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主城現2.5億年前的波痕遺蹟 發現者建議修地質公園

2020-12-03 上遊新聞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蕎 文/圖

若把地球表面嶙峋的山體巖石比喻成一本書,想要讀懂它,其表面層理痕跡便是一段不可忽略的「文字」。它們被時間定格,被以今論古,被拿來探索海陸變遷、滄海桑田的秘密。

顏色各異的陡峭山體配上雜亂的石塊,常人的目光或許不會在這樣的風景上過多停留。但日前,西南大學圖書館館員伍定金偶然驅車來到北碚與沙坪垻交界處的採石場,在這片「隨處可見」的巖體上,他有了驚喜發現。

山體石壁,五處宛若海浪的凹凸巖體條紋醒目壯觀。經專家初步判斷,這是2.5億年前海洋波浪形成的波痕。而在重慶主城境內,五處波痕遺蹟集中存在的情況尚屬罕見,也證明著重慶曾是汪洋大海一說絕非空談。

▲伍定金查看波痕遺蹟

五處波痕遺蹟連成群

證明「滄海桑田」

昨(15)日,在老伍的帶領下,慢新聞記者和重慶市地勘局208地質隊正高級工程師、古生物學博士張鋒一同前往北碚與沙坪垻交界處的中梁鎮。

談到這次發現,老伍自言並不意外。熱愛古生物化石,也熱衷「尋石」,說是對地質學只通點「皮毛」,老伍卻曾首次發現了重慶遠古巴蜀湖波痕遺蹟,還找到過一些蟲跡化石、恐龍化石。「我也是戶外越野愛好者。這幾年,中梁鎮附近的山我都跑遍了。今年四月,在兩天內細細搜尋了方圓一公裡內的山體,老伍發現了這五處波痕遺蹟。

踩著碎石,沿著稍顯陡峭的山體斜坡往上爬。往老伍手指的方向,旋渦沱社的兩處海浪波痕遺蹟清晰可見。記者看到,泛黃的山體一側凸起了一片層層疊疊的彎曲黑色紋路,面積約150平方米。相比兩旁稍顯平整的山體,這種石壁剖面上的紋路扭曲雜亂,有幾分神似波浪。

▲位於旋渦沱社的波痕遺蹟

如何能證明這是海洋波浪留下的波痕?經實地考證,張鋒給出了他的初步判斷:這確為2.5億年前的波痕遺蹟;而佐證物,就是眼前這種「貌不驚人」,四周隨處散落的石塊。「你看這塊灰色石頭的表面,像不像有小蟲子在爬?」根據張鋒的介紹,記者得知,這就是蠕蟲狀灰巖,它因其表面含有形似蠕蟲的粒狀體而得名。作為三疊紀早期的標誌性巖石,它給了我們更準確的斷代信息:三疊紀早期,約2.5億年前。

▲張鋒介紹蠕蟲狀灰巖

「海洋波痕正是重慶經歷最後一個海洋時期的直接證據,而巖體中缺少化石,也證明著當時海洋裡的生物匱乏。」張鋒說,波痕遺蹟其實本身並不罕見,在河床、海灘也常形成。這種由流水、波浪、風力作用產生的波浪狀構造常保留在沉積巖層的層面上。相比之下,內陸的海洋波痕就頗有研究意義,譬如可根據波痕的波峰波谷,可以進一步推斷古海水的流動方向和流速快慢。

▲蠕蟲狀灰巖

地質活動如何讓海洋變成陸地,波痕遺蹟無疑是一本很好的教科書。遠古的海浪把自己藏匿於石頭之上,穿越億年時光,讓後人見證從滄海,到桑田。

遺蹟發現於開採

或破壞於開採

位置從旋渦沱社、王家溝到後面的盧家寨、永寧寺村,一公裡處的五處波痕遺蹟連成群。

▲永寧寺村波痕遺蹟

「廢棄礦山 非常危險 嚴禁入內」,一旁是原廢棄的採石場的警示牌,不遠處裸露的山體石壁上,便是位於王家溝的波痕遺蹟。遠看,此處波痕遺蹟清晰,條紋排列錯落有致,綴在黃白相間的巖體上,瞧著格外震撼。

▲王家溝處的波痕遺蹟位於採石場內

相比前兩處巖體上的起伏並不明顯的「小浪花」,這裡的波痕更像是洶湧澎湃的海浪。與此同時,記者注意到,王家溝的波痕位置十分「鶴立雞群」,它處於山壁中央巖體的正下方,約有200平方米,四周其餘均為雜亂無章,凹凸不平的普通沉積巖。

