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發明海洋潮汐能發電裝置

2021-01-15 搜狐網

  新華網倫敦3月23日電 英國《獨立報》網站23日報導,為開發海洋能源,英國的一位工程師發明出從海洋潮汐能量中獲取電力的裝置。

  據報導,世界首臺潮汐能發電機24日將在英國斯特蘭福德灣安裝就位。這一裝置的投入使用可能帶來海洋能源利用領域的「革命」,使英國這個島國所需電力的五分之一都能從環繞它的海洋中獲取,從而使英國成為「海洋能源中的沙烏地阿拉伯」。

  報導說,這個名為「SeaGen」的新型潮汐能渦輪發電機,是彼得·弗倫克爾工程師的設想和不懈努力的結果。只要直接放在海灣時漲時退的潮汐中,就能產生可供1140戶居民使用的電力。專家說,這個新裝置使海洋能源的開發利用又邁出了一大步。

  這個新型潮汐能渦輪發電機將被放置在斯特蘭福德灣寬500米的海峽口處。這裡也是野生生物的重要棲息地,因此運作者將對機器的運轉情況進行密切監測。目前人們主要的擔心是,渦輪發電機會傷害到海豹這樣的海洋哺乳動物,但弗倫克爾說,渦輪機的轉動速度很慢,而海洋動物都非常靈活,因此這不會是個很大的問題。

  弗倫克爾說,該發電機的發電能力可以達到1.2兆瓦,將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用海潮發電的工業規模的裝置系統」。

(責任編輯:黃芳)

