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塊頭核磁共振儀搬上車 核心技術,準確掃描圖像

2020-12-05 太平洋財富網

春節前後,一輛來自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的磁共振診療車常常出現在我國南方多地,為當地群眾進行免費診療。白色、箱式、三橋、常規動力,這臺被命名為「馳影A30」的診療車從外表來看很是低調,但它是國內首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磁共振診療車。也預示著我國高端磁共振成像(MRI)技術將不再全部依賴進口,不再受制於人。

一臺診療車,就是個移動小診所

「馳影A30磁共振診療車的核心技術還是在磁共振成像系統上,醫保門診一般不包括核磁共振,有了診療車,邊遠山區的患者以後就有望免去跋山涉水之苦。」包頭市稀寶博為醫療系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稀寶博為」)總經理銀建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國內移動式磁共振影像設備此前處於空白狀態,診療車的問世標誌著大型影像設備在移動醫療領域從概念走向應用推廣。」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副院長、網際網路醫療診治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吉訓明教授表示。

記者登上診療車,一眼望去,集成型磁共振、氧氣瓶、冰箱、監護、藥品櫃、除顫、生化和彩超、無線心電圖機、急救供氧系統、富士膠片印表機、空氣加溼器等設備一應俱全。該車以梅賽德斯奔馳Actros 2636E5為載體,使用了三明治大板方艙式箱體結構和無扭矩自動平衡技術,並配備德國熊貓車載發電機為整套系統供能,車輛還搭載了扁鵲飛救遠程系統和配套的遠程多媒體會影系統,建立了遠程急救監護體系,可實現了對患者實時監護和救護的遠程醫療指導。車內配有自動擔架升降平臺和自動上車擔架,無磁鏟式擔架是磁共振的配套擔架,無需替換就可掃描。

車內還分為掃描間和急救間兩個部分。全車囊括超小型磁體、遠程會診、網際網路傳輸、衛星通訊等技術,涵蓋臨床醫學、影像學、物理學等多個學科及領域。診療車發電機組可在車輛運行時實現時刻為整車設備供電。發電機升降系統可使發電機落地,在地震救災和其他惡劣環境下長時間發電,還可通過遠程控制面板自動補給燃料。

「整臺車就是一個移動的小診所,但其實我們看到的這些設備和技術,都是輔助性質的,而這臺車之所以先進,核心在於Vivi X330磁共振成像系統。」銀建偉表示。

但醫院的磁共振成像系統一般體積比較大,它又是如何搬上救護車的呢?「該套磁共振成像系統,採用了橢圓形磁體設計,大幅縮短了磁體的左右徑,增加了磁體的前後徑,這樣一來,在掃描有效範圍增加的同時,磁體整體的體積大幅縮小,得以實現將原本的大塊頭安裝到車輛上。」銀建偉說。

一套核心技術,更準確掃描圖像

磁共振成像原理,簡而言之,就是將人體置於特殊的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衝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並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衝後,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號,並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被體外的機器收錄,經電子計算機處理獲得圖像。

在高端磁共振醫療設備中,對較高場強的磁共振強度要求一般在1.5T—3.0T。由於人體各種組織結構所含的氫質子數量不同,把這些氫質子放在均勻的強磁場中,它們就會在同一個方向上做自旋運動,所以如果設備的磁場均勻性不好,自旋運動難以保持同一方向,就會導致磁共振成像的變形、失真,直接影響疾病的診斷,導致誤診。鑑於這些難點,我國的高端設備一直以進口為主。「安在診療車上的磁共振系統,採用了我們自主研發的高聚能磁體技術,在顯著減小體積和重量的情況下,仍有效保持了磁場強度和極高的均勻性,優於同行業同場強磁共振5倍以上。」銀建偉說。

稀寶博為研發團隊向記者介紹,MRI按成像主磁場形成方式可分為超導MRI和永磁MRI兩種。超導MRI磁場強度高、成像物理環境好,但其磁場維持需有產自美國的液態氦,價格昂貴,國內醫院普及困難;永磁MRI的製造、使用成本低,但傳統永磁MRI磁場強度低,成像物理環境受渦流、剩磁破壞及磁場均勻性限制,系統成像質量低於超導MRI系統。