四周的沉積巖山體包裹著一塊空地,如今一個半足球場大小的空地上已人工栽草種樹,一片綠茵茵,早不見當初荒涼的開採模樣。張鋒推測,因採石場的生產活動,使得這處波痕地質遺蹟剝露於地表。波痕所在位置特別,早先,或許更大的波痕遺蹟碎於採石機之下。「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沒有開採活動,我們可能永遠都不知道山體中藏著這樣的『寶藏』。」

學生同行

無聲的世界 有聲的課堂

當天和張鋒、伍定金同去的,還有兩名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的學生。於她們而言,這次參觀海浪波痕遺蹟群無疑是一次難得的「課外實踐」。

23歲的冉紅飛本科學的地理科學師範,目前正在魯能巴蜀中學擔任初一的實習地理老師。她告訴記者,最近,班上的地理課進度剛好講到地球上的海陸變遷。今天這堂「戶外課」,意外地會讓她的課堂添色不少。

▲西南大學兩名學生也成為了波痕遺蹟的參觀者

「海陸變遷其實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比如地殼的變動或是海平面的升降都屬於導致成因。」冉紅飛說,她本打算在課上舉例喜馬拉雅山上發現大量海洋生物化石來證明高如喜馬拉雅山,以前也是一片海洋,便於學生直觀理解。今天看了海浪波痕遺蹟群之後,她能在課堂上舉出更鮮活的例子。「因為這些山體就存在於重慶,還就在我們的身邊,更具有貼近性。」

展示著手機裡湊近巖體拍的各種照片,冉紅飛打算把今天的照片視頻全部加入課件中。將這些「珍貴的教學素材」比作「無聲的世界,有聲的課堂」,作為老師的冉紅飛想讓孩子們知道,腳下的土地,身邊山體的形成都是如此奇妙,地理也並非是一門枯燥的學科,而是廣博的知識。

專家建議

不動就是最好的保護

對於學生們的收穫,張鋒提到了一個詞:知行合一。「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我個人非常建議學生們多到戶外來走走看看,平常忽略的山體,不起眼的巖石,只要你有心,或許都會有一番收穫。」張鋒談到,重慶是證明海陸變遷很好的教科書,因為這裡不僅有波痕遺蹟證明海洋到陸地的變遷,還出土過介殼灰巖證明湖泊的存在,即重慶這塊土地的演變過程是很少見的從海洋到湖泊,再從湖泊到陸地。

「通過波痕遺蹟群,我們能憑藉巖體和波痕上的信息,解讀出當時的環境特徵,推測判斷出當時的沉積環境、水動力條件。這對古氣候學、構造地質學、沉積地質學等有重要的研究意義。」根據目前的保護條件,張鋒認為,保持波痕遺蹟處「不動」,便是最好的保護。「對於特殊地質遺蹟應及時有效保護很有必要,未來我們可建立地學考察點並納入相關考察路線,充分發掘地質遺蹟的美學觀賞作用和地學科普價值。

在發現遺蹟的興奮過後,老伍也逐漸冷靜下來。「我四月份來的時候,盧家寨那裡的水塘還沒有修好,現在全面竣工了,甚至都有了釣魚的遊客。」老伍暗暗想:水面上的巖體波痕遺蹟受水汽和風化的雙重作用,也不知道會不會受影響。

