呈現給人類,成為人類認識的來源。
  • 為什麼我們搞不懂量子物理、量子力學、量子通訊?(二)
    這要從科學與哲學的關係說起。  現代自然科學大約在400年前從哲學中逐步獨立出來,是研究自然界物質的現象和發展規律的學術規範。科學與哲學從古至今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哲學孕育了科學,早期的科學與哲學處於原始的一體化時期,二者是同源的,哲學包括科學,科學是哲學的部分。
  • 質疑真理、現實、科學和哲學的作用
    博科園-科學科普在這個時代,不可檢測的思想諸如像多元宇宙那樣搖擺不定。米歇拉·馬西米極力地捍衛著科學,儘管有些人認為科學無法擺脫現實的束縛。這是一個為科學哲學舉例的有趣時代。一方面:一些科學家正在研究諸如弦理論或多元宇宙理論,儘管這些理論想法遠遠超出了人類目前能力範圍,因此他們不得不對那些不能依靠傳統假設檢驗的研究進行哲學辯護。另一方面:一些物理學家,如理察·費曼和史蒂芬·霍金等對科學哲學的價值不屑一顧。
  • 白春禮: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在致辭中,白春禮系統闡述了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指出科學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哲學觀念上的變化,而哲學思想的變革也會為科學的洞見提供廣闊的思想空間。在中科院成立哲學所,正是為了聚焦於科技發展和科技前沿中的基本哲學問題,以及與哲學緊密相關的科技問題,從哲學角度助力科技創新,為中國科學的跨越式發展,乃至未來的科學革命,尋求更為堅實、更富活力的概念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