針對永磁MRI存在的問題,該車應用了稀寶博為獨有的動態平衡自動勻場技術和主動自屏蔽雙梯度技術,採用獨創的人形磁體設計,使得磁體與人體結構更加匹配,在SI成像方向擁有更佳的掃描視野。「獨有的磁體設計能夠保持整個成像區域的磁場均勻性,從而實現了常規和大部分極端條件的臨床應用,獲得精準的掃描圖像。」銀建偉說。

一連串手段,解決剩磁、渦流難題

在磁共振設備的性能評估中,渦流與剩磁是兩個重要指標。所謂剩磁,就是隨著所施加梯度場的變化而產生的動態磁場不均勻性,渦流則是施加梯度場後,隨著時間變化而產生的動態磁場不均勻性,對於高端核磁醫療成像設備來說,這二者會造成嚴重的圖像失真。變化的空間梯度磁場與磁體相互作用產生的梯度渦流和剩磁破壞了磁場的均勻性和梯度磁場的準確性。渦流和剩磁過程對極板和磁性材料進行了不均勻加熱,還會進一步破壞成像磁場的均勻性。

團隊利用獨創的動態平衡技術等一連串手段,解決了困擾MRI多年的渦流、剩磁難題。

首先在優化磁場分布、提高磁材利用率方面,研發團隊通過自身核心技術實現了在使用相同磁材的前提下提高磁場強度和均勻性,在相同磁場強度下減輕磁體重量約40%。

「再有就是我們的DBT動態平衡技術。其中,動態平衡自屏蔽梯度技術,確保磁體在空間多方向上的動態準確性和磁體不受幹擾;動態平衡主動勻場技術,則使磁體達到了高場超導磁體磁場的水準。實現了這兩個目標後,困擾傳統永磁磁共振的渦流、剩磁等先天缺陷就沒有了,成像物理環境和成像質量達到了優秀的成像水平。」銀建偉說。

緊接著,團隊研發的水脂分離成像技術,則可快速、清晰顯示同一掃描層面的水像和脂像,縮短掃描時間,更加直觀和豐富地獲得病變部位的組織信息,以利於臨床診斷。

「最後,我們還針對產品使用了『反向邏輯』理論設計,即把設備拆分開,每個設備各自優化,然後再重新組合,顛覆傳統的按順序研發的模式。」銀建偉說,這種獨有的系統設計,重新定義了永磁磁共振系統,使各個子系統相互獨立並各自優化,大幅提升了系統穩定性、可維護性及系統升級能力。

「搭載於馳影A30診療車的Vivi X330產品集多項技術於一身,具有超小型、高集成、全身臨床應用的優勢。」稀寶博為市場部經理張志勇為記者算了一筆帳,「一套進口超導磁共振設備價格在1500萬元左右,而我們生產的永磁磁共振成像設備只有300—500萬元,而從性能和效果上看,我們的國產設備絲毫不遜色於進口產品。」