▲盧家寨處波痕遺蹟

早前,老伍曾帶領20多名北碚跑團的朋友來此參觀過。他說,他想讓更多人知道波痕遺蹟的壯觀,地質的奇妙。「如果未來有條件,我很期待這裡能申報建設成為地質公園。」

相關焦點

  • 2.5億年前重慶是一片汪洋大海?重慶首次發現三疊紀波痕遺蹟
    第1眼-重慶廣電消息,近日,古生物愛好者在北碚境內發現一面巨大的條紋石壁。據專家判斷,這是海洋波浪形成的波痕,可以推測2.5億年前重慶是一片汪洋大海。這也是我市首次發現三疊紀時期的波痕遺蹟。據古生物愛好者市民伍定金介紹,他們當時登山的時候發現了這面石壁,它與周圍的環境明顯不同,像波浪一樣,醒目壯觀。波痕遺蹟本身並不罕見,但是海洋的波痕卻不多見。重慶市地勘局208地質隊正高級工程師、古生物學專家張鋒博士告訴記者,這是重慶地區經歷最後一個海洋時期的直接證據,從周圍的巖石形態可以判斷,這一面波痕石壁距今2.5億年,屬於三疊紀早期。
  • 縉雲山首次發現「似木賊」化石 1.8億年前它是片巨大的湖邊森林
    縉雲山是重慶主城「四山」之一,每年都有大量市民、遊客前來踏青賞綠。但你知道嗎?在1.8億年前,這座雄偉挺拔的高山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湖邊森林。近日,北碚市民伍定金在縉雲山生態環道的一處石壁上,發現了一塊「奇石」,後經專家鑑定為1.8億年前的「似木賊」化石。
  • 掰開石頭,他發現一朵1.8億歲的「雛菊」
    張鋒博士查看發現化石的石壁。化石上的圓點就像一朵「雛菊」。縉雲山是重慶主城「四山」之一,每年都有大量市民、遊客來踏青賞綠。但你知道嗎?在1.8億年前,這座雄偉挺拔的高山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湖邊森林。近日,市民伍定金在縉雲山生態環道的一處石壁上發現了一塊「奇石」,後經專家鑑定為1.8億年前的「似木賊」化石。
  • 20 億年前化石訴說石家莊滄桑巨變!晚報記者帶您零距離走近太行山前寒武紀古生物遺蹟
    河北地質大學教授馬寶軍和他的團隊,在千年古縣石家莊市井陘縣境內,新近發現距今 20 億年之前古生物遺蹟層,以及疊層石礁體群。這兩處遺蹟的發現,可以作為地質工作者進一步研究前寒武紀沉積環境及早期古生物的一個窗口。他們所研究的地層屬於中元古界長城系趙家莊組(地質學術名)。該組可劃分為 4 段,包括粗碎屑巖層、砂巖頁巖互層、頁巖層和疊層石藻礁層。
  • 綦江首次發現1.5億年前蛇頸龜化石
    我區古生物化石又有重大發現。近日,文龍街道通惠社區一農民在勞作時發現一枚化石。6月12日,經古生物化石專家現場查勘鑑定確認,這枚化石是距今1.5億年前的蛇頸龜化石。這一發現,填補了綦江龜化石的空白。
  • 河北井陘發現距今20億年前古生物遺蹟層及疊層石礁體群
    河北地質大學教授馬寶軍和他的團隊,在千年古縣石家莊市井陘縣境內,新近發現距今20億年之前古生物遺蹟層,以及疊層石礁體群。這兩處遺蹟的發現,可以作為地質工作者進一步研究前寒武紀沉積環境及早期古生物的一個窗口。他們所研究的地層屬於中元古界長城系趙家莊組(地質學術名)。該組可劃分為4段,包括粗碎屑巖層、砂巖頁巖互層、頁巖層和疊層石藻礁層。
  • 重慶綦江發現一枚1.5億年前蛇頸龜化石
    新華社重慶6月23日電(黎華玲、陳正策)近日,重慶市綦江區發現一枚古生物化石,經重慶古生物化石專家查勘研究,確認為距今約1.5億年的蛇頸龜化石。在綦江區文龍街道通惠社區,村民劉昌餘勞作時發現一個類似烏龜殼的石頭,照片幾經輾轉被傳至綦江區國土房管局,初步認定為一枚古生物化石。為此,綦江區國土房管局組織古生物化石專家專程前往現場進行查勘研究。經反覆研究,專家確認了這枚化石為距今約1.5億年的蛇頸龜化石。
  • 井陘一地發現距今20億年前古生物遺蹟層,加以規劃將不可限量!
    河北地質大學教授馬寶軍和他的團隊,在千年古縣石家莊市井陘縣境內,新近發現距今20億年之前古生物遺蹟層,以及疊層石礁體群。這兩處遺蹟的發現,可以作為地質工作者進一步研究前寒武紀沉積環境及早期古生物的一個窗口。 他們所研究的地層屬於中元古界長城系趙家莊組(地質學術名)。
  •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探寶」大美青海河山 掀開地質遺蹟「面紗」
    2015年之前,省內地質遺蹟調查主要限於以地質公園建設為目的的局部地區調查,不同地勘單位在政府部門支持下依託地質遺蹟建成世界級地質公園1處,國家級地質(礦山)公園7處,省級地質公園1處,園區外其它地區地質遺蹟調查幾乎處於空白,許多重要地質遺蹟尚未發掘出來。
  • 穿越山脊尋找重慶的前世今生:從「東方侏羅紀公園」到繁華都市
    走近科學,讓我們一起了解山水重慶的「前世今生」從地質演化的時代變遷中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重慶主要位於揚子陸塊,北臨秦嶺大別造山帶,其基底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25億年前的太古代,經過8.5-8億年前的晉寧運動,形成了統一的陸塊基底。