相關焦點

  • 波浪發電設備促進海洋能產業發展
    ——宋少如設計聚能型浪湧水流發電裝置□  潘鋒/文    海洋能指海洋中所蘊藏的可再生自然能源,主要為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潮流能)、海水溫差能和海水鹽差能。廣義的海洋能源還包括海洋上空的風能、海洋表面的太陽能以及海洋生物質能等。
  • 月亮的禮物——潮汐能發電
    那麼,這種周期性的海水運動是否可以用來發電呢?事實上,潮汐能發電大有可為。潮漲潮落,周而復始,潮汐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是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據世界能源理事會統計,若將全世界的潮汐能轉換為電能,每年的發電量約為10000億千瓦時,佔世界發電量的5%,僅芬迪灣的潮汐能每年就可以發電170億千瓦時。
  • 中國海洋大學研製出新型海洋波浪能發電裝置
    本報綜合消息 近日,由中國海洋大學主持研製的「10千瓦級組合型振蕩浮子波能發電裝置」在青島市黃島區齋堂島海域成功投放並進入試運行,這標誌著我國在波浪能陣列化開發與工程應用領域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據介紹,這套裝置的研製得到了國家海洋局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資助,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 海洋論壇▏淺析波浪能發電前景與國內外發電裝置
    可再生能源佔發電比重增加最多的是發達國家,達到37%,發展中國家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長兩倍多,以中國、印度、拉丁美洲和非洲地區為代表。為了解決能源問題,越來越多的國家把目光投向佔地球表面積71%的海洋。海洋能一般是指存在於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溫差能、鹽差能等。波浪能是海洋表層海水在風裡的作用下波動所蘊藏的能量。全球海洋能理論可再生功率達76600GW。
  • 潮汐能發電如何突破發展困境?
    潮汐能發電如何突破發展困境?當時法國斥資1.15億美元打造該電廠,成本約為每KWh382美元,發電成本則是每KWh 4-12美分。  韓國也在2011年打造世界最大、也是最昂貴的攔潮堰潮汐電站。始華湖潮汐電廠裝置量高達254MW,根據國際再生能源機構(IRENA)估算,韓國在該項目上花了2.98億美元,而將建設成本與裝置容量相乘後,建設成本為每KWh 117美元,發電成本則是2美分。
  • 海洋能發電:種類眾多 精彩紛呈
    國際上非常重視海洋能的開發利用,將其作為戰略性資源開展技術儲備,但國際海洋能技術研發還面臨著很多風險和不確定性。潮汐能發電技術一般是通過建築攔潮壩,利用潮水漲落形成的水位差,使具有一定水頭的潮水流過安裝在壩體內的水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的技術,原理與水力發電相似。潮流能的發電原理和風力發電類似,英國是目前世界上潮流能發電技術最先進的國家。
  • 我國潮汐能發電緣何緩慢
    在這些可再生能源中,水能、風能、太陽能等近年來在我國發展迅猛,海洋能的利用則相對滯後。就海洋能特別是潮汐能領域中的一些問題,《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了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海洋能專業委員會委員、東北師範大學先進能源研究所所長張雪明教授。利用技術最成熟潮汐是在月亮和太陽引力作用下產生的地球表面海水周期性漲落潮運動。
  • 新能源發電——潮汐能發電
    從本質上來講,潮汐能發電與普通水利發電相似,而且海水流量更大,瞬時發電量高,並且呈現間歇性發電,因此對於發電設備來講,需要適合低水頭,高流量,以及耐腐蝕的特點。歐美潮汐能發電在沿海國家特別是海洋國家,潮汐能資源非常豐富,從世界地理的角度來說,大西洋風高浪急,不僅具有豐富的風力資源,同時也具有豐富的潮汐能資源,因此西歐諸國在潮汐能開發具有天然優勢。
  • 世界潮汐發電 種種能量轉換設備
    潮汐能作為一種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很早就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早在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期間,已有科學家專門研究如何利用潮汐發電的問題。但時至今日,由於認識及資金等種種原因,人類對於潮汐的利用還遠遠不足。
  • CICC科普欄目:海洋能發電技術
    據世界能源委員會統計,全世界僅沿海地帶便於開發的波浪能就有20億kW,沿岸和近海區的潮汐能17kW。海洋能具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開發利用不汙染環境,不佔用陸地等諸多特點。目前,海洋能的開發已受到不少海洋國家的高度重視,它們投入相當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研究海洋能開發利用技術,其中有些技術,如風能、潮汐能都已經有成熟的商業化裝置,波浪能、溫差能正處於試驗階段。
  • 專題解讀 | 國內海洋能發電領域技術分析(中)
    ;電能存儲系統H02N其他類目不包含的電機F03G彈力、重力、慣性或類似的發動機H02S由紅外線輻射、可見光或紫外光轉換產生電能,如使用光伏(PV)模塊F04B液體變容式機械;泵從上圖技術領域小類構成可以看出,除了在海洋能發電設備本身(F03B、F04B)的技術發展外,我國海洋能發電裝置領域的技術創新主要集中以下幾個方面
  • 世界首臺潮汐發電機即將就位 利用洋流發電
    世界首臺潮汐能發電機24日將在英國斯特蘭福德灣安裝就位。英國媒體說,這一裝置的投入使用可能帶來海洋能源利用領域的「革命」,使英國成為「海洋能源中的沙烏地阿拉伯」。新裝置 英國《獨立報》23日報導,這款名為「SeaGen」的新型潮汐能渦輪發電機由英國工程師彼得·弗倫克爾設計,長約37米,形似倒置的風車。 發電機預計於24日安裝到斯特蘭福德灣入口附近。這一海灣的海水流速超過每小時13公裡。
  • 千足踏浪 :一位民間學者發明的海浪發電技術
    北京國際能源專家俱樂部[1]海洋能指依附在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這些能量以潮汐、波浪、溫度差、鹽度梯度、海流等形式存在於海洋之中;海洋能還包括海面上空的風能、海水表面的太陽能和海裡的生物質能等。海洋能在海洋總水體中的蘊藏量巨大,但單位體積、單位面積、單位長度所擁有的能量較小,也就是說海洋能的能量密度較小,要想利用大量的海洋能,就得從大量的海水中獲得。海洋能有較穩定與不穩定能源之分。較穩定的為溫度差能、鹽度差能和海流能。不穩定能源分為變化有規律與變化無規律兩種。屬於不穩定但變化有規律的有潮汐能與潮流能。
  • 中國海洋能發電技術總體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在裝機功率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新型潮汐能發電技術,主要開展了利用海灣內外潮波相位差發電(即利用海灣內外潮波相位差進行潮汐能發電)和動態潮汐能技術研究(即通過建造一個垂直於海岸且長度不低於30 km的「T」型水壩,幹擾沿大陸架海岸平行傳播的潮汐波,從而在大壩兩側引起潮汐的相位差,並產生水位差來推動壩體內的雙向渦輪機進行發電)等。
  • 英國建造潮汐發電系統 可為數千用戶供電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pocket-lint網站8月8日報導,位於英國彭布羅克郡沿海的DeltaStream潮汐發電系統的神秘面紗已被揭開,開始了為期12個月的試驗。聖戴維斯的幾戶人家成為首批靠潮汐發電輸入清潔能源的試驗用戶。
  • 踏上未來潮汐發電之旅
  • 海洋論壇▏海洋能發電技術發展現狀及發展路線圖
    波浪能能量分布的特點決定了其適合於密集大規模開發,國際上也逐步加強對負荷較大地區波浪能發電技術的研究,尤其是英國、丹麥、挪威等國家,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距離波浪能發電商業化應用仍需一段時間。中國波浪能發電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為代表,1996年將珠海市萬山島3kW振蕩水柱波浪能電站改建為20kW,2011年在廣東省汕尾市遮浪建成100kW岸式振蕩水柱裝置,實現初步應用示範。⒊潮流能發電潮流能是指海水流動的動能,主要指海底水道和海峽中較為穩定的流動以及由於潮汐導致的有規律的海水流動。
  • 我國的潮汐能發電在世界處於第幾梯隊?
    1、什麼是潮汐能?海洋被認為是地球的資源寶庫,也被稱作能量之海。因月球引力的變化引起潮汐現象,潮汐導致海水平面周期性地升降。潮汐漲落有三種類型。海面升到最高位置時,稱為高潮。海面降到最低位置時,稱為低潮。
  • 「藍」能可貴的海洋能
    英國MEYGEN潮流能發電場藍色能源 各顯神通海洋能是可再生、清潔能源,用其發電不必消耗燃料,也不產生廢物、廢液、廢氣,無須運輸。開發海洋能不會產生新的汙染,對環境的影響小於傳統的能源開發產業,而且利大於弊。有人把海洋能譽為「藍色能源」。
  • 廈門將探索潮汐發電 馬鑾灣和廈門灣建發電工程
    福建廈門是一座海洋城市,每天的潮起潮落,實際上蘊藏著無盡的能量。8月30日,在廈門市政協召開的推進海洋經濟專題協商會議上,廈門市海洋漁業局透露,將推動馬鑾灣潮汐發電工程、廈門灣波浪發電工程,促進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 廈門市政府的思路,與廈門民主黨派、政協委員不謀而合。