相關焦點

  • 行業|他們花了600萬,打算把「大塊頭」磁共振搬上麵包車!
    前言MRI被稱為現代醫學影像技術皇冠上的明珠。從發現MRI現象、阿波羅登月催生出了MRI技術到MRI技術日趨成熟的這幾十年,MRI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這三個領域共獲得了6次諾貝爾獎。人們印象中的傳統MRI不僅是個笨重的「大塊頭」,還售價高昂。
  • ...美時 射頻線圈 超導線圈 我國醫療 技術 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儀...
    東方網8月8日消息:核磁共振儀成像質量提高200%-500%、價格降低30%-50%……總部位於上海的美時醫療技術公司(簡稱「美時醫療」)憑藉高溫超導磁共振線圈技術,實現了核磁共振醫療設備的技術革新,打破了國外產品的壟斷。
  • 漲知識|上海一醫院輪椅「親上」核磁共振儀,原理是什麼?
    漲知識|上海一醫院輪椅「親上」核磁共振儀,原理是什麼? 2016-07-06 16:49 來源:澎湃新聞 上海肺科醫院核磁共振室內,一臺輪椅「親吻」上了核磁共振儀
  • 工業製造難以明察秋毫 掃描電鏡核心技術亟待攻克
    掃描電鏡「弱視」,工業製造難以明察秋毫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實習記者 陸成寬對材料微觀結構的觀測離不開「微觀相機」——掃描電子顯微鏡,一種高端的電子光學儀器,它被廣泛地應用於材料、生物、醫學、冶金、化學和半導體等各個研究領域和工業部門。
  • DeepMind以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視網膜圖像 AI技術尚難以取代醫生專業
    打開APP DeepMind以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視網膜圖像 AI技術尚難以取代醫生專業 電子發燒友 發表於 2019-04-15 14:35:23
  • 印男子帶氧氣瓶被吸入核磁共振儀後死亡
    警方表示,初步調查報告顯示,該男子死於吸入氧氣瓶中的液氧,可能是氧氣瓶與核磁共振儀碰撞造成的洩漏。孟買警方也表示,已根據印度刑法第304條,以工作疏忽為由拘捕了醫院的一名醫生及另一名初級工作人員。受害人馬魯的叔叔表示,馬魯在進入房間前,一名初級工作人員要求他攜帶氧氣瓶並向他保證掃描儀處於關閉狀態。
  • 韓國高等科學技術研究院:開發3D圖像傳感器核心晶片,蜻蜓眼大小
    圖像傳感器是當今應用最普遍、重要性最高的傳感器之一。其主要採用感光單元陣列和輔助控制電路,獲取景物的亮度和色彩信號,並通過複雜的信號處理和圖像處理技術輸出數位化的圖像信息。它作為核心部分充當各種電子設備的眼睛,如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和機器人,需要準確的物體距離信息。隨著人工智慧、物聯網時代到來的大背景下,圖像傳感器被分割成多個極具活力與成長性的半導體細分市場。尤其在汽車、安防、工控等領域,具備較大提升空間。
  • 能夠讓衛星透過雲層捕獲地面圖像的掃描技術
    這項技術特別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可以復原被障礙物散射和反射掉的光子。在實驗中,雷射脈衝器能夠探知隱藏在1英寸泡沫層後面的物體。史丹福大學的電氣工程師Gordon Wetzstein說:「許多成像技術使圖像更清晰,噪聲更少,但我們使原本不可見的物體可見。這確實推進了所有傳感系統可能實現的前沿,就像超人的透視能力。」
  • 在掃描電鏡下襯度較低的二維材料,如何準確表徵?
    而掃描電鏡-拉曼聯用技術給出了很好的解決方案,確實成為石墨烯研究最強大的「神器」。如下圖,在SEM觀察到的區域再進行拉曼光譜面掃描,發現掃描區域存在三種不同的光譜。厚度約薄的2D峰強度越高,厚度增加2D峰減弱但G峰升高。因此電鏡-拉曼一體化系統的SEM和Raman混合圖像上不僅有形貌信息,也有石墨烯的質量厚度信息。
  • 強大MRI技術持續掃描100小時,迄今最詳細人腦圖像出爐