  • 重慶史前遺址大總結 主城遠古人類最早的活動地方原來是這裡
    在距今三四千年前,巴人先民們就世世代代在重慶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獨特的巴文化。而在巴人之前,重慶地區早期的人類活動又在哪些區域?他們又是如何生活的呢?22日,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發布了《重慶古遺址地圖(史前篇)》(以下簡稱《地圖》)。
  • 浙江:杭州首個省級地質公園落戶臨安
    據悉,大明山於1958年發現鎢鈹礦礦床。千畝田鎢鈹礦保存較為完整的採礦遺蹟,是研究20世紀60到80年代人類採礦活動的實物遺存,具有很高的人文歷史價值,在浙江省內稀有。千畝田鎢鈹礦閉坑後仍遺留下大量採礦巷道,號稱萬米巖洞,其中海拔1100米的採礦巷道現為景區遊客的旅遊通道之一,已經開通近1000米長度的巷道,千畝田鎢鈹礦位於燕山早期第三次侵入的千畝田花崗巖南緣,主要礦脈分布在花崗巖巖體邊緣相內、圍巖角巖頂蓋之下,成礦年代為1.1億年前。
  • 夏天到中原第一景避暑,領略14億年前地殼運動造就的世界地質公園
    被評為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的雲臺山,在遠古時代乃是一片汪洋,隨著世紀的流逝,地殼的變動,逐漸升起、抬高形成平原。而紅石峽是雲臺山景點的精華,集泉瀑溪潭澗諸景於一谷,融雄險奇幽諸美於一體,被風景園林專家稱讚為「自然界山水精品廊」。
  • 【重磅】20億年前!井陘最新發現
    ,在千年古縣石家莊市井陘縣境內,新近發現距今20億年之前古生物遺蹟層,以及疊層石礁體群。 【發現】 20億年前疊層石礁體群和古生物遺蹟層現身 馬寶軍所任教的河北地質大學,是自然資源部、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學,是原地質部直屬五大院校之一。在河北地質大學資源學院任教期間,他長期深入野外進行地質調查和地質構造的研究。
  • 湖北省擁有了第九家國家地質公園——騰龍洞大峽谷
    湖北黃岡大別山國家地質公園 (黃岡大別山世界地質公園) 湖北武當山國家地質公園 湖北長陽清江國家地質公園 長江三峽國家地質公園(湖北/重慶) 湖北五峰國家地質公園 湖北恩施騰龍洞大峽谷國家地質公園
  • 四川攀枝花發現2.1億年前怪獸足跡
    攀枝花發現的手獸足跡。這個問題現在有了部分答案—近日在金沙江畔,有一些奇怪的足跡被人發現。足跡距今約2.1億年,即三疊紀晚期。根據古生物學者研究後初步斷定,足跡的主人為「手獸」,屬於主龍假鱷類。這類怪獸體型超過5米,在三疊紀晚期的四川,乃至其他大陸來說,是毫無疑問的頂級掠食者,早期的恐龍根本不是它的對手,可被輕易「秒殺」,當做點心吃掉。4月7日,中、美、德三國古生物學者向華西都市報獨家披露手獸足跡化石的發現過程。
  • 國土資源部介紹中國地質遺蹟保護情況
    1989年,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成立地質遺產工作組,開始地質遺產登錄工作。在此之前的1987年,中國已經開始地質遺蹟保護的法律建設,90年代中期以來逐步開展各種層次的地質遺蹟登錄工作,現已有380餘處被命名國家和省市級地質遺蹟保護區。
  • 第八批國家地質公園名單出爐!31處景點你去過幾個?
    (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1、湖南宜章莽山地質公園莽山位於南嶺山脈北麓,是湖南省最大的國家森林公園,以花崗巖地貌和水體景觀等地質遺蹟景觀為主體,以自然生態和人文景觀為輔,總面積2萬公頃。莽山有國家級及以上地質遺蹟6處,有省級地質遺蹟景點保護23處,具有獨特地質遺蹟的資源優勢。
  • 張掖國家地質公園依託四大優勢 申報創建世界地質公園
    ,成功入圍2019年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送的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單位名單。經原國土資源部組織的專家評價,公園內主要地質遺蹟有75處,其中世界級地質遺蹟點1 處:彩色丘陵(七彩屏);國家級地質遺蹟點5 處:彩色丘陵(流雲帶),白色拱形巖丘(大扇貝)、砂巖窗欞宮殿構造(高車王宮)、城堡(盧浮魅影)、石柱(陰陽柱);省級及以下地質遺蹟點69處。  ―――地質遺蹟景觀價值優勢。
  • 世界地質公園|三清山世界地質公園
    三清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境內,面積433平方公裡,2005年9月被列為國家地質公園。2012年9月21日,在葡萄牙阿洛卡舉行的第11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