    據美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近日報導,在強大的磁共振成像(MRI)技術的支持下,經過100多小時的掃描,美國研究人員獲得了迄今最詳細的人腦三維圖像,新圖像的解析度足以讓人看清直徑小於0.1毫米的物體,有望增進對健康和患病人腦結構的了解。為了獲得這一新圖像,波士頓麻薩諸塞綜合醫院和其他地方的研究人員對一名死於病毒性肺炎、享年58歲的女性的大腦進行了研究。
  • 化院舉行教工沙龍交流校院公共平臺核磁共振儀的性能及其應用技術
    本期邀請了化學化工學院分析測試中心的陳燕老師和交大分析測試中心的吳節莉老師,介紹核磁共振儀的性能和相關應用技術。沙龍由彭宗林老師主持。陳燕老師從核磁共振技術(NMR)概述,化院分析測試中心NMR測試簡介和液體NMR實驗技術及應用三方面展開介紹。
  • 周麗芳:深度拓展圖像識別技術應用,助力數字醫學發展
    隨著計算機輔助診斷的深入研究以及醫學臨床的需求增長,醫學圖像分析得到不斷發展,研究對象也日益廣泛,從過去具有明顯診斷特徵的病種擴展到多種不同器官、解剖形態、功能過程的圖像。可以說自動精準定量的計算機輔助圖像分析在幫助臨床醫生和研究者高效準確地處理海量圖像信息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 通過使用新的學習技術,將腦部掃描和其他三維圖像的配準速度提高...
    通過使用新的學習技術,將腦部掃描和其他三維圖像的配準速度提高1000倍以上 李倩 發表於 2018-07-09 09:56:09 醫學圖像配準是一種常見的技術,將不同時期病人的磁共振
  • 碧海揚帆「精準文檔處理」技術,破解文檔掃描用戶痛點
    然而,傳統文檔掃描儀的一些用戶痛點逐漸顯現,比如圖像灰暗模糊、掃描圖像有黑邊、無法處理殘缺文件等,已成為用戶無法言說的「痛」。顯然,普通的文檔掃描儀已無法滿足金融、政府、教育等行業大批量文檔掃描的需求。
  • 可實時三維成像的雷射掃描立體顯微鏡
    當一隻實驗小鼠看到貓的圖像,它的大腦將如何運作?這條新信息在包含數千萬個神經元的神經網絡中又如何傳輸?怎樣利用光學顯微鏡窺探其中的奧秘?這是當代生命科學研究對光學顯微成像技術提出的新挑戰。日前,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超分辨成像團隊研製成功雙光子激發雷射掃描實時立體顯微鏡。
  • 高清成像技術讓條碼圖像更清晰
    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大連辦事處宮玉彬/文   目前,對條碼符號的識讀過程是通過條/空對掃描光線不同反射,得到不同的波形寬度,再進行解碼,其實質是光電信號的轉換。因此,條/空顏色搭配、符號印製質量、掃描環境對條碼的準確識讀產生一定影響。
  • 彩色圖像的掃描電鏡?賽默飛發布新的ColorSEM技術
    5月7日,賽默飛世爾發布ColorSEM技術,讓研究人員可以使用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通過顏色直接區分不同元素的含量。賽默飛的ColorSEM技術是第一個集成元素分析和獨特彩色成像技術的商業解決方案。
  • CMOS圖像傳感器推動機器視覺技術系統軟體的發展
    答案是要有機器視覺技術的技術支持。根據機器視覺技術的技術性,無人機不僅可以識別障礙物,還可以知道自身與障礙物的距離,從而準確避開障礙物,避開障礙物。機器視覺技術的定義源於智慧機器人行業,美國機器人行業協會將其定義為:「根據光電設備和非接觸式傳感器,自動接收並求解真實物體的圖像,從而獲得 所需的信息內容或用於控制智慧機器人健身運動的設備。」
  • 德州儀器:採用基於TI DLP®技術的結構光實現高精度3D掃描
    當設計人員需要進行毫米到微米解析度的快速高精度掃描時,經常選擇基於 TI DLP® 技術的結構光系統。 3D 掃描系統的誕生 簡單的二維(2D)檢測系統已經問世多年了,其工作機制通常是照亮物體並拍照,然後將拍攝圖像與已知的標準 2D 參考件進行比較。 3D 掃描則增加了獲取體積信息的能力。
  • 雷射掃描共焦顯微鏡技術
    雷射掃描共焦顯微鏡技術 來源:來源網絡 2006-12-16 23:27 l 樣品要求:1.經螢光探劑標記(單標、雙標、三標)2.固定的或活的組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